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是巴氏杀菌热处理强度的重要指标,过度热处理会明显破坏牛乳本身的营养,也会导致不良物质的产生。测定经不同工艺处理后的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研究贮藏温度、贮藏时间对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低温陶瓷膜过滤处理的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损失率明显小于经75 ℃、15 s巴氏杀菌处理的牛乳;过多的工艺流程也会导致乳过氧化物酶活性损失,同时过高的贮藏温度会导致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失活更快,且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降低,原料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更快。  相似文献   

2.
比较传统高温热杀菌、蒸汽浸入式杀菌、膜过滤结合巴氏杀菌对延长货架期牛乳品质的影响,测定不同热处理工艺对微生物指标、货架期、活性物质乳铁蛋白和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损失率及糠氨酸含量的影响,并优化蒸汽浸入式杀菌、膜过滤结合巴氏杀菌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与传统高温杀菌工艺比较,蒸汽浸入式杀菌(147 ℃、0.09 s)产品货架期更长,品质更稳定,杀菌后糠氨酸含量较低且保留少量的活性物质;膜过滤结合72 ℃、15 s杀菌能更好地保留活性物质乳铁蛋白和IgG,但是该工艺对贮藏温度要求较高,全程贮藏温度需低于6 ℃,才能够确保产品在货架期内的品质稳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双峰驼的繁殖、泌乳特性,分析了驼乳营养性指标的季节变化和月变化规律及其对巴氏杀菌驼乳和灭菌驼乳的影响;根据不同季节和月份驼乳的干物质(全乳固体)含量和出粉率,分析比较了驼乳粉营养性指标的变化;参照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生驼乳、巴氏杀菌驼乳、灭菌驼乳和全脂驼乳粉地方标准中营养性指标要求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巴氏杀菌乳贮藏温度及时间对保质期的影响。[方法]以75 ℃,15~20 s热处理的新鲜巴氏杀菌乳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6 ℃、10 ℃、15 ℃恒温条件下贮藏,样品大肠菌群、菌落总数、酸度及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巴氏杀菌乳在6 ℃条件下贮藏,产品质量可控且有保障,7 天内不会发生变质;巴氏杀菌乳在10 ℃条件下贮藏,产品质量在6 天内有保障,不易出现变质;巴氏杀菌乳在15 ℃条件下贮藏,产品质量在3~4 天内有保障,在第4~5天开始出现变质。  相似文献   

5.
免疫球蛋白G和乳过氧化物酶是牛乳中2 种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在巴氏杀菌牛乳加工过程中及货架期内的免疫球蛋白G含量和乳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采用65 ℃以下的均质温度及15~25 MPa的均质压力处理牛乳对2 种生物活性物质影响较小;72~76 ℃、15 s处理可更好地保留2 种生物活性物质;采用膜滤除菌方式比一般巴氏杀菌效果更佳。巴氏杀菌牛乳中的免疫球蛋白G含量和乳过氧化物酶活性不会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但采用透明包装的产品长期暴露在光照下会造成乳过氧化物酶部分失活。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热处理方式对牛乳中蛋白组分及含量的影响.生鲜乳经75℃/15 s、125°C/4 s、135℃/4 s和145℃/4 s热处理后,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和质谱鉴定的方法分析了生鲜乳以及不同热处理后的乳蛋白的变化.结果发现,与生鲜乳蛋白图谱相比,牛乳经75℃/15 s巴氏杀菌的乳蛋白点的染色密度无明显变化,经135℃/4 s和145℃/4 s热处理后有4个蛋白点的染色密度明显下降,这些蛋白点质谱鉴定为α-乳白蛋白、β-酪蛋白变异体、κ-酪蛋白和免疫球蛋白γ,ELISA方法检测乳中IgG含量的变化验证了双向电泳结合质谱的结果.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巴氏杀菌对牛乳中的蛋白组分及含量无明显影响,高温灭菌(135°C/4 s和145°C/4 s)可造成乳中蛋白含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滴定法检测UHT(高温瞬时杀菌)、巴氏杀菌和某婴儿奶粉的喷雾干燥杀菌对牛乳中生物素含量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巴氏杀菌对生物素含量无显著性影响,UHT对生物素含量造成一定影响。而婴儿奶粉可能因为添加了生物素而使生物素含量升高。本方法用于比较不同加工方法对乳中生物素含量的影响,并可适合小型收奶站对牛乳中生物素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8.
对经不同条件二次巴氏杀菌的长保质期酸乳的黏度、脱水收缩作用敏感性(susceptibility to syneresis,STS)和感官品质进行测定,将长保质期酸乳分别置于25、37℃条件下恒温贮藏,定期测定产品的霉菌、酵母菌数及菌落总数。结果表明:随着二次巴氏杀菌温度的升高,产品的黏度逐渐降低、STS逐渐增大;二次巴氏杀菌条件为60℃、30 s产品的喜好度最高,90℃、30 s杀菌产品的喜好度最低;本研究选择的二次巴氏杀菌条件能将残存的霉菌和酵母菌灭活,产品的菌落总数随着二次巴氏杀菌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贮藏温度越高,产品越容易受到污染。综上所述,选择二次巴氏杀菌条件为70℃、30 s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西班牙研究多不饱和脂肪含量对热处理、高压和微波处理的牛乳脂肪酸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对提高牛乳中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然而,牛乳经过热加工后,反式脂肪酸和共轭亚油酸发生变化,高压处理破坏乳脂肪球膜,使脂核暴露,从而使其易于被氧化。最近,西班牙研究传统巴氏杀菌、高温短时处理、超高温瞬时处理、高压处理以及微波巴氏杀菌是否改变牛乳  相似文献   

10.
周颖  黄锐 《中国乳业》2018,(3):63-66
采用利乐多功能巴氏杀菌机对生乳进行温度72 ℃、73 ℃、74 ℃、75 ℃、80 ℃的巴氏杀菌,研究了杀菌后样品的菌落总数、糠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乳铁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研究表明:72 ℃、73 ℃杀菌后,菌落总数无显著差异,而74 ℃、75 ℃、80 ℃有显著性下降;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糠氨酸含量有显著性增加;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着杀菌温度的升高而显著性下降,在80 ℃时仅为126 U/L; 72 ℃、73 ℃、74 ℃和75 ℃杀菌后,乳铁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变化,而在80 ℃时有显著性下降。  相似文献   

11.
正美中科研人员联合研究加热与均质对牛乳体外消化的影响高温短时巴氏杀菌(HTST)是液态乳商业化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其目的是确保牛乳质量安全、防止牛乳中的脂肪上浮分层。超高温杀菌(UHT)也被应用于牛乳加工工艺,常用于延长特色冷藏乳制品的货架期、生产耐贮藏牛乳。牛乳加工过程中乳蛋白和乳脂的结构受到影响,但各个加工步骤及先后顺序对它们的消化性的影响还知之甚少。最近,美国农业部东部地区研究中心联合浙江大学研究热处理、均质对乳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阿拉善盟双峰驼驼乳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10峰内蒙古阿拉善盟双峰驼不同泌乳时间驼乳的一般理化性质。其比重及pH值与已有报道的单峰驼驼乳结果基本一致,而酸度(%)高于单峰驼。电导率与乳中Na+、K+和Cl-含量之和有关,随三者之和的增减而增减。驼乳的蛋白质、脂肪、乳糖、干物质、灰分和钙的含量均高于牛乳,磷的含量比牛乳略低。驼乳的缓冲性与牛乳有差异:当乳样先酸化后用碱回滴时,驼乳和牛乳分别在pH4.4~6.6和pH5.0~6.6范围内出现典型的“弧形线”,驼乳的最大缓冲作用发生在pH近似4.4处,牛乳的最大缓冲作用在pH近似5.1处,但驼乳在pH4.9处仍有一个缓冲峰。双峰驼驼乳的酒精稳定性(75±2.0)%稍低于牛乳的酒精稳定性(77±1.0)%,驼乳与牛乳的酒精稳定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加入Na+、K+都引起酒精稳定性降低,游离Ca2+浓度的降低或pH值的上升都会导致酒精稳定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酸化乳对犊牛生长性能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3日龄左右、体重(40±5) kg的健康荷斯坦犊牛20头,随机分为2组,即酸化乳组和巴氏杀菌乳组,每组10头。酸化乳组饲喂酸化乳,巴氏杀菌乳组饲喂巴氏杀菌乳,2组均自由采食颗粒料,试验期共180 d,在试验第60天时断奶。每天记录犊牛的采食量,于犊牛生长期的第7、30、60、90、180天分别测量体尺、体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同时采血用于测定血清免疫指标。结果表明:1)酸化乳组乳尿素氮含量极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1),乳大肠杆菌、总菌数量显著低于巴氏杀菌乳组(P<0.05),乳糖率、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第31~50天时,酸化乳组犊牛液体饲料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 <0.01);第61~90天时,酸化乳组犊牛固体饲料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 <0.01)。3)第60~180天时,酸化乳组犊牛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 <0.05)。第60天时,酸化乳组犊牛体直长、体高和管围均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5);第90天时,犊牛体直长、体斜长、体高和管围均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5);第180天时,酸化乳组犊牛体直长、体斜长和体高均极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1)。4)第60天时,酸化乳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5);第90天时,酸化乳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极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1);第90和180天时,酸化乳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5)。第30天时,巴氏杀菌乳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酸化乳组(P<0.01),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高于酸化乳组(P<0.05);第60天时,巴氏杀菌乳组血清IL-1β含量极显著高于酸化乳组(P<0.01),血清IL-6含量显著高于酸化乳组(P<0.05);第90天时,巴氏杀菌乳组血清IL-1β含量显著高于酸化乳组(P <0. 05)。综上所述,利用甲酸酸化牛乳对牛乳成分影响不大,可抑制牛乳中有害细菌生长,改善适口性,提高犊牛采食量,改善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4.
收集国内有关双峰驼乳和牛乳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和组成的文献18篇,共得驼乳数据18组,牛乳数据32组,分别统计计算其氨基酸含量和组成。结果表明:驼乳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平均含量分别为3.99g/100g和1.78g/100g,牛乳相应为3.05g/100g和1.31g/100g;驼乳EAA占TAA百分比为44.61%,牛乳为42.95%;两种乳氨基酸含量和组成的排序基本相同。驼乳和牛乳蛋白质均符合WHO/FAO/UNU理想蛋白质的要求。驼乳TAA含量和EAA/TAA百分比高于牛乳,其营养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乳业科学与技术》2014,(5):I0001-I0002
巴西研究巴氏杀菌、微滤、乳糖水解脱脂乳的研制及贷架期的测定 巴西研究人员以脱脂乳原料通过巴氏杀菌、微滤及水解乳糖开发出新产品。牛乳营养价值高,被人们广泛饮垌,但会导致乳糖不耐症。微滤结合巴氏杀菌不仅能够延长牛乳的货架期而且能保持产品的感官、功能和营养性质。以脱脂乳为原料,通过巴氏杀菌、微滤以及酶法脱乳糖,开发出了1种新的产品。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物种乳氨基酸含量的差异及变化规律,本试验分别从北京、陕西、云南和青海等地区采集奶牛(高蛋白奶牛和低蛋白奶牛)、山羊、水牛和牦牛的乳样(各20个样品),乳样品经7.8 mol/L盐酸水解24 h后,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其中17种氨基酸含量,采用SAS 9.0和The Unscrambler 9.8软件分别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牦牛乳中17种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水牛乳、山羊乳、高蛋白奶牛乳和低蛋白奶牛乳(P<0.05);水牛乳中除苏氨酸、丝氨酸、缬氨酸和酪氨酸外,均显著高于山羊乳、高蛋白奶牛乳和低蛋白奶牛乳(P<0.05);山羊乳中苏氨酸、丝氨酸、缬氨酸、蛋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奶牛乳(P<0.05);除蛋氨酸外,高蛋白奶牛乳中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低蛋白奶牛乳(P<0.05),4物种乳中总氨基酸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PCA结果表明,水牛乳、牦牛乳、奶牛乳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相似,而山羊乳中由于较高含量的丝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和酪氨酸使得其与水牛乳、牦牛乳、奶牛乳明显区分开。提示,不同物种乳中氨基酸含量差异显著,且具有一定的种属特性。  相似文献   

17.
探讨地域、乳种、发酵因素对西部小品种鲜乳(马乳、驼乳、牦牛乳)及其传统发酵酸乳中钙(Ca)、铁(Fe)、锌(Zn)矿物元素和VA、VE含量的影响。在新疆、内蒙古、青海及甘肃主要牧区采集鲜马乳、鲜驼乳、鲜牦牛乳及其传统发酵酸乳共86份,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测定乳中矿物元素及VA、VE含量,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地域因素影响:新疆、内蒙古牧区鲜马乳中Ca、Fe、Zn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新疆、内蒙古牧区鲜驼乳Ca、Fe含量有显著差异,甘肃、青海牧区鲜牦牛乳中Fe、Zn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新疆牧区鲜驼乳中VA、VE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内蒙古牧区(P0.05),青海牧区鲜牦牛乳中VA、VE的含量均高于甘肃牧区。2)乳种因素影响:不同乳种间Ca、Fe、Zn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牦牛乳中Ca、Fe、Zn含量均显著高于驼乳和马乳(P0.05);不同品种乳中VA、VE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内蒙古牧区马乳中VA、VE的含量均略高于新疆牧区(P0.05)。3)发酵因素影响:发酵对乳中矿物元素含量影响不显著,酸马乳中VE的含量显著高于鲜马乳(P0.05),其余乳种发酵后VA、VE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8.
牛乳和乳制品是优质的高品质食品,通常是完整蛋白质和重要矿物质等的极好来源。然而,高营养成分和低酸度使牛乳成为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媒介。对牛乳进行热处理是确保致病生物被杀死的重要关键控制点,但它也会导致其中的重要营养成分被破坏。巴氏杀菌是一种温和的热处理方式,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或接近牛乳原有的品质。全世界范围内正在广泛使用碱性磷酸酶活性来确保牛乳巴氏杀菌的充分性。本文综述国内外有关巴氏杀菌乳的最新标准,比较和分析我国与欧美、澳大利亚等主要乳品国家巴氏杀菌乳相关标准之间的差异,对逐步完善我国巴氏杀菌乳标准提出建议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9.
牛乳中常常会污染许多微生物,因此饮用牛奶前必须经过一定的杀菌处理。本试验应用3种杀菌方法(巴氏、煮沸、常规杀菌)对生鲜乳进行热力处理,然后进行平板菌落计数,观察保存期内细菌数目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显示:在4℃低温保存时,巴氏杀菌法(62.5℃作用30 min)的杀菌时间长,杀菌温度低,只能保存7 d,杀菌效果不太理想;煮沸杀菌法(煮沸5 min)的杀菌效果较好,能够保存8 d;常规杀菌法(115℃作用15 min)的杀菌效果较前两者都好,能够保存18 d。可见,常规杀菌法最适合对生鲜牛乳进行杀菌处理。  相似文献   

20.
巴氏杀菌牛乳和UHT牛乳的差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巴氏杀菌、超高温灭菌对牛乳中各种成分的影响,结果发现此两种热处理方式对牛乳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产品风味产生不同影响,而对脂肪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