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高效木质素降解菌的复合诱变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平  李江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4):2983-2987
从实验室保存的9株白腐真菌中筛选出1株降解玉米秸秆木质素性能优良的菌株YJ-9-1,在第14天时,其木质素降解率为41.74%.经ITS-5.8S rDNA序列同源性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变色栓菌(Trametes versicolor).对YJ-9-1进行紫外微波复合诱变,获得1株高效木质素降解菌株3-8,并利用其对玉米秸秆中的木质素进行降解.结果表明,在第14天时,菌株3-8对玉米秸秆木质素的降解率为48.43%,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6.03%.  相似文献   

2.
张辉  吴华  兰洋 《安徽农业科学》2011,(8):4598-4599,4683
[目的]探讨不同发酵时间白腐真菌对玉米和油菜秸秆的降解效果。[方法]设置6个时间点(0、20、25、30、35和40 d),测定油菜和玉米秸秆的木质素含量和降解率变化。[结果]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玉米和油菜秸秆的木质素降解率均呈下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发酵培养20 d时,油菜秸秆的木质素降解率达到最大,为58.07%;在发酵培养35 d时,玉米秸秆的木质素降解率达到最大,为33.62%。[结论]白腐真菌对玉米和油菜秸秆的降解效果显著,其中对油菜秸秆的降解效果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玉米秸秆在发酵中难降解的问题,以玉米秸秆为试验原料,通过物理-化学、物理-生物和物理-化学-生物3种方法对秸秆进行预处理,考察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探讨各种预处理方法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添加10%NaOH溶液后加入绿秸灵的处理方式秸秆半纤维素的降解效果较好,降解率为32.98%;添加混合菌的处理方式秸秆纤维素的降解效果较好,降解率为51.46%;添加8%NaOH溶液后加入绿秸灵和添加10%NaOH溶液后加入绿色木霉的处理方式秸秆木质素的降解效果较好,降解率为39.28%。3种预处理方法对玉米秸秆中半纤维素、纤维素有显著影响,对木质素的降解影响不显著。3种预处理方法对玉米秸秆中不同组分降解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相似文献   

4.
不同微生物菌剂对甘蔗滤泥腐解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模拟堆肥的方法,研究了3组不同的微生物复合菌剂对甘蔗滤泥腐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HM发酵基、SQ复合菌和有机废弃物快腐微生物菌剂能加速甘蔗滤泥的腐熟和提高甘蔗滤泥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堆肥25d后,经HM发酵基、SQ复合菌和有机废弃物快腐微生物菌剂处理的滤泥的T值降到了0.6,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比不接种微生物菌剂的对照处理提高了45.46%、39.95%、64.77%,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35.58%、36.34%、36.59%,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27.87%、28.98%、30.78%。  相似文献   

5.
通过差重法进行定量测定,研究了康宁木霉和白腐菌株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水稻秸秆降解的影响及其降解规律。结果表明:秸秆发酵过程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本质素在前28 d降解的很快,之后降解减缓。木霉菌和白腐菌配合使用降解效果最好,在70 d内纤维素被降解38.18%,半纤维素被降解53.99%,木质素被降解33.91%。  相似文献   

6.
从玉米秸秆上分离筛选出的S-3菌株能够分泌纤维素酶,具有降解农作物秸秆的能力.该菌经鉴定为芽孢杆菌属,其产纤维素酶活为172.786 U/g,最佳降解条件为发酵时间11d、发酵温度32℃、料水比1:2.5、S-3菌株用量10 mL.在上述条件下,纤维素占发酵干基的比率从最初的35.48%降到23.26%;木质素从最初的15.37%降到14.51%.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保水剂配施混合菌剂降解秸秆的影响。[方法]以粉碎的玉米秸秆为原料,以实验室现有菌株(GD-11、东北农大菌株35DR4-1、纤维素降解真菌CF-C1、产表面活性剂细菌C3-6、木质素降解菌LF-W7)筛选最优复合菌剂,施入不同种类不同梯度的保水剂(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壳聚糖和海藻酸钠),测定其降解率、活菌数、还原糖、酶活力。[结果]添加壳聚糖0~0.067%秸秆的降解率由7.17%上升至9.12%。[结论]壳聚糖对菌剂降解微生物有显著促进作用,海藻酸钠对菌剂降解微生物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玉米农田土壤为筛选样本,以玉米秸秆为筛选碳源,通过多重筛选试验组合,成功构建一组高效降解纤维素的复合型菌剂Y8,并进行室内摇瓶试验、室外对比性坑试,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探讨菌剂Y8的降解能力.经菌落和菌体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初步鉴定,这8株纤维素降解菌株均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在摇瓶试验中,该菌剂对玉米秸秆的降解率达44.70%;田间试验中菌剂对秸秆的降解率可达6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菌剂Y8可明显提高玉米秸秆田间原位腐解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我国倡导秸秆还田的背景下,研究不同菌剂配方对秸秆材料(玉米秸秆、高粱秸秆、油菜秸秆)腐熟温度、腐熟周期、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的影响,以及预处理的秸秆对不同类型土壤(水稻土、黄壤土、黄砂土)肥力的改良状况,结果表明:菌剂A:菌剂B:玉米秸秆为1∶1∶1000时,腐熟周期明显缩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明显提高;培育1年后,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得到显著增加;将该菌剂配方处理的秸秆施入土壤中,通过盆栽试验,发现与自然腐熟的处理相比,可明显增加白菜鲜重。菌剂A:菌剂B:玉米秸秆为1∶1∶1000配方在实际生产中可大力推行。  相似文献   

10.
玉米秸秆好氧水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秸秆木质纤维素水解过程,影响秸秆沼气制备速度。提高水解效率关键是破坏木质素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屏蔽作用,而木质素降解需有分子氧存在。因此,在秸秆厌氧发酵前好氧水解发酵秸秆有利于提高秸秆生物可降解性。为揭示玉米秸秆湿法好氧水解特性,在总固体浓度(TS)为10%,好氧水解温度为35、38、41、44、47℃,好氧水解时间为8、16、24、32、40 h条件下湿法水解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湿法好氧水解能有效破坏玉米秸秆木质素结构,获得较高木质素降解率,温度44℃,时间经历8 h时木质素即降解15.79%,是好氧水解40 h时总降解率49.5%。在此条件下,总有机物损失率仅为4%,经过湿法好氧水解玉米秸秆TS产气量和产甲烷量与未经处理玉米秸秆相比分别提高28.4%和29%。  相似文献   

11.
关诗扬  蔡翔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702-9703,9706
[目的]为确定唐山各地区添加剂的用量和平衡饲料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高温灰化法对玉米秸秆进行前处理,并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唐山地区玉米秸秆中铁、铜的含量,分析其与秸秆成熟度的相关性。[结果]唐山6个地区玉米秸秆中铁、铜含量不同,部分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乐亭地区玉米秸秆中铁含量最高,而遵化地区铁含量最低。滦县玉米秸秆中铜含量最高,而丰南地区铜含量最低。在遵化地区3种成熟度的玉米秸秆中,遵化(青)和遵化(黄)的铁、铜含量均明显高于遵化(冬)。[结论]唐山各地区玉米秸秆中铁、铜的含量不仅存在地区差异,而且受其成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Lignocellulosic residues (wheat straw, corncobs, and cornstalks) were treated with a dilute alkaline solu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and suspended in cattle rumen in situ to measure microbial degradation. The rate and extent of dry matter disappearance were markedly increased as a result of the treatment. Results in vivo indicate that this treatment increases the fermentability of wheat straw 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such that this agricultural by-product may be considered an acceptable energy source for the ruminant animal. Treatment of wheat straw allowed more complete bacterial colonization and more rapid degradation of the cell wall.  相似文献   

13.
玉米秸秆高效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选育及其组成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选育在常温(22℃)下对玉米秸秆具有高效稳定腐解功能的微生物复合菌系,明确其菌群组成,以促进选育的复合菌系在中国北方原位还田玉米秸秆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限制性培养与温度梯度诱导相结合的方法,以山西、山东、北京等省(市)玉米秸秆连续多年还田的土壤样品为菌源,以秸秆失重率、C/N及CMC酶活为筛选指标,获得高效稳定的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比较复合菌系不同继代腐解秸秆的失重率、CMC酶活、木聚糖酶活和PCR-DGGE的菌群监测动态变化,评价CSS-1的功能及其组成稳定性;采用克隆文库法,解析复合菌系CSS-1的主要菌群组成。【结果】CSS-1处理玉米秸秆的CMC平均酶活和最高酶活,比目前广泛应用的秸秆腐解菌剂A分别提高了82%和79%;CSS-1处理的秸秆失重率比菌剂A和空白对照分别提高了62.62%和173.65%;CSS-1不同继代腐解秸秆功能及其菌系组成监测表明该复合菌系的稳定性;克隆文库方法显示CSS-1优势菌群由多种具有纤维素与半纤维素降解功能的细菌和真菌构成,其细菌菌群分别归属Enterobacter、Cellulomonas、Streptomyces、Bacillaceae、Pantoe、Cellvibrio6个属,真菌菌群归属Trichoderma、Gibberella2个属。【结论】获得了在中国北方地区常温条件下高效稳定腐解玉米秸秆的复合菌系CSS-1,可研发利用该菌系促进田间原位还田玉米秸秆的快速腐解。  相似文献   

14.
秸秆发酵菌曲催化剂是添加在秸秆发酵菌中的一种触媒,是实现秸秆快速腐熟的重要材料。选择尿素、羊粪、牛粪3种秸秆发酵菌曲催化剂,对各自不同施用量的效果进行对比试验,研究不同催化剂对山西省晋中盆地日光温室生菜的生长情况、品质、矿质元素和叶绿素值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催化剂均可以对生菜的生长情况、品质、矿质元素含量和叶绿素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羊粪效果最佳,牛粪次之,尿素效果第三。在各种处理中,羊粪的最佳施用量为400 kg/hm2,牛粪的最佳施用量为400 kg/hm2,尿素的最佳施用量为360kg/hm2。  相似文献   

15.
新疆哈萨克民药包尔胡特不同药用部位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哈药包尔胡特不同药用部位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浓度70%乙醇作为超声提取溶剂提取包尔胡特中总黄酮,并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于510 nm处测定包尔胡特中的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芦丁标准溶液浓度在8~40mg/L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9.721 4X+0.000 6(R=0.999 8),平均回收率(枝、叶、果实)分别为100.3%、99.2%和100.0%,RSD分别为1.58%、1.87%和1.70%。测得包尔胡特枝、叶和果实部位中黄酮含量分别为1.10%、2.42%和11.41%。[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作为包尔胡特药材中总黄酮含量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用量下2个玉米杂交种后期碳氮代谢与粒重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宜的氮营养,可使玉米的收获指数与氮收获指数增加.适宜的氮用量有利于玉米营养体碳氮向籽粒运输.玉米杂交种龙单13和克单8的粒重形成所需氮素40.10%~59.88%来源于营养体的氮素再转移,40.12%~59.90%由后期根系供应.  相似文献   

17.
周利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50-12451
[目的]综合评价柴胡不同部位中的8种微量元素。[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柴胡的花、叶、茎、根中微量元素含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了柴胡中Ca、Mg、Na、K、Fe、Mn、Cu、Zn8种元素之间的关系,结合SPSS统计软件,对柴胡不同部位中微量元素进行定量定性综合评价。[结果]Fe与Mg、Na、K相关极显著,Mn与Ca显著相关。第1公共因子F1在指标Mg、Na、K、Fe、Zn上有较大的载荷,第2公共因子F2在指标Ca、Mn、Cu上有较大的载荷。柴胡不同部位中8种微量元素含量高低顺序为:根〉叶〉花〉茎。[结论]该研究为大规模合理开发柴胡资源,以及为柴胡的药物功效学和微量元素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马铃薯生长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马铃薯生长指标的影响。[方法]以7个不同抗旱性马铃薯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干旱胁迫下不同品种马铃薯的生长情况。正常灌水为对照。[结果]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各部位干物质量均呈下降趋势;叶片自然含水率呈下降趋势,其他部位均呈上升趋势。根系干物质量下降幅度依次为:冀张薯5号>费乌瑞它>夏波蒂>冀张薯3号>冀张薯8号>大西洋>坝薯10号;叶片干物质量依次为:冀张薯3号>冀张薯8号>夏波蒂>坝薯10号>大西洋>费乌瑞它>冀张薯5号。[结论]冀张薯8号和坝薯10号抗旱性较强,其生长指标受干旱胁迫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研制成4株沙门氏菌属特异单抗CB8,de7,cc6,DD4,在免疫转印试验中,证实它们所识别的抗原表位位于鞭毛蛋白上,ELISA相加试验及竞争试验显示,CB8和cc6与de7,DD4识别的抗原表位不同,表明鞭毛蛋白的属共同抗原具有多种表位的特性。用胰蛋白酶消化鞭毛蛋白,SDS-PAGE结果出现两条新带,分子量分别为42000(F42),27000(F27),长时间消化,最终只剩下F27条带,它可抵制该酶的消化。对该酶切样品的免疫转印结果表明,沙门氏菌鞭毛蛋白属共同抗原表位出现于F42和F27上,而相应的沙门氏菌分型H抗原单抗或因子血清识别的表位也在F42和F27上都得到了证实。这为沙门氏菌鞭毛蛋白抗原的多样性及结构和功能研究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20.
安徽淮河流域耐水湿树种的聚类分析及布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992年4至5月,对安徽省淮河流域前一年遭受特大水灾的8个县市树木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按所调查各县市的树种在受淹1一2月、水淹1一2m和受淹部位达到树干部的存活率,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分别归入极耐水湿、较耐水湿、微耐水湿和不耐水湿4个等级。本文最后对治淮绿化工程耐水湿树种的选择和布局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