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河北省太行山区是华北平原和京津的生态屏障,太行山区域内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其周边地区。通过分析河北太行山区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状况,农业产业发展制约因素,提出河北省太行山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期望达到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建立高品质休闲农业产品,真正实现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山区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河北省太行山区资源调查基础上,对该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几年来开发山区的经验,从生态经济学角度阐述了该区植被建设,生产结构调整及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向,为建设太行山区新型生态环境,振兴山区经济,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山区开发治理中存在的生态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对河北省太行山区典型村镇的农业生态经济开发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适合太行山区农业生态经济建设的六大开发模式:特色产业型发展模式、立体治山的开发模式、生态观光型发展模式、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多功能农业发展模式、生态文明村建设模式。以河北省保定市太行山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保定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将保定山区分为了四大农业生态区,结合开发模式的分析,对不同农业生态区域提出了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4.
浅析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经济沟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经济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推进生态经济沟健康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以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经济沟发展的现状为切入点,以生态经济相互协调为前提,以山区环境和资源、人口为依据,提出了建设农村高效农业,促进农村支柱产业发展等一系列建...  相似文献   

5.
前言河北省太行山区,位于本省西部,北起拒马河,南至漳河,西靠山西高原,东接华北平原,包括八个地、市的24个县(区),(张家口地区的涿鹿县、保定地区的徐水县,因涉及的范围小,未包括在内)。南北长360公里,东西宽30—90公里,总面积30924平方公里,合4638.6万亩。包括681个乡,7724个大队,总人口752.8万,其中农业人口716.9万。太行山区是老革命根据地,山区人民曾经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胡耀邦同志指出:“河北要翻身,大概要靠太行山。太行山的面貌不改变,生态环境改不了,河北富不了”。太行山区的开发治理对平原区的生产发展以及河北省的经济振兴都有重要意义。为了对太行山区的各种资源合理的开发,对生态环境有计划的治理,制订一个开发治理总体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太行山区面临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双重压力,加快山区农业发展势在必行。法国和意大利山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在政府支持、农业科技、农业合作组织和山区经营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经验,对河北省太行山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科学评估河北山区特色产业开发能力,为制定河北山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从产业作用力、环境影响力、富民带动力、产业发展力 4 个层面出发,选取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 区位熵、生态足迹、劳动报酬 5 个指标对河北省山区特色产业开发能力进行分析。【结果】在产业作用力方面, 林业和工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最大,种植业、牧业和旅游业的影响力系数增加最快,工业的感应度最高;在环 境影响力方面,工业的生态足迹最高,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富民带动力方面,林业、牧业和旅游业 的富民带动力最强,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产业发展力方面,林业的区位熵最明显,旅游业将大有作为。【结 论】河北省山区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在培育新、高科技新产业的同时,林业、种植业、牧业、渔业、旅游业具 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太行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河北省太行山区2006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2006年太行山区人均生态足迹为12.526 731 hm2,而实际可以提供的人均生态承载力面积为0.376 768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2.15 hm2,太行山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因此,从区域长期的发展战略看,太行山区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调整种植业和林业的结构,使其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天祝县生态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祝县生态旅游区的环境资源特征、资源利用与管理以及旅游业发展现状等开展了较深入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资源利用较好,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旅游业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利用不尽充分合理,对生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政策、经济、福利、生态层面提出了京津冀协同下河北省山区资源与生态包容性研究的背景,界定了包容性的概念,通过论证河北省山区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包容关系和京津冀协同下山区资源开发与生态包容博弈分析,提出了构建京津冀协同下山区资源与生态包容性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11.
宋利学 《农业展望》2014,(12):33-35
以河北省邢台市的太行山区为例,研究该地区休闲农业在自然环境、生态旅游、区位交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发展优势。剖析邢台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指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今后邢台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以涞水县太行山区为例,对其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涞水县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要实施特色农业产业提升、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创新拓展的发展战略,走生态优先、产业升级、品牌带动、市场主导的发展路径,研究建议涞水县太行山区未来发展要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加强京津冀产业对接、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健全农业投融资机制、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河北省太行山区综合开发治理中的生态经济沟治理、生态旅游产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规划先导型、公司化运作的生态农业示范区、产业示范基地为核心的连片开发和科技主导型产业化开发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太行山区开发的基本原则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依靠科技进步和社会资金投入,发展特色产业,延伸农工商产业链,并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走产业化带动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以生物量为指标,对河北省太行山片麻岩退化山场进行了生态恢复试验。结果表明,目前试验区植被生物量(3.5t/hm^2)较该区域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6.75t/(hm^2·a)相差甚远,增长潜力巨大。经过治理,土层厚度增加,土壤颗粒组成由粗变细趋势明显,土壤有机质、氮磷钾总养分逐年增加,治理4a和治理7a的生物量分别为9.5t/hm^2和21.9t/hm^2,生态恢复向良性方向发展,说明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河北省太行山片麻岩退化山场可以达到生态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太行山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新农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河北省太行山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困的现状,对于本地区乃至于全省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制约影响作用.发展太行山区农村文化,全面提高本地区农民素质,是本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我省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本5c对太行山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落后原因以及发展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河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估。[方法]基于ArcGIS,运用主导因素法和最大限制因素法,构建河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的敏感性-现实性概念框架模型,对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估,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河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其退化现状具有不一致性;重度脆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4.1%,比例较小,主要分布在冀西北间山盆地的张家口坝下9县区,呈条带状分布,是土壤侵蚀脆弱性和土地沙化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度脆弱占38.4%,比例最大,主要分布在冀西北间山盆地、燕山山区及太行山山区的大部分地区,主要由土壤侵蚀脆弱性所致,坝上坝下也有大块分布,主要由土地沙化脆弱性所致;河北平原区主要表现为轻度脆弱和微度脆弱,分别占全省面积25.1%和32.4%。[结论]该研究为保障河北省生态安全和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河北省太行山区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指出该区调整产业结构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山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节水农业、特色林业与畜牧业、无公害农业、观光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8.
冀南山区主要野菜植物营养成分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河北省南部太行山区分布的部分主要野菜植物进行了营养成分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该地区分布的野生蔬菜植物营养成分丰富,尤其是各种维生素含量较高,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统筹下的山地小城镇经济支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宜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34-6836,6839
分析了重庆市山地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研究了山地生态旅游服务型、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型、立体生态农业持续型、山地民俗民风文化型、历史文化名镇带动型等适合重庆市山地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