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苏州园林之可园历史悠久,造园艺术精湛,但相关史料与现状资料奇缺,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其空间布局、建筑、理水与植物配置特色,旨在引发对可园保护与修复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正可园是岭南私家园林的代表,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博厦社区北面,占地面积2 200 m~2,始建于1850年。园主张敬修原想起名"满意"之"意园",但嫌其直白,偶从客人随口应喏"可以"得名"可园"。可园分为庭院和可湖2个区,前者3个建筑群用曲廊穿插成1个不规则的庭院,这种用楼房群围合庭院的方式被称为连房博厦。漫步园中,亭台楼阁,堂馆轩榭,桥廊堤栏,花草树木,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3.
正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松风路先锋古道93号的梁园,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代表,占地面积21 260 m2。过去这里是一处私家园林,由当地诗书画名家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相继建成。在清代,梁园与清晖园、可园、余荫山房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园。  相似文献   

4.
位于北碚区的重庆悦榕庄酒店,其景观体系延续原有山形水系的空间格局,与巴渝风格建筑有机融合,体现了巴渝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地形梳理、叠山理水、场地营造、植物造景、小品设置,打造出生态自然、粗犷大气、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疏密有序的独具巴渝地域特色的山地园林,达到传统与现代,人文与自然的融合。以重庆悦榕庄酒店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景观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从生态、空间、建筑、光影、色彩及意境六方面对其景观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5.
农村本身兼具生态美学、文化、景观价值及维护生态平衡等机能,并拥有好的视觉品质、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独特的文化资源及丰富的游憩资源。但是,由于农村中新建或改善的建筑景观多已无法反应出当地自然环境与传统文化特色,由于缺乏如传统建筑对自然景观的尊重,以致于农村整体景观遭遇严重的破坏。为了遏止整体景观继续遭受破坏,并建立具地方特色及风貌的农村建筑景观,本研究因而拟探讨农村建筑如何有助于农村聚落景观之改善,进一步提出农村社区更新之方法,期能对往后农村社区建筑更新之改善,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海滨城市滨水区的建筑楼逐渐重视利用周边的环境特点以及特殊景观特点要素来塑造特色的建筑景观,在视觉上、触觉上、感观上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当然这些景观特点要素对建筑群并不完全具有积极的作用,只要合理的对其利用则可有效实现景观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在田园综合体规划中,居住社区的建筑改造能够表现出居住产品形式及其服务水平,具体包括生活条件设施和农作物产品,也包括这些农作物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体验。民宿所依赖的建筑形态最能体现乡土文化特色,吴沟村的石窑建筑是河南省民居特色的典型代表。运用乡村传统器具和耕作用具等元素,挖掘旧器物所表达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唤起人们记忆中几近消失的农耕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8.
针对农业景观发展缓慢、环境管理不到位、农业景观建设缺乏特色等现状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景观提出建议性措施:(1)体现农业景观的朴素之美;(2)形成农业景观的地方特色和地理个性;(3)保护农业景观的生产性;(4)建筑与农业景观相呼应;(5)合理规划农业景观道路;(6)制定乡村景观规划。  相似文献   

9.
针对农业景观发展缓慢、环境管理不到位、农业景观建设缺乏特色等现状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景观提出建议性措施:(1)体现农业景观的朴素之美;(2)形成农业景观的地方特色和地理个性;(3)保护农业景观的生产性;(4)建筑与农业景观相呼应;(5)合理规划农业景观道路;(6)制定乡村景观规划.  相似文献   

10.
城市街道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主要因素,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烘托城市建筑艺术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包头市滨河新区城市街道景观地域性特色分析,研究在街道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特色的方法,以期为北方地区城市街道景观的地域性设计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1.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传统水文序列的一致性假设受到破坏,在考虑非一致性的条件下探究相邻季节间旱涝复合事件的动态变化及主导因子,对区域的粮食安全与旱涝灾害防御意义重大。为探究非一致性条件下旱涝复合事件的动态演变特征及其主导因子,该研究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基于广义可加模型拟合单季节标准化降水指数的边缘分布,构建二维Copula模型分析旱涝复合事件(中、重和极端情景下)的发生概率,并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准则探究复合事件动态变化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1982-2015年间正常转旱、旱转正常、正常转涝和涝转正常事件分布广泛且发生频次较高(高于22次);2)春-夏内蒙古持续干旱、夏-秋青海持续干旱、秋-冬宁夏持续干旱、冬-春山西持续干旱、夏-秋陕西持续洪涝、夏-秋甘肃持续洪涝事件的发生概率较大;3)春-夏由旱转涝、夏-秋持续洪涝、秋-冬由涝转旱、秋-冬持续干旱和冬-春季持续干旱事件的发生概率显著上升,对该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将产生不利影响;4)复合事件发生概率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为北极涛动指数和太阳黑子指数。研究成果将为黄土高原地区旱涝复合事件的精准防御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牧交错带资源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我国东部农区与西部牧区之间生态过渡带———农牧交错带独特资源与环境特征 ,指出该区应打破系统的封闭性 ,引进负熵促进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向高级演化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使农牧业系统良性耦合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获取外源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和信息流 ,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3.
基于PSR-CPM模型的市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PSR模型为基础,构建目标层、准则、因素层和指标层4级评价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CPM)对2005—2014年晋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5—2008年,晋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上升趋势,达到临界安全状态;2008—2009年,土地生态安全呈下降趋势,降低到较不安全水平;2009—2013年,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上升趋势,并稳定在较安全水平;2013—2014年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略有下降趋势,再次降低到较不安全状态。2005—2008年的变化主要是晋城市开展造林工程和产业结构改革的结果;2008—2009年的变化主要是受经济危机和旱灾的影响;2009—2013年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经济、粮食产量的恢复和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2013—2014年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发展减缓和人口增长所造成的。针对主要限制因素,晋城市今后应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转型,控制工业污染排放和增加农业灌溉设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产生活可达性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及模式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农村居民点整治应满足农户生产生活的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点的生产生活可达性。该文从生产生活可达性切入,以农村居民点生产生活可达性作为整治分区和采取何种整治模式的依据,从生产可达性和生活可达性两方面出发构建生产生活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可达性测度方法和指标综合评判法计算得到农村居民点(斑块)生产生活可达性,将其分为I、II、III、IV 4个等级,分别对应发展区、优化区、引导区和拆迁区。根据整治分区并结合实际情况,划分了城镇化发展模式、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综合优化模式、辐射引导模式、增减挂钩模式和生态搬迁模式等6种整治模式,并对整治思路和具体做法做了探讨。该研究尝试将生产生活可达性评价结果应用于农村居民点整治,对有序整治农村居民点和改善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生物炭不同应用模式对盐碱土水盐调控及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通过室内桶栽模拟试验,生物炭以2种物理状态(粉状和杆状)、3个添加量(1%,3%和5%质量百分比)分别作为覆盖和添加物,以不添加生物炭的处理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干播湿出”条件下,FF(粉状覆盖)、GF(杆状覆盖)处理小麦出苗率分别为对照(CK)的7.33~9.00,3.00~3.33倍;FH(粉状混合)、GH(杆状混合)处理的出苗率较CK分别提高66.67%~166.67%,33.00%~367.00%。FF、GF处理的株高大幅提高,较CK分别提高21.52%~34.55%,24.54%~40.48%;FH、GH处理的株高小幅提高,较CK分别提高-1.35%~12.22%,3.76%~8.59%。不同应用模式的灌后含水率差异明显,FF处理的表层土壤较CK提高0.31%~15.58%;而GF处理的表层土壤含水率较CK下降0.40%~7.65%;FH、GH处理的土壤含水率较CK分别提高7.33%~18.61%,1.33%~18.38%;蒸发后FF、GF处理的含水率较CK分别提高4.34%~45.38%,27.08%~53.22...  相似文献   

16.
我国山区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0%,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治理和开发山区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他,应与重点开发沿海发达地区统筹兼顾,发挥各自优势,互相支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山区贫困的根源,是山区开发的主要障碍。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山区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发展多种商品经济,脱贫致富的战略措施;是山区交通、工矿等基本建设的根本保证和开发山区的基础。治理开发山区总的方向是:预防为主,治管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以发展多种经营为主,同时不放松粮食生产,尽快脱贫致富;还要把观念和职能,转到以预防为主,治管结合的轨道上来,加强以监督管理和法制来防治新的水土流失。同时还要依靠政策、科学和投入,特别要建立健全全国各级水土保持机构体系,以强化水土保持和山区开发,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的滥垦、滥采、滥收、滥伐和滥用水资源使西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干旱缺水、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及酸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沙尘暴加剧等问题;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环境变得极其脆样。生态环境的治理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基础性工程,中央政府和西部地区要有持续奋占百态防护林带、研制木材的替代技术、强化对饮食、医药、皮革等产业的管理、发展生态农业等措施来加强对西部生态环境的治理,为西部经济的起飞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养殖粪水长期贮存过程理化特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前中国中小规模畜禽养殖场主要采用自然贮存后还田的形式处理养殖粪水,受场地制约,养殖粪水贮存时间通常仅有1~2个月,之后便直接还田利用,贮存后的粪水理化特性变化尚不清楚,是否适宜直接还田尚需研究。该研究以猪粪水和牛粪水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粪水在长期贮存中粪大肠菌群、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ance,EC)以及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变化,分析粪水最佳贮存期及还田利用方式,以期为粪水资源化及安全还田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粪水经自然贮存6个月,铵态氮损失达68%以上,不仅引起环境污染,且降低了养分;贮存后粪水基本可达到无害化要求,但pH值、EC值以及COD浓度仍然偏高,还田前应制定合理的粪水资源化利用方案;固液分离可以有效降低粪水中的COD浓度和EC值,促进粪水无害化进程。该研究为中国畜禽养殖粪水资源化用探索了新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9.
To estimate the impact of water percolation on the nutrient status in paddy fields,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cations, anions, inorganic carbon (IC), and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in percolating water that was collected from just below the plow layer (PW-13) and from drainage pipes at the 40 em depth (PW-40), as well as in irrigation water were measured in an irrigated paddy field. Total amounts of Ca, Mg, K, Fe, and Mn leached from PW-13 during the period of rice cultivation were estimated to range from about 390 to 770, 65 to 130, 33 to 66, 340 to 680, and 44 to 87 kg ha-1, respectively. Amounts of losses that were estimated fro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put by irrigation water and the output by percolation water from the plow layer corresponded to 11 to 26, 22 to 47,5.9 to 12, and 13 to 26% of exchangeable Ca and Mg, amorphous Fe, and easily reducible Mn in the plow layer, respectively. The concentrations of Ca, Mg, K, Fe, and Mn in PW13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PW-40. The amounts of these nutrients that were retained in the subsoil between the 13 em and 40 em soil depth corresponded to 83, 86, 61, 99, and 89% of the amounts that percolated from the plow layer, respectively. Total amounts of IC and DOC that percolated from the plow layer ranged from 750 to 1,500 and 85 to 170 kg-C ha-1, which corresponded to 5.0 to 10.0% and 0.6 to 1.1% of the total carbon content in the plow layer, respectively. Eighty eight % of IC in the percolating water from the plow layer was also retained in the subsoil.  相似文献   

20.
京津沙源区草场沙退化综合整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尽快落实中央政府关于做好京津周边地区防沙治沙工作,遏制土地继续沙化和沙漠蔓延扩展,加大草原沙化、退化治理力度,减轻风沙对京津周边地区危害的战略布署,开展浑善达克沙地草场沙化、退化综合整治技术试验示范研究,旨在全面了解浑善达克沙地草场沙化、退化形成演化规律,探索解决畜草矛盾的途径和草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及水-草-畜持续发展的模式,研究开发和引进一批草场沙化、退化综合整治和水草资源合理利用的技术,并通过治理工程将各种技术组装集成示范推广,使新模式实体化,从而为我国草场防沙、治沙生态保护及区域群众脱贫致富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