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利用品种的抗病性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方法,目前已确定并命名的抗病基因有30个.综述了小麦的抗条锈性遗传及其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指出在抗病育种工作中,优异的小麦条锈病抗源及抗病基因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在普通小麦和小麦的野生近缘植物,特别是在长期未被有效利用的农家地方品种中蕴含着丰富的条锈菌抗源和抗病基因资源,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有效基因,挖掘利用新的抗源,实现生产品种抗病基因的多样化,以达到持久抗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的思想,为有效利用抗条锈基因资源,提出的陇南抗条锈基因资源利用方略为:建立抗条锈基因资源库,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抗条锈基因资源,提高抗源利用的成功率;实行抗病基因合理布局;施行抗病基因载体品种贮备制度,适时进行品种更换。并对建立抗条锈基因库的原则,抗源材料的认定,抗病基因的布局方法以及施行抗源基因载体品种贮备制度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3.
浅谈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与品种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小麦条锈病的危害又趋严重,生产上种植的品种绝大多数为不抗病品种。通过对小麦条锈病的传播路线,生理小种的演变,现今生产品种布局分析,提出了通过利用不同抗源,分区堵截小条锈病菌传播的策略,并且针对当前流行的28、29号生理小种提出了一些可供育种单位及推广单位利用的抗源材料及推广品种,要求植保部门与育种单位密切合作,才参真正培育出丰产、抗病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了四川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的四个发展阶段,分析了在四川小麦条锈育种中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品种为中心材料进行杂交育种,特别是以多基因聚合育成的繁6、繁7品种为中心材料的抗条锈病育种;同时总结了抗条锈病育种方法:利用常规育种、回交加代、诱变育种、DNA分子标记、抗病基因的克隆等。  相似文献   

5.
小麦秆锈、叶锈和白粉病是东北春麦区的小麦主要病害和抗病育种主攻对象.针对东北春麦区小麦生产品种对秆锈、叶锈和白粉病抗性现状,分析了小麦育种抗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持久抗病育种的策略;提出了采用多样化二线抗源、滚动式加代回交转育、丰产及优质种质导人、多基因积累和多抗性合成五个环节紧密结合的高产、优质、多抗的育种方法,加速二线抗源的利用,促进抗源的多样化,提高品种抗病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6.
1980份小麦地方品种和国外种质抗条锈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找新的条锈病抗源并建立高效抗源筛选和评价体系,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针对1 980份尚未大量应用于中国小麦生产的地方品种和国外种质,在陕西杨凌地区人工混合小种接种鉴定圃和甘肃天水地区自然诱发鉴定圃进行连续3年的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筛选;利用苗期抗谱分析,同时以Yr5、Yr9、Yr10、Yr15、Yr18和Yr26等已知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进行检测筛查,综合分析所筛选的抗病材料可能携带的抗病基因。【结果】筛选出8份具有全生育期抗性和42份具成株期抗性的小麦条锈病抗源。结合抗病表现和已知Yr基因分子检测分析表明:50份抗病材料中有6份材料可能带有Yr9;2份材料可能带有Yr10;21份材料可能带有Yr18;未发现携带Yr5、Yr15和Yr26的抗源;品冬34、青春39等6份材料可能携带未发掘的全生育期抗条锈病新基因。【结论】建立了小麦条锈病抗源鉴定和评价体系,筛选出50余份具有不同抗病性特征的抗源材料,为进一步培育抗条锈病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普通小麦品种贵协3号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特性,利用贵协3号与AVS杂交获得F1代和F2代群体,采用条锈病生理小种V26(G22-14)对双亲、F1代和F2代群体进行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贵协3号含有1对显性全生育期抗条锈病基因,对条锈病生理小种V26(G22-14)表现出高抗病性。贵协3号在抗条锈病育种中可作为重要抗源加以利用,以进一步丰富小麦的抗病基因类型,增加基因多样性,稳定条锈菌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8.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甘肃省特别是陇南越夏区危害严重,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且环境友好的措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育成333个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在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持续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陇南越夏区条锈菌毒性变异速度快,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性保持时间短,病菌新小种出现与品种抗条锈病性丧失周而复始。介绍了甘肃陇南越夏区在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中的作用,回顾了主要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条锈病性变异特点,总结了抗源利用及品种应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抗病品种(基因)的利用方向和现有品种的布局建议,旨在为持续控制该区域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以小麦生产品种小偃22、科农199和西农1376为受体品种,植物抗菌蛋白基因LTP作为目的基因,构建pAHC25-LTP表达载体,利用基因枪法转化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获得转LTP基因T0代小麦1247株。经草铵膦(Phosphinothricin,PPT)抗性筛选及PCR分子检测,获得阳性再生植株209株,转化率1.87%。阳性再生植株接种条锈菌CYR29、CYR31和CYR32混合小种后进行抗条锈病鉴定,获得抗性植株74株,其中抗性显著提高的抗病植株11株。本研究初步证明抗菌蛋白基因LTP在小麦抗条锈病菌的侵染中有一定作用,为获得转抗菌蛋白基因的抗条锈病小麦品种奠定基础,以期获得育种中可应用的新型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0.
小麦秆锈,叶锈和白粉病是东北春麦区的小麦主要病害和抗病育种主攻对象,针对东北春麦区小麦生产品种对秆锈,叶锈和白粉病抗性现状,分析了小麦育种抗源利用中的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持久抗病育种的策略;提高出采用多样化二线抗源,滚动式加代回交转育,丰产及优势种质导入,多基因积累和多抗性合成五个环节紧密结合的高产,优质,多抗的育种方法,加速二线抗源的利用,促进抗源的多样化,提高品种抗病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性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生产,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威胁.国内外在小麦赤霉病抗源筛选、抗病基因发掘与克隆及抗赤霉病育种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抗赤霉病早期遗传研究、抗病基因/QTL挖掘、基因/QTL效应研究和抗病基因克隆等方面回顾了抗赤霉病遗传研究进展,并对基于表型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的抗赤霉病育种成就进行了总结.在分析现有普通小麦抗源和外源抗性材料的育种利用局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3点建议:一是加强对已育成和推广品种的抗性鉴定,筛选其中的抗病品种进行抗病基因研究;二是利用抗病基因的加性效应聚合现有品种携带的不同抗病基因,减少抗病基因与不利农艺性状的连锁累赘,培育抗赤霉病高产品种;三是加大外源基因的发掘、改造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川麦32     
1 品种简介。川麦32是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引进高产及具不同条锈病抗源的优良小麦种质,采用冬春杂交模式和穿梭育种等技术育成的抗病、高产、广适应性的小麦新品种。2001年4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3.
随抗条锈病育种的进展,品种抗病性不断有所提高。老的抗源材料,也是宝贵的种质资源。虽然品种的抗病性是其亲本抗病基因重组的结果,但必须进行精细的选择,才能纯化其抗病性。新育成的多个小麦品种(品系),与黑麦血缘有关,其抗锈性强。细胞学观察表明,它们均系1B/1R 类型,是难得的抗源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4.
东北麦区小麦锈病和白粉病多样化抗源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秆锈,叶锈和白粉病是东北春麦区小麦的主要病害和抗病育种的主攻对象。针对东北春麦区秆锈,叶锈和白粉菌毒性变异动态,通过抗病性鉴定,从国内外引进的小麦品种资源中筛选出对这3种病害有效的多样化抗源材料,并按其所含抗病基因的不同进行了抗源归类。其中:秆锈抗源9种基因类型30份材料,叶锈病抗源6种基因类型16份材料,白粉病抗泊9种基因类型67份材料。  相似文献   

15.
条锈病是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其流行常常造成显著的小麦减产,是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最经济有效且环保的措施。但是品种抗病性"丧失"常常导致抗病品种成为感病品种,继而导致病害流行成灾。收集小麦种质资源,鉴定其抗病性,为抗病育种者提供新的抗病信息用于培育抗病育种,以应用于生产防治病害,具有实际的重要的生产意义。本文对小麦品种西农628和西抗A11分别进行了室内苗期抗条锈病鉴定和田间抗条锈病鉴定。苗期鉴定结果表明,西农628和西抗A11对小麦条锈菌小种CYR23、CYR31、Su11-4和Su11-7表现抗病,对CYR32表现感病。田间鉴定结果表明,西农628和西抗A11对小麦条锈病均表现抗病。表明西农628和西抗A11对小麦条锈菌小种CYR32有成株抗条锈性,对其余小种具有全生育期抗病性。同时,西农628和西抗A11兼抗白粉病与叶锈病,是良好的多抗性小麦材料。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我国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的出现,使原有的抗病亲本失去抗性。在小麦育种缺乏新抗源利用的情况下,采用国内小麦资源与法国抗源材料V.P.M.991复合杂交的方法,成功地培育出了我国小麦育种可直接利用的新的抗源亲本——宛抗号系列材料,共47个类型。株高55~90cm,农艺性状与国内小麦品种接近,对三锈病和白粉病高抗至免疫。国内利用宛抗号选育出一个小麦新品种正在推广利用,多个新品系正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我国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的出现,使原有的抗病亲本失去抗性。在小麦育种缺乏新抗源利用的情况下,采用国内小麦资源与法国抗源材料V.P.M.991复合杂交的方法,成功地选育出了我国小麦育种可直接利用的新的抗源亲本——宛抗号系列材料,共47个类型。株高55~90cm,农艺性状与国内小麦品种接近,对三锈病和白粉病高抗至免疫。国内利用宛抗号选育出一个小麦新品种正在推广利用,多个新品系正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持续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分析表明四川省近年来小麦条病持续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病原菌小种变异及品种抗病性丧失。新的毒性小种条中30、31、32号的出现和发展导致四川省绝大部分生产品种的抗性丧失,加之气候适宜及防治工作未跟上,造成小麦条锈病连续几年的大流行。为了控制条锈病的流行和危害,提出了淘汰感病品种,推广现有抗病品种,加快审定新的抗病品种及抓好条锈病综合防治工作等应急措施。为了长期持续控制小麦条锈病,提出了提高生产品种抗病基因的丰富度,抗病基因台理布局,利用慢锈品种和持久抗性品种等策略。同时在川西北的越夏茵源基地应抓好种植结构调整,减少小麦种植面积,合理布局抗病品种,以阻断病菌的侵染循环,阻滞病原菌变异。经过不断努力,小麦条锈病可望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9.
A-3中抗条锈新基因YrTp1和YrTp2的分子标记定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小麦育种史基本是育种家与条锈病的赛跑史。因此,筛选、鉴定、储备和利用新抗源是我国育种和资源研究中的一个长远战略性课题。【方法】利用小麦条锈菌条中31、32号生理小种,对来自小麦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 (Host) Liu & Wang]的杂交后代材料A-3进行抗性遗传分析。用荧光SSR分子标记技术,鉴定所携带抗条锈病基因是否为新基因,并对其进行染色体定位研究。【结果】遗传分析表明,A-3对条中31号和32号的抗性由一显一隐2对基因控制。经过对196对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发现2B染色体短臂上的WMC477-167bp与显性基因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0.4 cM,将该显性基因定位于2BS上;7B染色体短臂上的WMC364-208bp与隐性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5.8 cM。图位比较、系谱分析和抗谱分析表明,A-3所含抗条锈基因不同于已知抗条锈基因,暂定名为YrTp1和YrTp2。【结论】可利用A-3中与条锈病抗性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YrTp1和YrTp2将抗性基因转移到主栽品种中,在小麦育种和生产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西北-华北-长江中下游麦区是中国小麦条锈病最主要的流行区系,准确评价大区间当前小麦品种抗条锈病性水平和抗源使用特点,为整体考量各流行区小麦抗性品种分布的合理性和确定今后的育种方向提供依据。【方法】从该区系13个省(区)征集了501份小麦当前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在杨凌进行苗期分小种(CYR32和CYR33)和成株期混合小种(CYR23、CYR25、CYR29、CYR31、CYR32、CYR33、Su11-4、Su11-7)人工诱发接种鉴定,在天水自然发病条件下进行抗条锈病性鉴定。【结果】参鉴小麦品种(系)中,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性的品种仅有34份,占参试品种(系)的6.8%,表现成株期抗性的品种为110份,占参试品种的22.0%,表现感病的品种(系)为356份,占供试品种(系)的71.0%;流行区系内不同地区间小麦品种抗条锈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结合育种系谱分析,具有全生育期抗病性的品种(系)的有效抗源类型较丰富,但在品种(系)中的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92R系(携带Yr26)、贵农系以及少数携带Yr24的CIMMYT抗源种质。【结论】当前中国小麦主产区小麦品种抗条锈性整体水平仍较低,必须加强病害预测预报和防治,以避免大区流行;小麦品种主要有效抗源较单一,且在不同流行区同时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