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牛乳中掺假物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正胜 《畜禽业》2007,(12):26-27
通过对永靖县40份牛乳样品各类掺假物的检验,结果表明:其中掺假样品共15份,达到了总样品数的37.5%。掺假现象在该还是比较严重,尤其是掺水现象较多(10/40)。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江苏、山西等地出现的猪肉合成假牛肉事件引起人们高度关注,这些假牛肉不但严重危害群众的身体健康,也极易造成由于宗教信仰引发的矛盾和纠纷(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因此肉制品的成分鉴别已成为食品检测部门和消费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为调查珠海市场上是否存在猪肉合成的牛肉制品,应用通用的真核、猪线粒体、牛线粒体DNA保守序列建立一套准确、快速的三重PCR方法鉴别肉制品中猪和牛源性成分,对珠海地区流通的不同品牌的牛肉制品检验是否  相似文献   

3.
《畜禽业》2015,(1):2
<正>江西高安病死猪肉事件直接推动元旦、春节期间各地的肉制品市场专项整治,同时对于案件本身的调查追责也在进一步深入。元旦假期,多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结合节日市场监管要求,开展肉制品市场专项整治,对肉制品生产企业、肉类批发市场(含冷库)、集贸市场、商场超市、肉食店、餐饮服务单位等重点场所进行全面检查,严禁食品生产经营者购进、销售、使用无合法来源以及无"两证两章"肉及肉制品,同时加强  相似文献   

4.
《畜禽业》2014,(8)
<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7月16日消息,针对近期肉及肉制品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有所抬头、夏季肉类季节性安全风险突出、制售假冒伪劣牛羊肉违法行为再次反弹等情况,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要求各地对肉制品生产企业、肉类批发市场(含附设冷库)、集贸市场、商场、超市、肉食店、餐饮服务单位等重点场所进行全面检查,深入排查清理不合格肉及肉制品,  相似文献   

5.
蒋立  胡茂 《畜禽业》2010,(8):54-55
建立起一种用于检测鹅肥肝是否掺假的方法:种属特异性PCR技术。以鹅、鸭的12SrRN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扩增目的片段分别为97bp和196bp。以三类温度处理和0.1%~100%的鸭肥肝掺假比例,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灵敏性。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的效果是不受样品被长时间加热的影响(高至100℃,10min);同时,即使当掺假比例只有0.1%时,仍能有效扩增出2特异条带。说明本方法适用于快速、准确地检测鹅肥肝掺假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现市场上国产和进口假鱼粉屡见不鲜,在鱼粉中多掺入蟹壳粉、虾壳粉、血粉、羽毛粉、皮革粉、棉粕、菜粕、谷壳、尿素等.一般掺假的量是精心计算的;因此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掺假鱼粉的蛋白质含量都能达到国标(GB)一、二级鱼粉的水平,但真蛋白质的质量和数量却很低.氨基酸组成不平衡.用掺假鱼粉配制的饵料,因饵料的营养不平衡不但影响鱼类生长,而且还会导致鱼的体质下降,抗病力降低,饲料系数增大,排泄粪便增多,水质污染严重.这一系列的不利影响,给用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下面仅从感观识别介绍鉴别真假鱼粉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截止到2005年,世界渔业量合计14 160万t,世界水产养殖量合计4780万t,世界水产饵料总量超过1亿t,水产饵料已成为我国饲料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饵料原料的选择、质量对配合饵料的质量具有决定作用,许多饵料质量问题是由原料所引起的,饵料原料掺假的技术在不断发展,涉及掺假的种类在增加,掺假物对鱼类健康和疾病发生的影响在不断增加。因此,对于鱼类配合饵料而言,原料的选择和质量的控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荣成鳀鱼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建议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鳀鱼是东、黄海区(含我国近海)尚未充分开发的中、上层小型鱼类。农业部调查组分析,简要分析了鳀鱼资源开发、利用的进程,提出了年开发鳀鱼的最佳数量范围,指出鱼粉、鱼肉加工、利用的问题,并提出鱼粉生产线规划、布局,设备选型,攻克鱼肉制品技术难关的措施及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其中肉制品的质量及卫生问题为关注重点项目。集中检疫、定点屠宰是保障肉制品质量的首要措施与关键环节,也是确保放心肉流入市场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生猪定点屠宰检疫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市场上流通的猪肉在质量方面存在隐患。分析生猪屠宰检疫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畜禽业》2020,(1)
肉制品由于营养丰富,极易变质。非热力保鲜技术在肉制品保鲜方面是当今研究热点。介绍了等离子体、超声波、超高压等非热力方法在肉制品保鲜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The fatty acid content, fatty acid molecular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fluidity of phospholipid vesicles and plasma membranes of livers of fish feeding on phytoplankton (silver carp, Hypophthalmichtys molitrix), zooplankton, (big head carp, Hypophtalmitrix nobilis), higher plants, (grass carp,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and omnivorous fish, (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adapted to reduced temperatures, was determined. Levels of 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s) were highest in silver and big head carp and lowest in common carp. Differences in long chain PUFAs were poorly reflected in fluidity, determined either by fluorescence anizotropy of 1,6-diphenyl 1,3,5-hexatriene or rotational correlation time of 16-doxyl- stearic acid, of phospholipid vesicles. Phospholipid vesicles of C. caripo and C. idella proved to be slightly more rigid than of H. molitrix and H. nobilis below ca. 15 °C. These differences were not seen with isolated plasma membranes assessed with 1,6-diphenyl 1,3,5-hexatriene. Using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spectroscopy plasma membranes from H. molitrix proved to be more fluid than those from C. carpio below ca. 15 °C. Phosphatidylethanolamines were abundant in 1-monounsaturated, 2-polyunsaturated (18:1/22:6, 18:1/20:4) species with H. molitrix and H. nobilis more rich in these species than C. carpio and C. idella. It is suggested that differences in fluidities of phospholipid vesicles below 15 °C is due to differences in levels of the above molecular species. In native membranes these differences may be masked by proteins and other membrane components. 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it is not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he ingested food but the specific response of the fish to temperature t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controlling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membranes during thermal adaptation.  相似文献   

12.
十种常见淡水鱼类的RAPD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用14种10bp长的随机引物对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鲤鱼、团头鲂、胭脂鱼、土鲶和黄颡十种鱼进行RAPDPCR扩增。除引物OPK08外,其它的13种引物都得到较清晰的DNA带。13种引物共产生672条带,平均每种鱼产生67条带,每种引物产生52条扩增带。鲤鱼扩增带最多,胭脂鱼扩增带最少。引物OPQ01、OPQ04、OPQ06、OPQ11、OPQ12、OPK07、OPP01、OPP15、OPP17扩增的带谱可以作为种间鉴定的标记。本文结果显示RAPD是一种非常灵敏的种间鉴定技术,特别是对鱼卵和鱼苗的鉴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赣江峡江段四大家鱼资源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和2009年的4-6月间,对赣江峡江段四大家鱼资源现状进行了采样调查。共采集四大家鱼392尾,其中青鱼46尾,占11.73%;草鱼260尾,占66.33%;鲢54尾,占13.78%;鳙32尾,占8.16%。在这些四大家鱼中,性成熟个体较少,其中青鱼8尾,草鱼5尾,鲢、鳙各1尾。另外,它们的年龄结构简单,以低龄鱼为主,其中1龄和2龄鱼占81.6%。结果表明赣江峡江段四大家鱼资源匮乏,繁殖群体较少。  相似文献   

14.
周瑜  陈舜胜 《水产学报》2022,46(12):2452-2466
上海熏鱼是以青鱼或草鱼为原料,经过浸渍和油爆过程制作出的传统中式菜肴。为解决青鱼养殖量下降和草鱼肌间刺多、土腥味重的问题,弥补加工上海熏鱼的不足,以大口黑鲈替代草鱼制作上海熏鱼,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和正交试验设计改良上海熏鱼的加工工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PME-GC-MS)分别测定油爆后的上海熏鱼、用不含香辛料的油爆后浸渍液处理的上海熏鱼及上海熏鱼成品中的挥发性风味活性物质,通过GC-MS的定性定量分析得出上海熏鱼的主要风味化合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呈味核苷酸。结果表明,优化工艺参数为油爆时间6 min,油爆后浸渍液中酱油∶白砂糖=4∶3(鱼块质量的20%∶15%)。3个样品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分别有37、47和55种,其中醛酮类、醇类、烃类、芳香类和含氮含硫类物质是上海熏鱼的主要风味化合物。肌苷酸是主要鲜味核苷酸。研究表明,高温油爆过程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热降解、脂肪酸氧化有助于去除鱼腥味,形成上海熏鱼的特色风味。浸渍和油爆是提高鱼肉制品品质的优良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15.
天鹅洲通江型长江故道“四大家鱼”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淀粉胶电泳技术,对天鹅洲通江型故道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s)(60尾),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us)(40尾),鲢(Hypothalmichthysmolitreix)(40尾),鳙(Aristichthysnobilis)(40尾)的心、眼、脑、白肌、肝五种组织中LDH、MDH、G6PDH及EST四种同工酶进行分析,并对这几种酶的一系列基因座位作了比较和定位,以此分别计算青、草、鲢、鳙的种群遗传变异率,为构建通江型长江故道“四大家鱼”种质资源生态库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江段鱼类资源现状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2011年分别于3月、7月和10月在宜昌、荆州和城陵矶江段对长江中游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鱼类58种,隶属于7目14科,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36种,占总种类数的62.1%。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鲤(Cyprinus carpi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依次占了渔获总量的前4位。但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鲢、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的数量比重却低于野杂鱼(Hemiculter leucisclus)。宜昌、荆州、城陵矶江段,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依次下降,3个江段的物种优势度指数存在一定差异。主要鱼类生物学统计表明,城陵矶江段部分鱼类平均体长和体重,草鱼分别下降了60%和95%,鲢下降了50%和80%。长江中游鱼类资源呈现出低龄化和小型化的趋势,其中铜鱼变化最为明显,资源衰退情况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17.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是滤食性鱼类,具有净化水体的作用。从2007年开始,贵阳市每年向红枫湖投放500万鲢、鳙进行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为了分析红枫湖鲢、鳙对饵料资源的利用情况,在2010年10-11月研究了鲢、鳙的摄食强度,在2011年5-6月研究了鲢、鳙的摄食强度、食物组成及比例等方面。结果表明:鲢、鳙的总摄食率分别为98.00%、96.93%;冬季鲢、鳙的饱满指数范围分别为44.13~99.79%、46.12~127.00%,春季鲢、鳙的饱满指数范围为53.27~245.14%、49.94~234.32%,鲢、鳙春季的饱满指数显著高于冬季。在食物组成上,鲢的肠道有36种藻类,鳙的肠道有31种藻类。从个数比例来看,鲢、鳙食物中浮游植物占个数组成比例的99%以上,浮游动物很少;但从重量比例来看,浮游动物在鲢、鳙体内分别占(50.993±2.214)%、(90.799±2.321)%。选择性指数E表明鲢对蓝藻门的浮游植物有较大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和2009年的4~6月,对赣江峡江段四大家鱼资源现状进行了采样调查。共采集四大家鱼392尾,其中青鱼46尾,占11.73%;草鱼260尾,占66.33%;鲢54尾,占13.78%;鳙32尾,占8.16%。在这些四大家鱼中,性成熟个体较少,其中青鱼8尾,草鱼5尾,鲢、鳙各1尾;其年龄结构简单,以低龄鱼为主,其中1龄和2龄鱼占81.60%。结果表明,赣江峡江段四大家鱼资源匮乏,繁殖群体较少,应采取人工增殖放流、规范捕捞方式有效地保护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19.
根据线粒体控制区序列设计了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物种特异的PCR引物,通过对四大家鱼受精卵的PCR扩增,种间交叉扩增,相关种类早期资源的扩增以及未知种类鱼卵的鉴定发现,所设计的引物具有很高的种类特异性,对特定种DNA具有良好的扩增效果,但是不能进行交叉扩增,对四大家鱼外的其它种类也不能扩增。实验没有出现一例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说明所设计引物的种类特异性高。该方法特别适合从鱼类早期资源大量样本中准确快速鉴定四大家鱼种类。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饵料生物组成及季节变化,分析了2016年7月-2017年3月在长江宜昌江段及东洞庭湖不同季度采集的84尾鲢和65尾鳙的肠道内含物。结果显示:鲢、鳙在长江宜昌江段摄食的饵料生物种类分别是55种和48种,在东洞庭湖分别是55种和43种。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鲢、鳙的主要饵料生物均为枝角类。鲢、鳙食物组成呈现季节变化,鲢在长江宜昌江段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主要饵料生物分别是硅藻门、枝角类、枝角类和硅藻门,在东洞庭湖分别为枝角类、蓝藻门、枝角类和桡足类;鳙在长江宜昌江段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主要饵料分别是枝角类、枝角类、枝角类和硅藻门,在东洞庭湖分别为枝角类、枝角类、枝角类和桡足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