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8年重新配制非抗性亲本阿夫×台湾小麦正反交组合,严格鉴定杂交后代的抗赤霉病性,进行多代混合选择和单株选择,经7a试验,育成24个抗赤霉病性相当于苏麦3号或较之更强的小麦新品系,验证了60年代江苏省苏州地区农科所通过该组合育成抗赤霉病性超亲品种苏麦3号及其姐妹系的育种过程,并对小麦赤霉病超亲抗性的选择效应、抗赤霉病性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及正反交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影响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成效的限制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勇  程顺和  张伯桥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3):375-375,395
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是世界性的难题 ,至今未能育成既丰产又高抗的品种 ,究其原因 ,主要存在如下限制因素 :①抗源尚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 ;②在抗性类型划分和抗性鉴定方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 ;③对抗性遗传机制的理解还很有限 ;④育种技术路线不科学。解决赤霉病为害必须采用以抗赤育种为主 ,配合栽培、生物防治的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3.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建拓及其育种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小麦显性雄性不良基因Tal(ms2),通过多亲本聚合杂交和轮回选择建拓抗赤霉病基因库,通过表型轮回选择,可以使不同抗病基因重组积累,提高基因库中抗病基因和抗病基因型的频率,从而显著提高其抗赤霉病性。结合常规选育,可育成抗赤丰产的小麦新品种和抗赤性显著增强、农艺性状显著改进的新抗源,通过10多年的工作,已育成抗赤霉病丰产品系长江8809和TFSL037,高抗赤霉病的新种质W14,高产品系长江90  相似文献   

4.
“莆大麦5号”选育与大麦抗白粉病育种途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福建大麦品种白粉病重,影响大麦扩大种植和产量提高,选用抗白粉和黄花叶病,耐湿性强,熟相好,品质优的四棱大麦“木石港3号”与本省大面积种植的二棱大麦品种“莆大麦4号”杂交,育成了丰产性好,抗白粉病和赤霉病,品质优良的饲用型莆大麦5号新品种,在大麦抗白粉病育种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主要经验是:正确制定育种目标,突出抗白粉病性和丰产性状,广泛开拓抗源,科学选配组合,创造发病条件,严格选择抗病单株,加代  相似文献   

5.
小麦品种豫麦13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品种豫麦 13的品种特性及利用其所配制后代的表现进行了介绍和探讨 ,表明豫麦 13感白粉病的缺点在杂交后代易克服 ,以其为亲本配制组合搭配余地较大 ;配组的后代须设置白粉病诱发行 ;选用丰产性能好的抗病亲本与之配组 ,后代表现尤为突出 ;必须强化以其作为中心亲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小麦抗赤霉病性超亲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8年配制了感染赤霉病的意大利小麦品种阿夫与我国台湾小麦的正反交组合,严格鉴定杂交后代的抗赤霉病性,进行多代混合选择和单株选择,经过9年试验育成24个抗赤霉病性超亲的品系,其抗病性相当于或超过苏麦3号,其中88-102等3个品系兼抗白粉病。对小麦抗赤霉病性的选择效应、正反交的遗传差异、抗赤霉病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利用太谷核不育基因设计了一个小麦轮回选择育种程序,即以含太谷核不育基因的辐繁17与其它8个赤霉病抗笥来源不同的小麦品种(系)分别杂交,再互交,组成基础群体,进而选择流通 株和可育株并杂交开展轮回选择和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从第一轮回选择群体中选出一批赤霉病抗性强的单株,经系统育种程序选择和鉴定,育成了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华南T2003和华南T531,对用轮回选择和系统育种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小麦抗赤  相似文献   

8.
小麦穗发芽与抗穗芽种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小麦穗发芽的根本途径是培育抗穗发芽的小麦品种。开展抗穗芽育种主要是解决抗穗芽亲本、穗发芽抗性鉴定方法及科学的选择等问题,它是穗发芽抗性机理和遗传规律的综合运用。近年的抗穗芽育种实践证明,抗穗芽后代材料的抗芽性差异显著,容易识别。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苏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高感赤霉病的小麦品种阿夫与中感赤霉病品种台湾小麦杂交,通过精心选择,于70年代初育成抗赤霉病性超亲的高抗品种苏麦3号。20多年来,该品种表现抗病性强而稳定,综合性状较好,受到国内外高度重视,被广泛用作抗赤霉病育种亲本和遗传研究材  相似文献   

10.
用不同抗性品种进行品种间杂交,杂交后代的单株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研究了小麦抗赤霉病的遗传特性。田间鉴定结果,小麦品种间杂交中用抗性强的品种作父本或作母本,它们的F2代抗、感单株出现数量一致。对不同抗性品种间杂交后代抗赤性的遗传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抗×感病及中抗病×感病组合的遗传力大于感病×感病组合的遗传力。从不同抗性品种间杂交后代不同抗性单株出现的比例,可以看出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不属质量性状遗传。  相似文献   

11.
12.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大肠杆菌病主要由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等就ETEC的毒力因子和O抗原群,猪的日龄及其肠道受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其它猪大肠杆菌病病型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