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阐述了城市绿地、城市防灾减灾、城市灾害的相关定义和城市灾害类型,介绍了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避震、防火、防洪、抗旱等主要功能,分析了现有绿地防灾减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现有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兴仁县年的相关气象统计资料,对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了相关分析,为合理开发气侯资料和防灾减灾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3.
农业是与自然气象灾害高度相关的产业。湖南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省份,严重的自然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湖南省农业气象灾害的现状,并提出了有效的减灾策略,希望能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刘可群  杨文刚  刘志雄  刘敏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2):4617-4621,4625
建立客观的冬季大棚蔬菜气象灾害灾损评估模型与气象灾害预警指标,有利于提高防灾减灾科学性,稳定蔬菜市场。试验对1998~2009年武汉城市圈大棚蔬菜风灾损失数据与当地气象条件、2005~2010年冬季大棚蔬菜冻害实际监测资料与大棚内外的气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棚风灾灾损率与瞬间极大风速的平方值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大棚蔬菜低温冻害灾损率与低温过程的极端最低气温相关不明显,与低温及其持续时间即累计小时负积温的相关极显著;由此分别建立了竹棚和水泥钢筋大棚风灾、雪灾灾损模型及冻害灾损模型,利用模型对2008年年初的低温冰雪灾害过程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人为干预越少,即救灾不力,则会使实际的灾害损失越接近理论值;试验通过灾损模型建立了风灾、雪灾、冻害的预警指标,为灾害客观评估、气象防灾减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科技》2016,(8):300-302
介绍了河北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的具体做法,以及通过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促进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并对深入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完善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对降低灾害损失、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气象预警信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以期为提高气象服务防灾减灾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陈艳梅  胡引翠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348-5350
总结了河北省生态灾害的主要特点,对生态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灾减灾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电子信息时代雷电灾害的特点,对包头地区7个站点30年(1981~2010年)雷电灾害进行统计、分析,详细地概述了防雷减灾业务,对新时期防雷减灾工作进行思考,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业科技应对重大农业灾害的应急机制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余庆来 《农学学报》2013,3(8):75-78
摘 要:安徽省地貌环境复杂、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是我国重大农业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灾情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开展农业科技防灾减灾策略研究,建立应对重大农业灾害的应急与长效机制,对安徽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安徽省农业灾害发生实际,分析农业灾害发生原因和应对灾害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四点农业科技防灾减灾对策,以期对我国开展防灾减灾有所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10.
农村雷电灾害原因及防雷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电灾害是开封市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特别是农村地区雷电灾害极其严重。基于此,本文结合开封市气象局农村防雷现状,对开封市农村地区雷电灾害频发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防雷减灾对策,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农业生产是一项非常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的工作。特别容易受到季节、地域和水土 的影响。气象灾害是决定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在一些地方,冬天容易出现温度很低的情况。由于 温度的高低是不可控的,所以有许多农作物会被冻伤,导致产量下降甚至绝收的情况。气象局要根据 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2.
对山南地区气象局开发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分析,并对系统中各个结构及其相关功能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数据库系统设计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较好地体现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开发应用的价值及其作用,进而为农业灾害预警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民政局、气象灾害大典等收集、整理自1951年至2012年西宁地区干旱、冰雹、大风、洪涝灾害、雷电、低温冻害等所有的气象灾情资料,并以优化的数据格式录入或导入到数据库中,系统实现了气象灾情资料录入、查询、统计、分析及分布等情况。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天长市气象局1957—2010年气候历史资料暴雨日数和大暴雨日数的统计分析,探讨天长市多年来暴雨的年际、月际变化趋势,从而揭示天长市暴雨的时间分布特点和规律,为暴雨天气预报和汛期防灾减灾提供可借鉴的气候背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威海气象局1997—2017年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分析威海市雷电灾害的主要形式、经济损失、伤亡人数、时空分布特征、行业特征和地域差异,并对灾害成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雷灾事故相对发生较多的地区为威海中部及西部内陆地区,雷灾事故相对发生较少的地区为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年雷电灾害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雷电造成的损害有直接雷击灾害和间接雷击灾害,其中间接雷击造成的损失占79.44%;每年5—8月是威海雷电灾害事故高发时期,每天15:00—17:00是雷电灾害事故高发时段;雷击造成微电子设施损失位居榜首,供配电设施次之;郊区雷击时常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应引起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6.
收集整合了中国各省区1949—2006年粮食产量资料,采用减产率指标、减产率浮动性指标、高风险概率指标3个评价指标以及综合性指标进行了气象产量的气候变化减产风险评价,同时采用变异系数对我国各省产量波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华北、西北大部分省份面临严重的气象产量减产风险,且产量稳定性低。华东、华南、西南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减产风险。由于中国农业的重心正在向北方转移,这些影响将严重影响未来中国粮食生产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葫芦岛地区2009年夏秋季干旱程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丽敏  汪丽新  费杰  田晓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47-15748
以葫芦岛地区4个常规气象观测站和71个加密自动站的气象要素实况数据为基础,结合防汛抗旱指挥部、统计局和灾情报表的灾情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采用旱涝指数、作物旱象特征、时段降水指标、连续无雨日数4个指标对干旱程度进行分级评估。结果表明,2009年连山、建昌、南票发生的夏秋连旱属195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一年;旱情最严重时段出现在8月份,受灾程度最重的地区为连山区、建昌县。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陕西省柞水县气象局观测场露天栽培黑木耳的全生育期观测数据分析,依据镇安、柞水、商南大棚和露天黑木耳栽培调查资料,结合走访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柞水县农业局黑木耳栽培专业技术人员,并分析同期气象要素,找到适合秦巴山区黑木耳栽种的适宜气象指标、灾害指标和科管要点,为黑木耳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生外来入侵物种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有很多独特的水生物种和水生态系统,由于水产养殖的发展,通过水产养殖引种和其他途径,自国外和国内不同区域引进了大量水生外来物种,目前大约有129种,这些水生外来物种破坏了当地特有的水生态系统,威胁当地特有的水生物种,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最典型的是中国云南省,引进外来鱼类达34种,严重威胁了本地土著鱼类。现有法律法规中对外来水生物种的管理规定还不具体,仅有原则规定,如《渔业法》第16条规定:水产苗种的进口、出口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海洋环境保护法》第25条规定: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应当进行科学论证,避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本文描述现有的管理和法规体系,介绍中国海洋、淡水水生生态系统中外来入侵物种基本情况,介绍水生生态系统中外来人侵物种的种类、影响等内容;我国海洋与淡水外来物种的主要来源是水产养殖引种,其次是夹带或观赏引进的。由于引种只侧重于生产上的经济价值,忽略其生态危害,加之外来种的管理不完善,导致外来物种逃逸到自然环境中,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灾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我国外来人侵物种的防治对策,包括:(1)完善海洋与淡水外来物种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2)建立海洋与淡水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程序与制度;(3)加强动植物检疫工作;(4)明确相关国内管理主体和法律责任,分工合作;(5)开展国际社会合作,控制入侵物种;(6)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力;(7)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  相似文献   

20.
高分1号卫星遥感影像监测林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高分1号和多期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对红星林业局林地动态变化进行目视解译与提取识别,检测林木采伐、占地、开垦和森林灾害等因素造成林地和林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监测林地动态变化解译正判率达95%以上,其可视化分析方法和技术为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为全国林地和林木采伐管理探讨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