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利用祁东县植保植检站积累的数据,结合模糊数学,建立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模糊隶属函数,并应用模糊最优化原理(Fuzzy),提出了棉蚜最优生防指标和模糊决策模型。结果表明,在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并重时,最优化棉蚜生防指标即瓢蚜比为1:121,在偏重经济或生态效益时,瓢蚜比分别为1:102与1:148,这三个指标与推广应用的指标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龟纹瓢虫对麦长管蚜和棉蚜的功能反应及种内的干扰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龟纹瓢虫(Propylaeapponica(Thunbery))成虫对麦长管蚜(Macrosighumavenae(Fabridu))和棉蚜(AghisgossypijGlove)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分别为和。在两种不同蚜虫的猎物条件下,龟纹瓢虫成虫寻找效率和自身密度的关系分别可用E=0.4350P-0.8364和E=0.4928P-0.7637模型进行描述,表明龟纹瓢虫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大而下降,并随猎物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瓢虫成虫个体间存在明显的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3.
浅埋区地下水位对作物生长有较大影响,为探明不同作物最适宜的地下水埋深,在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开展了系列原型观测实验,探寻砂姜黑土和黄潮土两种土壤,分别种植小麦、大豆、玉米情况下的最优地下水埋深控制。结果表明:(1)不同作物在不同土壤上种植的最优地下水埋深不同:小麦和大豆在两种土壤上种植的最优地下水埋深均为1.0m;玉米在砂姜黑土上种植的最优地下水埋深为0.8m,在黄潮土上种植的最优地下水埋深为1.0m。(2)土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种植小麦条件下,砂姜黑土产量比黄潮土高;种植大豆条件下,砂姜黑土产量比黄潮土低;种植玉米条件下,在[0.2,0.6]埋深区间,砂姜黑土产量比黄潮土高,在[1.0,5.0]埋深区间,砂姜黑土产量比黄潮土低。  相似文献   

4.
棉蚜(AphisgosypiGlover)是棉花上的害虫之一,如何做好棉蚜的测报和防治工作,已成为棉花生产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了1998年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建立了棉蚜种群动态的数学模型,揭示棉蚜发生规律,为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调查方法选择肥力较好、...  相似文献   

5.
甘肃敦煌棉蚜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94-1995年,采用浸渍法建立了22种杀虫剂对甘肃敦煌棉蚜的毒力回归线,可作为今后用浸渍法监测棉蚜抗药性的相对敏感毒力基线,与国内敏感棉蚜种群的毒力基线比较,1994年敦煌棉蚜对氰戊菊酯和灭多威处于敏感性水平,对氰化乐果和久效磷达到中抗水平(31.42和27.45倍),对溴氰菊酯达极高抗水平(274.39倍);对联苯菊酯、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显示出早期抗性的迹象。1995年棉蚜对  相似文献   

6.
2.7棉蚜 2.7.1原动物 为蚜科(Aphididae)棉蚜(Aphisgossypii Glover),俗称油虫、蜜虫、瓜蚜、腻虫。  相似文献   

7.
试验采用4因子最优混合设计,设置重复。通过微机建立培两优特青的高拟合度产量函数模型,明确了高肥高产和低肥高产两条途径,并对其效益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8.
温度胁迫对棉蚜存活及其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明温度胁迫对不同体色型棉蚜存活状况的影响及其与体内总蛋白含量的关系,对室内饲养的两种体色型棉蚜进行变温(10,15,25和30℃)应激处理,研究温度胁迫对棉蚜存活及其总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色型和绿色型棉蚜仅在处理时间为1 d时可见死亡现象,在10℃1 d和30℃1 d时存活率最低,分别为83.33%和51.11%。将活蚜放入各自的对照温度下恢复15 h后,同一胁迫温度下,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棉蚜的存活率开始呈下降趋势,以后慢慢上升,两种体色型棉蚜分别在15℃1 d和10℃1 d时存活率最高,达到98.72%和97.48%;且高温有利于黄色型棉蚜生存,低温有利于绿色型棉蚜生存。同一胁迫温度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棉蚜体内总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黄色型和绿色型棉蚜分别在10℃30 min和30℃30 min时最大,达到109.99和108.46μg/mg,超过此时间,棉蚜体内总蛋白含量开始下降,但始终高于各自的对照。棉蚜总蛋白含量随不同时间和温度的变化呈偏峰态趋势,其最佳总蛋白含量的时间和温度区域分别为30~60 min和28~32℃及7~12℃。  相似文献   

9.
棉蚜抗药性简易生物测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江苏宜兴、山东阳谷和河北冀县等不同抗性水平的棉蚜,通过与毛细管点滴法的比较测定,建立了简单易行、便于推广的棉蚜抗药性药膜生测法.并利用宜兴敏感性棉蚜,初步建立了甲胺磷、氧化乐果、久效磷、磷胺、马拉硫磷、甲基对硫磷和灭多威等7种杀虫剂的相对敏感毒力基线。  相似文献   

10.
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利用区间取值(RTV)综合评分法,对红麻纺织加工中乳化剂的配制进行分析,获得了最优配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释放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e(Goeze))防治棉田害虫-棉蚜(Aphis gossypii)的生防技术,寻求生物防控棉蚜的方法。【方法】采用棉田天敌多异瓢虫释放、化学防治和不防治3种不同处理措施,研究棉田棉蚜暴发前多异瓢虫对棉蚜的控制效果。【结果】在棉田中释放多异瓢虫后,棉田内的蚜虫数量较CK棉田有显著减少的趋势,在释放多异瓢虫20 d后棉田内蚜虫数量水平接近化学防治棉田;不同防治处理的防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生物防治棉田在处理30 d后防效达到化学棉田相近水平;生防棉田中多异瓢虫各虫态数量高峰期较其他2种处理棉田均出现滞后现象,但各虫态高峰期数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种棉田。【结论】生防棉田多异瓢虫数量高峰期持续时间高于化防处理及CK处理,其防效较化防棉田更具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棉蚜抗药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棉蚜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发展比较缓慢,有些地区抗性水平仍处于敏感或敏感度降低阶段,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主要品种抗性倍数大多在40倍以下,处于低至中抗水平,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发展极快,已产生极高水平抗性,菊酯类杀虫剂已失去了对棉蚜的实际防治作用。棉蚜对杀虫剂的抗性机理涉及到靶标敏感度下降,体内解毒酶系活力升高等多种机理。对棉蚜的抗药性治理主要采用合理用药,结合农业和生物防治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10%吡虫啉微胶囊悬浮剂的研制及其对棉蚜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吡虫啉的微胶囊悬浮剂(CS).探讨了壁材、引发剂用量对微胶囊悬浮剂粒径、包囊率的影响,并对微胶囊悬浮剂的理化性质和棉蚜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当壁材甲基丙烯酸甲酯用量为6.4%,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亚硫酸氢钠用量分别为0.25%、0.1%时,可制得平均粒径在1~3...  相似文献   

14.
蚜虫防治研究概况及在棉花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蚜虫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是棉花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因其个体小、繁殖快、适应能力强等特点较难防治。蚜虫不仅造成植物营养成分的流失,还是植物病毒传播介体,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基因工程防治等各种方法被尝试和研究来抵御蚜虫的危害。归纳和总结了不同蚜虫防治措施的特点和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蚜虫防治研究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用涂茎、喷雾和拌种3种方法施药,定时采样测定棉苗中内吸杀虫剂的数量动态及调查对棉蚜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喷雾法施药,久效磷在棉苗中对棉蚜的有效控制期为5天;克百威粒剂拌种施药,用药量虽大,但对棉蚜有效控制期仅为10天;涂茎法施药,药剂用量少,棉苗中药剂浓度高,对棉蚜的有效控制期可达12天以上。  相似文献   

16.
0.3%苦参碱水剂等新型药剂对北疆棉蚜防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棉蚜的防治效果。[方法]以棉花品种新陆早33号为供试作物,研究0.3%苦参碱、25%阿克泰WG、0.5%啶虫脒(对照药剂)4、0%氧化乐果对棉蚜的防治效果。[结果]0.5%啶虫脒、0.3%苦参碱、25%阿克泰WG施药后37、1、5 d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4.5%、97.1%、85.4%,90.8%、91.5%、87.7%和91.6%、93.5%、85.4%,校正防效分别为95%、99.5%、96.9%,91.2%、91.5%、98.9%和92.0%、96.7%、96.7%,40%氧化乐果对棉蚜的防治效果较差;苦参碱和阿克泰施药后第37、d对蚜虫的校正防效低于对照药剂,但施药后第15 d,苦参碱对蚜虫的校正防效高于对照药剂,阿克泰对蚜虫的校正防效与对照药剂相当。[结论]生物农药苦参碱防治蚜虫见效较慢,但其持效期长、环境污染小。  相似文献   

17.
转双价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田间罩笼和实验室饲养法, 研究了转双价基因抗虫棉对棉蚜(Aphis gossypii Golver)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抗性棉上棉蚜的内禀增长力(rm)和种群趋势指数(I)均明显小于常规棉(对照),对棉蚜的控制作用明显.因此棉蚜内禀增长力(rm)和种群趋势指数(I)可作为棉花抗性鉴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新型种衣剂对棉花苗期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不同种衣剂及用药量对棉苗根病和棉蚜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B(11)处理防效最佳,相对保苗效果达96.7%,相对防蚜效果87.5%,显著优于现有的大田生产对照,并可明显促进棉苗的生长发育。由于B(11)的两个药种比之间防效差异不明显,因此,建议在生产推广中采用B(11)(0.6%)的用药量。  相似文献   

19.
1986~1991年,通过不同年型、不同生态环境试验,塑膜覆盖棉田苗期蚜虫的防治,可不采用杀虫剂拌种;地膜白色反射光可以拒避有翅蚜入田,推迟发生期;蚜虫初发时,利用无视异绒螨抑制棉蚜种群增长;盛发期,依靠麦田七星瓢虫等大敌的自然迁移控制蚜虫。如虫口达到防治指标,可采用氧化乐果涂茎防治。  相似文献   

20.
棉蚜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三年多点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组建了棉蚜危害棉花1~3叶期、4~8叶期和伏蚜期棉花卷叶株率(x)和产量损失率(y)的回归式,分别为y=20.021e~(-8.9287/x)(n=29,r=0.8066,p<0.001)、y=19.925e~(-13.3779/x)(n=19,r=0.9006,p<0.001)和y=23.272e~(-12.2155/x)(n=12,r=0.7469,p<0.01)。结合目前我省棉花产量水平(亩产120~150斤皮棉)、防治费用等,提出上述三个时期棉蚜的防治指标分别为卷叶株率4~5%、7~8%和7~8%,均较我省过去的防治指标有所放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