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为评价毒死蜱和百菌清的单剂毒性和联合毒性,以斑马鱼为受试生物,采用静态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毒死蜱和百菌清单剂,以及二元组合时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和对斑马鱼幼鱼性腺轴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显示,毒死蜱和百菌清对斑马鱼胚胎分别表现为中等和高等毒性,96 h-LC50(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139 mg·L-1和0.353 mg·L-1。毒死蜱和百菌清联合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联合暴露时,对斑马鱼胚胎的96 h-LC50分别为0.38 mg·L-1和 0.063 mg·L-1。中浓度(26.7 μg·L-1)和高浓度(106.7 μg·L-1)的毒死蜱可以诱导斑马鱼幼鱼体内芳香化酶基因(CYP19α)、卵黄蛋白原基因(VTG1、VTG2)和雌激素受体基因(ERαERβ1、ERβ2)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低浓度(1.1 μg·L-1)百菌清诱导斑马鱼体内VTG1、VTG2、ERβ1和ERβ2基因的上调表达;低浓度(6.7 μg·L-1毒死蜱+1.1 μg·L-1百菌清)二元组合会引起斑马鱼体内VTG1、ERβ1、ERβ2和ERα基因下调。说明毒死蜱和百菌清对斑马鱼幼鱼具有雌激素内分泌干扰效应,但毒死蜱和百菌清二元组合对斑马鱼幼鱼的雌激素内分泌干扰效应降低。在评估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危害时,应充分考虑复合污染时的联合效应。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广丰千金薯驯化移栽苗的耐旱生理机制,测定了干旱胁迫下广丰千金薯驯化移栽苗的多项光合生理指标。结果表明,50和100 g·L-1 PEG-6000可显著促进广丰千金薯移栽驯化苗的生物量和根冠比,而150和200 g·L-1 PEG-6000则显著减少其生物量和根冠比。当PEG-6000浓度为50和100 g·L-1,其叶片相对含水量、气孔开度、Tr、Fo、Fv/Fm、ΦPSⅡNPQ和ZR含量无显著变化,叶绿素含量、气孔密度、Pn、Gs、Ls、WUECUEFm、Fv/Fo、Fv'/Fm'、qP、GA3和ABA含量显著增加,Ci显著下降。当PEG-6000浓度达到150和200 g·L-1,其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气孔开度、Pn、Gs、Ls、Tr、WUECUEFo、Fm、Fv/Fo、ΦPSⅡFv'/Fm'、Fv/Fm、qP、GA3、ZR和IAA显著下降,气孔密度、Ci、NPQ和ABA含量显著增加。在干旱胁迫下,广丰千金薯移栽驯化苗叶片ZR/ABA和ZR/IAA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大而显著下降,而ABA/(IAA+GA3+ZR)则随PEG-6000浓度的增大而显著提高。在干旱胁迫下广丰千金薯移栽驯化苗叶片倍性稳定,但当PEG-6000浓度达到200 g·L-1,电泳图谱上出现了明显的DNA ladder。因此,广丰千金薯驯化移栽苗能适应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但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和内源激素的调控机制,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文蛤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为实验对象,采用实验室静水法和间歇式呼吸测量法,通过测定摄食率、耗氧率、排粪率、排氨率等生理参数,研究了不同水温下不同规格文蛤的生理代谢情况。结果显示:供试文蛤的摄食率、排氨率、排粪率、耗氧率分别在25~30、20~30、15~20、35 ℃存在最大值。随水温升高,文蛤摄食率和排氨率先增加后下降,而排粪率逐渐降低,耗氧率逐渐升高。实验条件下,大、中、小规格的文蛤(壳长范围30~46 mm)摄食率为0.015~0.043 mg·g-1·h-1,排氨率为1.26~135.25 μg·g-1·h-1,排粪率为2.173~15.908 μg·g-1·h-1,耗氧率为0.290~1.780 mg·g-1·h-1。研究结果可为探明文蛤在不同季节的生理代谢规律、指导文蛤养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通过探究辽东栎林、油松林空间结构特征,揭示林分生产力变化的影响因素,为天然林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山西灵空山典型辽东栎林、油松林为例,选取角尺度(W)、混交度(M)、大小比数(U)、密集度(C)和林层指数(S)5个指标表征林分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年轮条估算林分生产力,采用冗余分析探讨天然林空间结构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天然林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特征,呈现出聚集分布的水平格局,整体林分呈弱中度混交状态。其中,辽东栎林处轻微劣势状态,油松林则呈中庸状态(U1=0.502,U2=0.471)。2种天然林密集度均持较高水平,辽东栎林略优于油松林(C1=0.955,C2=0.994)。2种天然林垂直结构均较为简单,油松林垂直结构略优于辽东栎林(S1=0.408,S2=0.419)。辽东栎林生产力(V1=3.828 t·hm-2·a-1)显著大于油松林(V2=2.909 t·hm-2·a-1)(P<0.05)。冗余分析表明,辽东栎林林分生产力与U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WCMS呈负相关,空间结构指标中U是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解释度达50.7%);油松林林分生产力与UCM呈正相关,与S呈负相关,与W呈显著负相关(P<0.05),空间结构指标中W是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解释度达57.1%)。林分空间结构能有效解释天然林生产力变化(75%以上),可依据空间结构参数对林分进行优化管理,从而更好地发挥天然林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5.
3个苹果品种气体交换特性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i-6400光合作用系统对3个苹果品种(富士、早富一号、新富一号)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的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光响应曲线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个苹果品种均是高光合、高蒸腾、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品种,富士光饱和点(LSP) 和光补偿点(LCP)分别为1 542.8 μmol·m-2·s-1、30.4 μmol·m-2·s-1,早富一号LSPLCP分别为1 618.8 μmol·m-2·s-1、26.6 μmol·m-2·s-1,新富一号LSPLCP分别为1 189.4 μmol·m-2·s-1、41.8 μmol·m-2·s-1。2)富士的PnTr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早富一号、新富一号的PnTr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分布,并且存在光合“午休”现象。3)影响富士PnTr日变化的主要内外界环境因子及作用大小的顺序分别依次为:PPFD>GsRH>Tair >Gs;影响早富一号PnTr日变化的主要内外界环境因子以及作用大小的顺序分别依次为:PPFD >Gs>RHRH>Tair>Gs>PPFD;影响新富一号Pn、Tr日变化的主要内外界环境因子以及作用大小的顺序分别依次为:PPFD >Gs > RH>TairRH>Tair >Gs> PPFD。  相似文献   

6.
利用分子标记法、醋酸洋红压片法、组织切片技术等方法进行个体性别鉴定,比较了性成熟前期(0.5~4.0月龄)尼罗罗非鱼雌、雄鱼生长差异,并检测了2.5~4.0月龄雌、雄鱼血清睾酮(T)、雌二醇(E2)激素含量。结果发现,雌、雄鱼全长、体质量分别自3.0月龄、2.5月龄开始出现差异显著(P<0.05)。Logistic拟合全长、体质量生长方程为:Lt(♀)=16.443/(1+e(2.821-1.363*t)),Lt(♂)=18.248/(1+e(2.752-1.295*t));Wt(♀)=107.704/(1+e(5.157-1.464*t)),Wt(♂)=134.796/(1+e(5.080-1.417*t)),雌、雄鱼体质量生长拐点分别为3.523、3.585月龄,拐点体质量分别为52.352、67.398 g。雄鱼全长、体质量生长速度始终大于雌鱼,雄鱼快速增长期区间长度、体质量增加量大于雌鱼。2.5月龄之后,雌、雄鱼E2含量差异显著(P<0.05),3.0月龄之后,雌、雄鱼T含量差异显著(P<0.05),推测E2、T含量差异是引起尼罗罗非鱼雌雄性别生长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给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连续5 d口服30 mg·kg-1剂量(以体质量计)的恩诺沙星,利用液相色谱技术测定不同时间点大口黑鲈各组织中恩诺沙星的含量,建立药时曲线,探讨恩诺沙星在大口黑鲈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结果表明:在(25±2)℃水温下,大口黑鲈血液、肌肉、肝脏中恩诺沙星的达峰时间均为4 h,吸收半衰期分别为0.998、2.176、1.892 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8.494、23.84、37.53 h,血液中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为132.23 μg·mL-1·h,肌肉和肝脏中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分别为273.50、247.12 μg·g-1·h。25 ℃下,恩诺沙星在大口黑鲈体内的建议休药期为15 d。  相似文献   

8.
为系统评价纳米二氧化钛(nTiO2)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研究其对斜生栅列藻(Scenedesmus obliquus)、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以及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蝌蚪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评价。结果表明,nTiO2对斜生栅列藻、大型溞、斑马鱼和非洲爪蟾蝌蚪的急性毒性分别为0.140 mg·L-1(72 h-EC50)、1.26 mg·L-1(48 h-EC50)、22.0 mg·L-1(96 h-LC50)和5.02 mg·L-1(96 h-LC50),毒性级别分别为高毒、中毒、低毒和中毒。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中药马齿苋与益生菌联合应用对动物腹泻的预防作用,以马齿苋、益生菌为试验对象,将144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9组,包括不同剂量马齿苋(1.0、2.5、5.0 g·kg-1feed)组、不同剂量马齿苋(1.0、2.5、5.0 g·kg-1 feed)+益生菌组(2×106 cfu·g-1BW·d-1)、益生菌组(2×106 cfu·g-1BW·d-1)、模型组和空白组。模型组和空白组小鼠喂饲普通饲料,空白组不造模;其他各组小鼠或喂饲含药饲料或/和灌胃益生菌10 d后,采用灌服干姜水提液结合腹腔注射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的方法构建小鼠腹泻模型。攻菌后密切观察小鼠腹泻发生情况;试验结束时,采集小鼠血液进行生化检查,采集肠道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TNF-αIL-1βIL-6、IL-10、TGF-β1、IFN-γ等炎症因子表达检测。结果表明:(1)模型组小鼠在攻菌后24 h的腹泻率高达87.5%,高剂量马齿苋+益生菌组小鼠的腹泻率仅为12.5%;(2)模型组肠道组织中TNF-αIL-1βIL-10、IL-6、TGF-β1、IFN-γ mRNA表达量较空白组均显著升高(P<0.05),而高剂量马齿苋+益生菌组上述炎症因子的表达量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0.05);(3)模型组小鼠小肠绒毛断裂、部分坏死脱落,肠腺变形明显,而高剂量马齿苋+益生菌组小鼠肠绒毛基本完整、肠道组织结构趋于正常;(4)模型组小鼠血清中Cl-含量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5)、Ca2+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而高剂量马齿苋+益生菌组小鼠血清中Cl-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Ca2+含量则显著升高(P<0.05);可见,高剂量马齿苋与益生菌联用能有效预防造模小鼠腹泻的发生,其机制是,通过下调肠道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肠道炎症反应,调节血液Cl-、Ca2+含量恢复其电解质平衡。  相似文献   

10.
对砷、汞标准溶液各进行20次连续进样,利用6项统计指标对砷、汞在原子荧光仪检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性差异进行了分析。发现10μg·kg-1砷连续进样20次得到的荧光值、浓度值平均值分别为441.26、9.802μg·kg-1,中位值分别为440、9.775μg·kg-1,极差分别为16.86、0.375μg·kg-1,偏度系数都为0.732,峰度系数分别为-0.457、-0.456。1μg·kg-1汞连续进样20次得到的荧光值和浓度值平均值分别为761.94和1.035μg·kg-1,中位值分别为762、1.035μg·kg-1,极差分别为81.59、0.111μg·kg-1,偏度系数分别为-0.435和-0.414,峰度系数分别为-0.246和-0.271。统计发现,10μg·kg-1砷数值的大小并没有明显的趋势性特点,1μg·kg-1汞在第5针后有明显变动向上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利用CIRAS Ⅱ光合测定系统对塔河中游不同生境下生长的中龄林天然胡杨林光合生理参数进行测定比较,探究天然胡杨林对不同生境适应和响应机制。结果表明,中生生境条件下的天然胡杨林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极显著高于其他生境下生长的胡杨林,旱生生境下天然胡杨林LSP、LCP和Rd显著低于中生和水淹生境。天然胡杨林除了Tr外,Pn、胞间CO2浓度、Gs和WUE对光强敏感,其中胞间CO2浓度与光强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不同生境下Tr、胞间CO2浓度和Gs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而Pn和WUE差异不显著(P>0.05),但其大小有差别。中生生境下天然胡杨林表现较强的生活力,表现为更高的光合速率(16.71 μmol·mol-2·s-1)、水分利用效率(2.40 μmol·mmol-1)以及低蒸腾速率(6.33 mmol·m-2·s-1);旱生生境下通过关闭气孔来降低水分散失并使通过气孔进入叶片的CO2减少、引起Ci下降,致使Tr下降(17.18%)大于Pn降幅(7.20%),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适应干旱环境;水淹生境下天然胡杨林的大部水用以维持其较高蒸腾,用于合成有机物的水分较少,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因此,塔河中游的天然胡杨林在高温、高湿、光照强烈和干旱的生境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生态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施氮量对米槁幼苗光响应曲线的影响。采用砂培法,设置4种不同的氮素浓度,利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等6种模型对米槁叶片进行光响应曲线拟合。此外,也对相关光合参数的响应过程做了探讨。结果表明,在不同氮素处理下,修正模型拟合的各项光合参数结果与实测值比较接近。其中,在N3处理下,米槁幼苗LSP(1 722.041 μmol·m-2·s-1)、Pnmax(8.295 μmol·m-2·s-1)、AQE(0.027 μmol·m-2·s-1)均大于其他处理,LCP(13.769 μmol·m-2·s-1)小于其他处理;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米槁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呈增大的趋势,胞间CO2浓度Ci呈下降的趋势。因此,增施氮量能够显著改变米槁对光的适应幅度,提高叶片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覆盖栽培竹林生理生态变化机制,给竹林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提供依据,分别对覆盖0、3、6、9 a和12 a雷竹林光合性状和光响应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林净光合速率(Pn)随覆盖年限增长,逐渐减小,在覆盖6 a时显著减小;气孔导度(Gs)随覆盖年限增长,逐渐减小,覆盖9 a时显著减小;覆盖6 a后竹林胞间CO2浓度(Ci)均高于覆盖0、3 a竹林;蒸腾速率(Tr)总体随竹林覆盖年限增长,逐渐减小,在覆盖3 a时即显著减小;竹林水分利用效率(WUE)以覆盖3 a竹林最高,覆盖12 a竹林最低;PnGs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r呈显著正相关,与Ci呈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竹林光响应过程中,光合有效辐射(PAR)达20 μmol·m-2·s-1后,覆盖3 a竹林Pn均高于其他竹林,PAR升高至400 μmol·m-2·s-1后,各竹林Pn以覆盖12 a竹林最低;覆盖3 a竹林潜在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最大,覆盖12 a竹林最小;覆盖0 a竹林光补偿点(LCP)最低,覆盖6 a后竹林LCP均在10.000 μmol·m-2·s-1以上;覆盖6 a竹林光饱和点(LSP)最高,达737.703 μmol·m-2·s-1。结论认为:覆盖对竹林光合作用起到制约作用,覆盖时间越长,竹林越难以形成可持续生产力;竹林覆盖至第6年,光合生理发生显著减弱,竹林种群受覆盖胁迫越来越严重,此时,需要及时养竹以更新竹林和采取有效的竹林恢复措施,同时,要重点开展竹林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以促进实现竹林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4.
配方施肥对刨花润楠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配比施肥对刨花润楠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对生长及光合生理指标测定表明,不同处理的刨花润楠的地径生长量比对照(CK)提高9.14%~123.60%;株高生长量比CK提高10.14%~86.12%;生物量比CK提高0.85%~74.87%。对刨花润楠光合指标影响是叶绿素总含量比CK增加12.58%~67.65%;净光合速率(Pn)值比CK提高6.0%~294.33%;蒸腾速率(Tr)值比CK提高27.80%~280.51%;气孔导度(Gs)值比CK提高0~300.00%;施肥对胞间CO2浓度(Ci)值的影响呈现一定的波动,CK的胞间CO2浓度(Ci)值最高。氮肥是影响株高、生物量生长、总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生理指标的重要因子,钾肥是影响地径生长的重要因子。综合评价表明,施肥量为N:240 mg·株-1、P:36 mg·株-1、K:162 mg·株-1 (按纯N、P、K含量计算)对刨花润楠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促进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5.
采用盆栽模拟研究了城市居民区绿地、城区道路绿化带与郊区林地3种土壤类型下的氮素及水分变化对火炬树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随郊区-城区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火炬树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叶片水汽压亏缺增大,不同水分条件下,光合参数变化的幅度不同。在城区较低氮素水平下,随水分含量的下降,火炬树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限制因子由气孔限制转变为非气孔限制,表明其叶绿体结构已经受到了破坏。在郊区较高氮素水平下,火炬树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CO2浓度等光合生理指标与城区相比,都有所增加,但蒸腾速率增加的幅度较小,因而水分利用效率也有所提高。随土壤水分的降低,叶绿素a、叶绿素b与叶绿素a+b含量都呈下降趋势;在城区氮素水平下,叶绿素a、叶绿素b与叶绿素a+b的含量与郊区比有显著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