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明机插条件下减穴稳苗配置对杂交籼稻群体冠层质量的影响,为西南弱光稻区杂交籼稻机插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2016—2017年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因素1,2年均为不同田间配置,设常规配置(30 cm×12 cm)和减穴稳苗(30 cm×23 cm);因素2,2016年为不同株型水稻品种(F优498,中后期株叶型松散;宜香优2115,中后期株叶型上紧下披),2017年为不同基本苗(42×104/hm2和63×104/hm2);研究了不同田间配置对机插杂交籼稻群体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和微环境(冠层温度、湿度和透光率)的影响。【结果】(1)减穴稳苗齐穗期能维持与常规配置相当的单茎绿叶面积、粒叶比和上三叶比叶重,其中2017年倒二叶与倒三叶比叶重显著增大;齐穗期剑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分别较常规配置显著提高23.84%、23.53%和13.79%。(2)较常规配置,减穴稳苗显著增大各时期冠层幅度,提高冠层透光率,降低收敛指数,群体通透性更好;减穴稳苗处理提高了2016年F优498孕穗期和齐穗期的一次分蘖角度,而宜香优2115的一次分蘖角度2年均表现为减穴稳苗小于常规配置。(3)相关分析表明,孕穗期冠层日均温、昼夜温差和昼夜湿差与齐穗期剑叶和倒二叶比叶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齐穗期收敛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孕穗期冠层日均温和昼夜湿差还与齐穗期冠层幅度呈显著正相关;齐穗期冠层日均温和昼夜温差与分蘖盛期、拔节期及齐穗后20 d的一次分蘖角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日均相对湿度则相反。减穴稳苗有效地改善了植株冠层结构,从而显著提高孕穗期和齐穗期的冠层温度和昼夜温差,提高孕穗期、齐穗期和齐穗后20 d的昼夜湿差,并显著降低日均相对湿度。【结论】减穴稳苗田间配置优化了机插杂交稻的群体冠层结构和光分布,增大了群体内部昼夜温差和湿差,降低了相对湿度,提高了群体质量和光合速率,为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是西南弱光稻区进一步推进机插秧发展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四川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小麦/油菜与水稻水旱轮作模式面积加大,由于该茬口育秧时多遇高温天气,用传统的育秧方法培育秧苗难度大。本文根据近年试验示范结果,无纺布育秧有降温保湿、秧苗出苗整齐、生长均匀、盘根力强、节省用工及农资成本、去除塑料薄膜污染环境等优势,现将其育秧技术总结如下,以期为四川机插杂交稻育秧技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针对四川丘陵区油菜水稻机械化水平低的问题,提出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油菜机直播的水旱轮作机械化作业模式。本文根据近年的试验示范结果,发现油菜种植采用机械化开好围沟和厢沟,机械化精量播种+肥药高效管理技术可实现油菜丰收;杂交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集成"田间泥浆育秧+精量播种+无纺布覆盖+减穴稳苗高效机插+水肥药绿色高效管理"获得高产。通过油菜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可解决"农机难下田"、冬闲田闲置和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有效提高丘陵区的粮油作物农业机械化水平和促进粮油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机插制种不育系的穗部结实特性,探究机插制种模式杂交水稻种子产量较低的原因,为提高杂交水稻机插制种异交结实率及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雅恢2115×宜香1A、成恢727×蜀21A为材料,于2020—2021年在崇州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机插和人工移栽2种方式;抽穗开花时通过调查恢复系和不育系的抽穗情况来判断花遇状态,成熟期考察不育系穗部结实情况,统计分析2种栽插方式下不育系各行、各穗位及不同枝梗结实特性。【结果】(1)以人工移栽花期相遇设置播栽期情况下,2个组合机插恢复系和不育系花期偏移分别为3—4 d和6—8 d,花遇指数介于33.33%—55.56%,花遇程度较差;人工移栽恢复系和不育系花期完全重合,花遇指数为100%。(2)不同栽插方式整体结实率表现为机插<人工移栽,与人工移栽相比,机插结实率降低33.45%。(3)不育系第1—6行穗部结实率呈逐渐降低趋势,同行不育系花期相遇程度高的处理结实率更高。(4)不育系穗上部授粉姿态好,叶片和穗对花粉的遮挡作用小;正常授粉条件下,不育系穗位结实率均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而空粒率则为下部>中部>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生态条件和施氮水平及其互作对氮高效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物质转运和产量的影响,为不同稻区不同施氮水平下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试验于2019年在四川省大邑县(弱光寡照)和云南省永胜县(光温充足)两个生态点进行,以西南地区大范围种植的10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不施氮(N0)、低氮120 kg/hm2 (N120)和高氮180 kg/hm2 (N180) 3个施氮水平,副区为10个品种。分别于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干物重,计算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和转运量,于收获后测定水稻产量。  【结果】  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生产特性为生态条件、施氮水平、品种及其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邑生态点宜香优1108在N120下的产量比N180提高4.68%,永胜点德优4923在N120施氮水平下的产量比N180提高113.4 kg/hm2,结合产量和GGE模型分析,大邑生态点宜香优1108为低氮高效型,晶两优534和F优498为高氮高效型;永胜点德优4923为低氮高效型,中优295和丰优香占为高氮高效型。氮高效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特征因生态条件和施氮量的变化而变化。大邑低氮高效型品种产量主要来自拔节前干物质的积累和抽穗前光合产物的转化,产量优势在于足量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移栽至拔节期的群体生长率与产量(r=0.70**)和有效穗数(r=0.41*)呈显著正相关;大邑生态点高氮高效型品种抽穗至成熟期群体生长率和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其它品种,产量与抽穗至成熟期群体生长率(r=0.56**)和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r=0.37*)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永胜低氮高效型品种干物质积累特征在于拔节至抽穗期群体生长率和穗前干物质转化对籽粒的贡献率较高,千粒重较同处理平均值提高13.61%;永胜高氮高效型品种具有拔节至抽穗期高群体生长率的物质生产特性,产量优势在于较高的每穗颖花数,该点拔节至抽穗期群体生长率与产量(r = 0.60**)和每穗颖花数(r = 0.68**)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结论】  在大邑等弱光寡照地区,低氮高效型品种应保证前期较高的生长速率和穗前干物质转化对籽粒的贡献率;高氮高效型品种应保持抽穗后高群体生长率并增加穗后光合产物的积累。在永胜等光温充足地区,拔节至抽穗期较高的群体生长率是低氮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品种共同的物质生产特征。  相似文献   
6.
针对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时效性偏差和多元推广主体联系不紧密,导致水稻机插秧技术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问题,以机插秧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为基础,构建“一站两主体三中心四协同”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产教协同推广模式。结果表明: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产教协同推广模式统筹技术、资金、人才和利益等因素,缩短了技术研发、传输和应用的时间,提高了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时效性。科研单位、推广系统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作构建交错式推广网络,形成2项四川省和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和1项地方标准,培育了一批农技研发人员、推广工作者和职业农民。2018—2020年核心示范片产量较2017年提高21.25%~34.39%,增收6 316.50~7 042.25 元/hm2;辐射示范带产量8 920~9 350 kg/hm2,增收4 871.44~4 968.20元/hm2。该推广模式实现了机插秧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平衡,可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杂交稻机械化制种不育系稻种穴播的问题,根据不育系稻种物理特性参数和农艺要求,设计一种叶形曲线状型孔排种装置,采用EDEM仿真、高速摄像台架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对排种过程中型孔内稻种的受力与姿态、型孔结构和型孔参数进行研究。性能试验结果表明:1)叶形状型孔内平躺和侧卧稻种姿态充种概率之和>76%具有较好的排种性能。2)当型孔长度、宽度和深度分别为20.27、16.84和7.46 mm时,排种合格率和漏播率分别为92.63%和2.81%,排种性能较优。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育系播种合格率和漏播率分别为82.69%和8.52%,穴距和穴径分别为120.60和38.90 mm,穴距变异系数和穴径变异系数分别为15.07%和29.03%,该精量穴播集中排种装置满足杂交水稻制种不育系直播农艺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露场叠盘暗化出苗(darkened emergence by stacked plates in open space,DE)与无纺布覆盖(seedling mulched with non-woven fabric,NM)协同育秧对机插杂交籼稻成苗特性的影响,该研究于2020—2021年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以杂交籼稻天优华占为材料,以摆盘出苗(swing-plate emergence,SE)和薄膜覆盖(seedling mulched with film,FM)为对照进行试验,探究DE与NM对出苗微环境与出苗特征以及秧苗素质的影响,并验证其机插适应性。结果表明:1)相对于外界环境,DE提高了出苗微环境的平均温度与平均相对湿度。与SE相比,DE降低了温度与相对湿度变异系数,缩短了种子出苗时间,并大幅提高出苗率与出苗整齐度;较FM,NM改善了秧床微环境,促进秧苗均衡生长;DE+NM有效提高成苗整齐度与成苗率,2 a间成苗整齐度较DE+FM、SE+NM与SE+FM分别增加了7.22~8.91、3.67~5.55和8.29~10.38个百分点(P<0.05),2 a间成苗率分别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花后弱光胁迫对成都平原籼稻米饭食味品质的影响,为弱光稻区耐荫水稻品种的选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9至2020年在四川温江开展田间控光试验,通过对稻米组分、RVA谱特征值,以及米饭质构特性和食味品质的测定,研究了弱光胁迫对水稻米饭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1)弱光胁迫显著降低稻米直链、支链和总淀粉含量,但显著提高蛋白质和脂肪含量。(2)弱光胁迫下,稻米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显著降低,糊化温度和消减值则显著增加。(3)弱光胁迫显著增加米饭硬度,降低黏度和弹性,使米饭外观和口感下降,综合评分显著降低。(4)主成分分析表明,稻米组分、RVA谱特征值和米饭质构特性可以解释81.2%的米饭食味品质变化。米饭综合评分与直链和总淀粉含量、峰值黏度、崩解值、弹性以及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弱光胁迫下,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对米饭食味品质的影响大于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弱光胁迫导致稻米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组分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导致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下降,糊化温度和消减值升高,米饭变硬,黏度和弹性降低,最终使食味品质变差。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9—2020年的试验示范结果,父本比母本播始历期长25~30 d及播始历期相近的组合制种,父母本均机插或父本机插母本直播,与传统手栽相比,具有作业速度快、劳动强度低、效益高等优势,总结了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配套关键技术,以期为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