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建立了硝磺草酮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在广东和广西分别进行了10%硝磺草酮悬浮剂在甘蔗上残留的田间试验,研究了硝磺草酮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样品用乙腈提取,盐酸调节pH至3~4后二氯甲烷萃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配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HPLC-PDA)检测。结果表明:在0.01、0.1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硝磺草酮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2%~8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3.4%,检出限(LOD)为0.005 mg/kg,定量限(LOQ)为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10%硝磺草酮悬浮剂后,在甘蔗上的残留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又下降的趋势;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2.3~14.7 d,属于易降解农药。最终残留量测定结果显示:收获期甘蔗中硝磺草酮的残留量均0.01 mg/kg。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嘧霉胺在蓝莓上施用后可能产生的膳食暴露风险,通过规范的田间残留试验,检测了蓝莓中嘧霉胺的残留量,结合GEMS/FOOD中关于中国各年龄段居民97.5%位点的浆果类农产品膳食消费量及体重调查数据、每日允许摄入量 (ADI),评估了嘧霉胺对中国各消费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在0.01~1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嘧霉胺的平均回收率在97%~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4.5%~12%之间;嘧霉胺在蓝莓中的检测方法定量限(LOQ)为0.01 mg/kg。露地栽培模式下,嘧霉胺在蓝莓中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为 3.2 d。嘧霉胺按有效成分360 g/hm2施药2次,每次间隔7 d,药后3、5、7、10 d 时蓝莓中嘧霉胺的残留量为 0.18~1.54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在膳食消费量97.5%位点处,蓝莓中嘧霉胺残留对各消费人群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率小于0.1%,说明通过蓝莓摄入嘧霉胺残留对人体产生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3.
黄瓜中醚菌酯的残留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醚菌酯在黄瓜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在广州和天津进行了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在黄瓜上残留的田间试验,研究了醚菌酯在黄瓜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采用风险商值法对黄瓜中醚菌酯可能产生的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黄瓜样本用乙腈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在添加水平为0.01、0.05和0.5 mg/kg时,平均添加回收率在91%~9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3.74%~9.99%,检出限(LOD)为0.001 mg/kg,定量限(LOQ)为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醚菌酯在广州和天津黄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5 d和2.1 d,消解迅速,施药3 d后最终残留量为0.08~0.23 mg/kg,施药5 d后最终残留量均低于LOQ值。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施药后3 d时黄瓜中醚菌酯的残留风险商值均远远低于1。表明喷施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防治黄瓜白粉病,按照推荐剂量使用对人体健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蓝莓上施用后可能产生的膳食暴露风险,通过规范的田间残留试验,检测蓝莓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结合GEMS/FOOD中关于中国的各年龄段居民浆果类农产品膳食消费量及体重调查数据、每日允许摄入量(allowable daily intake, ADI),评估了吡唑醚菌酯对中国各消费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在0.01~1.0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吡唑醚菌酯的平均回收率在92%~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2.9%~9.4%之间;吡唑醚菌酯在蓝莓中的检测方法定量限(LOQ)为0.01mg/kg。露地栽培模式下,吡唑醚菌酯在蓝莓上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为4.7d。吡唑醚菌酯按有效成分150mL/hm2施药2次,每次间隔7d,药后3、5、7、10d时蓝莓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为0.11~0.29mg/kg。长期膳食风险评估表明,蓝莓中吡唑醚菌酯残留对各消费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率<0.1%,说明通过蓝莓摄入吡唑醚菌酯残留对人体产生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5.
叶菌唑在小麦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评价叶菌唑在小麦中的残留行为及其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于北京、安徽及黑龙江进行了1年3地田间试验,建立了叶菌唑在小麦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对我国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价。样品用乙腈提取,经Florisil固相萃取柱净化,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GC-NP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2~10 mg/kg的添加水平下,叶菌唑在小麦籽粒和植株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1%~10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2.1%~9.1%之间;其在小麦籽粒和植株中的定量限(LOQ)分别为0.02和0.04 mg/kg。叶菌唑在小麦植株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4.9~7.3 d。收获时小麦籽粒中叶菌唑的最大残留量为0.037 mg/kg,低于美国和欧盟设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0.15 mg/kg。针对我国不同人群的膳食摄入及风险评估暴露,风险商值(RQ)在0.001~0.002之间,表明叶菌唑在小麦中的膳食摄入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保杀虫单在甘蔗上的安全科学使用,本研究分别于2015和2016年度在海南和广西开展了9%杀虫单颗粒剂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试验和最终残留试验。残留消解试验结果表明,杀虫单在甘蔗植株中的半衰期为17.3~30.1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7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杀虫单在甘蔗蔗梢、蔗茎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皆低于LOQ(0.02 mg/kg)。综上,在甘蔗苗期按照3 375 g/hm~2沟施9%杀虫单颗粒剂1次,甘蔗蔗梢和蔗茎中杀虫单的最终残留低于我国的限量标准,对人类的暴露风险较低;而且土壤中杀虫单残留对非靶标生物蚯蚓的环境风险也较低。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防治芹菜上重要害虫的替代药剂,在上海市及银川市开展5%吡虫啉颗粒剂、0.5%阿维菌素颗粒剂及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在芹菜上的田间试验,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3种农药在芹菜上的残留量,并分别对3种农药进行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5%吡虫啉颗粒剂、0.5%阿维菌素颗粒剂及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分别以推荐剂量施用于芹菜后,收获期吡虫啉及阿维菌素在芹菜上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97 mg/kg及0.01 mg/kg,氯虫苯甲酰胺安全间隔期内(1 d)在芹菜上的最大残留量为5.24 mg/kg,均低于其在芹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值。中国居民摄入吡虫啉、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的慢性暴露风险(%ADI)最大值为5.17%,急性暴露风险(%ARfD)最大值为11.20%,均远低于100%,膳食暴露风险低。结果表明吡虫啉、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可替代高毒农药用于芹菜上关键虫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GC-FPD)测定了噻唑膦在黄瓜和土壤样品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黄瓜和土壤样品用乙腈提取、乙酸乙酯定容、GC-FPD检测。当噻唑膦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添加浓度为0. 01~0. 5mg/kg时,回收率为82. 0%~107. 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 6%~12. 3%;噻唑膦的最小检出量为1. 0×10-14g,黄瓜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 01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噻唑膦在黄瓜和土壤的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半衰期分别为2. 17~3. 81 d和5. 37~9. 76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黄瓜中噻唑膦残留量最大值为0. 066mg/kg,低于我国规定的残留限量值0. 2mg/kg,建议在黄瓜地使用5%噻唑膦可溶液剂时,施药剂量为1 500 g. a. i/ha,施药1次,收获期黄瓜安全。  相似文献   

9.
为评估嘧菌环胺和戊唑醇在番茄中的残留行为和使用安全性,本研究通过规范残留田间试验,基于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目标农药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并结合我国膳食结构进行了风险评估。番茄和土壤样品采用乙腈提取,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柱净化,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40~5.0mg/L范围内嘧菌环胺和戊唑醇的质量浓度与响应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嘧菌环胺在0.020mg/kg、0.50mg/kg、3.0mg/kg添加水平下,在番茄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6%~9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4%~11%;戊唑醇在0.020mg/kg、0.70mg/kg、3.0mg/kg添加水平下,在番茄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4%~93%,RSD为1.9%~9.4%,定量限均为0.02mg/kg。嘧菌环胺和戊唑醇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嘧菌环胺在番茄和土壤中半衰期分别为3.5~5.3d和24~27d,戊唑醇为8.2~12d和32~35d。针对不同年龄人群,嘧菌环胺和戊唑醇膳食暴露风险商在0.203%~0.459%和0.207%~0.468%范围内,100%,表明其膳食暴露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对氯苯氧乙酸钠在荔枝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在广州和南宁进行了8%对氯苯氧乙酸钠可溶性粉剂在荔枝上残留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对氯苯氧乙酸钠在荔枝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样品用碱溶液提取,盐酸调节pH值至2.5后乙酸乙酯萃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HPLC-PDA)检测。结果表明:在0.01、0.1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对氯苯氧乙酸钠在荔枝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1%~8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4.6%,检出限(LOD)为0.005 mg/kg,定量限(LOQ)为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8%对氯苯氧乙酸钠可溶性粉剂在荔枝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2~5.9 d和15.2~20.6 d,属易降解农药。最终残留量测定结果显示:8%对氯苯氧乙酸钠可溶性粉剂按有效成分20和30 mg/L分别施药2次,广州和南宁两地收获期荔枝中对氯苯氧乙酸钠的残留量均<0.01 mg/kg。  相似文献   

11.
通过1年10地的番茄和葡萄田间试验,采用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QuEChERS-HPLC-MS/MS) 法,研究了氰霜唑及其主要代谢物4-氯-5-(4-甲苯基)-1H-咪唑-2腈 (CCIM) 在番茄和葡萄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进行了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番茄在0.005~2 mg/kg、葡萄在0.005~1 mg/kg 添加水平下,氰霜唑和CCIM在番茄和葡萄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6%~105%和84%~105%,相对标准偏差 (RSD) 均小于10%。氰霜唑和CCIM在番茄和葡萄中的定量限均为0.005 mg/kg,满足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要求。氰霜唑在番茄和葡萄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番茄和葡萄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9~10.3 d和8.6~11.9 d。氰霜唑在番茄和葡萄鲜果中膳食暴露风险指数均小于100%,膳食暴露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农药的暴露水平对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人群表现不同,总体分析,膳食暴露量随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其中儿童 (2~4岁) 膳食暴露量最高,同年龄段女性的膳食暴露量略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2.
为评估桃中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残留的膳食风险,开展了8个典型地域的规范残留试验,研究了收获期2种农药残留物在桃中的最终残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 (HPLC-MS/MS),通过改进,建立了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在桃中残留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0.01~4.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的进样浓度与峰面积之间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2≥0.9906)。添加水平为0.01~4.0 mg/kg时,桃中吡唑醚菌酯的回收率范围为88%~92%,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5.6%~18.7%,戊唑醇的回收率范围为96%~106%,RSD为0.8%~13.2%。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在桃全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7.9~13.9 d和5.4~8.9 d;在桃全果中的残留中值 (STMR) 分别为0.037和0.053 mg/kg,最高残留值 (HR) 分别为0.16和0.24 mg/kg。距末次施药后28 d,桃中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残留量对风险商 (RQ) 的贡献率 (RQc) 分别为0.02%和0.03%,说明通过桃摄入的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对我国一般人群产生的长期膳食暴露风险较低。对于短期膳食暴露风险,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的国家估算短期摄入量 (NESTI) 分别占急性参考剂量 (ARfD) 的0.4%和2%,对于1~6岁儿童分别占2%和4%,短期膳食暴露风险亦处于可接受水平。基于本次规范残留试验结果,总体上可认为,严格按照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和标签推荐的方式施用,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在桃树上使用的长期和短期膳食暴露风险均是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13.
噻虫胺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两年3地的田间试验,采用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在0.005、0.01和0.05 mg/kg添加水平下,噻虫胺在番茄中的回收率为90%~12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0%~4.5%(n=5),在土壤中的回收率为88%~92%,RSD为3.6%~5.8%(n=5),番茄和土壤中噻虫胺的定量限均为0.005 mg/kg,可满足现有限量标准的要求。噻虫胺在番茄中的消解动态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3.5~17.3 d。当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以推荐剂量(有效成分)60 g/hm2在番茄生长到成熟个体一半大小时施药3次,施药间隔7 d时,噻虫胺在番茄上的最终残留量在< LOQ~0.32 mg/kg之间,远低于日本规定的最大允许残留量(MRL)值3 mg/kg,推荐采收安全间隔期为1 d。  相似文献   

14.
采用QuEChERS前处理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LC-MS/MS) 技术,建立了糙米中氟唑环菌胺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采用V(乙腈) : V(水)=80 : 20混合溶液涡旋提取,经PSA分散固相萃取净化,LC-MS/MS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1~0.1 mg/L范围内,氟唑环菌胺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6。在0.004、0.01和0.1 mg/kg添加水平下,氟唑环菌胺在糙米中的回收率为83%~95%,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3.9%~12%。以最小添加浓度确定氟唑环菌胺在糙米中的定量限 (LOQ) 为0.004 mg/kg,远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 (MRL) 0.01 mg/kg。所建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和灵敏度高,可用于糙米中氟唑环菌胺残留的检测。对中国6个省 (市) 40个糙米样品进行检测,氟唑环菌胺的残留量均低于LOQ 0.004 mg/kg。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氟唑环菌胺目前在中国水稻上使用对一般人群的的健康风险很低。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QuEChERS-HPLC-MS/MS) 测定丙炔氟草胺在食品 (苹果、葡萄、柑橘、甘蓝、小麦、大豆)、土壤和水中残留量的方法,并分析了其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样品经乙腈均质提取,采用C18、N-丙基乙二胺 (PSA)、石墨化碳黑 (GCB) 和无水硫酸镁混合净化剂分散萃取处理,以C18色谱柱分离,采用电喷雾正离子 (ESI+) 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 (MRM) 检测,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1~5 mg/kg范围内,丙炔氟草胺在苹果、葡萄、柑橘、甘蓝、小麦、大豆、土壤及水8种基质中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2 > 0.997 6)。在0.01、0.1和1 mg/kg添加水平下,丙炔氟草胺在8种基质中的日内平均回收率为82%~104%,相对标准偏差 (RSD) (n = 5) 为1.1%~7.8%;日间平均回收率为77%~109%,RSD (n = 15) 为0.1%~9.2%。方法的定量限 (LOQ) 为0.000 3~0.003 2 mg/kg,均低于美国、中国、日本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最大残留限量值 (MRLs)。本方法简便、稳定、灵敏,能够满足实际检测需求。同时,对大田土壤分析的结果表明,丙炔氟草胺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3.9 d,属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