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2001—2017年中国年推广面积大于0.67万hm2的优质杂交稻品种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2001—2017年,优质杂交稻组合数大幅增加,从2001年的19个组合、推广面积123.2万hm2增加到2017年的214个组合、推广面积706.2万hm2,所占比例也由不足10%提高到60%;(2)年推广面积达到或超过0.67万hm2的优质两系和三系组合数分别为133和382个,累计推广面积分别达到2 565.9万hm2和5 375.0万hm2;(3)主推组合的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垩白率和垩白度等理化指标得到大幅改善;(4)种业公司更加注重优质两系组合的选育和推广,而省级及以上育种单位在三系组合选育方面更具优势;(5)生产中大面积应用的优质两系不育系有Y58S、广占63S、广占63-4S等,三系不育系有中9A、宜香1A、天丰A等,扬稻6号、广恢998、蜀恢527、华占等则是优质组合的骨干恢复系。还分析了当前品质育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稻米品质改良策略。该研究结果可为优质杂交稻的选育和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籼粳杂交稻甬优9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甬优9号是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的籼粳杂交水稻组合,稳产高产、适应性广,米质优。适宜在浙江、上海、苏南、福建作中稻种植,在江西作1季晚稻种植。自通过审定以来,累计推广面积突破70万hm2,是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甬优系列杂交水稻。  相似文献   

3.
协优9308是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籼粳亚种间三系杂交组合,株型偏粳,穗粒偏籼。1999年通过湖南衡阳市、福建三明市和浙江省品种审定.同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推广计划。2005年被农业部列为长江流域中稻主导推广的超级稻品种。  相似文献   

4.
施万喜 《农学学报》2021,11(10):9-15
分析国审 ‘陇育5号’小麦丰产性、抗逆性、广适机理及推广策略,以期为北部旱地小麦高效育种和品种推广提供借鉴。利用多年多点国家北部旱地、甘肃省陇东片区域试验及高产示范资料,对冬小麦新品种‘陇育5号’的性状进行比较分析。‘陇育5号’多点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平均为4922.54 kg/hm2,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3.28%,增产点(次)率89.97%。有效穗数597.0万/hm2,收获指数39.6%,旱地产量潜力达6399.0 kg/hm2。成穗多与收获指数较高是实现‘陇育5号’高产潜力的基础,抗寒抗旱抗病、耐生育后期高温、粒重变异小是其广适性和大面积推广的重要保障。‘陇育5号’丰产性强,抗寒抗旱、综合抗逆性好,品质优良,适应范围广。在推广应用中,应采取项目推广方式,订单式原种生产,合同式良种繁育,“科研单位+地方政府+种业企业+示范农户”四位一体的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八五"各农作物育种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及时调整育种目标,扩大亲本来源,以杂交育种为主兼顾引种,新配杂交组合2809个,筛选积累了333个优异新品系和上万份杂交后代材料,收集国内外豆薯类育种材料82份;共育成审定新品种18个,其中春青稞5个、冬青稞6个、冬小麦3个、春小麦2个、油菜2个;包括八五后期育成品种在内,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0万亩,为十五育种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适宜张家口地区种植的小豆新品种(系),以冀红325为CK1、白红9号为CK2、保红947为CK3,对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相关岗站提供的23个小豆新品种(系)的田间鉴定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2-080(2 524.60 kg/hm2)、同1133911(2 491.25 kg/hm2)、白红11号 (2 487.91 kg/hm2)和012-25(2 441.22 kg/hm2)较3个对照均增产,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丰产性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建议在张家口进一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7.
八两优100是由湖南省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研究所育成的籼型两系杂交早稻组合,1998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至1998年,该品种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11.8万hm2,并作为“863”计划项目“两系杂交稻长岳百公里示范带”大面积种植的目标组合之一.该组合全生育期108~110d,株型较紧凑,适应性强,抗病性好,耐肥抗倒,后期灌浆结实快,落色好,米质优良.经过连续4a的推广种植,产量稳定在6 75t/hm2以上,较当地同熟期常规稻增产15%~20%,最高单产9.7t/hm2.1997~1998年通过早育秧栽培试验与示范,总结出了一套高产栽培技术,现将其关键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香两优68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育成的高产、优质两系杂交早稻组合。1998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的诞生,填补了我国优质杂交早稻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两优3773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用152S与R173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2007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2006年引入古田县城西小面积试种,2007年在城西进一步扩大示范种植,均表现省肥易种、适应性广、抗倒性强、增产潜力大、米质优、高产稳产等特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全县已累计推广种植71.5hm^2。  相似文献   

10.
《农家致富》2006,(13):25-25
中油杂2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培育出的双低三系杂交油菜新品种,200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2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中油杂2号适宜在长江流域地区种植,是农业部推荐的长江流域主推油菜品种之一,由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引进推广。  相似文献   

11.
扬两优6号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广占63—4S与扬稻6号杂交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该组合集优质、高产、多抗、适应性广于一体,先后通过江苏、贵州、河南、湖北等省和国家审定定名,已在南方稻区10多个省(市、区)推广应用,是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品种结构调优、推动优质杂交水稻种子和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品种。  相似文献   

12.
油菜轮作对后茬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长江流域多熟制轮作区油菜轮作对后茬作物产量的影响,验证油菜种植提高后茬作物产量是一种普遍现象,为油菜作为换茬作物促进粮油兼丰、周年丰产稳产提供依据。【方法】在长江流域不同地区开展不同轮作模式的同田对比试验,选取长江上游重庆北碚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四川盐亭油菜-玉米和小麦-玉米轮作,中游湖北沙洋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油菜-玉米和小麦-玉米轮作、湖南衡阳油菜-早稻-晚稻和冬闲-早稻-晚稻轮作、河南信阳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下游江苏如皋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比较冬季作物小麦(或冬闲)和油菜在相同施肥水平下对后茬作物水稻或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养分吸收量的差异。【结果】北碚、沙洋、信阳和如皋油-稻轮作的稻谷产量较麦-稻轮作分别提高323、483、1 569和569 kg·hm-2,相应增产4.6%、6.6%、17.3%和6.0%;盐亭和沙洋油-玉轮作的玉米产量较麦-玉轮作分别提高487和579 kg·hm-2,分别增产7.0%和14.8%;衡阳油-稻-稻轮作的早稻和晚稻的稻谷产量较闲-稻-稻轮作分别提高718和726 kg·hm-2,分别增产11.1%和10.5%。沙洋和信阳油-稻轮作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较麦-稻轮作分别增加7.0、27.7万穗/hm2和18.1、20.2粒/穗。沙洋和北碚试验点油-稻轮作的水稻生物量较麦-稻轮作分别提高1 711和2 625 kg·hm-2,氮素累积量分别较麦-稻轮作增加23.9和23.2 kg·hm-2。【结论】在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域内,油菜在不同轮作模式中均可提高后茬作物的产量及养分累积量,是一种良好的轮作换茬作物。  相似文献   

13.
优质高产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丰两优香一号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推广优质高产的两系杂交新组合丰两优香一号。[方法]对丰两优香一号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进行综述。[结果]2006年该品种通过江西和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通过安徽省及国家农作物委员会审定,在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广西等省种植,均表现突出。[结论]该品种适合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栽培。  相似文献   

14.
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隆平 《农学学报》2018,8(1):80-82
为满足全国人民21世纪的粮食需求,农业部于1996年立项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该计划共分四期。第一期:1996—2000年,10.5 t/hm 2;第二期:2001—2005年,12 t/hm 2;第三期:2006—2015年,13.5 t/hm 2;第四期:2016—2020年,15 t/hm 2。2000年,育成了几个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其产量达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计划第一期10.5 t/hm 2的指标。21世纪初,以‘两优培九’为主要品种的第一期超级稻最大年推广面积约100万hm 2,平均产量在8.3 t/hm 2左右。第二期超级杂交稻12 t/hm 2的指标于2004年实现,比原计划提前一年,从2006年开始推广。2014年第二期超级稻种植面积接近100万hm 2,平均单产为9 t/hm 2左右。大面积示范目标产量为13.5 t/hm 2的第三期超级杂交稻于2011年实现。第四期超级杂交稻攻关于2014年取得突破,经农业部组织专家组验收,在湖南溆浦县百亩片单产达15.4 t/hm 2。基于上述已取得的成绩和进展,以及水稻在理论上的产量潜力,启动了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育种攻关,产量指标为 16 t/hm 2。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自2009年开始探索北粳南引,推进“籼改粳”稻工程。为验证“籼改粳”稻的产势,探索粳稻化肥减量增效施用方法,江西省景德镇市于2016年开展了“籼改粳”晚稻产势与化肥减量增效施用方法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施肥和同时收割条件下,粳稻‘甬优1538’比籼稻‘粤优9113’增产稻谷1450 kg/hm2、增16.06%。粳稻较籼稻产量高的原因在于粳稻每穗实粒数较多。试验结果显示,推荐施肥方法2比农户施肥方法节省氮磷钾养分123.9 kg/hm2、节省20.31%,增产稻谷483.75 kg/hm2、增4.67%,节本增效1765.35元/hm2、增7.87%,增收效果达显著水平。推荐施肥方法较农户施肥方法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促进了籽粒结实,增加了每穗实粒数。本次试验结果表明,粳稻较籼稻增产优势明显,推荐施肥方法较农户施肥方法节本增产增效。推荐施肥方法在氮磷钾养分协调及分蘖、孕穗施肥时间上更为合理,粳稻孕穗肥施用时间后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对2004~2008年国家南方稻区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中23个两系早杂组合的29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穗实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穗实粒数与有效穗呈极显著负相关;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有效穗次之。该作者认为长江中下游早中熟两系早杂,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应着重选择大穗型、高结实率的组合,同时兼顾早熟性,这样更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灌水量和种植密度对滴灌无膜棉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中619"为供试材料,设置两因素裂区田间试验,其中灌水量为主区,分别为3000 m3/hm2(W1)、4500 m3/hm2(W2)和6000 m3/hm2(W3);密度为副区,分别为29.24×104株/hm2(M1)、26.32×104株/h...  相似文献   

18.
基于Landsat Vegetation Continuous Fields(LVCF)、MODIS Vegetation Continuous Fields(MVCF)和MODIS Land Cover(MODLC)等遥感产品和森林清查数据(NFI)检测2000-2015年黄土高原森林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黄土高原森林覆盖度升高,基于LVCF和MVCF的全区森林覆盖度均值分别由2000年的7.8%和9.6%增加到2015年的9.7%和13.2%。2)遥感产品估算的森林分布空间格局和面积差异较大,基于LVCF、MVCF和MODLC估算的黄土高原森林面积在2000年分别为726.6×104、604.7×104 hm2和325.1×104 hm2,2015年分别为926.2×104、998.3×104 hm2和400.1×104 hm2。3)遥感产品估算的省级尺度上森林面积与NFI的不一致性因省份和年份而异,LVCF与NFI一致性整体略优于MVCF,MODLC与NFI差异最大且估算的森林面积远低于LVCF、MVCF和NFI。4)遥感产品检测的陕西和山西2省的森林面积增加值与NFI一致性高于宁夏;基于遥感产品估算的宁夏森林面积及增加幅度均远低于NFI。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机插条件下减穴稳苗配置对杂交籼稻群体冠层质量的影响,为西南弱光稻区杂交籼稻机插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2016—2017年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因素1,2年均为不同田间配置,设常规配置(30 cm×12 cm)和减穴稳苗(30 cm×23 cm);因素2,2016年为不同株型水稻品种(F优498,中后期株叶型松散;宜香优2115,中后期株叶型上紧下披),2017年为不同基本苗(42×104/hm2和63×104/hm2);研究了不同田间配置对机插杂交籼稻群体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和微环境(冠层温度、湿度和透光率)的影响。【结果】(1)减穴稳苗齐穗期能维持与常规配置相当的单茎绿叶面积、粒叶比和上三叶比叶重,其中2017年倒二叶与倒三叶比叶重显著增大;齐穗期剑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分别较常规配置显著提高23.84%、23.53%和13.79%。(2)较常规配置,减穴稳苗显著增大各时期冠层幅度,提高冠层透光率,降低收敛指数,群体通透性更好;减穴稳苗处理提高了2016年F优498孕穗期和齐穗期的一次分蘖角度,而宜香优2115的一次分蘖角度2年均表现为减穴稳苗小于常规配置。(3)相关分析表明,孕穗期冠层日均温、昼夜温差和昼夜湿差与齐穗期剑叶和倒二叶比叶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齐穗期收敛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孕穗期冠层日均温和昼夜湿差还与齐穗期冠层幅度呈显著正相关;齐穗期冠层日均温和昼夜温差与分蘖盛期、拔节期及齐穗后20 d的一次分蘖角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日均相对湿度则相反。减穴稳苗有效地改善了植株冠层结构,从而显著提高孕穗期和齐穗期的冠层温度和昼夜温差,提高孕穗期、齐穗期和齐穗后20 d的昼夜湿差,并显著降低日均相对湿度。【结论】减穴稳苗田间配置优化了机插杂交稻的群体冠层结构和光分布,增大了群体内部昼夜温差和湿差,降低了相对湿度,提高了群体质量和光合速率,为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是西南弱光稻区进一步推进机插秧发展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