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结合下颌区多种组织缺损的修复术,对吻合血管腓骨肌皮瓣的临床应用解剖学进行研究。方法:在36侧灌注红色乳胶或墨汁的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骨肌皮瓣血供、神经分布等进行了较系统的临床应用解剖学观测。结果:腓动脉在下行过程中,沿途发出分支分布于腓骨、拇长屈肌、腓骨长肌中部和小腿后外侧皮肤。该动脉的起点在腓骨头下方为(5.4±1.2)cm,外径(3.2±0.8)mm;腓静脉有2条,外径分别为4.4±1.0和(3.2±0.7)mm,均汇入胫后静脉。腓骨主要由腓动脉发出的滋养动脉和弓状动脉骨膜支供血,滋养动脉在腓骨头下方(13.6±1.2)cm起于腓动脉,起点外径(0.7±0.2)mm;第2~9支弓状动脉均发支至骨膜,并形成丰富的血管网。小腿外侧皮肤由弓状动脉发出的肌间隔皮支和肌皮动脉穿支供应。据小腿后外侧皮肤墨汁灌注透明标本观察,这两种皮支均发出纵行分支于皮下沿腓肠神经和腓肠外侧皮神经呈纵行吻合,也向前后分支至邻近皮肤。拇长屈肌在距腓骨头(7.6±2.1)cm处起于腓骨后面,肌腹长(23.3±3.2)cm,宽(2.8±0.4)cm,厚(7.3±2.0)mm。由腓动脉发出4.8±1.0支供血。神经支配为胫神经拇长屈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肌间隔皮支为蒂外踝上皮瓣的解剖学基础,为临床提供新的皮瓣供区。方法:在36侧灌注红色乳胶或墨汁的成人下肢标本上,对小腿下部后外侧皮肤的血供及皮神经分布等进行了较系统的应用解剖学观测。结果:腓动脉在拇长屈肌覆盖下沿腓骨的内后方下行,于内、外踝之间穿出骨间膜之前远端分别发出跟外侧动脉和胫后动脉吻合支;其在下1/3开始处的外径为(2.3±0.5)mm,伴行静脉有两条。该动脉在小腿下部下行过程中,除分支至邻近肌肉和腓骨外,其皮支按其长度>6.5cm和外径>0.7mm而分为两种类型:①肌间隔皮支主干型,占69.4%。由腓动脉在距外踝向外最突点上方(12.4±1.8)cm处发出,起点外径为1.2±0.2mm,长度8.8±1.6cm。由于它由腓动脉发出后即沿肌间隔向下斜行,行程较长,沿途还发出2.2±0.7个分支,故本文将其命名为肌间隔降支。②肌间隔皮支分散型,占30.6%,分别出现2~4支不等。腓肠神经多数由腓肠内侧和外侧皮神经的交通支吻合而成,该型在本文测得占82.9%,吻合处距外踝(15.4±4.5)cm,横径(2.9±1.0)mm。二者不吻合的为17.1%。根据小腿下部后外侧皮肤墨汁灌注透明观察,可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舌神经的临床应用解剖。方法:采用32例灌注红色过氯乙烯的成人头颈标本上,对舌神经及其邻近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观测。结果:舌神经全长为(69.7±7.9)mm,以翼内肌为界将舌神经分为三段,①舌神经起始处至翼内肌后缘为第一段,该段长为(8.1±4.2)mm,直径(1.8±0.3)mm;②自翼内肌后缘至其前缘为第二段,其长为(32.2±5.3)mm,直径(1.9±0.3)mm;③从翼内肌前缘至舌神经分为舌下支和舌支之前为第三段,该段自翼内肌前缘至下颌下神经节中点为节前段,长度为(14.3±3.5)mm,直径(2.4±0.6)mm;从下颌下神经节中点至舌神经分支之前为节后段,长为(14.8±3.9)mm,直径(2.9±0.6)mm。该神经的分支有咽峡支、扁桃体支、舌下支和舌支等;而与舌神经交通的神经有下牙槽神经、鼓索神经、下颌下神经节、舌下神经和下颌舌骨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的上下径与横径分别为(2.7±0.6)mm和(2.9±0.9)mm;根据它与舌神经的关系而分为融合型(46.9%)和游离型(53.1%)。舌神经及其舌支与下颌下腺管的关系极为密切,存在两个交叉,第一个交叉部位平对第二磨牙的占90.6%,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临床应用带血管的隐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乳胶灌注成人尸体32侧下肢并解剖,对隐神经及血管进行观测。结果:隐神经自穿出深筋膜处至内踝最突的全长为(34.2±3.2)cm,宽度为(3.2±0.8)cm,隐神经的上部由隐动脉营养,其穿出深筋膜处外径是(1.3±0.3)mm中,下1/3部由4~8条胫后动脉的肌间隔穿支跗内侧动脉营养,它们的外径均超过1.0mm,营养隐神经的血管轴与胫后动脉及足  相似文献   

5.
利用人体解剖学的方法对1个成年母驼后躯及3个股中部以下的标本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坐骨神经由第7腰神经腹侧支及第1、2荐神经腹侧支构成。坐骨神经在伸延途中主要分成胫神经、腓总神经、股后皮神经和肌支,而胫神经又分成足底内、外侧神经,腓总神经又分成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肌支有肌闭孔内肌肌支、肌股方肌肌支和臂股二头肌半健肌半膜肌肌支。  相似文献   

6.
目的:结合颌面部缺损的修复术,探讨颏下皮瓣的应用解剖基础。方法:在36侧经红色乳胶或墨汁灌注的成人头颈部标本上,对颏下区的血供情况等进行了较系统的应用解剖学观测。结果:颏下动脉由面动脉绕下颌骨下缘前(0.6±0.4)cm或距颈外动脉起点(3.1±0.7)cm处发出。面动脉发出颏下动脉前的外径为(3.1±0.9)mm,颏下动脉起始处外径(1.8±0.5)mm,起点离下颌骨下缘(1.1±1.4)cm,距下颌角(2.6±0.4)cm。主干沿下颌下腺浅叶上缘与下颌骨下缘深方之间的软组织中前行(2.6±0.6)cm,继而穿入二腹肌前腹深面。全长为(4.3±0.6)cm。该动脉有1~2条伴行静脉,全部汇入面静脉,汇入前外径为(2.3±0.7)mm。另外,出现副颏下动脉的占8.3%。颏下动脉的分支有下颌下腺支,占100%(36侧),皮支100%(36侧),二腹肌前腹支100%(36侧),下颌舌骨肌支100%(36侧),浅筋膜颈阔肌支100%(36侧),下颌骨骨膜支83.3%(30侧),下唇支75.0%(27侧),舌骨舌肌支47.0%(17侧),舌下腺支41.7%(15侧)和舌支13.9%(5侧)。根据颏下区皮肤一侧动脉灌  相似文献   

7.
成人胸12及腰1椎体高度,前后缘差及楔变指数X线的正常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00例成人第12胸椎(T(12))及第1腰椎(L_1)X线侧位片测量的结果:(1)椎体侧位的高度正常值:T_(12)椎体前缘男性为29.5±4.9mm,女性为28.1±4.4mm;后缘男性为32.7±5.7mm,女性为30.3±5mm。L_1椎体前缘男性为30.2±5.1mm,女性为29.1±4.1mm;后缘男性为33.8±4.6mm,女性为31.6±4.2mm。(2)T_(12)和L_1椎体侧位的高度差正常值上限男性为6.5mm,女性为5.4mm;楔变指数正常值下限男性为0.79,女性为0.83。(3)T_(12)及L_1推体侧位"楔变"为正常表现。  相似文献   

8.
用火棉胶包埋,Nissl,Luxol固蓝-克紫和Weil氏染色方法,对成年北京鸭的前庭核和耳蜗核各亚核的位置,细胞构筑进行了研究。测量和计算出前庭核和耳蜗核各亚核的长度,细胞胞体的直径,并按胞体直径大小将细胞分型,统计出各亚核不同类型细胞所有占百比,结果如下:前庭核各亚核的长度分别是前庭背内侧核(2.75±0.12)mm,前庭降核(2.03±0.15)mm,前庭腹外侧核(1.77±0.18)mm前  相似文献   

9.
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氟罗沙星及环丙沙星对鸡大肠杆菌的分别为(32.0±1.21)mm和(33.1±1.59)mm对鸡沙门氏菌的抑菌圈分别为(28.8±1.53)mm和(29.5±1.60)mm。按25,50,100mg/L的氟罗沙星及50mg/L的环丙沙星饮水给药。连续用药3天,对鸡大肠杆菌病的保护率分别为46.7%,66.7%,96.7%,46.7%,而攻毒不给药组雏鸡死亡率为100%氟罗沙星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卵圆窗龛后隐窝的形态、变化规律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方法:在100侧干颞骨标本和20侧湿标本上,对卵圆窗龛后隐窝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卵圆窗龛后隐窝是位于卵圆窗后部的一个三角形骨性隐窝,其前后径、上下径及深度在干标本上分别为(1.9±0.2)mm、(2.0±0.2)mm和(1.7±0.3)mm;在湿标本上则分别为(2.1±0.3)mm、(1.8±0.3)mm和(1.6±0.3)mm。岬小桥是一个关键性的结构,在120侧标本上,其形态可分为桥状,占62.5%(75侧);埂状的占20.0%(24侧);板状的占17.5%(21侧)。根据卵圆窗龛后隐窝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可分为两型:①局限型(Ⅰ型)占59.2%(71侧);②延伸型(Ⅱ型)占40.8%(49侧)。构成卵圆窗龛后隐窝后上界的面神经管凸有42.5%(51侧)有裂隙,且多在近隐窝的上方。结论:这些资料为临床后鼓室病灶清除术和镫骨手术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大肠杆菌病主要由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等就ETEC的毒力因子和O抗原群,猪的日龄及其肠道受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其它猪大肠杆菌病病型  相似文献   

13.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16.
17.
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讨论并证明了概率论中常用到的欧拉—普洼松积分。  相似文献   

18.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经卫星搭载、在外层空间飞行8天的棉花种子第一代和第二代植株的子叶、叶片和花药,进行了酯酶、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三种同工酶的酶谱分析,发现某些后代植株的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对照相比在活性和酶带数目上都有变化,但没有观察到淀粉酶同工酶在处理和对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鸡腿菇菌丝体的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碳源(玉米粉)、氮源(蛋白胨)、pH、温度、培养时间等培养条件,采用L27(5^5)五元二次回归正交试验.液态培养鸡腿菇菌丝体。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鸡腿蘑菌丝体酯酶(EST)同工酶在不同培养案件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杂交茄子新品种"呼茄5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茄5号是以9101-1-3-3为母本,8802-1-2-2为父本配制的1代杂种。该品种中熟,始花节位7节~8节。果实椭圆形,果皮黑红紫色,光泽度极强,耐老化,萼片带绿色,果肉紧密,绿白色,商品性好。平均单果重量450g左右,露地每667m2产量4 500kg左右,适宜露地及保护地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