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棚番茄与大蒜(青蒜)连续套种3年对作物的生物效应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方法】2010-08-2011-07,在塑料大棚内以番茄单作为对照,设番茄套作大蒜和番茄套作青蒜2个处理,在秋茬番茄行间套种大蒜或青蒜,大蒜(青蒜)生长持续到春季,此时定植春茬番茄,分析比较不同模式连续种植第3年时的作物生物效应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与番茄单作相比,套蒜处理对秋茬番茄生长和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并能显著提高其主要品质指标,但套蒜处理对春茬番茄生长和产量有显著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套作大蒜和青蒜对番茄根结线虫有一定抑制作用,其防病效果在秋茬番茄上分别为54.9%和60.0%,在春茬番茄上分别为34.3%和39.4%。套蒜处理可明显提高秋茬和春茬番茄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但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影响效果不同。不同套作模式的年产值不同,套作大蒜和青蒜处理分别较番茄单作增值11.0%和11.9%。【结论】连续套蒜可消减大棚番茄根结线虫病,提高年产值。  相似文献   

2.
葡萄林下栽培不同食用菌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葡萄枝条和稻草为栽培原料,研究葡萄林下栽培大球盖菇和棘托竹荪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栽培大球盖菇和棘托竹荪后,10 cm、20 cm、30 cm土层的含水量高于对照,土壤pH、有机质、水解性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高于对照,有效磷含量则在种植大球盖菇后最低(53.456 mg/kg);大球盖菇和棘托竹荪各采收3潮菇,产量分别为6.86 kg/m、1.50 kg/m;栽培食用菌后,葡萄单串鲜质量和单粒鲜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但栽培大球盖菇与棘托竹荪的差异不显著;葡萄中维生素C和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对照葡萄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栽培处理,达14.311%。综上,葡萄林下栽培大球盖菇和棘托竹荪可获得较高产量的食用菌,栽培后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葡萄的产量和品质,综合效应明显,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料发酵料熟料栽培大球盖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比较不同处理方式的秸秆对大球盖菇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同时分析大球盖菇栽培前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熟料栽培大球盖菇,显著提高其单位面积产量、生物转化率。与生料栽培和发酵料栽培相比,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提高 6.28 和 3.46 kg·m-2,生物转化率分别提高78.6和43.3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在设施大棚将大球盖菇与大蒜、菠菜和马铃薯3种蔬菜间作,通过测定大球盖菇菌丝生长情况和产量以及3种蔬菜的产量来探索菌菜间作对大球盖菇生产的影响,并初步筛选较适合的间作蔬菜品种。结果表明,间作马铃薯会延长大球盖菇现蕾时间,间作大蒜和菠菜能延长大球盖菇采菇天数和出菇天数,间作菠菜和马铃薯能显著增加大球盖菇子实体个数,3种蔬菜对大球盖菇单菇重均无显著影响,但都能增加大球盖菇产量;3种蔬菜以菠菜对大球盖菇生长和产量促进作用最好,可尝试在冬季与大球盖菇间作。  相似文献   

5.
大球盖菇菌渣对盐碱土区林地土壤的改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球盖菇出菇后剩余栽培基质(菌渣)就地还田对滨海盐碱土区林地土壤的改良效果,选用3种不同含盐量的林地栽培大球盖菇,将出菇后的菌渣就地混翻于0~20 cm土层中,自然降解4个月后,研究其对试验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滨海盐碱土区林地土壤的EC值、含盐量及容重均显著降低;土壤...  相似文献   

6.
不同秸秆配方栽培大球盖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不同秸秆配方对大球盖菇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及大球盖菇栽培前后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 50%干稻草、30%谷壳、20%黄豆秆的配方栽培大球盖菇,单位面积产量 5.36 kg·m-2、生物转化率 67.0%,比其他 2 个配方的产量和生物转化率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利用大球盖菇菌渣,研究了大球盖菇菌渣原位还田对土壤养分(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土壤酶(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及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大球盖菇菌渣还田能够显著降低土壤p H,中和土壤酸碱度,并显著提高大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碱性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大球盖菇菌渣处理组的土壤磷酸酶和土壤脱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CK),分别增加30%以上和40%以上。大球盖菇菌渣处理组的土壤真菌多样性低于对照,处理组土壤中优势菌群为Hypocreales(肉座菌目)、Russulaceae(红菇科)、Pezizales(盘菌目)、Saccharomycetales(酵母目)、Bursaria(袋形虫属),对照土壤中优势菌群为Pseudoplatyophyra(拟匙口虫属)、Aleuria(网孢盘菌属)、Onygenales(爪甲团囊菌目)、Trichosporon(丝孢酵母属)、Sordariomycetes(粪壳菌纲)、Sordariales(粪壳菌目)、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  相似文献   

8.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磷素吸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套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对土壤磷素吸收利用机制,为优化套作体系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比较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3种栽培模式在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施氮磷钾肥(NPK)3种施肥处理下的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作物吸磷量及土壤有效磷含量间的差异。【结果】同一施肥处理下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显著提高了收获期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而对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影响不大。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玉米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玉米成熟期各施肥处理玉米吸磷量均表现为NPK>NK>CK。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大豆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各施肥处理间单株大豆吸磷量均以NK处理最低。玉米收获时,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提高了玉米根际土速效磷、大豆根际土速效磷含量;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的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玉米施磷处理最高。大豆收获时,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套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结论】相同土地面积内,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相比,能显著提高单株玉米和单株大豆的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9.
间套作技术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出。试验探讨榴莲蜜园地套作南瓜对土壤水分利用率及果园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榴莲蜜与南瓜套作,小区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以及水分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单作榴莲蜜和单作南瓜。其中,套作模式的水分利用率比单作南瓜和单作榴莲蜜分别高47.95%和31.65%。南瓜与榴莲蜜套作后,其株高和茎粗与单作南瓜相比,分别增加17.48%和17.03%,在产量指标上,单作南瓜与单作榴莲蜜的产量分别比南瓜与榴莲蜜套作增加94.2%和10.9%,但套作后的南瓜与榴莲蜜果实的外观品质、营养物质含量显著优于单作南瓜和单作榴莲蜜。套作模式的南瓜,其干物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单作南瓜高21.93%和52.63%,套作模式的南瓜单果重比单作南瓜高17.95%。套作模式的榴莲蜜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单作榴莲蜜提高了5.84%和20.67%,其单果重增加17.24%。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榴莲蜜与南瓜套作,虽然南瓜产量显著降低,但榴莲蜜的产量相差不大,且果实品质性状表现较好。因此,南瓜与榴莲蜜套作能有效提高榴莲蜜的品质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正>大球盖菇具有营养价值高,栽培技术简单,抗逆性、适应性较强等特点,在我国各地广泛栽培。葡萄水平棚架下种植大球盖菇不仅可以获得较高产量的食用菌,栽培后的菌渣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葡萄品质和收益。二者搭配种植,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生物种群的果菜兼顾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HOG1(high osmolarity glycerol,HOG1)是酵母中参与耐高渗透压调控的重要基因。根据已发表的酿酒酵母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扩增到完整的HOG1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121-HOG1,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获得转化植株种子。对收获的T0代种子进行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并通过PCR和RT-PCR对抗性苗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构建的载体成功转化拟南芥,并获得了13份转HOG1基因苗。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1例皮肤病患犬进行诊断和有效治疗。结合患犬临床症状,采用寄生虫学、血液学和微生物学等方法进行诊断检查,并进行对因和对症治疗。结果显示,经皮肤刮片和皮肤细胞学镜检,观察到犬蠕形螨;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检查显示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升高、总蛋白含量升高,表明患犬有严重慢性感染和炎症;细菌分离培养获得1株呈金黄色菌落的革兰氏阳性菌和1株呈乳白色菌落的革兰氏阴性菌,利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种细菌均对丁胺卡那霉素敏感,而对其他8种药物存在耐药差异;经选用多拉菌素抗犬蠕形螨治疗、丁胺卡那霉素抗菌治疗,结合对症治疗和提高犬体免疫力等综合治疗方法,连续治疗4周后,患犬病症消失,生理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治疗效果明显。本治疗方法可为犬蠕形螨混合细菌感染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开展松乳菇的分离鉴定及松乳菇与马尾松的共培养研究,以期通过与马尾松共培养实现松乳菇的规模栽培。【方法】试材松乳菇子实体采自湖北恩施天然马尾松次生林,使用组织分离法获得松乳菇菌株,采用rDNAITS分子鉴定分离菌株的种属,利用One-way ANOVA分析松乳菇接种对马尾松菌根侵染率、苗木生长及氮(N)、磷(P)、钾(K)含量的影响,并利用Duncan法分析马尾松菌根侵染率与松乳菇子实体生长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rDNAITS分子鉴定3株真菌均为松乳菇,其在松木屑、棉籽壳等基质上能实现菌丝体的良好生长,属于兼性腐生菌根真菌。松乳菇与马尾松共培养结果显示,3株松乳菇均与马尾松形成外生菌根,在共培养11个月后,马尾松的菌根侵染率均在95%以上,外源接种松乳菇显著增加马尾松的干重、株高、地径、主根长和侧根数(P<0.05,下同),与CK相比,接种处理马尾松干重增加5.41%~19.25%,株高增加11.15%~20.59%,主根长增加12.58%~28.90%,侧根数增加34.88%~46.42%,地径增加幅度最大,比CK增加52.63%~68.42%;外源接种松乳菇显著提高马尾松根系和叶片的N和P含量,有利于马尾松苗木的培育。L-1无论对马尾松苗木的菌根侵染率、生长及N、P养分吸收影响效果均优于L-3和L-2处理。在共培养13个月后,获得24个松乳菇子实体,平均出菇数为2.67个/m2,产量为80.67 g/m2,其平均出菇数、总鲜重与马尾松菌根侵染率之间不显著相关(P>0.05)。【结论】 rDNA ITS方法可准确鉴定野生松乳菇,外源接种松乳菇能促进马尾松苗木的生长及对N、P等元素的利用,菌根侵染率的提高有利于松乳菇子实体形成,湖北省恩施市境内的松乳菇资源可作为驯化栽培松乳菇的潜在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和麦瑞加拉鲮(Cirrhinus mrigala)对鳜(Siniperca chuatsi)的营养价值,分别测定了体质量为(5.27±1.03)g的赤眼鳟、(5.05±1.21)g的麦瑞加拉鲮和(5.19±0.92)g的鳜的化学组成,估算了这3种鱼的能量密度,以探讨赤眼鳟代替麦瑞加拉鲮养殖鳜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赤眼鳟和麦瑞加拉鲮的全鱼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鳜,水分显著低于鳜(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高达92.56%±2.31%和93.17%±0.36%,多数必需氨基酸的化学评分≥0.82。而赤眼鳟的脂肪和能量密度更高,显著高于麦瑞加拉鲮和鳜,灰分显著低于麦瑞加拉鲮(P0.05)。研究表明,这两种鱼对鳜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赤眼鳟的营养价值更高,以赤眼鳟代替麦瑞加拉鲮养殖鳜是可行的,这为转变鳜的养殖方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鉴定ste20-like基因在黄曲霉生长、分生孢子形成、菌核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其侵染性,并比较其与ste20基因功能的差异,以A.flavus NRRL3357为研究对象,对两个基因进行相似度比对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同源重组策略获得单基因缺失菌株Δste20Δste20-like和双基因缺失菌株ΔdoubleΔste20-like&ste20),并分析基因敲除对菌株生长、分生孢子形成、菌核形成、黄曲霉毒素B1(AFB1)生物合成和侵染功能的影响。应用pyrG的双向遗传筛选成功获得Δste20Δste20-likeΔdouble;与野生型相比,单基因缺失和双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生长速率、分生孢子量、菌核数量以及侵染能力都显著降低,在毒素合成方面,Δste20Δste20-likeΔdouble菌株分别降低约76%、93%和72%;突变株之间比较发现,ste20-like缺失对生长速率的影响大于ste20基因;突变株之间的分生孢子产生量无显著差异;Δste20无菌核产生而Δste20-like还有少量菌核产生;Δste20-like菌株产生的毒素显著低于Δste20Δdouble菌株。ste20-like基因正调控黄曲霉生长、分生孢子生成、菌核形成、AFB1生物合成,并影响黄曲霉分生孢子对粮油种子的侵染能力。与ste20基因功能相比,ste20-like基因在调控黄曲霉生长、毒素合成方面对菌株的影响方面较显著,而在菌核形成方面ste20的基因调控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采用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霍山石斛中的生物碱,通过对固液比、超声时间、超声功率、酶解时间、复合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1∶1等活力混合)质量分数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提取最佳的条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霍山石斛中生物碱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二阶导数变换谱图快速鉴定霍山石斛和铁皮石斛。结果表明,当固液比为1:40(g·mL-1),超声时间为20 min,超声波功率为200 W,复合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1∶1等活力混合)添加量1.5%,酶解时间1.5 h为提取条件时,提取效率最佳,生物碱得率为0.053%。根据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结果可得知,相对于铁皮石斛,霍山石斛的石斛碱和6-羟基石斛次碱为其特殊生物碱。二阶导数变换谱图可更直观地通过二者峰形状、个数和强度的不同来区分。因此,可以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结合在一起来高效鉴定霍山石斛与铁皮石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高温和外源脱落酸对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3个相关基因,包括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PDS)、β-胡萝卜素羟化酶基因(HYB)的调控作用,为阐释桂花类胡萝卜素代谢调控的机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根据桂花基因组数据库的序列,从桂花品种‘堰虹桂’‘Yanhong Gui’中克隆OfPSY、OfPDS、OfHYB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再构建PCAMBIA3301-LUC载体在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中瞬时表达,结合高温(37℃)和200 mg·L-1脱落酸处理,分析启动子活性。【结果】获得OfPSY、OfPDS、OfHYB基因的部分启动子,其长度分别为1 908、1 521及1 830 bp。作用元件分析表明:3个启动子中均存在TATA-box和CAAT-box等启动子基本元件、光响应元件、脱落酸响应元件以及MYB和MYC结合位点。此外,在OfPSY启动子中,存在赤霉素响应元件;在OfPDS启动子中,存在茉莉酸甲酯响应元件、赤霉素响应元件、厌氧诱导型...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奶牛血浆催乳素(Prolactin, PRL)浓度的群体特征及其在不同环境条件和生理阶段下的变化规律,估计牛血浆PRL浓度的遗传参数,探究PRL、PRLR和TRH基因多态性与血浆PRL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于2014和2017年对北京地区某规模化牧场的472头泌乳期荷斯坦牛进行血浆PRL浓度测定,共获得1 169条数据。首先,采用固定模型分析采样季节、胎次、挤奶前后和泌乳阶段对奶牛血浆PRL浓度的影响;然后,采用重复力动物模型估计血浆PRL浓度的遗传参数;此外,通过扫描PRL、PRLR和TRH基因的多态位点,对血浆PRL浓度进行基于多态位点和单倍型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泌乳期荷斯坦牛血浆PRL平均浓度为224.29 mIU/L,胎次、采样季节和泌乳阶段对血浆PRL浓度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血浆PRL浓度随胎次和泌乳阶段的推移而逐渐升高,春季和夏季时奶牛血浆PRL浓度极显著高于秋季和冬季(P<0.01);2)血浆PRL浓度的遗传力为0.02,为低遗传力性状;3)PRL和PRLR基因基因中未发现与血浆PRL浓度显著相关的SNP位点,TRH基因的rs137596325、rs1...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CMV和ToMV的RNAi表达载体pBi35STC12转入红番3号加工番茄,获得抗CMV和ToMV的加工番茄植株,为加工番茄病毒病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扩增,选取新疆加工番茄CMV分离物NS0-4 1a复制酶第1 051-1 350bp序列和ToMV分离物SCS-2 130/180ku复制酶第1 920-2 200bp序列,作为干扰片段CR12和To12。通过T克隆载体将CR12和To12连接成拼接片段TC12,构建成含反向重复结构拼接片段的RNAi表达载体pBi35STC12。通过农杆菌介导法,用其转化红番3号加工番茄,经过筛选、PCR检测得到转基因植株。【结果】成功构建了抗CMV和ToMV的RNAi表达载体pBi35STC12,并用其转化番茄植株,从转化的1 500个愈伤组织中获得33株再生植株,利用PCR对再生植株进行检测,显示从33株再生植株中获得了19株转基因植株,转化率为1.26%。【结论】构建了抗CMV和ToMV的RNAi表达载体pBi35STC12,用其转化红番3号加工番茄,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20.
聚酮和非核糖体多肽的复合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它们由聚酮合酶/非核糖体肽合成酶(PKS/NRPS)催化合成。目前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中含SDR结构域的PKS/NRPS酶的生物合成机制尚不清楚,采用基因挖掘技术从球孢白僵菌基因组中分离得到1个PKS/NRPS基因(命名Bbpks2),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其功能进行预测并检测该基因在以6.0 g·L-1麦芽提取物和3.0 g·L-1酵母提取物为基本氮源培养基,7种碳源添加物和以1.8 g·L-1麦芽糖和6.0 g·L-1葡萄糖为基本碳源培养基,4种氮源添加物培养基上的具体表达情况,其中每种添加物含量为4.0 g·L-1。结果显示:Bbpks2基因长度为12 051 bp,编码4 016个氨基酸;其结构域组织顺序为KS-AT-DH-MT-KR-ACP-C-A-PP-SDR,是一种含有SDR结构域的PKS/NRPS;系统进化分析发现,BbPKS2与球孢白僵菌JEF007菌株(PMB64475.1)、头状虫草Tolypocladium capitatum(PNY25600.1)等的PKS/NRPS蛋白聚在同个分支中,可能参与一种聚酮/非核糖体多肽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比较不同氮源、碳源添加物对Bbpks2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该基因在添加了乳糖的培养基上的表达量是其他碳源添加物的3.4倍以上,添加了牛肉浸粉的培养基上表达量是其他氮源添加物的1.3倍以上。该研究为下一步通过异源表达鉴定Bbpks2基因的具体功能,及其调控机理研究和基因资源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