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开展煤粮复合区耕地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特征研究,有利于明晰区域耕地可保有容量与煤矿区生态修复预期目标。以典型煤粮复合区——江苏省徐州市沛北煤矿区2000、2004、2008年地球观测系统(SPOT)遥感影像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将研究区内耕地生态系统重新划分为未沉陷一般耕地子系统、沉陷未积水耕地子系统、季节性积水耕地子系统和常年淹水绝产耕地子系统等4类,进而对位于我国东部平原的徐州市沛北煤矿区范围内的耕地生态系统功能状态变化及其生态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煤粮复合区内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变化主要源自未沉陷一般耕地、沉陷未积水耕地子系统的面积减少与季节性积水耕地、常年淹水绝产耕地子系统的面积增加,2000—2008年采煤活动对煤粮复合区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产生了较大影响; 4类耕地子系统在2004—2008年期间产生的生态效应强度均远远小于2000—2004年,常年淹水绝产耕地子系统的面积变化对研究区耕地生态效应的贡献率最大。结果可为我国东部平原高潜水位煤矿区耕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东部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破坏耕地生产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矿区面临的问题,在综合分析东部高潜水矿区开采对耕地破坏特征的基础上,选取了潜水位、裂缝、坡度、农田水利设施等作为破坏耕地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了评价模型,利用兖州矿区鲍店矿采煤沉陷区对该评价模型进行了实地应用验证,评价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关性显著,表明构建的耕地生产力评价模型可用于东部高潜水果煤沉陷区破坏耕地生产力的评价定级。  相似文献   

3.
淮南矿区为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由于开采历史悠久,矿业开发区域生态影响及历史欠账问题突出.煤炭开采沉陷区治理需根据现有治理经验,统筹考虑区域水资源量缺乏、水环境污染加剧以及土地资源短缺和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进行综合治理.在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地治理分区和采煤沉陷预测的基础上,充分总结矿区沉陷地治理的实践经验,并分不同类型矿井区的沉陷特点,提出规划期内切实可行的沉陷地治理目标和对策,对于淮南矿区沉陷地的生态恢复与治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贾贝  邓西标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9):141-142,153
口孜东矿区由于多年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采煤沉陷范围和程度不断加大,必然会对周围的水系及灌排设施产生一定的影响,随之带来一系列水利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采煤沉陷区与周围水利系统之间的矛盾,尽可能的发挥采煤沉陷区的最大效益,是目前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文就口孜东矿采煤沉陷对周围水系及水利设施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煤矿的井工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多不利影响。本文以重庆松藻矿区3个典型区域的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为例,采用三区划分法对采煤沉陷区进行预测,探讨了采煤沉陷区预测及土地整治关键技术问题,以期为喀斯特山地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结果表明:(1)赶水沉陷区涉及稳定、非稳定和未来影响三类,安稳沉陷区涉及非稳定和未来影响两类,打通沉陷区涉及稳定和非稳定两类;(2)水源破坏是松藻矿区较突出的问题之一,而相应的水利工程技术成为松藻矿区沉陷区整治的重点,同时也是沉陷区整治是否有效的重要评定标准之一;(3)沉陷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关键技术为:土地平整工程主要规划布局在未来影响区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布局要尽量避开易于发生拉裂和垮塌的断层附近。沉陷区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关键技术在于:在土地平整技术上,土地平整设计更强调耕作田块的稳定性,防止田面沉降;在水利工程技术上,非稳定区和未来影响区的工程设计C20砼浇筑厚度应大于稳定区;对于道路工程设计,非稳定区和未来影响区生产路主要采取预制钢筋砼板方式,而稳定区内生产路路面采用C20砼浇筑。科学地分析预测采煤沉陷区对合理制定土地整治技术及土地整治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煤矿的井工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多不利影响.本文以重庆松藻矿 区3个典型区域的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为例,采用三区划分法对采煤沉陷区进行预测,探讨了采煤沉陷区预测及 土地整治关键技术问题,以期为喀斯特山地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结果表明:(1)赶水沉陷区 涉及稳定、非稳定和未来影响三类,安稳沉陷区涉及非稳定和未来影响两类,打通沉陷区涉及稳定和非稳定两类; (2)水源破坏是松藻矿区较突出的问题之一,而相应的水利工程技术成为松藻矿区沉陷区整治的重点,同时也是沉 陷区整治是否有效的重要评定标准之一;(3)沉陷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关键技术为:土地平整工程主要规划布局在 未来影响区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布局要尽量避开易于发生拉裂和垮塌的断层附近.沉陷区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关键技 术在于:在土地平整技术上,土地平整设计更强调耕作田块的稳定性,防止田面沉降;在水利工程技术上,非稳定 区和未来影响区的工程设计C20砼浇筑厚度应大于稳定区;对于道路工程设计,非稳定区和未来影响区生产路主要 采取预制钢筋砼板方式,而稳定区内生产路路面采用C20砼浇筑.科学地分析预测采煤沉陷区对合理制定土地整治 技术及土地整治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采煤沉陷区土地沉陷预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治理煤矿开采所造成的土地沉陷问题,最大限度地减轻对矿区自然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影响,促进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以重庆市万盛区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使用三区划分法对项目区进行分类,对采煤沉陷区土地沉陷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项目区可分为稳定区、非稳定区、未来影响区及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定义的项目补充区。针对这4种区域,提出了各自对应的土地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运用灰色预测的方法对甘州区人地粮复合系统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甘州区人口增长率仍将维持在8.93‰的水平,2005和2010年全区人口分别为50.83×104人和52.14×104人,按人均消费粮食400kg计,保证粮食安全所需耕地分别为1.98×104hm2和2.07×104hm2,约占现有耕地面积的43.3%和43.5%;甘州区人均耕地呈明显下降态势。控制人口、建设生态和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是促进该区人地粮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9.
建设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以资源型城市采煤塌陷区为研究对象,实地调研了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的土地流转现状,认知采煤沉陷区实施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炼出沉陷区土地流转新模式——绿馨生态园模式,探索出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土地流转新思路,为淮南市乃至全国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土地的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黄河沿岸的采煤沉陷地运用和推广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沉陷区,分析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时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构建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沉陷地的区域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济宁市为例进行示范与验证。通过构建的评价体系将济宁市所有煤矿分为适用区、较适用区和不适用区三大区域,其中适用区主要位于市域的中北部地区,该区域具有:距离黄河以及黄河采砂点较近、管道输沙时泥沙保证率高、区域地形地势起伏小等特点,且由于采煤沉陷面积大、人均耕地面积少,急切需要进行土地复垦以提高当地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的现实需求。该方法可用于济宁市以及滨黄河流域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矿区采煤沉陷地的布局、选址于规划研究。  相似文献   

11.
植物病害流行生长模型预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植物病害预测的生长模型预测法,即利用较早期的病害发展数据,估计病害流行生长模型的有关参数,然后利用这些参数对病害未来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率作出预测。利用花生锈病等九个植病系统(包括真菌、细菌和病毒病害)47组流行数据对生长模型预测法进行了917次应用性检验,并用准确度参数P(P=[1-abs(-X)/X]×100)作为预测准确度标志,平均准确度为86%。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预测预报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近几十年,尤其是近十年来稻瘟病预测预报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统计模型是目前的主要测报方法,在统计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模型是稻瘟病预测预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穆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046-1048
水库塌岸导致沿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对当地的经济及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对其作出预测,定量估计塌岸宽度。通过对某水库详细的地质调查,总结出该区存在冲蚀磨蚀型、坍(崩)塌型、滑移型3种主要的塌岸模式,并对塌岸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采用卡丘金塌岸预测方法,对该库区进行塌岸预测,其结果是可靠的,为选定工程处理措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统计分析了奈曼旗1959-2004年152次寒潮天气过程的高度场及温度场类型,初步确定本站寒潮天气预报类型和指标,并对1959-2010年186次寒潮进行拟报检验,从而确定奈曼旗寒潮天气过程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长江以北干旱预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孙秀邦  严平  马晓群  张弦  伍琼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578-10579
从与土壤相对湿度相关的气象因子出发,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分析1990~2001年干旱时段土壤相对湿度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尝试建立安徽省长江以北3个气候区的干旱预警模型。对典型干旱时段的应用表明,各模型可以运用到实际的干旱预警中。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阜阳市历年棉铃虫发生情况的研究,建立了棉铃虫各代及年发生程度和防治适期的气象预报模式,并应用于实际预报,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近年来危害我国甘蔗的几种主要螟虫的分布与为害,综合分析了甘蔗螟虫大发生的主要因素,全面总结了对其预测预报研究概况,并对今后的预测预报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济宁桃花盛花期预报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逐步回归法和积温法,利用2003—2013 年济宁桃花的物候观测数据和DPS 软件,建立了2种桃花盛花期预报模式。经检验,逐步回归预报模式效果较好,预报准确率满足业务要求,可用于济宁地区桃花的花期预报,及时为政府和果农提供准确的盛花期预报;积温预报模式效果稍差,可以用于对逐步回归预报模式的对比和补充。  相似文献   

19.
性诱剂在斜纹夜蛾监测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斜纹夜蛾监测预报的准确性,探索性诱剂在斜纹夜蛾的监测预报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性诱集斜纹夜蛾成虫,结合系统调查斜纹夜蛾田间发生动态,探索性诱剂在斜纹夜蛾监测、预报中的应用。[结果]掌握了武汉蔡甸地区全年斜纹夜蛾田间发生动态、发生世代、主害代及时段,较好地实现了性诱剂在斜纹夜蛾监测预报中的应用。[结论]性诱剂为斜纹夜蛾的准确测报和科学指导防治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气象、天气雷达资料,分析有利于开展人工增雨的天气条件、可播云型,粗浅分析总结出基于雷达资料的人工增雨作业预判指标.结果表明,影响高原降水的主要系统有切变线、高原低涡、孟湾风暴和西方槽;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以上;对降水贡献率最大的可播云型为积云(Cb)和层积混合云(Sc+Fc),占全年可降水云型的80%以上;当不同云系平均回波强度≥10 dBz、强回波强度>20 dBz、回波顶高>5 km、强回波高度>3 km时可作为作业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