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种子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药剂筛选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先通过室内试验确定6种药剂处理水稻种子对稻纵卷叶螟的有效控制时长,然后通过田间试验验证直播稻、旱育手栽和机插秧3种栽培模式下氟苯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时长及效果。结果表明,6种药剂作为种子处理药剂在相同浓度下对稻纵卷叶螟的有效控制能力及时长从高到低分别为20%氯虫苯甲酰胺SC>10%四氯虫酰胺SC>20%氟苯虫酰胺WG≥10%氟苯虫酰胺SC>10%溴氰虫酰胺SC≥24%氰氟虫腙SC,且有效药量越高,保叶时长及防效越好。田间试验证明氟苯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在3种栽培模式下对稻纵卷叶螟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控制时长及防效与有效药量呈正相关。氯虫苯甲酰胺田间表现较为优异,直播稻与机插秧播种后58 d保叶效果达到100%;当氯虫苯甲酰胺有效药量达到45 g/hm 2时,3种种植模式播种88 d后的防效均在90%以上。因此,利用氯虫苯甲酰胺处理水稻种子可长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减少田间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次数。  相似文献   

2.
以玉米螟测定苏云金杆菌CS_(3ab)—1986制剂毒力效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亚洲玉米螟测定苏云金杆菌毒力效价。供试虫以玉米螟2龄幼虫为佳,采用候选苏云金杆菌制剂混入半人工混合饲料中接虫感染的方法,结果准确,操作简使,完成一次测定需时3天,标准差为15.49%。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对苜蓿盲蝽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采用田间喷雾法测定了20%吡虫啉可溶液剂(SL)和30%噻虫嗪悬浮剂(SC)对苜蓿盲蝽的防治效果,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了施药1、2、3次后(间隔7 d),药剂在苜蓿中的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当吡虫啉和噻虫嗪在施药剂量分别为25.02 g/hm2和18.00 g/hm2时,药后3~7 d对苜蓿盲蝽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01%~82.01%和77.54%~83.29%。吡虫啉和噻虫嗪连续施药3次后,在苜蓿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1.90 mg/kg和0.08 mg/kg,吡虫啉已超过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3-2021规定的果蔬中的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因此建议每茬苜蓿生长期,可选用吡虫啉和噻虫嗪防治苜蓿盲蝽,吡虫啉和噻虫嗪喷施次数分别不宜超过2次和3次。  相似文献   

4.
1微生物农药 ①农抗120微生物杀菌剂.4%果树专用型600~800倍液喷雾可防治苹果白粉病,苹果、梨锈病.该药剂中含有10种氨基酸,还能起壮树抗病的作用.②多抗霉素(多氧霉素、宝丽安).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可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苹果现蕾期至落花后,连喷2次可防治苹果霉心病.③浏阳霉素.10%浏阳霉素乳油1 000倍液喷雾可防治红蜘蛛.④苏云金杆菌(Bt)细菌性杀虫剂.用Bt乳剂500倍液树上喷雾,可防治食叶害虫及食心虫的幼虫,加上0.1%洗衣粉效果更佳.⑤阿维菌素(齐螨素、虫螨光),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抗生素.用0.1%阿维虫清乳油4 000倍液喷雾防治红蜘蛛,特别对二斑叶螨(白蜘蛛)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害虫大黑伪步甲的生物学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黑伪步甲Setenis valgipes是香菇、黑木耳段木上常见的害虫,其幼虫在段木内钻蛀为害,成虫取食子实体。段木被害后提前腐烂报废。该虫在湖北段木食用菌产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和当年羽化的成虫越冬。当年羽化的成虫第二年才产卵繁殖后代。防治此虫可:1.捕杀成虫;2.清洁栽培场的环境,控制好段木的光照和湿度;3.害虫发生时,药剂喷雾或用药液浸泡带虫段木或将段木集中,用磷化铝薰杀害虫。  相似文献   

6.
苏云金杆菌对小菜蛾取食量、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室内测定了苏云金杆菌制剂对小菜蛾3、4龄幼虫取食量、发育历期、幼虫化蛹率、蛹的羽化率、成虫寿命和雌虫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菜蛾3龄初幼虫取食Bt制剂后,3龄幼虫的取食量显著减少,而发育历期显著延长,但对能发育到4龄的幼虫其取食量和发育历期没有显著影响。小菜蛾4龄幼虫取食Bt后,幼虫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均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随Bt制剂浓度的增高而增大。用400倍的Bt液剂供给小菜蛾成虫取食,虽然对其寿命没有显著影响,但可导致雌虫产卵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7.
防治双季晚稻矮缩病,采用连片种植,改进耕作栽培方法,选用抗(耐)病品种等农业技术措施,再在本田初期及时治虫1—3次,能达到80%以上的防病效果。不用农业防治,单在本田初期及时治虫1—3次防治效果为59.6%。但对小面积晚稻,在本田初期于介体昆虫迁飞高峰期及时治虫2—4次,防病效果也能达到80%以上。欲使晚稻后期的株发病率分别控制在1%、3%和5%以下,其本田初期防病治虫的指标是:当介体昆虫的带毒率为2.5%时,分别为每百株苗虫量4、12和22头;而当介体昆虫的带毒率为5%时,分别为每百株苗虫量2、6和10头。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伽玛射线对甘薯小象甲[Cylas formicarius elegantulus(Summers)]的效果。在5—20千拉德(krad)的剂量范围中,任何一种处理均使卵不能孵化。当处理剂量高于5千拉德时,发育12天的幼虫就不能发育至蛹。处理剂量在5—50千拉德范围内,任何一种水平的处理均不能羽化出成虫。当发育5天的蛹被辐射后,在高于或等于35千拉德剂量的情况下,没有正常成虫羽化出来。5千拉德剂量对蛹期的处理足以能使成虫不育。在任何处理中,高温都能加速死亡,且随辐射剂量增大,成虫存活时间缩短,在照射100千拉德后,成虫不取食,32℃下7天,27℃下11天就全部死亡。处以75千拉德时,成虫生殖能力就显著降低了。当雄虫处以30千拉德,雌虫处以20千拉德时,即完全不育了。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噻虫嗪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本研究进行了21%噻虫嗪悬浮剂对田间麦蚜的防控试验,并测定了噻虫嗪在小麦植株及籽粒中的残留。结果表明:21%噻虫嗪SC 23.625 g/hm~2防治麦蚜效果最佳,药后3 d,对麦蚜相对防效可达到91.48%,其次为21%噻虫嗪SC 15.75 g/hm~2,药后3 d,相对防效可达到87.48%,且与噻虫嗪23.625 g/hm~2差异不显著。残留消解动态检测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期施用21%噻虫嗪SC 15.75 g/hm~2防治小麦蚜虫,在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为4.8 d,药后14 d消解92%,半衰期较短,消解速度较快。最终残留试验表明,21%噻虫嗪SC,用药量15.75~23.625 g/hm~2,小麦生长后期连续施药1~2次,最后一次用药后7、14、21 d采收的小麦籽粒中未检出噻虫嗪(0.01 mg/kg)。建议用21%噻虫嗪SC防治小麦蚜虫,最高制剂用药量75 g/hm~2(有效成分15.75 g/hm~2),在小麦抽穗期施药一次,安全间隔期14 d。  相似文献   

10.
 由(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glycines)所致大豆斑疹病病斑隆起成疱。盆栽大豆感病品种(Chippewa和Horosoy)和它们的抗病品系在二片真叶展开2/3时,用高压喷雾接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glycines),接种后的第3、6、9天分别取样;样本分二种处理分别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斑形成过程.接种后3天,肉眼可见褪绿斑时,病斑部分的表皮细胞和薄壁细胞组织已开始膨大,病斑部分稍有隆起.第6天,肉眼能见疱斑时,表皮细胞和薄壁细胞膨大明显,少数细胞开始破裂.第9天病斑开始变褐,电镜下可见疱斑完全破裂,表皮细胞和薄壁细胞膨大数倍于正常细胞,且细胞破裂,大量细菌溢出。同时可以看到大豆斑疹病细菌在发病初期是在细胞间隙中存活和繁殖的,在表皮细胞和薄壁细胞破裂后进入细胞内,最后完全破坏细胞.从电镜切片中也可以看到疱斑形成主要是由于细胞体积增大所致.抗病品种只有褪绿斑,渐变褐,肉眼看不见疱斑,但在电镜下可见得下表皮稍隆起,有少数细菌存在于细胞间隙,未见有细菌溢出现象。  相似文献   

11.
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表明,棉铃虫在甘肃敦煌棉区年发生3~4代,第4代为不完全代。明确了各世代的盛发期和主要寄主作物。阐明了棉铃虫在本棉区可以安全越冬。越冬蛹主要分布在0~5cm的土层内,且四周地埂是棉铃虫越冬的主要场所,冬灌可显著降低越冬蛹的存活率。结合多方面调查资料分析,初步认为本市棉铃虫虫源以本地虫源为主。同时,还在变温条件下,饲养观察了本地区棉铃虫各代、各虫态的发育历期。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发生动态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2010-2011年对北京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定期定点调查.结果表明,禾谷孢囊线虫在北京地区全年只发生1代,夏季滞育,卵孵化高峰为4月初;2龄幼虫侵染高峰为4月上旬,3龄幼虫发育高峰为4月下旬至5月初,4龄幼虫发育高峰为5月上旬,白雌虫发育高峰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10月份播种后部分2龄幼虫就可以发生侵染并且冬前发育至3龄幼虫.本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地区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验了5种杀虫剂对秋玉米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防治草地贪夜蛾效果最好,各次药后3d的防效均在94%以上,且田间危害症状也最轻;其次是14%甲维·茚虫威悬浮剂,其在速效性方面表现较为优异,第一次药后1d防效就达到91.2%;18%虫螨腈·虱螨脲悬浮剂、甲维·苏云金可湿性粉剂、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对草地贪夜蛾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第二次施药后3d防效也可达94%以上。当田间虫量大,世代重叠严重时,上述药剂持效期只能维持7d左右,需根据田间虫情进行补施才能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与黑腹果蝇D. melanogaster飞行能力的影响,了解2种果蝇的飞行规律,利用26路昆虫飞行磨系统测试2种果蝇在不同条件下的总飞行距离、总飞行时间和平均飞行速度。结果表明,斑翅果蝇雌虫飞行的最适宜温度为18℃,总飞行距离达358.04 m,总飞行时间为3 082.68 s;雄虫更适宜在较高温度下飞行,当温度为30℃时,其总飞行距离和总飞行时间分别为171.37 m和3 075.89 s,且飞行速度较快。黑腹果蝇雌虫的飞行能力在30℃时最强,总飞行距离为702.77 m,雄虫的最适飞行温度是18℃和24℃。当相对湿度为75%时,斑翅果蝇雌虫的飞行能力最强,总飞行距离为262.10 m,总飞行时间也较长,为1 224.12 s,雄虫则在相对湿度44%时表现出较强的飞行能力;当相对湿度为58%时黑腹果蝇雌、雄虫的总飞行距离均达到最大,分别为554.30 m和514.47 m,此条件下雌、雄虫的总飞行时间也最长,分别为2 606.57 s和6 079.07 s。表明温度和相对湿度对2种果蝇飞行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低温高湿条件有利于斑翅果蝇雌虫飞行,高温低湿条件下斑翅果蝇雄虫的飞行能力最强,高温中湿环境下黑腹果蝇的飞行能力较强,且黑腹果蝇的飞行能力总体上强于斑翅果蝇。  相似文献   

15.
南杰  刘冰  陆宴辉 《植物保护学报》2022,49(6):1799-1808
为明确新型生物源杀虫剂双丙环虫酯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农田优势捕食性天敌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的安全性,以前期室内毒力测定的双丙环虫酯对棉蚜Aphis gossypii的LC50、LC20和LC10为药剂处理浓度,以清水为对照,于室内测定不同浓度双丙环虫酯处理后多异瓢虫成虫繁殖力、子代生长发育、捕食功能和飞行能力。结果表明,3个浓度双丙环虫酯处理后多异瓢虫成虫繁殖力及其卵孵化率与清水(对照)均无显著差异;LC50处理后多异瓢虫F1代1龄幼虫存活率显著低于LC10、LC20处理和清水(对照),多异瓢虫2~4龄幼虫的存活率在不同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多异瓢虫F1代1龄幼虫发育历期随药剂处理浓度增大而显著延长;药剂处理对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随龄期逐渐减弱,至4龄幼虫时影响均不显著,但幼虫总发育历期及卵-蛹总发育历期均随药剂处理浓度增大而显著延长。各药剂处理后多异瓢虫F1代蛹发育历期、蛹重和成虫羽化率均与清水(对照)无显著差异。双丙环虫酯处理后多异瓢虫对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日捕食量均随棉蚜密度增加而增加,3龄幼虫捕食能力低于雌、雄成虫。当棉蚜密度为50头/皿时,清水(对照)、LC20和LC50处理后多异瓢虫3龄幼虫的日捕食量均显著高于LC10处理,其他棉蚜密度下不同处理后3龄幼虫日捕食量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同棉蚜密度下,不同处理后多异瓢虫2日龄雌成虫日捕食量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当棉蚜密度为100头/皿时,清水(对照)、LC10和LC50处理后雄成虫日捕食量显著高于LC20处理;其他棉蚜密度下,不同处理后雄成虫日捕食量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不同浓度双丙环虫酯处理后多异瓢虫2日龄雌、雄成虫在室内飞行磨上的飞行速度、飞行时间及飞行距离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相同处理后雌、雄成虫的飞行距离之间差异也不显著。与当前生产上防治蚜虫的当家杀虫剂相比,双丙环虫酯对多异瓢虫的生态安全性较高,可用于新疆农作物蚜虫类害虫的绿色防控。  相似文献   

16.
囊泡病毒是一类具有生防潜力的双链DNA病毒,本文以含草地贪夜蛾囊泡病毒84-36浓度为9.77×1012病毒基因拷贝/m L的血淋巴,分别通过口服(1~2龄:1.09×1010病毒基因拷贝/虫;3~5龄:9.77×109病毒基因拷贝/虫)与针刺(1.56×109病毒基因拷贝/虫)2种方式接种感染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幼虫,观察其死亡和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口服感染时,1、2、3、4和5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8.89%±1.11%、4.44%±1.11%、2.22%±1.11%、0与0,1龄幼虫较2、3龄显著易被病毒感染;针刺接种感染时,3、4和5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00%、100.00%和80%,所有被病毒感染的幼虫发育历期明显延长,3、4龄幼虫感染病毒后的第2 d即表现出日取食量显著降低、第3 d开始体重基本维持不变。由此可见,草地贪夜蛾囊泡病毒84-36毒株在生物防治上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7.
14%虫螨腈·茚虫威悬浮剂防治甘蓝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高效低毒的药剂作为甘蓝小菜蛾的轮换药剂或替换药剂,本试验采用14%虫螨腈·茚虫威SC对甘蓝小菜蛾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4%虫螨腈·茚虫威SC用量30 ml/667m~2、40 ml/667m~2时,速效性和持效性良好,药后3 d,防效分别达到88.00%和90.52%,药后7 d,防效分别达到90.85%和94.40%。14%虫螨腈·茚虫威SC可以用来防治甘蓝小菜蛾,可作为防治甘蓝小菜蛾的常用药剂替换或轮换药剂。  相似文献   

18.
褐飞虱两种生物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飞虱的生物测定在我国以点滴法、没稻茎法为主[1],但是它是一种以雌成虫为主的测定方法,我们借鉴国内外近年采用的新测定方法[2,3],改用3龄若虫点滴法和浸苗法进行揭飞虱的测定工作,并作了比较试验。且试验材料和方法1.1虫源褐飞虱虫源采自江苏南京地区自然发生虫源,用分率期汕优63稻苗饲养繁殖后的3龄若虫用于生物测定。1.2药剂95%甲胺磷标准品(浙江菱湖化学厂生产);73%甲胺磷原油(江苏苏州化工厂生产);98.12%喷学酮原药(由江苏省农药研究所提供)。点滴法分别采用95%甲胺磷(methamidophos)标准品和睡唤酮原药用分…  相似文献   

19.
直纹稻苞虫虫源性质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有关文献均记载直纹稻苞虫以幼虫或卵、蛹在当地越冬.本研究通过两年对南阳市直纹稻苞虫初见雌成虫卵巢发育情况解剖分析和对当地发生情况系统调查表明本地每年始见雌成虫卵巢发育均在四级以上,且均已交配,末代幼虫在杂草上不能发育到蛹即死亡;越冬期多处调查未发现任何虫态;当地上、下两代幼虫发生数量悬殊;该虫成虫和稻纵卷时螟成虫有明显的同步发生现象.据此认为,河南南阳直纹稻苞虫每年初始虫源来自南方.  相似文献   

20.
2015-2016年于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凹玻片法等方法测定新壮态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并于河南安阳枯萎病人工病圃和温室研究了新壮态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新壮态能显著抑制棉花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当新壮态浓度为10.0%时,抑制率分别为100.0%和93.1%;4.0%~8.0%的新壮态能显著抑制枯萎病菌产孢量。0.25%和0.5%的新壮态浸种能显著增加棉花的株高和芽长。在棉花枯萎病人工病圃,叶面喷施10.0%的新壮态稀释液5次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达68.8%;在温室内,用1.75%的新壮态灌根5次,防治效果达64.5%。本研究表明,在棉花枯萎病发生前用新壮态喷施或灌根对棉花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