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3 毫秒
1.
为明确海洋细菌SH-27在大豆体内的定殖动态及其促生长作用和对大豆疫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采用抗利福平标记法和平板对峙生长法,筛选对利福平标记稳定且对大豆疫霉菌具有较好抑菌作用的标记菌株SH-27Rif,培养10代后的标记菌株SH-27Rif能够保持稳定,对大豆疫霉抑制率为56.92%。分别采用灌根和涂叶法研究其在大豆体内的定殖动态,灌根与涂叶法均可使标记菌株SH-27Rif在大豆体内定殖,时间达31 d以上;灌根处理定殖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定殖量根 > 茎 > 叶,处理后第21 d根部定殖量达到最大(6.6×105 cfu/g);涂叶处理第1 d大豆叶片定殖量达到最大(6.3×105 cfu/g),随后呈迅速下降趋势;定殖量叶>茎,根部未检测到标记菌株SH-27Rif。盆栽促生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H-27发酵液灌根处理第15 d,处理组株高、根长、茎粗、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盆栽防病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H-27发酵液灌根处理能显著降低大豆疫病的病情指数,对大豆疫病3、5、7和9 d的防效分别为83.44%、66.34%、57.18%和52.8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细菌SH-27是防治大豆疫病的潜在生防菌株,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自主分离的生防菌株寡雄腐霉Pythium oligandrum GAQ1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效果及其防御机制,通过平板拮抗和盆栽防效试验测定寡雄腐霉菌株GAQ1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菌丝的拮抗作用、对辣椒疫病的防效和对辣椒的促生效果,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菌株GAQ1处理后辣椒抗性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寡雄腐霉菌株GAQ1的菌丝可以缠绕并吸附寄生在辣椒疫霉菌丝表面或穿入菌丝体内,使辣椒疫霉菌丝细胞死亡;菌株GAQ1发酵液处理辣椒离体叶片再接种辣椒疫霉后产生的病斑直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离体防效为30.79%;接种菌株GAQ1菌丝球后,辣椒疫病的病情指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盆栽防效达69.16%;经菌株GAQ1处理辣椒后可诱导相关抗性基因PR1、WRKY40、WRKY53、ACCO和GST的相对表达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说明菌株GAQ1可诱导辣椒植株产生不同程度的防御系统应答。菌株GAQ1对辣椒具有良好的促生效果,处理后第5周其株高、株重及根重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0.11%、33.23%和24.72%,其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分...  相似文献   

3.
内生芽孢杆菌TB2防治辣椒疫病效果及其机理初探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内生芽孢杆菌(Bacillus sp.) TB2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辣椒苗和果疫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菌液浸种处理的苗接种病菌后20 d防病效果可达70.0%;菌液浇灌后48 h的苗接种病菌后20 d防病效果可达88.1%;菌液喷雾处理的果接种病菌后14 d防病效果可达65.2%。喷雾或浇灌菌株培养液后间隔24 h以上接种病原菌的防病效果比二者同时接种时高。生防菌菌体及其胞外分泌物均有防病作用,其胞外分泌物的速效性较好,菌体的持效性较好。菌株胞外分泌物对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和游动孢子释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菌液可诱导植物抗性相关酶的变化,但其与病菌共同接种于辣椒时诱导作用可相互影响。疫霉菌处理可使辣椒果的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出现明显的峰值;菌液处理可诱导辣椒SOD和POD活性增强;但菌液与病菌共同处理后,辣椒果的MDA含量和SOD、POD、CAT的活性均较低,与清水对照接近,表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银杏内生细菌防治辣椒疫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健康银杏植株叶片中分离到108 株内生细菌,通过平板测试从中筛选获得35 株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温室盆栽试验证明,菌株 Zy44、Fy11、Hy7、Hy14 和 Zy25 对辣椒疫病防效显著,其中Zy44 和 Fy11 发酵液在辣椒疫霉菌接种 20 d 后防效分别为 62%和 52.33%;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测试、16S rD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这两个菌株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其发酵滤液及酸沉淀获得的脂肽类抑菌物质对盆栽辣椒苗疫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菌株 Zy44 的防效高于 Fy11,且脂肽类物质的防效高于发酵滤液;显微镜观察发现菌株 Zy44的脂肽类抑菌物质可导致辣椒疫霉菌菌丝体膨大, 分枝增多, 成簇状,并显著抑制孢子囊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生物测定的方法初步研究了绿色木霉菌T23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对黄瓜枯萎病防治效果及黄瓜幼苗几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幼苗经木霉菌处理后,病情指数由33.69分别降至13.12和10.28,经木霉菌处理的黄瓜体内与抗性反应相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有明显增加,其峰值分别为对照的2.75、2.49、2.42及15.84倍,说明生物防治过程中可能有木质素、植保素等抗性物质的参与。与分生孢子处理相比,木霉菌厚垣孢子处理的酶活高峰出现得晚,但酶活峰值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前期筛选出的对黄瓜枯萎病菌有较好拮抗作用的3株木霉菌,即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809、拟康氏木霉菌(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886和棘孢木霉菌(Trichoderma asperellum)525,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了木霉菌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对黄瓜幼苗抗氧化能力及对枯萎病防效的影响。结果显示:3株木霉菌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对黄瓜枯萎病的盆栽防效均在66.81%以上,且以拟康氏木霉菌886厚垣孢子防效最高,达到81.46%;当黄瓜幼苗长至三叶一心时,与CK(即只接种病原菌)相比,经哈茨木霉菌809、拟康氏木霉菌886、棘孢木霉菌525分生孢子以及厚垣孢子处理后,黄瓜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保护性酶包括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呈上升趋势,其中以拟康氏木霉菌886厚垣孢子的变化幅度最显著;拟康氏木霉菌886厚垣孢子处理的黄瓜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分别比CK下降了47.74%、41.40%;而叶片中的POD、CAT、APX、SOD活性则分别比CK增加了318.11%、155.36%、157.09%和300.34%。研究表明3株木霉菌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均能通过改善黄瓜幼苗叶片抗氧化能力,增加保护酶活性,提高了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明确从土壤中筛选得到的拮抗细菌OR-1、OR-2、OR-3、ON-6的分类地位和生防效果,采用形态学观察、理化特性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这4株细菌皆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subitilis.拮抗菌对荔枝霜疫霉菌、炭疽菌菌丝生长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ON-6菌株的发酵液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92.34%和70.36%,其次是OR-1菌株.拮抗菌处理组褐变指数均小于对照组以及杀菌剂处理组,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OR-1菌株防褐变效果最好.常温下,拮抗菌发酵液对离体鲜果病害防治效果优于对照组和杀菌剂处理组,其中ON-6菌株的防治效果最佳;4℃低温储藏处理40天后,拮抗菌发酵液处理组的防治效果高于对照和杀菌剂处理组,且差异显著(P<0.05),以ON-6和ON-3菌株的防治效果最佳.表明拮抗菌发酵液对荔枝鲜果上的霜疫霉菌和炭疽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枯草芽胞杆菌QM3是从青海牦牛粪中分离筛选的一株对番茄早疫病菌有显著抑菌效果的高效拮抗菌株,本文旨在进一步明确QM3对番茄早疫病的作用机制和在生物体内的防治效果。 [方法]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测定QM3发酵液对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对不同番茄品种的促生作用,并测定该菌株在番茄根际的定殖能力。[结果] 不同处理的QM3发酵液均对番茄早疫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p<0.05),最高可达52.94%,且与化学农药联合使用防效更好,最高可达71.80%;经QM3发酵液处理后,番茄植株叶片数、株高及根部发育等指标有增加;此外,灌根接种QM3菌株后,根际总芽胞杆菌数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 QM3菌株是一株有益的促生根际细菌(PGPR),具有应用于番茄早疫病生防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和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ur)分别为引起半夏块茎腐烂病和疫病的病原,为探索半夏在受到这2种病原侵染时的生理生化反应,采用室内盆栽方法,研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5种寄主防御酶活性在块茎腐烂病和疫病发生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半夏在接种2种病原菌后,分别于第2天和第3天出现发病症状,第5天病情指数分别高达70.3、70.6;SOD活性都于接种后第1天达到高峰,POD活性都于接种后第3天达到高峰,CAT活性都于接种后第2天达到高峰,PAL活性分别于接种后第2天和第3天达到高峰,而PPO活性分别于接种后第3天和第4天有小幅上升。初步表明,在寄主显症之前或发病初期酶活性达到高峰的SOD、POD、CAT、PAL在半夏抗病生理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半夏抗病种质筛选时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具生防作用的植物内生细菌在辣椒体内的定殖动态与其防治辣椒疫病的关系,采用对峙培养法和盆栽苗防效法筛选生防菌株,依据菌体形态、生理生化性质和16SrDNA序列鉴定菌种,用抗利福平标记研究菌株在辣椒苗中的定殖动态,在同时接入植物内生细菌和灌根接种辣椒疫霉菌的条件下分析生防菌株的定殖数量与防效的关系。结果表明,菌株G9、R15和J13对辣椒疫病防效最好,经鉴定均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菌株G9和R15在辣椒根部定殖量高于菌株J13;定殖周期均在30-40d,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菌株G9和R15在接种第15d时定殖量最高,菌株J13在根、茎和叶中定殖量达到最高的天数分别为第9、15和15-20d,定殖数量的变化为根〉茎〉叶。菌株G9定殖量达到9.73×10^5cfu·g-1时辣椒疫病的防效达到100%,保持该数量的时间约6d;菌株R15定殖量达到6.30×10^5cfu·g-1以上时对辣椒疫病的防效达到100%,保持该数量的时间约14d。研究结果展现了植物内生细菌在辣椒疫病生物防治上的应用潜力,为制定植物内生细菌防治辣椒疫病的施用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豆疫霉侵染大豆引起的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本研究以Ypt1基因作为靶标,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设计了特异性检测体系,整个过程仅需60 min,即可通过肉眼直接目测检测结果。反应后经浊度仪验证浊度变化、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验证和在扩增前加入染料HNB(羟基蔡酚蓝)作为反应指示剂验证扩增结果。特异性检测中,111个大豆疫霉菌株均能产生浊度曲线和扩增到梯形状的条带,同时HNB显色观察到天蓝色的阳性反应,而其它疫霉、腐霉和真菌供试菌株中均没有观察到这些现象;在灵敏度检测中,PsYpt1-LAMP技术最低检测限达到100 pg·μL~(-1),比普通PCR技术的最低检测限高出10倍;在田间应用方面,PsYpt1-LAMP检测技术明显提高了检测效率。本研究建立的LAMP检测体系可用于口岸和田间对大豆疫霉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益蝽Picromerus lewisi(Scott)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本文研究了其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捕食作用,为亚洲玉米螟的生物防治及益蝽的生防作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室内(27±1)℃、光周期16L:8D条件下,采用圆盘法测定了益蝽2、3、4和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对亚洲玉米螟2和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与搜寻效应,利用HollingⅡ方程对捕食测定数据进行模拟,建立了益蝽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结果表明:益蝽2、3、4和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对亚洲玉米螟2和3龄幼虫均具有捕食作用,其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 II型,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益蝽5龄若虫对亚洲玉米螟2龄幼虫的控害效能最强,为252.900,瞬时攻击率为1.012,实际日最大捕食量为26.40头/d;益蝽雌成虫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控害效能最强,为202.900,瞬时攻击率为0.812,实际日最大捕食量为14.60头/d。益蝽雄成虫与益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之间各指数无显著性差异。综合以上结果,益蝽5龄若虫和成虫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3.
大豆疫霉根腐病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毁灭性病害之一,在我国近年有加重发展趋势。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对Phytophthora sojae及大豆抗性研究较多,目前已建立了完善的生理小种体系,分离了30多个生理小种,最新定名小种为38和39号。RFLP研究表明,P.sojae的多数变异都可在小种1,7,17和19号中表现出来,因而推测其它小种可能是从这4个小种杂交派生而来,澳大利亚的P.sojae由美国传入。抗、耐病筛选方法有田间筛选法、接种体薄层法、斜板法、下胚轴接种法和豆荚接种法等。选出不少抗病材料,通过遗传研究定名了抗性基因Rps1、Rps-b、Rps-c、Rps1-d、Rps1-k、Rps2、Rps3、Rps3-b、Rps3-c、Rps4、Rps5、Rps6和Rps7等。Rps1-k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抗性基因,它能抗20多个生理小种。抗性基因Rps1和Rps1-c从被利用到丧失抗性大约是8~10年的时间,按此推算几年之内Rps1-k基因也将丧失抗性,因此主张抗病基因和耐病基因结合使用,不同抗性基因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对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控害能力。本试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选取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4龄幼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1龄、2龄)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4龄幼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两种瓢虫的日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关系,当猎物密度N→+∞时,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对番茄潜叶蛾1、2龄幼虫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Namax分别为147.06头、140.85头和333.33头、149.25头。异色瓢虫的最高日捕食率达98%,显著高于龟纹瓢虫的最高日捕食率79%。两种瓢虫对番茄潜叶蛾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且异色瓢虫对番茄潜叶蛾的搜寻效应显著高于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最高搜寻效应高于0.90,而龟纹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最高搜寻效应低于0.80。异色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稍强于龟纹瓢虫,但两种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均有较好捕食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低龄幼虫的数量,故可将两种瓢虫作为番茄潜叶蛾重要的生物防治材料加以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是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长期使用大量的化学农药,不仅增强了黄曲条跳甲的耐药性,也会导致蔬菜农药残留增加,危害人们的饮食健康。因此,利用绿色防控手段防治害虫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室内测定了以植物源甘油酯为主要成分的植物油乳剂、绿僵菌以及二者混配液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并对油菌混配液的田间防控效果进行了评价。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施用植物油乳剂50~800倍液时,黄曲条跳甲成虫第2 d的死亡率为37.93%~100%;施用绿僵菌1.25×107~2×108孢子/mL时,黄曲条跳甲成虫第5 d的死亡率为32.2%~93.22%;施用植物油乳剂和绿僵菌混配液时,黄曲条跳甲成虫第1 d的死亡率在95%以上,显著高于2种单剂,且混配液能够极显著缩短黄曲条跳甲致死中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植物油乳剂100倍液和绿僵菌1×108孢子/mL混配处理第6 d时,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相对防效和虫口减退率均达60%以上,第8 d时,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相对防效和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9.80%和74.62%,显著高于同时间同浓度2种单剂。本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源甘油酯乳剂和绿僵菌在防治黄曲条跳甲方面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二者混合使用可以弥补各自的防治缺点并有效地防治黄曲条跳甲。为探究和利用生物源农药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防控害虫提供了实用案例。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个适于分析大豆遭受大豆疫霉菌侵染后基因表达研究的互作体系。在比较了15个携带不同抗病基因的大豆基因型的组织培养情况和7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及其游动孢子单孢系的毒力变化的基础上,构建了大豆悬浮细胞和大豆疫霉菌游动孢子的共培养体系,进而分析了共培养过程中大豆细胞的活力和防御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不同亲和力菌株的游动孢子引起的大豆细胞活力变化十分相似;非亲和菌株的游动孢子可诱导寄主防御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此系统为深入开展大豆抗性机制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核桃全斑蚜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核桃树上的新害虫,为明确异色瓢虫对核桃全斑蚜的控害潜能,室内研究了不同龄期异色瓢虫对不同密度核桃全斑蚜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不同龄期异色瓢虫对核桃全斑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及成虫对核桃全斑蚜的日最大理论捕食量由大到小依次为4龄幼虫、雌成虫、雄成虫、3龄幼虫、2龄幼虫和1龄幼虫; 4龄幼虫对核桃全斑蚜的瞬间攻击率最强,处理时间最短。异色瓢虫的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4龄幼虫寻找效应最强。即异色瓢虫对核桃全斑蚜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花椒根腐病菌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的优良拮抗菌株,本研究以健康花椒侧根为拮抗菌来源,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花椒根部内生真菌,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1株对病原菌具备明显拮抗作用的真菌HB21-1,平板抑制率为61.00%,其无菌发酵滤液抑制率为41.24%,可致腐皮镰孢菌菌丝出现皱缩膨胀、孢子畸形现象,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草酸青霉Penicilium oxalicum。盆栽试验结果表明HB21-1对花椒根腐病的防效为56.59%,经HB21-1处理的花椒根部POD、SOD酶活性和土壤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随时间均呈升高趋势,且始终高于空白对照。本研究表明草酸青霉HB21-1对花椒根腐病病原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能降低发病率,在生物防治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反式茴香脑与高毒力昆虫病原真菌黄绿绿僵菌Mf82菌株的相容性以及其对菜青虫的联合毒力,本文在室内评价了半致死浓度(LC50)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Mf82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以不同体积比混合后对菌株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菌药联合使用对2龄菜青虫的毒杀效果。结果表明,黄绿绿僵菌与反式茴香脑对菜青虫均有良好的毒杀活性;反式茴香脑LC50剂量与黄绿绿僵菌Mf82混合对菌株的菌落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两者以体积比5:5、4:6和3:7处理后明显促进菌丝生长,且随着反式茴香脑在混剂中所占比例增大促进作用增强,孢子萌发率也比两者以2:8和1:9混合后的孢子萌发率高;混剂对菜青虫的致死率随二者混合比例的不同而变化,其中反式茴香脑LC50分别与孢子悬浮液(1.5×104~1.5×108孢子/mL)以体积比5:5、4:6和3:7混合处理试虫的死亡率高于两者以2:8和1:9混合处理的死亡率,共毒系数分别为287、108和83,表明具增效与相加作用;以体积比5:5、4:6和3:7混合处理的致死中时(LT50)也比单用黄绿绿僵菌的短。因此,在防治菜青虫时应选择相容性好、共毒系数高的混合比例,即5:5、4:6或3:7。黄绿绿僵菌和反式茴香脑联合应用对菜青虫的高毒力表明其具有开发成生物制剂用于对害虫进行高效安全绿色防控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