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湿地资源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与客观地评价分析;同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探讨了该保护区内河流湿地资源的具体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2.
张光长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165-167
福建省明溪县的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且具多样性,以中亚热带基带的常绿阔叶林为主要特色。阐述了君子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特征、物种资源状况,并对保护区的保护与经营及功能区区划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科学的开发与管理对策,以保护动植物资源,协调好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推动本保护区的可持续开发、经营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应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再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符合保护的要求和经济发展规律,也才体现出建立保护区的重要性。针对当地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突出矛盾,在对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济发展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并提出实施管理模式、合理生态补偿、加大宣传教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改变生活能源模式5项建议,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慧  文弢 《乡村科技》2019,(3):32-33
贵州省黄平县平溪大湾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但地势偏远、区内及周边乡村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能力和自养能力低下,当地村民对保护区的依赖度较重。为更好地保护区内物种,提高保护区自养能力,解决当地村民民生问题,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本文对大湾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机制建立进行初步探索。通过设立大湾山自然保护区共管小组、选择社区共管试点乡镇及实施自然资源的管理经营计划等措施,为大湾山自然保护区的共管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龙栖山自然保护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栖山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动植物保护区。在分析保护区内经济发展措施和制约发展的因素基础上,提出促进自然保护区经济进一步提升的策略,为当地政府部门制定保护区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盱眙县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调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自然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双赢,根据自然保护区调整准则,于2014年对盱眙县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分区进行了调整:保护区总面积调整为33.41 km2,比始建的少7.59 km2;划定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分别为3.52、12.47、11.89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分别为12.63%、44.73% 、42.64%.调整后湿地保护区的功能得到加强,并有效减弱了人为活动的干扰,更有利于优化保护区的管理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问题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然保护区经历了数量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功能从单一到综合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土地权属情况非常复杂,土地权属冲突不断.无偿的强制性限制土地利用的政策使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矛盾,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产生冲突,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和保护区建设目标的实现.国际上最近发展的税收和补贴政策无法代替现有的限制土地利用政策,因此,需要在现有的限制土地利用政策基础上加以改进,引进生态补偿等方式,提高现有政策的效果;同时,在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积极探索社区共管的不同模式,以弥补生态补偿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主要处在边远贫困落后地区,当地社区居民对保护区资源有着更迫切的需要。在政府加强保护的同时,社区居民的原有经济权利受到限制,经济利益受到损害,通过完善法律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补偿基金等措施来保障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协调自然保护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促进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多次野外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该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应把握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对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管理及社区共管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刘佳 《安徽农学通报》2013,(15):100+128
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珍稀物种、濒危动植物以及典型生态系统和地质地貌为目的而建立的具有自然保护、科技研究、宣传教育的区域。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不仅需要结合当前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还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该文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为例,从塞罕坝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自然保护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的建立等进行分析,并从科学的规划设计、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对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以供参考及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大丰国家级麋鹿保护区圈养区内不同类型植物群落草本层总生物量随月份变化动态,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的总生物量从5月份至9月份呈增加趋势,其中狼尾草种群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从5月份的61.15%增加到9月份的85.57%.麋鹿对狼尾草的取食具有季节选择性的特点,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目前栖息地的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各种植物的生物量比例随季节的变化.研究还表明,麋鹿喜食和可食植物的种类数随不同月份发生变化,于6~8月间种类数最多.  相似文献   

12.
如何缓解黑颈鹤保护与经济发展及农业实践的矛盾,成为当前西藏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弄清楚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和野生动物保护两方面的具体要求入手,通过实地调研和认真分析,提出促使黑颈鹤保护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的六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冲突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天日山自然保护区为对象,通过对天日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天日乡政府、周边社区不同类型村民代表及科技人员等主要相关利益者的12个小组访谈,及104个衣户和59个社会公众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天日山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主要冲突:①野生竹笋抚育经营受限,社区居民经济收入减少;(9补偿措施不到位,社区居民预期收益未能兑现;③保护区总体规划滞后,当地项目投资开发受限;④限制采薪烧炭,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不便;⑤旅游开发后.环境质量和社会治安状况变差。并就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冲突成因进行了分析:①自然保护区的外部性是客观基础;②保护理念和模式落后是认知原因;③产权交易机制不健全是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含义的基础上,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5个方面。建设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前提,发展乡村经济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加强文化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发展生态旅游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本质在于处理社会、经济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皖南山区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目前保护区生态系统面临威胁,在旅游开发中,应以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为前提,通过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实现自然保护区协调发展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凸显。环境伦理教育在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论述了环境伦理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环境伦理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和模式,展望了环境伦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合作社是人们自愿联合,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的企业,来满足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自治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社原则不断演变。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性可以归纳为:自愿、自治和独立;所有者和惠顾者同一;成员民主控制;资本报酬有限;按惠顾额分配盈余。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及组织制度变迁的主要经验教训是:必须坚持合作所有制,建立明晰的个人产权制度;必须重视在组织上建立跨地区和全国性的联合社;必须处理好为社员服务与盈利关系;必须实行民主管理,正确处理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必须尊重农民在制度变迁中的主体地位,实行诱致性渐进式变迁。  相似文献   

18.
周毅  宗刚  赵子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713-1714,1720
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内容,如何更好地协调人类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迫切需要。西藏普兰县经济发展紧迫、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和敏感,并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实现该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历史街区保护的现状发现,只停留于保护物质性建成环境的历史街区已呈现出多种弊端,正逐渐失去原真性。历史街区的保护更应重在维护原有生活状态与社区传统,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研究提出,在"保护为主、抢修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下,历史街区的保护要从"生活性"入手,发展居民共同参与、教学基地共建、适当发展旅游3种模式,通过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来提升地区经济活力,达到对社会人文环境的有效保护,以及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真正关怀,使历史街区真正回归到生活的真实性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