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越来越活跃,区域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开展山区生态风险测度对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为研究范围,基于GIS和RS技术,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空间分析模型,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引入土地生态风险指数、土地利用变化综合生态风险度,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风险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5年期间:(1)研究区主要在草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地类间剧烈转化,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改变;(2)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人口密度和粮食需求量增加,导致土地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稳定性下降,土地生态风险发生率变大;(3)研究表明生态风险指数和土地利用的综合生态风险度结论一致,均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耕地垦殖指数增大,景观多样性和植被覆盖指数减小,研究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受到威胁,生态风险程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总结归纳等方法,调查研究左右江革命老区的核心区域百色、崇左、河池等地的脱贫实效情况,结果显示,百色、崇左、河池三市基本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扶贫服务项目开展较好。但仍存在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充分,特别是在帮扶贫困户方面效果不明显,易地扶贫搬迁户搬迁后面临着居住环境不适应、就业困难和教育资源紧张等问题。结合百色、崇左、河池发展实际和现有优质特色资源,从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开发优质资源、做好教育扶贫等方面提出具体思路建议,以巩固左右江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3.
正草木繁盛的五月,一路向汪清行进,透过车窗,一栋栋新房干净整洁,一条条道路宽阔平坦,一个个扶贫产业项目深深地扎根在青山绿水环抱中的汪清大地上。老少边穷、吉林省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革命老区、吉林省深度贫困县……从1994年开始,汪清县就被贴上了"贫困"的标签。如何彻底地撕掉标签,摘掉贫困帽?  相似文献   

4.
正洛阳地处豫西山区,是河南省扶贫开发重点地区和革命老区全覆盖地区。受特殊地理环境、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影响,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难。目前,洛阳仍有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1.67万贫困人口。下好"绣花功"全力奔小康近年来,洛阳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相继出台《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县和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关于加强非贫困县和非贫困村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措施,一整套涵盖脱贫攻坚责任、政策、考核体系等顶层设计落实生效。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类型与扶贫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在新形势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缘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构成,反贫困在新疆不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研究发现,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南疆三地州,贫困率较高,少数民族占贫困人口比重居高不下,财政均出现高额赤字,收支矛盾极为突出,对上级财政有着极强的依赖性。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类型及原因分为六类:生态贫困、地域贫困、民族贫困、文化教育贫困、市场竞争引致性贫困和制度性贫困,并在此基础上从有效整合各种扶贫资源、赋权式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扶贫对策。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县域贫困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准确地刻画贫困空间格局并揭示其影响机制是制定区域扶贫政策的重要依据。以县域为单元,在对黑龙江省贫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模型量化贫困程度的影响因素,揭示县域贫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县域贫困发生率均值为3.92%,贫困县和非贫困县的贫困发生率均值分别为8.98%和1.19%,县域贫困发生率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干旱盐碱区、漫川漫岗区、低山丘陵区和偏远农业区。黑龙江省县域贫困发生率影响因素包括县域城镇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平均温度、坡度、水田比率、耕地质量等别、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垦殖率和中小学在校生比例,其中,前6项指标呈负相关,后3项呈正相关。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经济因素对县域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与短期性,而气候和地貌等自然地理状况对县域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具有间接性与长期性。因此,黑龙江省应结合气候特征和地形地貌状况,充分挖掘贫困县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地制定扶贫措施,确保扶贫工作能够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地处左右江革命老区腹地的贵州省荔波县大土苗族村近30年来的科学造林、巧筑梯田、劈山修路和发展林下经济、开展乡村旅游、实施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扶贫举措及模式,探讨了大土村在反贫困斗争中因地制宜取得的成效及其成功经验。认为大土村的反贫困举措、扶贫模式、脱贫路径是极为成功的,在当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胜会战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参考借鉴意义。因此,对其扶贫攻坚的路径、成效、经验进行梳理和分析,目的是希望有助于整个左右江革命老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精准脱贫与同步小康建设的推进。  相似文献   

8.
秦彤 《甘肃农业》2020,(4):62-64
研究表明,广西国家级贫困县呈现聚集且连片状分布,其中绝大多数坐落于桂西北、中越边陲大山等区域。贫困类型大致分成生态性贫困、地域性贫困等。本文从有效整合扶贫资源、加强产业扶贫力度、全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选择正确扶贫措施、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提出扶贫对策,以确保广西扶贫工作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9.
元旦前夕,革命老区阜平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探访贫困的第一站。顶着国家级贫困县帽子多年的阜平迎来了脱贫新机遇。河北各方及相关扶贫机构提供年均3亿元的扶贫资金,这一数字是阜平过去20年全部扶贫资金总和的1.5倍。阜平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运动”。  相似文献   

10.
正地处豫东南的商城县是大别山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该县观庙镇柳大湾村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20亩,森林面积2715亩,水面面积260亩,柳大湾村是个典型的丘陵村庄。柳大湾村辖15个村民组,党员38人,居民430户1865人。柳大湾村现有贫困户124户477人,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26%。根据脱贫攻坚任务,柳大湾村按照"六个精准"和商城县扶贫开发战略要求,县乡村三级勠力同心,奏响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和社会扶贫之歌。2016年4月,商城县总工会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程度,对充分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以及全面提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具重要意义。根据扶余市201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标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变化模型,对扶余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定量计算扶余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扶余市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建设用地增加,其余用地类型面积逐年减少,扶余市生态服务价值也表现为逐年减少的态势,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为扶余市今后社会发展过程中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安排以及自然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以村级为尺度,基于多维贫困理论构建多维贫困测算指标体系并进行贫困度评价。选取耕地和未利用地2个对农村经济影响较大的地类测算田阳县贫困村2005—2015年土地动态度,分析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运用容量耦合系数模型计算贫困度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情况,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技术分析其空间耦合分异特征。结果表明:52个贫困村中,耕地利用变化与贫困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以上的贫困村有22个;未利用地变化与贫困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以上的贫困村有36个,说明土地利用与贫困的时空耦合关联度大。其中,耕地利用变化与贫困有反方向的耦合关系,则未利用地与贫困有正方向的耦合关系。分析结果可为提出差别化土地扶贫政策服务。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以农为本的人口大国,农业品牌建设是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经之路。本文选定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和红色革命老区的金寨县,重点关注金寨县的农业品牌建设现状及困境,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对策,促进农业从"增产"向"提质"转型,加快当地产业扶贫工作,助推当地农业品牌建设发展,为我国其他贫困县农业品牌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土地资源是自然的产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载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土地健康利用关系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减缓贫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西28个国家级贫困县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农民人均纯收入表征贫困程度,基于PSR构建土地健康利用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利用加权综合指数法测算28个县土地健康利用指数,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贫困与土地健康利用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农民人均收入较低和土地利用健康状况不理想的县区呈"组团"状集中在西南山区的百色市与河池市区县,农民人均收入较高和土地利用健康状况相对理想的县区分布在南部平原、靠近首府。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意义。土地利用分类是基本农田保护等实践应用工作的基础,充分认识和了解城郊结合带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变化对提高土地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市黄陂区的GIS数据为基础,对比并剖析了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共五期的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并从当地人口、城镇化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对黄陂区的土地利用覆被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间黄陂区的土地覆被类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耕地面积逐年降低,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大;2)其中草地面积在2015-2018年间由下降态势转为上升趋势,水域面积在2010年由上升态势转为逐年下降态势;3)而林地和未利用地变化最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带来了诸多变化,政府对于建设用地的投入和支持明显加大,因此建设用地的相关标准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6.
以2000至2015年四期的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运用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多样性、均匀度模型分析研究了泾源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状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自然、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泾源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其中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而林地、草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泾源县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差异较大,其中2000—2005年土地利用程度明显下降,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由222.26降至219.23,表明土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降低。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与变化率均小于0,说明土地利用处于衰退期;从土地利用多样性来看,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水平逐年降低,土地利用结构较为单一;从景观均匀度指数来看,景观均匀度呈下降趋势,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复杂化程度逐年降低,整体水平较低;从影响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驱动力来看,气温、降水量和地形对泾源县土地利用变化有重要的影响,而区域经济发展、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及政策法规是影响泾源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王鹏  王亚娟    刘小鹏    温胜强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8,33(6):197-203
以宁夏沙坡头区为研究对象,以1995、2000、2007年和2013年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土地利用多样性、均匀度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3年沙坡头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其中林地、草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不断下降;而耕地和未利用面积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成为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沙坡头区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不同,且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由159.326 8增加至212.094 4,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程度加深;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均>0,说明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从景观多样性来看,研究区景观格局结构趋于多样化;从景观均匀度来看,研究区景观均匀度指数整体水平不高,且研究期内呈下降变化趋势,说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结构复杂化程度较低。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来看,沙坡头区气温和降水等自然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强度以及政策导向是沙坡头区土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该文根据抚仙湖地区2009—2014年土地利用统计数据,从土地利用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区域差异3个方面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6年来,抚仙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相对较缓,但各区县土地利用变化差异较大;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该研究为抚仙湖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元旦前夕,革命老区阜平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探访贫困的第一站.顶着国家级贫困县帽子多年的阜平迎来了脱贫新机遇.河北各方及相关扶贫机构提供年均3亿元的扶贫资金,这一数字是阜平过去20年全部扶贫资金总和的1.5倍. 阜平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运动".但以往扶贫面临的困境依然存在:政府制定项目,农户被动接受.项目水土不服后导致返贫.简单输血之后,后续支持缺失.这一次,外界不同寻常的关注和大量资金注入带给阜平脱贫怎样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区域研究中的重点内容。在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土地利用及土地资源质量不断发生改变,对地域环境变化起到重要影响。本文基于1990—2010年近20年间江西省赣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采用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研究法和动态变化研究法对赣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情况,以期为赣州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