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江西马尾松毛虫的抗药性及克服抗性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对江西部分林区马尾松毛虫毒力测定结果分析,江西林区马尾松毛虫对功夫菊酯和多来保敏感,对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耐药力有所提高,高安、贵溪等林区马尾松毛虫对溴氰菊酯产生了抗药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克服马尾松毛虫抗性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70%的高选择压下,分别用溴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和凯明2号(50%辛硫磷·甲基对硫磷·三氟氯氰乳油,即含三氟氯氰菊酯的复配药剂)对室内饲养了12代未经农药处理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bner)敏感品系进行了抗性筛选。结果,经连续筛选至第12代的LD_(50)值与筛选前第1代的LD_(50)值比较,抗溴氰菊酯种群对溴氰菊酯的抗性为136.7倍,属高抗水平;抗三氟氯氰菊酯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的抗性为9.5倍,抗凯明2号种群对凯明2号的抗性为3.4倍,均属低抗水平。用8种常用杀虫剂分别对这3个种群在停止上述杀虫剂筛选2代后进行了交互抗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种群平均对8种杀虫剂的抗性倍数中,对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灭多威的抗性极显著高于其余5种杀虫剂;3个种群的平均抗性倍数之间差异极显著,顺序依次为抗溴氰菊酯种群>抗三氟氯氰菊酯种群>抗凯明2号种群;以平均抗性倍数表示的抗性种群与杀虫剂的交互作用有以下几个结果:①高抗溴氰菊酯的种群对氰戊菊酯和灭多威有极显著的交互抗性,但对三氟氯氰菊酯和凯明2号仍反应敏感。②抗三氟氯氰菊酯和抗凯明2号的2个种群对溴氰菊酯有极显著的交互抗性;抗三氟氯氰菊酯种群对灭多威和氰戊菊酯有一定抗性,抗凯明2号种群对硫丹有一定抗性。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内蒙古马铃薯主要种植区马铃薯桃蚜的抗药性水平及抗性形成机制,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检测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及呼和浩特武川县马铃薯桃蚜田间种群(分别简称为呼市种群和武川种群)和室内饲养未接触任何药剂的马铃薯桃蚜敏感种群对7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并对供试各种群桃蚜的羧酸酯酶(CarE)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敏感种群,呼市种群和武川种群对氯氰菊酯均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74.11和549.4);呼市种群对联苯菊酯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16.03倍),对氰戊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仍保持敏感(1.00~4.00倍);武川种群对溴氰菊酯(10.14倍)、甲氰菊酯(26.46倍)和联苯菊酯(33.74倍)处于中等抗性水平,对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仍较为敏感(50值分别为0.54、1.07和0.93 nmol/L。三唑磷分别与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联用可显著增强其毒力,表明三唑磷与这两种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复配在武川和呼市马铃薯桃蚜防治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多种药剂对橘小实蝇成虫的毒力测定及田间抗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能有效防治橘小实蝇的药剂, 采用药膜法测定16种药剂对橘小实蝇成虫的触杀毒力, 同时测定了田间种群对6种药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 处理24 h后各供试药剂的毒力大小依次为:毒死蜱>甲维盐>辛硫磷>马拉硫磷>高效氯氰菊酯>噻虫胺>呋虫胺>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噻虫嗪>氰戊菊酯>溴氰菊酯>阿维菌素>氯氰菊酯>虫螨腈>杀虫单。抗生素类药剂随着时间的延长, 触杀活力明显提高。田间抗药性检测结果显示, 广西4个地区的橘小实蝇均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中等抗性, 玉林和桂林地区种群对阿维菌素也达到中抗水平。本试验明确了多种杀虫剂对橘小实蝇的毒力和田间抗性水平, 可为化学防治橘小实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群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的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测定了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各5个不同地理种群对灭多威、溴氰菊酯、辛硫磷的室内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或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赤眼蜂种群具有抗药性差异。螟黄赤眼蜂的敏感种群为采自吉林省长春市的农场种群,与之比较,其他4个种群对灭多威的LC50的变化范围为其1.93~6.72倍,对溴氰菊酯的LC50为其5.35~39.08倍,对辛硫磷的LC50为其3.49~29.76倍;松毛虫赤眼蜂的敏感种群为采自黑龙江省尚志市的亚布力南种群,与之比较,其他各个种群对灭多威的LC50的变化范围为其9.52~70.66倍,对溴氰菊酯的LC50为其73.12~288.16倍,对辛硫磷的LC50的变化范围为11.84~50.38倍。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主要害虫抗药性发展现状及治理策略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浙江省5种作物的9种害虫对22种药剂抗性监测结果。其中二化螟对杀虫双、杀虫单、甲胺磷,棉铃虫和棉红铃虫、马尾松毛虫对溴氰菊酯,柑桔全爪螨对水胺硫磷、灭扫利、三氯杀螨醇,菜青虫和马尾松毛虫对敌百虫等均产生较高的抗性水平。同时,通过1992~1997年抗性治理研究,提出了抗性治理对策,通过实施和跟踪监测,慈溪棉红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从28.6倍下降到14.3倍,龙游柑桔全爪螨对氧化乐果、尼索朗、霸螨灵、双甲脒的抗性指数分别下降9.49倍、0.71倍、10.93倍和16.19倍。  相似文献   

7.
球孢白僵菌脂肪酸、酯酶、脂肪酶及其与毒力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12株球孢白僵菌脂肪酸、酯酶和脂肪酶的产生水平及菌株对马尾松毛虫毒力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酯酶产生水平(E)、脂肪酶产生水平(L)及豆蔻酸百分含量(X)等与白僵菌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LT50)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相关方程分别为:LT50=2.0931/(lgE-5.1165)+0.4091;LT50=-6.68L^2+31.9886L;LT50=13.5192-8.7042X。  相似文献   

8.
林玉英  曾玲  陆永跃  金涛 《植物保护》2011,37(4):158-162
应用药膜法、点滴法、圆筒滤纸法和饲喂法测定了敌百虫、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橘小实蝇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不同的药剂所适用的毒力测定方法并不完全相同。4种方法均适用于敌百虫对橘小实蝇成虫的毒力测定,饲喂法不适用于高效氯氰菊酯,圆筒滤纸法不适用于阿维菌素。应用点滴法和药膜法测定了橘小实蝇广州种群对辛硫磷、敌百虫、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氰菊酯、甲维盐、阿维菌素的抗性程度。药膜法所测得的橘小实蝇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抗性倍数略低于点滴法。点滴法和药膜法的测定结果均能一致反映橘小实蝇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陕西关中地区麦蚜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兴平、礼泉、凤翔、岐山、扶风地区麦田禾谷缢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异丙威、毒死蜱、阿维菌素、氟啶虫胺腈等7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最高,其中凤翔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达到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72.5),岐山和扶风种群对该药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1.4、29.9);5个地区的禾谷缢管蚜对溴氰菊酯、吡虫啉、毒死蜱、异丙威和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较低,表现为敏感、敏感性下降或者低抗性;5个地区的试虫对氟啶虫胺腈均表现为敏感。分析认为,高效氯氰菊酯不适合用于关中地区禾谷缢管蚜防治,氟啶虫胺腈作为一种新型杀虫剂,可以在该虫防治中推广使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等其他几种杀虫剂可以在禾谷缢管蚜的防治中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生物和生化测定方法,研究了广州市黄埔区2个荔枝蒂蛀虫田间种群对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毒死蜱的敏感性及相关解毒酶活力。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茅岗种群(MG)对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LC_(50)均比大椿岗种群(CG)显著增加,其敏感性倍数为1、20,二者对毒死蜱的LC_(50)未见显著差异。生化测定结果表明,茅岗种群的多功能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羧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的活力比大椿岗种群显著提高;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酸性磷酸酯酶活力未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松毛虫赤眼蜂不同放蜂密度对松毛虫控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松毛虫赤眼蜂不同放蜂密度分别于7月30日和8月10日两次放蜂防治松毛虫,第二次放蜂后10d分别调查卵寄生率和虫口密度。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块剂50、60、70块/667m2三种放蜂密度防治松毛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卵寄生率分别为78.8%、75.3%、90.1%,虫口防效达89.1%、84.6%9、1.6%。从经济成本预算,每亩放蜂50块,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祟仁、余干两地封山育林控制马尾松毛虫效果的研究。揭示了封山育林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控制松毛虫的技术措施,通过封山育林,改变了松林生态环境,增加了松林的生物多样性,提高了松林的抗虫能力。  相似文献   

13.
应用苏云金杆菌(Bt)对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同一Bt浓度,室内试验幼虫死亡率较林间试验高,不同Bt浓度与1/100000的20%氰戊菊酯乳油混配林间12天防效较Bt单用有较大提高,幅度在47.96~37.35个百分点之间,林间增效作用明显,大面积防治时用500~1200倍液与1/100000的20%氰戊菊酯乳油混配为佳。  相似文献   

14.
尹晓刚  万青  万承永 《江西植保》2007,30(4):152-154
本文结合南昌市实际,分析了马尾松毛虫近10年来的发生危害规律和原因,从预防、治理等方面提出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1984~1985年在四川西昌泸山德昌松毛虫严重为害的云南松林区,按每隔40~50米距离,挂放人工巢箱一个。检查400个巢箱的结果:益鸟招引率达70.2~80.7%,招引的鸟种主要有山麻雀、大山雀,绿背山雀和戴胜。挂箱后林内食虫鸟数较对照区增加64.3~75.0%,松毛虫密度下降83.3~96.4%。  相似文献   

16.
松毛虫CPV、B.t.林间防治第一代马尾松毛虫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用松毛虫CPV和B.t.进行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试验表阴:药后18d两种生物药剂的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B.t.达86.98%,CPV与B.t.的混合使用防效达85.04%。  相似文献   

17.
用模糊综合评判法预测马尾松毛虫幼虫高峰期发生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马尾松毛虫一代、二代幼虫高峰期发生量预报的准确性,为有效防治马尾松毛虫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6个数学模型预测安徽省潜山县马尾松毛虫一代、二代幼虫高峰期的发生量,验证预报1989年、1994年、2002年和2017年一代马尾松毛虫幼虫高峰期发生量,预报结果分别为2级、4级、2级和1级,与实况级别完全吻合,预报结果准确。预报1989年、1994年、2002年和2017年二代马尾松毛虫幼虫高峰期发生量,预报结果依次是4级、5级、2级和1级。同样与实况级别全部相同。预报的准确率为100%,模糊综合评判法是一个运算简便、准确性高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毛虫种群球孢白僵菌自然流行病流行菌株的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在皖东明光市紫阳林场,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种群中发生由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引起的流行病。本研究通过4对引物,对采自流行区的44株球孢白僵菌进行28S rDNAⅠ型内含子分析,以探讨流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类型。结果显示,存在8种不同内含子单倍型。各单倍型所占比例不同,其中BABA型占据优势地位,为79.55%;BCBC和BCBA型次之,皆为4.54%;而BAAA等5种单倍型仅各占2.27%。表明引起自然流行病的球孢白僵菌是一个异质性的群体。从生态适应性的角度出发,在球孢白僵菌种群中占据主导地位的BABA型菌株,今后可以作为明光地区生防菌株的重点筛选对象。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甜菜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2006年采用浸叶法监测了湖北武汉、荆州、宜昌、襄樊和麻城5个地区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10种药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5个种群对氯氰菊酯均已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0.5~263.6);对毒死蜱属中—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6.0~371.5);对灭多威属低—中水平抗性(抗性倍数7.8~20.7);对虫酰肼、氟啶脲、多杀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抗性都处于敏感—中水平抗性;除武汉种群对茚虫威的抗性达到高抗水平外,各种群对甲氧虫酰肼、虫螨腈和茚虫威的抗性都处于敏感—低水平抗性。5个甜菜夜蛾田间种群中以武汉种群和宜昌种群抗性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