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6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细菌性斑点病菌后12、24、36、48和60 h分别测定叶片中SOD、POD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抗感品种接种细菌性斑点病菌后叶片中SOD和P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较对照增加,总体而言抗病品种叶片中SOD活性总体增加幅度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较对照均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抗病品种相反.  相似文献   

2.
在广泛田间抗病性调查的基础上,用黑龙江省大豆细菌性斑点病优势4号生理小种对84个大豆品种(系)进行了抗病性鉴定,抗病资源占9.52%。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存在着抗源,需加大抗性资源筛选工作,拓宽基因资源,为培育抗性稳定的品种提供有利可靠的理论依据,并讨论了室内接种抗性品种与其田间抗感调查结果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2002~200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宾县、牡丹江、绥化、佳木斯、黑河等地均有细菌性斑点病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在哈尔滨、牡丹江、绥化、佳木斯发病较重.针对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的细菌性病害情况,通过对采集到的620份细菌病害叶片上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进行大豆回接致病性验证,形态特征、染色反应以及生理生化鉴定,确定有38个菌株为由丁香假单胞杆菌引起的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相似文献   

4.
大豆疫霉根腐病生理小种众多、危害性大,对大豆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意义重大,试验通过不同大豆品种对疫霉根腐病主要生理小种的抗病性鉴定,以期获得抗病性高的品种。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抗疫霉根腐病的品种所占比例大,并筛选出高感品种1个、中感品种12个。抗病性鉴定有利于品种的合理布局,对大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实验采用 5个生理小种的大豆灰斑病菌接种抗性不同的 6个大豆品种 ,并设置相应的对照 ,分别测定了接种不同时间的大豆叶片中几丁质酶的活性。结果表明 ,正常生长情况下 ,不同大豆品种中的几丁质酶活性无明显区别 ;大豆灰斑病菌可诱导大豆几丁质酶 ,特别是内切酶的产生 ,而外切酶产生的量少或对其诱导的效果不明显 ;但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的抗病性与几丁质内切酶和外切酶的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接种灰斑病菌的不同生理小种的大豆叶片中几丁质酶活性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室内幼菌接种鉴定的方法,确定了大豆品种十胜长叶、长农4号、丹豆4号、早丰3号、吉林28号和亚特1号为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并由这6个鉴别寄主将我国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确定为14个生理小种,依次命名为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和C14。  相似文献   

7.
自1989年至1992年的四年间,在吉林省的长春,公主岭,吉林,白城,通化等地区的各大豆品种上分离到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的菌株146个,接种在7个国际鉴别寄主上,即Acme,Chippewa,Flamneau,Harosoy,Lindarin,Merit,Norchief,观察其抗感反应。将测定结果与国际上已鉴定的9个生理小种在这7个鉴别寄主上的反应相对照,发现有98个菌株属4号生理小种,占总菌株数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大豆种质资源抗大豆细菌性斑点病鉴定的现状,归纳出一批抗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性能好的资源和品种。分析抗性鉴定方法不统一等问题并提出制定统一规范鉴定方法、采取多种措施筛选和创造抗源、开展抗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  相似文献   

9.
自1989年至1992年的四年间,在吉林省的长春、公主岭、吉林、白城、通化等地区的各大豆品种上分离到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的菌株146个,接种在7个国际鉴别寄主上,即Aeme,Chippwwa,Flambeau,Harosoy,Lindarin,Merit,Norchief,观察其抗感反应。将测定结果与国际上已鉴定的9个生理小种在这7个鉴别寄主上的反应相对照,发现有98个菌株属4号生理小种,占总菌株数的67.1%,为主要菌株;4个菌株属2号生理小种;1个菌株属7号生理小种。经反复测定,发现两个新的生理小种,定名为10号和11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0.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中国鉴别寄主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下胚轴伤口菌丝接种法 ,接种具有地区和致病性代表性的大豆疫霉根腐病菌 7个菌株 ,筛选出 2 3个具有稳定抗感表现的大豆品种 (系 ) ,可作为未来建立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鉴别系统的候选品种 (系 )。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生理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地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199个菌株,经过反复在国际鉴别品种上接种鉴定,确定134个菌株分属于生理小种1号(2个菌株)、2号(9个菌株)、4号(112个菌株05号(1个菌株)9号(2个菌株010号92个菌株)、11号(2个菌株)12号(4个菌株)。其中生理小种4号为及吉林省的优势小种,占分离频率的56%,广泛分布于吉林、辽宁、黑龙江、武汉等大豆生产区;生理小种10号、11号12、号经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电镜细胞化学方法,对大豆灰斑病抗、感品种在受到病菌侵害时,大豆叶片细胞壁糖蛋白的变化进行了观察。随着病变程度的加深,糖蛋白在细胞壁表面的积累,均呈现由薄到厚最终大部分的脱落这一有规律的变化。在抗病品种中糖蛋白在细胞壁表面的积累,较感病品种更为显著,菌丝侵染点周围的糖蛋白有成团聚增现象,形成凝固的团状,当细胞受到较严重损害时,糖蛋白呈块状的脱落于细胞间隙。而在感病品种中糖蛋白多呈现出絮状,常在病菌侵染的初期从细胞壁的表面脱落,此时细胞器大都完好。这一现象表明细胞壁表面糖蛋白的变化与大豆灰斑病的抗病性存在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在抗病品种中它的抗性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大豆杂交种杂交豆3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杂交豆3号是利用"三系"法选育的大豆杂交种,不育系为JLCMS8A,恢复系为JLR9。杂交豆3号的主要特点是高产、稳产,品质较好,抗病性强。预备试验平均公顷产3 691.9 kg,比对照增产20.2%;两年区试平均比对照增产6.4%。人工接种鉴定高抗大豆灰斑病,中感大豆花叶病毒病,田间自然诱发鉴定,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灰斑病、大豆霜霉病和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籽粒脂肪含量20.84%,蛋白质含量40.54%,蛋脂合计61.38%。该品种适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中早熟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张佳环  李娟  高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09-9012
[目的]明确hrpZPsg12基因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致病性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方法从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中克隆hrpZPsg12基因,利用具有自杀特性的敲除质粒pKNOCK-Cm和具有功能互补作用的粘粒pUFR034,构建了hrpZPsg12基因的突变载体pKNOCK477-7和互补载体pUFR1026-68,并筛选出hrpZPsg12基因的突变体477-1及其功能互补子1026-5。进一步将野生型Psg12、突变体477-1和互补子反应斑。但是,反应斑的大小有差异,Psg12菌株接种的病斑较大,477-1的较小,互补子1026-5的接近野生型菌株Psg12。病斑中细菌繁殖量分析表明,野生型菌株Psg12繁殖量最高,突变体477-1的最低,互补子1026-5的接近野生型菌株Psg12的繁殖量。[结论]hrpZ-Psg12基因能够增强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对大豆的致病性,并且能够在烟草上产生过敏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大豆抗病及感病品种的接种叶片的观察表明 ,灰斑病菌在感病品种叶表面萌发时分枝形式较多、侵入的形式和机会也较多 ,且一个菌丝可以以分枝形式连续扩展到多个细胞 ,伴随有高电子密度结的存在 ;而抗病品种抵抗病菌萌发、侵入及扩展的能力都比感病品种强 ,主要表现为病菌在抗病品种上分枝、扩展受到抑制 ,一个菌丝最多可以侵染两个细胞。  相似文献   

16.
七十年代以来,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已在我省局部地区严重发生。病菌以伤口侵入为主。病株残体、病田土壤和病株种子均可带菌越冬而成为初侵染来源。淹水、高湿和偏低的温度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之间的抗病性不同,苗期和孕穗末期易于感病。28个品种抗病性测定的结果显示,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本文还提出了有关病害防治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土壤诱集和分离培养方法,首次用国产大豆感病品种合丰25号和国产抗生素替代已报道的国外感病品种和抗生素,对从美国路易斯安娜州进口的2批共约10万吨大豆所取的样品中直接检出大豆疫病菌(Phytophythora sojae)。这一结果也表明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合丰25号大豆品种对来自美国的大豆疫病是感病的。因此,加强对进口美国大豆的检疫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我国东北大豆产区细菌性斑点病发生严重,影响大豆品质和产量。采用室内高压喷雾接种法,利用分离的假单胞杆菌Psgneau001菌株接种黑龙江省主栽品种211份和东北大豆核心种质192份材料,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主栽品种抗性材料占34%,感病材料占51%,中间材料占15%;东北大豆核心种质抗性材料占57%,感病材料占26%,中间材料占17%。试验所获抗病种质资源可为大豆抗病育种提供优质候选材料。  相似文献   

19.
1991~1992年,利用植物根系染色技术,监测侵入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内线虫数量的研究,发现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侵入数量与大豆的抗病性无关,同时,采用组织病理学的石蜡切片技术,对线虫侵入不同抗性大豆品种的组织学反应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线虫二龄幼虫侵入抗感大豆品种根内以后都能形成合胞体,但在抗病品种根内合胞体逐渐消失,并形成坏死细胞,感病品种根上合胞体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具有不同抗病性的甘薯品种研究了接种疮痂病菌前后甘薯叶片氮代谢生理指标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疮痂病菌后,感病品种叶片中的核酸总量及RNA含量降低,核糖核酸酶(RNase)活性增强,游离氨基酸(FAA)总量增加,蛋白酶活性升高,而抗病品种则相反.另外,抗、感病品种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都降低,且感病品种的变化幅度大于抗病品种.上述结果可作为鉴别品种抗性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