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冷诱导相关的组氨酸激酶基因HK1和HK2构建了基因组编辑(CRISPR/Cas9)pgfvs-Cas9-HK1-gRNA和pgfvs-Cas9-HK2-gRNA表达载体,探索了金针菇菌丝体及原生质体对潮霉素的最低敏感浓度,利用PEG介导的方法将表达载体pgfvs-Cas9-HK1/HK2-gRNA转化金针菇原生质体,经潮霉素筛选后的拟转化子再进行PCR鉴定。结果显示:金针菇菌丝体及原生质体对潮霉素的最低敏感浓度均为50μg/mL;经潮霉素筛选后的部分拟转化子成功扩增出Cas9的部分片段,携带有HK1、HK2基因载体的Cas9蛋白基因成功整合到了金针菇的基因组中,两个表达载体转化率分别为24.1%和12.5%。  相似文献   

2.
以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单核体菌株Dan3和双核体菌株G1的菌丝碎片以及原生质体分别为转化受体,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LBA4404为侵染菌株,潮霉素为筛选标记,绿色荧光蛋白编码基因(egfp)为外源基因,进行农杆菌介导转化金针菇。结果显示:金针菇双核体菌株G1的菌丝碎片作为受体时转化效率最高,为40.31%;单核体菌株Dan3的原生质体作为受体时转化效率最低,为21.87%。  相似文献   

3.
26个金针菇栽培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筛选出适合云南本地栽培的优良金针菇栽培品种,对26个金针菇品种的菌丝生长特性、出菇特性、商品性状和生物转化率等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3株黄色金针菇品种中G-23菌株菌丝洁白,长势较好,生长速度快,生物转化率最高,子实体浅黄色,商品性状较好;13株白色金针菇品种中G-08菌株菌丝洁白,长势较好,生长速度快,生物转化率最高,子实体商品性状较好。因此,G-23和G-08可作为优良金针菇品种进行本地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4.
茅文俊  鲍大鹏  周陈力  李燕  谭琦  汪滢 《园艺学报》2015,42(9):1837-1842
采用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L.)Link]野生型菌株CM01为供试材料,以金粉包裹质粒pDHt-gpdA-GFP-bar,运用基因枪法转化,经草铵膦抗性筛选,最终在靶距离6 cm或9 cm,氦气压力7.58 × 106 Pa或8.96 × 106 Pa条件下,获得2个遗传稳定的转化子Gfp2与Gfp3,转化效率为0.4 cfu ? μg-1。PCR鉴定与Southern杂交分析显示,草铵膦抗性基因Bar已经以单拷贝或者多拷贝方式整合到蛹虫草转化子的基因组中。蛹虫草转化子的菌丝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测到绿色荧光,表明载体携带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蛹虫草转化子中得到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可以把基因枪法应用于真菌蛹虫草,建立了一种简便有效的遗传转化方法,而转化效率需要通过优化基因枪参数设置、受体材料制备等途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在考察了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培养料中DNA含量、基质对菌丝DNA提取影响的基础上,以工厂化瓶栽金针菇培养物为材料,以菌丝DNA含量为指标,检测了菌丝长满基质、幼菇约3cm、8cm和子实体采收时(约16cm)4个生长阶段培养瓶中不同部位基质的菌丝相对生物量。结果表明:不同位置培养基质菌丝相对生物量有明显差异;在子实体生长过程中,菌丝体生物量消耗速度与基质和子实体间的距离成反比。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金针菇培养料中添加5种钙源和4档量,测定其pH变化、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长势和子实体产量,结果为添加1%~2%的轻质碳酸钙和添加1%~2%的贝壳粉有助于提高金针菇的产量和质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程雁 《食用菌》2010,32(4):26-27
金针菇不同菌株菌丝生长试验结果表明,白金10号母种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日本白金原种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而且菌丝生长旺盛。金针菇不同菌株栽培试验结果表明,F45和白金10号生物学效率高、子实体均匀、色泽纯正,适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微生物多样性测序技术分析两种患病(菌丝生长迟滞病及幼蕾腐烂病)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培养料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变化情况.结果 表明:从菌丝到幼嫩子实体阶段,金针菇培养料中细菌群落多样性逐渐降低,优势菌属存在差异;与正常培养料比较,同时期患病金针菇培养料中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降低,且优势菌群发...  相似文献   

9.
以金针菇基因组与转录组数据为基础,通过本地BLAST方法鉴定金针菇假定蛋白E3泛素连接酶基因,命名为GENE5116,并对其结构、编码蛋白的基本性质与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以期了解其在金针菇子实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该基因有9个外显子,8个内含子,基因总长为1998 bp,共编码438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48987.36,等电点8.83;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与真菌E3泛素连接酶具有高度同源性,与陶兰柱担菌(Cylindrobasidium torrendii)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菌柄的表达量最高且菌柄上部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下部,在菌丝的表达量最低,所以推测该基因可能与子实体菌柄伸长有关。  相似文献   

10.
石灰在食用菌选择性培养料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侧耳属食用菌、黄背木耳和金针菇培养中添加适量石灰,能促进食用菌菌丝生长,严重抑制栽培料中毛霉(Mucor sP.)、绿霉菌(Trichoderma Viride)、青霉菌(penicillium sP.)的生长,从而增加其培养料的选择性。在香菇、猴头菌培养料中添加石灰,虽然抑制了杂菌生长,但也抑制了香菇、猴头菌菌丝的生长。侧耳属食用菌、黄背木耳和金针菇培养料的选择性是随石灰添加量而变化的。平菇、凤尾菇培养料中添加2—6%石灰,可明显地促进其菌丝生长。在石灰量2—4%范围内,16个侧耳属食用菌子实体产量有所提高。黄背木耳培养料中添加2—4%石灰,可明显促进菌丝生长,超过4%则抑制生长。金针菇培养料中添加2%石灰,对其菌丝生长没有影响,超过2%石灰则减慢菌丝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1.
金针菇转核育种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从金针12(黄色)次级菌丝提取细胞核,分别与白色金针菇白雪和白色糙皮侧耳原生质体在高钙、高PH条件下融合。对再生菌丝的研究结果表明,无锁状联合的单核菌丝不形成子实体,但双核化后形成的具有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则具有形成子实体的能力。试验结果显示,金针12与白雪组合后代均为黄色金针菇;而金针12与白色糙皮侧耳组合后代中,大多数菌株形成的子实体形态与白色糙皮侧耳类似,仅1%-2%菌株形成的子实体形态与白色金针菇类似。  相似文献   

12.
在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常规栽培料中分别添加0.5%、1%、1.5%,2%、3%贝壳粉,测定金针菇的栽培料pH值变化、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长势和子实体产量。结果表明,栽培料pH值随贝壳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栽培料中添加贝壳粉,能显著缩短菌丝满袋时间,提高子实体产量,其中添加1.5%贝壳粉的处理菌丝满袋时间最短,子实体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朱清 《食用菌》2009,31(6):32-34
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对金针菇生长发育期间喷洒不同稀释比例的酵母提取物溶液,研究酵母提取物对金针菇菌丝生长、抗杂能力、子实体产量及品质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800~1:1300稀释范围的酵母提取物均能促进金针菇菌丝生长,并能提高和改善金针菇子实体产量与品质,其中以1:950稀释配比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袋栽江山F21白金针菇优质高产的几个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 ,随着食用菌行业的不断发展 ,利用塑料袋培育金针菇 ,以其工艺流程简单 ,生物学效率高等优点 ,已被广大食用菌生产者所采用。但在栽培过程中往往出现金针菇子实体质量差 ,产量低和杂菌污染严重等问题 ,笔者根据我所近几年来用塑料袋培育江山F2 1白金针菇的情况 ,将其优质高产的几个主要环节介绍如下 :1 选择适宜的栽培季节 栽培时间选择必须考虑两个原则 :其一前期菌丝生长阶段要有利于菌丝生长发育 ;其二后期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要为子实体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在自然条件下 ,栽培过早 ,易遭高温烧菌 ,导致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15.
用金针菇菌渣不同比例的配方栽培秀珍菇,观察其菌丝生长、测定子实体产量、分析各配方投入产出比。试验表明,培养料中用33%左右的金针菇菌渣代替木屑栽培秀珍菇,可节省成本,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工厂化瓶栽金针菇基质中添加不同比例甜菜渣对金针菇菌丝生长、子实体产量、品质及生物转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料中添加2%甜菜渣,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醋糟栽培金针菇配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2015,(6)
试验以醋糟为主原料,设计不同配方配制培养料,进行金针菇制种及出菇。结果表明,醋糟对金针菇菌丝生长、子实体形态、采菇期和生物转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对于棉子壳,醋糟可以提高金针菇菌丝生长速度,缩短出菇期,提高生物转化率。  相似文献   

18.
在北方寒冷季节栽培金针菇,在冬春季蔬菜淡季上市,价格高,效益好。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季节安排合理安排栽培季节是袋栽金针菇获得高产优质的关键。要使金针菇获得高产,就必需根据金针菇菌丝和子  相似文献   

19.
运用改良石蜡切片法制备了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子实体不同发育时期的切片,观察其菌褶和菌柄的细胞结构。结果表明,以柠檬烯为透明剂,金针菇子实体组织结构清晰、完整、无皱缩。观察不同发育时期的金针菇子实体组织切片发现,金针菇原基内部有呈菌丝无规则扭结状态的菌盖结构,随着子实体不断发育,菌盖下端有菌褶结构分化,随后菌柄结构随菌盖发育而进一步分化,菌柄组织细胞状纵向紧密排列,横切面有维管束状细胞呈外紧密内疏松状排列且其间有孔洞出现,菌褶菌髓部呈菌丝与球泡状细胞共同存在的异型分布结构。  相似文献   

20.
以黄色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株FV7为材料,采用紫外线诱变、氯化锂诱变和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等多种诱变方法对金针菇的菌丝细胞进行诱变,诱变后的菌丝细胞经过菌丝体生长阶段33℃高温初筛和子实体发育阶段20℃中温复筛,并经过多轮筛选获得耐高温突变菌株FV7EMS。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甲基磺酸乙酯对金针菇菌丝细胞的诱变效果明显,突变菌株FV7EMS能在20℃温度出菇,且生长速度快、菌柄较长,生物学效率比亲本FV7提高了28.82%,与亲本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金针菇耐高温新品种的培育,对于降低工厂化栽培能耗、多季节栽培金针菇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