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通过体视显微镜及石蜡切片观察,研究了水稻幼穗分化过程中生长锥的形态以及维管束的生长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生长锥在幼穗分化第一期出现苞原基的分化,在第二期出现枝梗原基的分化,在第三期可见明显白色苞毛和颖花的发育,在第四期枝梗和颖花原基显著生长;在小穗发育过程中先后在枝梗末端分化出护颖原基、内外颖原基和雌雄蕊原基,在第四期花药中可见次级造孢细胞。发现在幼穗分化过程中幼穗主轴的维管束数目往上递减,穗茎节部位的大维管束能通过分离和合并来调节生长;在穗茎节出现的一种纤维状组织能够限制维管束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水稻幼穗形态发生与维管束生长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体视显微镜及石蜡切片观察,研究了水稻幼穗分化过程中生长锥的形态以及维管束的生长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生长锥在幼穗分化第一期出现苞原基的分化,在第二期出现枝梗原基的分化,在第三期可见明显白色苞毛和颖花的发育,在第四期枝梗和颖花原基显著生长;在小穗发育过程中先后在枝梗末端分化出护颖原基、内外颖原基和雌雄蕊原基,在第四期花药中可见次级造孢细胞。发现在幼穗分化过程中幼穗主轴的维管束数目往上递减,穗茎节部位的大维管束能通过分离和合并来调节生长;在穗茎节出现的一种纤维状组织能够限制维管束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正一、旱地小麦生长特点(一)旱地小麦幼穗分化前期慢、后期快,小花小穗退化多旱地小麦幼穗分化历时160 d,占全生育期的65%以上。由于土壤墒情的原因,旱地小麦播种普遍倾向于"墒到不等时"。因此,旱地小麦播期较水浇地偏早,一般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由于丘陵地气温下降较快,小麦较早地通过了春化阶段,穗分化较水浇地提前。旱地小麦幼穗生长锥伸长期至护颖原基分化期一般为120 d,分化时间占总分化时间的80%,而水浇地为  相似文献   

4.
在生长箱控制条件下,利用6个春麦品和3个冬小麦品种进行春化实验,着重研究了春化处理对小麦穗分化各个阶段的效应.结果表明,①伸长期:春化处理使伸长期所需积温值降低,叶龄值减少,但延长出苗-伸长期持续天数;②伸长-二棱初期:该期的实际天数、所需积温值及二棱期的叶龄值均随春化处理而降低,其实际天数与出苗至抽穗期的相关系数达到0.9708;③二棱初期-护颖期:该期实际天数、所需积温值及护颖期叶龄值也随春化处理而降低,其实际天数与出苗至抽穗期天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7986.因此,春化效应不仅表现在促进小穗原基分化的开始,而且加快小穗分化的完成.春化处理对护颖期以后的穗分化过程影响很小.本文认为.应将护颖分化期视作春化效应结束期而非春化阶段结束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续第4期第36页)一、穗的分化与生长1.穗的分化过程玉米雌雄穗的分化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雌雄穗的分化过程可分为生长锥伸长期、小穗分化期、小花分化期和性器官发育形成期。但玉米雄穗分化要比雌穗分化稍早。①生长锥伸长期。玉米  相似文献   

6.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技术,研究了小麦春化幼苗的根尖和茎尖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存在及分布。结果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在根中集中存在于根尖最前端约1mm长的区域,即根冠和分生组织区,至伸长区逐渐减少。在茎尖中,生长锥下方的分蘖节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很高,与生长锥相邻的叶原基内侧也有较高量的分布。顶端分生区的荧光反应较弱,侧芽(分蘖)原基呈负反应。  相似文献   

7.
金鱼草叶序变化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金鱼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茎上不同节位的顶芽作了形态和解剖方面的观察研究。结果显示,金鱼草主茎第1~6节位生长锥形成对生叶原基,展开后为交互对生叶序,叶片呈卵形至椭圆形;第7节位,24.4%的生长锥产生对生叶原基,形成对生叶序,75.6%的生长锥单侧产生互生叶原基,形成互生叶序;第8节位,84.0%的生长锥产生互生叶原基,形成互生叶序;至第9节位起生长锥全为单侧产生互生叶原基,形成互生叶序,叶片变成狭长形的披针形。表明金鱼草主茎第7~8节位是其叶序由对生向互生转变的节位。自第13节位后主茎顶芽顶端生长停止,变为花芽而开花,最迟至第17节位止。对生叶序状态下未见有开花者。在主茎顶芽变为花芽后,侧芽也相继活动,形成花芽,陆续开花。  相似文献   

8.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金鱼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茎上不同节位的顶芽作了形态和解剖方面的观察研究。结果显示,金鱼草主茎第1~6节位生长锥形成对生叶原基,展开后为交互对生叶序,叶片呈卵形至椭圆形;第7节位,24.4%的生长锥产生对生叶原基,形成对生叶序,75.6%的生长锥单侧产生互生叶原基,形成互生叶序;第8节位,84.0%的生长锥产生互生叶原基,形成互生叶序;至第9节位起生长锥全为单侧产生互生叶原基,形成互生叶序,叶片变成狭长形的披针形。表明金鱼草主茎第7~8节位是其叶序由对生向互生转变的节位。自第13节位后主茎顶芽顶端生长停止,变为花芽而开花,最迟至第17节位止。对生叶序状态下未见有开花者。在主茎顶芽变为花芽后,侧芽也相继活动,形成花芽,陆续开花。  相似文献   

9.
小麦茎秆维管束发育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法,对小麦4个春性品种的3个半冬性品种的茎秆维管束形成发育与穗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分蘖节中心空间绝大部分为维管束群所占据,小麦茎生长锥伸长期是分蘖节中大维管束数目的最终决定期。(2)主茎基部伸长节间与穗下节间大维管束的比例关系为3:2。基部节间大维管束数与分化小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下节间大维管束数与分化小穗数接近1:1的对应关系。(3)小麦节部的维管束联络  相似文献   

10.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石蒜属植物中秋叶型的石蒜和春叶型的换锦花的花芽分化过程中的解剖学特征进行研究.石蒜和换锦花的花芽分化过程大体一致,都可分为8个时期:花芽分化准备期、分生组织膨大期、花原基形成期、花被片分化期、雄蕊分化期、心皮分化期、雌蕊分化期和花芽分化后期.在花芽分化过程中,石蒜和换锦花的顶端分生组织隆起、伸长,形成花序原基,局部细胞在花序原基上分裂形成数个突起,随后这些突起分化出内外花被原体;外轮及内轮花被的内侧基部相继出现两轮突起,即为雄蕊原基;之后在花被原基的内侧(即生长锥中心)形成雌蕊的心皮原基,而雌蕊原基则形成于雄蕊原基的内侧基部,最后雌蕊原基进一步自上而下分化形成柱头、花柱和子房.石蒜和换锦花的花芽分化起始时间大体相同,但随着花芽分化的进行,换锦花花芽分化的进程总体来讲较石蒜要快一些.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一对穗分枝差异的小麦近等基因系,研究其生长锥分化过程和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穗分枝小麦发育至二棱期后,分枝穗轴突起形成,继而形成穗分枝;发育过程可分为9个时期:初生期、伸长期、单棱期、二棱期、分枝突起形成期、分枝小穗突起形成期、小花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和抽穗始期;物候学方面,分枝小麦在二棱期之前的发育进程与正常穗型小麦一致,但分枝穗轴形成后,分枝小麦的拔节期、抽穗期和开花期分别要晚于正常穗型4.2、2.3 d和1.4 d,说明穗分枝小麦二棱期之后有一个分枝穗轴突起形成和伸长期。本研究有利于了解穗分枝小麦生长锥的发育进程,为进一步实现小麦遗传改良、优化栽培技术和加快该种质资源的利用奠定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南京自然温光条件对小麦幼穗发育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相似文献   

13.
红地球葡萄花穗整形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年生红地球葡萄为试材,分别进行留穗尖8 cm、10 cm、12 cm、14 cm、16 cm及剪短小分枝、去上去下留中间和去主穗留副穗8种整穗处理,研究了不同花穗整形方式对红地球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筛选出红地球葡萄省工、优质的整穗方式。结果表明:留穗尖10 cm的单粒质量最大,留穗尖8 cm、12 cm和16 cm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留穗尖12 cm和14 cm的单宁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留穗尖8 cm、10cm和12 cm均要比去上去下留中间整穗有利于着色。留穗尖12 cm的综合效率最高,留穗尖14 cm综合效率最低。不同整穗方式的主成分综合评价结果为,留穗尖12 cm留穗尖10 cm留穗尖8 cm去主穗留副穗方式剪短小分支式整穗留穗尖14 cm留穗尖16 cm去上去下留中间式整穗。确定留穗尖12 cm是红地球葡萄省工、提质的较佳花穗整穗方式,可为我国红地球葡萄花穗整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不同播期冬小麦叶重和叶面积与产量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17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不同叶位叶片面积和叶干重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的生育期和产量影响均较大,在不同播期条件下每穗小穗数、每小穗粒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小麦叶面积与产量因素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与穗粒数、穗粒重、每小穗粒数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可作为高产育种的重要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6.
茶树花芽原基形成以后,花芽的继续分化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萼片形成期,花瓣形成期,雄蕊和雌蕊形成期。在生长锥顶端有二层外套细胞。  相似文献   

17.
新梢内源激素变化对设施葡萄花芽孕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花芽分化进程中葡萄新梢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明确激素对设施促早栽培葡萄花芽孕育的影响,为解决设施葡萄促早栽培中“隔年结果”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年生贝达嫁接的‘京蜜’(V.vinifera cv. Jingmi,耐弱光品种,在日光温室促早栽培条件下不需采取任何措施即可连年丰产)与‘夏黑’(V. vinifera-V. labrusca cv. Summer Black,非耐弱光品种,在日光温室促早栽培条件下需采取更新修剪措施方能连年丰产)为试材,进行设施促早栽培(‘京蜜’和‘夏黑’)和露地栽培(‘夏黑’)处理。采集基部第1节粗度大于0.5 cm的葡萄新梢,选取其上2-3节冬芽主芽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石蜡切片法绘制取样时期-分化比率花芽分化进程图,观察其花芽分化进程;同时借助酶联免疫法测定新梢基部2-3节枝段赤霉素(GAs)、细胞分裂素(ZRs)、脱落酸(ABA)和生长素(IAA)等内源激素含量和比值的变化。【结果】新梢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成花极差的设施促早栽培‘夏黑’不同,成花良好的设施促早栽培‘京蜜’和露地栽培‘夏黑’自雏梢生长点的未分化期(新梢展5-7叶)至雏梢生长点的顶分期(初花期)新梢内源ZRs含量一直呈稳定上升趋势;自雏梢生长点的半球/平顶分化盛期(花穗分离期)至始原始体分化盛期(坐果期)新梢内源ABA含量迅速增加;自雏梢生长点的未分化期(新梢展5-7叶)至始原始体分化盛期(果实膨大初期)新梢内源GAs的含量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在整个花芽分化进程中新梢内源IAA的含量较高。新梢内源激素含量比值变化:与成花极差的设施促早栽培‘夏黑’不同,成花良好的设施促早栽培‘京蜜’和露地栽培‘夏黑’于花穗分离期(雏梢生长点半球/平顶期至顶分期)和果实膨大期(始原始体至花序主轴及各小穗原基形成期的分化盛期)新梢内源ZRs/GAs的比值显著增加;自花穗分离期(雏梢生长点半球/平顶期至顶分期)新梢内源ZRs/IAA的比值略微上升随后(半球/平顶期到花序二级轴分化盛期)保持平稳,且维持在较低水平;果实膨大后期(始原始体出现盛期至花序二级轴开始形成)新梢内源的ABA/GAs比值显著增加;果实膨大期(始原始体至花序主轴及各小穗原基形成期的分化盛期)之后新梢内源的ABA/IAA比值保持稳定,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果实膨大期(始原始体形成)之前是花芽分化调控的关键时期。果实膨大期之前新梢内源GAs含量缺乏变化、初花期前ZRs含量和花穗分离期至坐果期ABA含量迅速下降、花芽分化进程中新梢内源IAA含量低可能是设施葡萄不能形成良好花芽的重要原因。激素间通过特定时期的平衡互作调控设施葡萄的花芽分化。花穗分离期之后新梢保持较低且稳定的内源ZRs/IAA比值利于成花,花穗分离期和果实膨大期新梢内源ZRs/GAs比值的显著上升、果实膨大期之后较高的ABA/GAs比值和较低且稳定的ABA/IAA比值促进了始原始体及花序主轴发育和二级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利用扫描电镜和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雷竹无限制花序的形态建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雷竹无限制花序形态建成过程可划分为花序主轴分化期、第一级侧生假小穗及顶端小穗分化期、颖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形成期、生殖细胞形成期及假小穗继续形成期;各分化时期是连续的,并有重叠。  相似文献   

19.
不同留穗尖方式对阳光玫瑰葡萄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阳光玫瑰葡萄的最佳整穗方式,以阳光玫瑰常规花期留穗尖6 cm(CK)为对照,研究了在花前14 d留穗尖3 cm(A)、4 cm(B)、5 cm(C),花前7 d留穗尖4 cm(D)、6 cm(E)、8 cm(F),花期留穗尖4 cm(G)、6 cm(H)、8 cm(I)的不同时期、不同留穗尖方式对葡萄果实生长、品质及工作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不同留穗长度的整穗方式在果实生长及品质等指标上均存在一定差异。花前7 d和花期整穗处理中,随着整穗长度的增加坐果数增加。随着整穗时期的延后,坐果数减少,果形指数逐渐变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逐渐增高。花前7 d整穗处理的果皮颜色的"L"值(亮度)和"C"值(纯度)均最大,"CIRG"值(色泽指数)最小。不同处理无核率和空心率结果表现为花前14 d花前7 d花期。通过工作效率的计算可知,整穗时期越晚的处理,疏果用时越少,在生产实际中可达到省工高效的目的。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筛选最佳的留穗方式,各处理的综合评价排名为DCHBGAFIECK,即在花前7 d留穗尖4 cm是阳光玫瑰葡萄省工、提质的理想整穗方式。上述结果为我国阳光玫瑰葡萄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