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微机组建了油菜菌核病的预测预报模型,1997-2001年预报准确率达95%;当油菜开花率10%-30%,即1次分枝开花株率50%-100%时,花瓣保湿培养带菌率最高,是菌核病菌侵染花瓣主要时期,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菌核病防治最佳适期为主茎开花株95%-100%至1次分枝开花株率95%-100%,适期用22%增效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250g/hm^2防治1次,防效达70%左右,保产15%以上,隔5-7d再用药1次,防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油菜菌核病田间发生流行的影响因子并建立病情预测模型,采用田间调查法测定油菜田菌核密度、子囊盘密度、花朵带菌率,并分析了2008—2014年各气候因子与病叶率、成熟期茎秆病株率、病情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田间菌核密度、子囊盘密度、花朵带菌率与病叶率及成熟期茎秆病株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2月下旬至5月上旬日均气温及2月下旬至4月上旬日均相对湿度、降雨量及降雨天数与各年度成熟期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而日照时数与各年度成熟期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以油菜盛花期花朵带菌率作为指标,可预测其田间成熟期病株率;以降雨量(x_2)、降雨天数(x_3)及日照时数(x_4)与各年度成熟期病株率(y_1)及病情指数(y_2)分别建立了预测模型y_1=15.47+0.07x_2+0.42x_3-0.03x_4和y_2=10.36+0.07x_2+0.38x_3-0.03x_4,其拟合度均最高,分别为99.07%和98.43%,可作为油菜成熟期茎秆发病株率及病情指数的预测模型。表明油菜菌核病菌源量和气候因子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免耕栽培模式下油菜菌核病的早期预测模型,通过巢式PCR法检测湖北省前茬分别为棉花和水稻的2种免耕油菜田花朵带菌率,结合田间调查分析茎秆菌核病发生率与病害主要流行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免耕油菜田花期菌核病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2009—2012年棉花-油菜田花朵带菌率在同期比水稻-油菜田高,前者花朵带菌率为2.0%~58.2%,后者为0~41.0%。花朵带菌率、子囊盘密度和叶发病率对茎秆发病起主要作用,降雨量和温度作用次之;建立的棉花-油菜和水稻-油菜2种免耕类型田病害预测模型分别为:y=0.261x_1+4.89x_2+0.323x_3+0.32x_4+0.457x_5-9.438,y=0.361x_1+5.824x_2+0.323x_3+0.809x_4+0.333x_5-12.608;且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均具有较高的拟合度。表明在花期获得的花朵带菌率、子囊盘密度、叶发病率、降雨量及气温数据,经病害模拟方程可预测当年油菜菌核病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4.
油菜蚜虫是福泉市油菜的主要害虫 ,它主要在油菜终花至结荚期 ,以若虫吸取荚内营养成份 ,造成果荚瘦小 ,危害严重时 ,造成全株油菜黄枯死亡。为明确1%吡虫啉灭虫鉴防治油菜田蚜虫的防治效果 ,减轻农田污染及保护有益天敌 ,2 0 0 2年笔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1 材料及方法1.1 供试材料 油研七号。1.2 试验日期 油菜结荚初期。1.3 试验药剂  1%吡虫啉灭虫鉴 (福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 ;4 0 %蚜虱灵可湿性粉剂 (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5 0 %劈蚜雾可湿性粉剂 (英国捷利康有限公司 ,黔南州植保站分装 )。…  相似文献   

5.
春油菜蚜虫的为害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虫是造成春油菜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1991~1992年作者研究了春油菜不同生育阶段受蚜虫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生育阶段的油菜植株受蚜虫为害时,导致株高下降、有效角果数减少、单株产量下降。油菜苗期、苔花期、角果期的临界为害量分别为12~15、50~100、90~100(头/株)。根据虫量与产量损失预测模型,结合春油菜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经济效益及天敌各防治风险等因素,本文提出了每hm~2产1050kg的油菜田,防治指标为12头/株。  相似文献   

6.
王芙兰 《植物医生》2003,16(1):16-17
豌豆潜叶蝇 [Chromatomyiahorticola (Goureau) ]属双翅目 ,潜蝇科 ,俗名夹叶虫 ,是古浪县豌豆上的常发性害虫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尤以 2 0 0 2年为重 ,此虫遍及古浪县油菜、豌豆所有田块 ,虫株率达10 0 % ,虫叶率 6 6 .7% ,百株虫量高达 12 32 0头 ,百叶有虫 10 70头。豌豆潜叶蝇的发生 ,严重影响该县 0 .8万hm2 豌豆的正常生长 ,受害豌豆田轻者减产 10 %~2 0 % ,重者达 4 0 %以上 ,甚至绝收。为减轻该虫危害 ,确保古浪县优质小杂粮基地建设 ,笔者在多年的防治工作中 ,对其发生与防治进行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7.
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防治指标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有效防治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的为害,通过人工接虫方法研究了其幼虫虫口密度(x)与玉米缺苗率(y)的关系,采用人工去苗模拟为害方法研究了玉米缺苗率(y)与产量损失(z)的关系,并提出了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的防治指标。结果显示,虫口密度为1、3头/株时,无缺苗现象,虫口密度为5、10、20和30头/株时,缺苗率分别为19.4%、22.8%、44.4%和49.6%。玉米缺苗率随着虫口密度增大而升高,二者呈显著二次线性相关:y=-0.0609x2+3.636x-4.5306,R2为9564;玉米缺苗率对单株穗重、穗长、穗粗和秃尖长等均无显著影响;玉米缺苗率(y)与产量损失(z)也呈二次线性相关:z=0.0036y2+0.3077y-0.3553,R2为0.9691。根据防治的直接收益和成本,提出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幼虫的防治指标为3头/株,此时玉米缺苗率为6%~7%。  相似文献   

8.
2003~2004年定点调查表明,水稻条纹叶枯病在秧苗期主茎显症后,同株的分蘖全部显症,病株死亡。分蘖期主茎显症后,同株的分蘖全部显症;部分分蘖显症后,同株的主茎和其余分蘖全部显症,病株死亡或不成穗。拔节期主茎显症后,同株的大部分分蘖(68.9%~79.2%)显症,部分茎、蘖(32.9%~23.0%)成穗,产量损失较大(80.8%);部分分蘖显症后,同株的主茎不显症,其余分蘖部分显症(分蘖总显症率为53.0%~66.7%),全部主茎和部分分蘖成穗(总成穗率61.1%~48.1%),产量损失较小(34.5%)。病株不侵染同穴健株。由此提出治虫防病、改茬和病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3年荆州市油菜菌核病为中等偏重 ,局部大发生程度 ,全市 2 1 8万hm2 油菜全部发病。防治面积 19 6万hm2 ,占发生面积的 89 9%。因防治挽回油菜籽损失 344 2 6t,实际损失 2 0 2 19t。1 发生特点1 1 见病迟今年田间始见病叶迟 ,3月 15日才见病 ,而去年 3月 5日田间即有病叶发生。1 2 病叶在油菜开花前期发展快 ,中期发展缓慢 ,后期持续上升3月 10日油菜进入始盛花期 ,3月 15日初见病叶 ,3月 18日叶病株率为 2 3% ,3月 2 2日叶病株率达到 17 4 % ,4d之内上升 6 5 6倍。 3月 2 5日油菜进入盛花期 ,至 4月 10日进入盛花末期 ,此段时间…  相似文献   

10.
上海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与品种、气象等因素关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菌核病是上海地区油菜上的主要病害。分析近 1 0a的调查资料 ,可见影响其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油菜品种的抗病性、菌核病的菌源量 ,以及感病生育期的气候条件。1 近 1 0a的发生概况1 990~ 1 999年的 1 0a期间 ,上海市油菜菌核病大发生 1a( 1 995年 ) ,自然病株率在 4 0 %以上 ,病情指数为 2 5左右 ;中等偏重发生 3a( 1 993、1 994、1 998年 ) ,自然发病株率 3 0 %~ 4 0 %,病情指数为 2 0左右 ;中等发生 1a( 1 997年 ) ,自然病株率 2 0 %~ 3 0 %,病情指数 1 0~ 1 5;其余 5a( 1 990、1 991、1 992、1 996、1 999年 )为轻至中等偏…  相似文献   

11.
叶履平 《植物保护》1982,8(3):14-14
麦类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稻根带菌率有着重要的关系。据丽水地、县病虫测报站的同志调查(见表一)。 1974年、1975年、1976年三年的稻根丛带菌率,分别为76%、46.5%、47%,都属带菌率高的年份。但赤霉病的发生程度却以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湖北省设施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规律,揭示不同流行因子与番茄灰霉病发生的关系。于2013-2016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吴谷英村番茄种植基地选取代表性番茄大棚进行调查和取样检测,结果表明:湖北省设施番茄叶片和花朵带菌率变化起伏较大,带菌率分别为0~90.0%和0~100.0%;叶片带菌率在3月下旬到4月中下旬和5月中下旬是高峰期;花朵带菌率在4月中旬和5月中下旬达到高峰期,总体上花朵带菌率较高。番茄不同组织灰霉病的发病时间不同,叶片首先开始发病,花、果实、茎秆再逐渐发病,花朵和果实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叶片和茎秆发病率较低;花朵和果实发病率均在5月中旬至6月初达到最大值,茎秆发病率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达到最高值,叶片无明显发病高峰期。果实、叶片、花朵和茎秆的发病率分别为0~42.0%、0~24.7%、0~100.0%和0~32.0%。番茄叶片发病率、花朵发病率、茎秆发病率和相对湿度均与果实发病率呈显著相关;通过预测模型检验表明相对湿度和叶片发病率所建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符合程度较好。在湖北省设施番茄大棚中,叶片发病率、花朵发病率、茎秆发病率和相对湿度对番茄果实发病影响最为显著,在防治过程中应及时摘除发病组织,调控棚内环境条件,预防灰霉病发生。  相似文献   

13.
《湖北植保》2004,(3):3-3
防治时期防治策略具体措施推荐农药7月上旬前(棉花苗期至现蕾期)1 不打或少打化学农药;2 充分保护和利用田间自然天敌昆虫(吃害虫的益虫) ;3 充分利用棉株受害补偿功能。1 坚决放宽棉蚜防治指标,当蚜虫卷叶株达15 % ( 3片真叶前)、2 0 % ( 3片真叶后)才用药防治。2 此间,棉铃虫为1代、2代。6月份关注早发棉田及套种玉米、黄豆棉田,当百株卵量达2 0~3 0粒时用药防治。3 红蜘蛛只需用药挑治。1 防治蚜虫:功夫、敌杀死、阿维菌素类。2 防治棉铃虫:功夫、敌杀死、万灵、拉维因、安打、阿维菌素类。3 防治红蜘蛛:功夫、哒螨灵、阿维菌素类…  相似文献   

14.
于2021—2022年在76 cm等行距种植方式下,采用裂区设计,设种植密度为主因素,分别为15.00(M1)、20.25(M2)、25.50万株·hm-2(M3);缩节胺用量为副因素,分别为195 (D1)、390 (D2)、585 g·hm-2(D3),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缩节胺用量对棉花株型结构、籽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筛选适宜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棉花产量提高的种植密度与缩节胺用量组合。结果表明:缩节胺用量相同时,降低种植密度会提高棉花株高7.09%~21.66%、茎粗4.36%~13.02%、株宽5.76%~18.69%,增加果枝始节高度、主茎节间长度、果枝数和果枝长度;种植密度对果枝始节位与果枝夹角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相同时,降低缩节胺用量会增加棉花株高7.01%~21.83%、株宽4.61%~9.01%、果枝数1~2台,并有效增加果枝始节高度、果枝始节位、主茎节间长度、果枝长度与果枝夹角,但会降低棉花茎粗3.39%~8.30%。籽棉产量随密度与缩节胺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M2D2处理籽棉产量最高,两年分别为6 6...  相似文献   

15.
自 1 997年以来 ,缙云县单季稻区恶苗病出现明显的回升趋势 ,发病株率不断上升。 1 998年发病面积为50 0hm2 ,占全县单季稻总面积的 1 0 %左右 ,一般田块病株率为 3 %~ 5%,1 999年发病面积扩大到 2 0 0 0hm2 ,占总面积的 50 %以上 ,发病株率一般为 1 0 %~2 5%,严重的高达 3 0 %~ 50 %,甚至出现毁种 ,重播常规稻 ,已严重威胁到单季稻产量的提高。为此 ,我们于1 998~ 1 999年开展了单季稻恶苗病发病因子与防治对策的专题调查和试验研究 ,现将主要结果综述如下。1 重发原因分析1 .1 品种感病性 不同水稻类型 ,不同品种间的感病性存…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软腐病细菌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4种方法(结晶紫果胶酸钠培养基直接分离、富集分离技术、雾室技术和厌气技术)检查薯块带菌率的结果,平均10个薯块的带菌薯块数分别为1、7.3、8.7、10。用厌气技术对来自全国23个省、市和地区的46份样本中的460块薯块进行带菌率检查的结果,各样本之间的带菌率高低是不同的,在0~100%之间,平均为39.3%,即共有181块薯块由于软腐欧氏杆菌的危害而发生腐烂。  相似文献   

17.
甘蔗梢腐病(Fusarium moniliformis Sheld)是百色市局部性甘蔗病害.虽然发生面积不大,但为害较重.一般病株率在15—35%,严重的达65—90%,不同程度地影响甘蔗的产量和质量.在病区大田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同品种发病率差异很大.为了摸清不同品种的抗病性,以便指导生产.我们在重病区的东增屯种植了6个品种,作3个重复,在同一管理条件下,连续两年(1984、1985年)对甘蔗品种抗梢腐病性作了观察.各品种两年的病株率、烂梢株率平均数分别为:粤糖63/237,病株率为0;桂糖1号,病株率为1.6%,烂梢株率为0;桂糖7号,病株率为5.5%,烂梢株率为0;桂糖11号,病株率为41.0%,烂梢株率为7.7%;粤糖7号,病株率为73.6%,烂梢株率为49.3%;台糖134;病株率为84.3%,烂梢株率为68.4%.在两年观察中,各品种的抗、感表现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8.
棉花黄萎病种子内部带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1966三年共分离采自严重黄萎病株下部的尚未开裂成铃种子11505粒,平均内部带菌率<0.026%。系统分离棉铃各部位,其带菌率的趋势为:铃柄>铃托>胎座。从已吐絮的成熟铃内种子内部带菌分析结果看:1964年共分离外部带菌率约为5%的种子1557粒,全部未长微菌核。1966年分离病铃内成熟种子4049粒,只有一粒在种壳上长出了微菌核,带菌率为0.025%。用浓胞子液在田间灌注接种初裂铃,依受病程度不同,种子内部带菌率为0.93—2.4%。青铃注射接种的内部带菌率为10.40—70.40%。新吐絮铃喷洒接种,虽保湿1—2天,种子内部未分离到病菌。说明在菌量大,营养及温、湿度条件非常适宜时,病菌也可自种壳侵入内部,使有相当高的带菌率。通过三年的试验,作者肯定在自然情况下黄萎病菌主要附着在棉籽短绒上。内部带菌率极低。在轻病或无病棉株上选收正常吐絮铃内种子,内部基本不带菌。  相似文献   

19.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小麦扬花灌浆期的气候条件。根据赤霉病的历年资料,利用前期气象因子与病害流行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电标”,建立多元回归预测式和应用多因子点聚图预测法,综合预报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程度,连续3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小麦赤霉病流行条件分析 (一)稻桩带菌率与发病程度关系 根据我县1972至84年资料分析,小麦抽穗前(3月中旬)田间稻桩带菌率与发病程度呈正相关(r二0.6662),带菌率与发病程度一致的有9年,拟合率64.3%,相反的4年,其中带菌率高而发病轻的3年,带菌率低而发病重的1年。因此,稻桩带菌率只能作预测的参考依据。 (二)决定赤霉病流行程度的气象要素 有关资料常以小麦齐穗后20天内的雨  相似文献   

20.
草地贪夜蛾取食为害花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地贪夜蛾已成为中国重大入侵农业害虫,明确其对主要农作物的取食为害风险是制定防控策略的基础。我们的室内研究结果表明,25℃下以花生叶片为食的草地贪夜蛾,其幼虫、蛹、幼虫到成虫的发育时间分别为19.33、10.86 d和43.75 d,幼虫的存活率、老熟幼虫化蛹率、蛹的存活率和羽化率分别为82.03%、99.44%、95.44%和91.44%。成虫产卵前期和产卵期分别为6.45 d和5.45 d,单雌平均产卵量为(637.04±27.45)粒,单雌最高产卵量为1289粒,卵的孵化率为81.86%,雌蛾交配率97.36%。取食花生叶片的草地贪夜蛾种群净增殖率(R 0)、平均世代周期(T)、内禀增长率(r m)、周限增长率(λ)、种群加倍时间(t)和总增殖率(GRR)分别为587.12、38.22 d、0.17 d-1、1.18 d-1、4.16 d和874.22。2019年6月-8月在云南省江城县调查了草地贪夜蛾对苗期和花期花生的为害情况,结果显示,幼虫主要取食花生的生长点和顶端幼嫩部位,受害株率分别为80.00%和62.00%。本研究表明花生是草地贪夜蛾的适宜寄主,生产上应加强花生田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