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主要稻区稻瘟病菌交配型分布及其育性能力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4 个稻瘟病菌的标准交配型菌株,对1998~2003 年中国13个省(区)、市,670个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的可育性和交配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国稻瘟病菌广泛存在MAT1-1、MAT1-2两种交配型菌株。可育菌株占测试菌株的40.3%,MAT1-1和MAT1-2菌株分别为21.9%、18.4%。不同稻区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的形成能力有很大差异。用PCR技术对中国稻瘟病菌交配型进行快速分子测定,发现MAT1-1和MAT1-2菌株分别占62.5%和37.5%,绝大多数稻区同时存在两种交配型菌株。结果提示,尽管  相似文献   

2.
 用2对稻瘟病菌的两性能育菌株(交配型1.1和交配型1.2)测定中国9省、市89个稻瘟病菌株及由法国国际农艺研究和发展中心(CIRAD)提供作对照的巴西(BR)、喀麦隆(CM)、马达加斯加(MD)、马里(ML)、菲律宾(PH)、泰国(TH) 6国7个菌株的交配型。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了这些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并对其在稻瘟病菌的群体遗传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用稻瘟病菌两性菌株测定中国及亚洲部分国家稻瘟病菌有性时期的交配型和雌性能育菌株 ,并用SCAR分子标记对 14 3个菌株进行PCR扩增 ,分析它们的遗传多样性 ,得到亲缘关系树状图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交配型及育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离自泰国大麦稻瘟病菌的2个菌株TH12和TH16,以及中国云南旱稻稻瘟病菌的2个菌株94-64-1b和95-23-4a为A、B两组标准菌株;以采集于2002年度广东省三大稻作区的141个稻瘟病菌株为供试菌株;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的交配型及育性结构,以及两对标准菌株的鉴别能力进行了分析。在育性方面,广东群体的可育性菌株平均频率为85.9%。其中,粤北稻作区的最高,为97.7%,粤南稻作区的次之,为85.5%,粤中稻作区的最低,为74.2%。由此说明,稻作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就生长季节而言,早季的可育性菌株频率为82.8%,晚季的为89.6%,两者的差异不大。在交配型结构方面,广东群体以MAT1-2型菌株占绝对优势,占全部可育性菌株的98.3%。还有,在菌株的性别方面,广东群体的可育性菌株皆为雄性,而没有雌性和两性菌株。另一方面,在广东群体中,A组标准菌株的交配型检出率为86.5%,而B组标准菌株的交配型检出率仅为4.3%。由此说明, A组标准菌株的交配型鉴别能力远比B组标准菌株的强。这些结果提示,在进行交配型测定时,标准菌株的遗传背景和配合能力是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我国稻瘟病菌有性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用我国24个省、市(区)水稻和马唐上分离的1235个单孢菌株与国际水稻研究所提供的4个标准菌株进行杂交,多数菌株在培养基上形成了有性态的子囊壳。我国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和菌株之间有性态的能育性有很大差异,而子囊壳的产生和数量与配对标准菌株的交配型有关。供试菌株中存在着两种交配型(A和a),交配型A广泛分布于全国各水稻栽培区,交配型a仅来自云南和浙江两省的4个菌株。电泳分析9个稻瘟病菌代表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带的结果,未发现其多态性。本研究结果将为稻瘟病菌的遗传学和病害生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江西稻瘟病菌有性态及其适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江西省各地区的稻瘟病菌株 ,建立单孢株 ,对这些单孢株进行交配型测定 ,结果显示 :交配型为A型菌株的地区有 :南昌地区和抚州地区 ;交配型为a型菌株的地区有 :赣州、宜春、上饶地区和抚州地区。将这些稻瘟病菌交配型A和a菌株分生孢子悬浮液与药剂三环唑和拮抗细菌发酵液混合 ,测定交配型A和a菌株对药剂的适生性 ,结果是交配型a菌株对药剂的敏感性与交配型A菌株相近。本研究表明 :江西省存在两种稻瘟菌交配株菌株 ,菌株间的有性繁殖能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稻瘟病菌的交配型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在云南省43个县采集到的1311个稻瘟病菌菌株的有性世代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云南省MAT1-2的菌株数量较多,占能形成有性世代菌株数的62.8%;普文县等11个县市MAT1-1和MAT1-2两种交配型的菌株都有分布:而大理等3个县市只分离到MAT1-1交配型,昆明市等13个县市只分离到MAT1-2交配型。(2)云南陆稻上分离的稻瘟病菌中,能形成有性世代的菌株比例较高;有性世代能形成较高的两性菌株也较多。(3)在部分陆稻地块,两种交配型的菌株同时存在,甚至从同一病斑上都可分离到能互相交配的两种交配型的菌株。这些结果预示出云南陆稻植株上产生有性世代的极大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部分病圃稻瘟菌的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在湖南省安化,桃江和松柏3县稻瘟病圃内采集稻瘟病标样并分离鉴别其交配型和中国稻瘟病菌的致病型.用经过筛选的13对RAPD引物分析了其中44个菌株的遗传多样性,采用UPGMA法聚类,用DPS 2000软件进行分析,将测试菌株区分为6个不同的遗传宗谱,在遗传距离<8.42处的遗传宗谱Ⅳ和Ⅴ的优势群体中,分别包含11个菌株,而归属于宗谱Ⅲ的仅包含有1个具有特殊遗传背景的菌株.交配型1.1和交配型1.2的中国不同致病型菌株可归属为同一宗谱,在同一遗传宗谱内又可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研究结果证实了湖南省病圃稻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和致病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用来自法国农业研究所(INRA)的标准菌株KAT3(MAT1-1)和GUY11(MAT1-2)及来自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标准菌株2539w(MAT1-1)和6023(MAT1-2)对四川省长期保存的141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了育性和交配型的测定,利用根据MAT1-1和MAT1-2基因全序列所设计引物5′-TCAGCTCGCCCAAATCAACAAT-3′和5′-ACTCAAGACCCGGCACGAACAT-3′(MAT-1),5′-GAGTTGCCTGCCCGCTTCTG-3′和5′-GGCTTGGTCGTTGGGGATTGT-3′(MAT-2)进行PCR扩增测定交配型,141个菌株可育率经测定为36.17%,其中有27个为MAT1-1,占可育菌株的53%,24个为MAT1-2,占可育菌株的47%;稻瘟病菌株在交配中可起雌性、雄性和两性作用,两性菌株占可育菌株的48.94%;不同品种、采样地点乃至同一田块均病菌群体内均可出现两个交配型。PCR检测结果与对峙培养结果吻合率为75%。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山东省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群体的交配型分布,本研究以标准菌株S1528(MAT1-1)和P131(MAT1-2)做对照,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对2016—2020年从山东省分离到的415株稻瘟病菌进行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山东省稻瘟病菌群体中同时存在MAT1-1和MAT1-2两种交配型,主要以交配型MAT1-2为主,出现频率为79.28%,交配型MAT1-1出现频率为2.89%。不同年份间稻瘟病菌群体交配型的出现频率存在差异,交配型MAT1-2在2016、2017、2018、2019、2020年的出现频率分别为73.33%、82.54%、65.74%、72.53%、99.07%。不同地区稻瘟病菌交配型存在差异,交配型为MAT1-2的菌株在鲁北地区出现频率最高,为87.40%,在鲁中和鲁南出现频率分别为79.67%和72.73%。表明山东省水稻稻瘟病菌株群体交配型存在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377 isolates of Magnaporthe grisea were collected from 17 provinces in China and their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mating types and their fertility was tested with four standard isolates, KA3 and TH12 (Mat1.1) and Guy11 and TH16 (Mat1.2) provided by CIRAD. 73 fertile isolates were tested with SCAR markers of 13 pairs of primers.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M. grisea existed among isolates collected from the same location as well as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fertile isolates of the fungus in China. The existence of sexual reproduction of M. grisea was explored in the field as well.  相似文献   

12.
2000和2001年江苏省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ot2-rep-PCR技术分析了2000及2001年采自江苏省五大稻区稻瘟病菌的DNA指纹。单元型和系谱分析结果表明:稻瘟病菌在DNA水平上具有很高的多态性;不同的年份及地区间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但也有部分菌株属于相同系谱甚至同一单元型,而JSL17是各稻区均有分布的优势系谱;来自不同地区、相同寄主品种的菌株有相似的遗传背景,说明寄主品种的遗传背景在病菌进化的变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重庆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ep-PCR指纹技术,对73个重庆稻瘟病菌菌株进行了DNA指纹扩增。结果表明,菌株间显示了DNA指纹的多态性,供试菌株分别扩增出2~17条DNA带。经UPGMA聚类分析,在0.80遗传相似水平下,供试菌株分为12个遗传谱系,其中谱系L7,L9,L12为优势谱系。重庆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菌株的遗传谱系与原寄主品种和地理分布之间均表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宁夏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ot2-rep-PCR指纹识别技术对宁夏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进行分析。根据每个菌株的指纹型将2002至2005年在9个地区采集的406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鉴定为65个单元型,其中,单元型NXH7包含176个菌株,占总菌株数的43.3%,在所有年份、地区和大多数水稻品种上出现,是宁夏稻瘟病菌中最广泛适应的单元型。对稻瘟病菌群体的时空变化分析发现,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亚群体间遗传分化不明显(地区间Gst=0.0832,年份间Gst=0.0509),遗传结构相似;不同水稻品种上的亚群体遗传分化明显(Gst=0.2823)。提示寄主的选择作用是宁夏稻瘟病菌群体演化的主要力量。宁夏稻瘟病菌菌株间有较高的相似性,总体相似性大于62%,DNA指纹没有任何清晰的系谱结构,没有任何聚类组被大于60%的bootstrap值支持。提示宁夏稻瘟病菌群体可能是单一的无性系谱占绝对优势。总体而言,宁夏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H=0.0963,I=0.18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