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加工工艺下不同品种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差异,旨在进一步了解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对紫芽茶叶香气成分的影响,为紫芽茶叶加工技术提升及香气品质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乌牛早、南山白毛和紫娟3种茶树品种的紫色芽叶制成的4类茶样[直接烘干茶(对照)、绿茶、白茶、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测定其香气成分,结合感官审评,分析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对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影响。【结果】乌牛早绿茶感官品质综合表现最佳,总分为90.65分。从12个茶样中共检测出40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和醛类在香气成分含量及种类上占据主导地位,酯类、烯烃类、酮类和其他类的种类及含量均较少。醇类和醛类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84.37%(乌牛早对照)和13.44%(乌牛早红茶)。β-芳樟醇、氧化芳樟醇(呋喃型)、脱氢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苯甲醛和水杨酸甲酯等成分相对含量较高;β-芳樟醇和氧化芳樟醇在绿茶中相对含量较低,脱氢芳樟醇和烯烃类物质在绿茶中相对含量较高;不同品种紫芽茶叶的β-芳樟醇相对含量排序为乌牛早>紫娟>南山白毛,相对含量最高为54.05%(乌牛早对照),最低为19.10%(南山白毛绿茶);氧化芳樟醇(呋喃型)在南山白毛茶样中相对含量较高,其中在南山白毛白茶与南山白毛红茶中相对含量相差较小;不同品种紫芽茶叶的香叶醇相对含量排序为乌牛早>南山白毛>紫娟,相对含量最高为6.39%(乌牛早红茶),最低为1.76%(紫娟白茶);醛类在紫娟茶样中总含量相对较低。在所有茶样中,检测出26种共有香气成分,且共有香气成分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受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的影响,12个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同种香气成分在不同茶类中含量也有所不同。乌牛早紫芽用于制备绿茶具有一定优势,而南山白毛紫芽与紫娟紫芽均适合用于制备白茶。  相似文献   

2.
晒青制法;白茶制法;红茶制法;蒸青制法;炒青制法;烘青制法。  相似文献   

3.
白茶是六大茶类之一,因制法独特,不炒不揉,成茶外表满披白毫,故称“白茶”。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建阳、福鼎、政和、松溪等地。建阳是传统小白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建阳市茶技站高级农艺师林今团曾对建阳白茶进行过较为详尽的考证,认为传统小白茶发源于建阳水吉。根据是清朝乾隆37至47年(1772—1782年),南坑茶业世家肖氏(肖苏伯)以小叶种菜茶为原料,采用半晒半晾、不炒不揉、省工,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云南白茶的加工工艺,本文采用茶树品种佛香4号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传统白茶工艺和新工艺白茶进行加工。通过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传统工艺白茶和新工艺白茶的品质特点各具特色,受市场因素影响,消费者更喜好传统工艺白茶,本文也首次明确了云南传统白茶加工工艺参数,为大规模生产云南白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白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是福建省的特种外销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福鼎、政和、建阳、松溪等县。传统白茶制法特异,不炒不揉,成茶满披白毫,色泽银白灰绿,汤色清淡。白茶属于轻发酵茶,制造独特,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萎凋是白茶初加工的主要过程,也是形成茶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出桂热2号白茶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充分利用、发挥桂热2号茶树品种资源优势及生产出形美质优白茶产品提供参考.[方法]以桂热2号鲜叶单芽为原料,分别采用传统工艺和新工艺进行加工,通过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测定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桂热2号白茶品质的影响.[结果]采用传统工艺制成的白茶条索稍紧,有毫香,带青气,滋味纯和;将杀青、做形工艺与白茶传统工艺进行整合的新工艺Ⅱ制成的白茶,青气消失,毫香浓、持久,条索紧,形似月芽,白毫显,滋味醇厚、甜爽,且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等4项常规成分均高于传统工艺,其含量分别为5.04%、33.00%、4.57%和42.55%.[结论]不同加工工艺对桂热2号白茶品质影响明显,以将杀青、做形工艺与白茶传统工艺进行整合的新工艺Ⅱ制成的桂热2号白茶品质最优、形质俱佳,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不同加工工艺对桂热2号白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出桂热2号白茶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充分利用、发挥桂热2号茶树品种资源优势及生产出形美质优白茶产品提供参考.[方法]以桂热2号鲜叶单芽为原料,分别采用传统工艺和新工艺进行加工,通过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测定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桂热2号白茶品质的影响.[结果]采用传统工艺制成的白茶条索稍紧,有毫香,带青气,滋味纯和;将杀青、做形工艺与白茶传统工艺进行整合的新工艺Ⅱ制成的白茶,青气消失,毫香浓、持久,条索紧,形似月芽,白毫显,滋味醇厚、甜爽,且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等4项常规成分均高于传统工艺,其含量分别为5.04%、33.00%、4.57%和42.55%.[结论]不同加工工艺对桂热2号白茶品质影响明显,以将杀青、做形工艺与白茶传统工艺进行整合的新工艺Ⅱ制成的桂热2号白茶品质最优、形质俱佳,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花香型白茶工艺特点及市场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香型白茶即工夫白茶,系应用高香型乌龙茶新品种,如: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紫牡丹等新品种,按白茶标准采摘茶叶鲜叶原料,同时又按白茶的基本加工工艺(鲜叶→萎凋→烘制→成品)兼融绿乌龙(花香型绿茶)加工工艺(鲜叶→晾青做手→杀青→揉捻→烘制→成品)特点而成的特种白茶。该茶色泽墨绿带白毫,外形自然,硬实,  相似文献   

9.
《安徽农业科学》2020,(2):177-179
白茶以其清甜的口感以及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分析对比了以云南当地茶树鲜叶为原料用白茶加工工艺制作的云南白茶与福建白茶在适制品种、加工工艺以及感官品质方面的差异。指出未来可以大力推广种植适制白茶良种,以提高云南白茶的产量,同时改进加工工艺技术以提高云南白茶的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云南与福建白茶在生化成分、感官品质和加工工艺等方面的差异,以云南和福建共16个白茶样品为材料,测定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和氨基酸等40种成分的质量分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分析两地白茶的特征性差异成分;结合加工工艺和感官品质特征,比较两地白茶的差异. PCA和OPLS-DA分析发现两地白茶聚成不同的簇,经OPLS-DA共识别出11种变量重要性因子大于1的差异成分,其中云南白茶的茶多酚、没食子酸(GA)和苯丙氨酸质量分数高于福建白茶(p0.05),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鞣花酸、组氨酸、精氨酸、酪氨酸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质量分数低于福建白茶(p0.05).感官审评发现福建白茶滋味较云南白茶鲜爽.得出云南和福建白茶在加工工艺、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目前以福建白茶为参照的标准并不适合云南白茶,应建立新的云南白茶标准.  相似文献   

11.
红紫芽茶树是一种具有高花青素含量的特色茶树种质资源,全年新梢呈红色、紫色或红紫色.综述了红紫芽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红紫芽茶生化特点和产品开发、红紫芽茶的生理功能、茶树花青素的提取技术及茶树花青素合成代谢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并展望其研究应用前景,提出要加强红紫芽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创新利用,加强红紫芽茶特色产品开发,加强红紫芽茶遗传特点和代谢调控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2.
龙陵县珍稀白茶引种于浙江,品种为灌木型中小叶种,是茶树品种中的特异性品种,极为稀有,属国家级良种.2009年引种试验示范成功,2010年正式定名为“珍稀白茶”.经过4年示范推广,龙陵县茶叶站总结了一套成熟的珍稀白茶生产和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13.
以纯净水为溶剂进行低温浸提白茶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浸提温度有利于提高白茶中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的提取率,但温度过高提取率反而下降,较高的浸提温度是导致茶汤褐变的主要原因;减小固液比和延长浸提时间可提高提取率.影响白茶中有效成分提取率的主次因素为固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优化的低温浸提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55,浸提时间30 min,浸提温度50℃.  相似文献   

14.
白茶品质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独特的加工工艺形成了其香气清鲜、滋味鲜醇的品质特征。综述了近年来白茶品质化学的相关研究进展,明确指出了与白茶色泽、香气和滋味等感官品质相关的化学因子,分析了鲜叶原料和萎凋、干燥、造形及其他创新工艺等对白茶化学品质的影响;最终指出利用精密仪器及先进技术精确定量表征与白茶品质色、香、味相关的各种化学因子,从化学官能团、分子状态等角度深入研究白茶品质化学的变化规律,揭示白茶化学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与机理是今后白茶品质化学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汝城白毛茶白茶适宜加工工艺,以汝城白毛茶群体单芽为原料,试验设30、36、48、60 h共4种萎凋时间,以及萎凋后堆放0、4、8、12、24、48、72 h共7种处理。样茶感官审评与品质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汝城白毛茶白茶较为适合的加工工艺及参数为:鲜叶原料加温萎凋36~48 h,萎凋后堆放8~12 h且50℃初干2 h,80℃足干1 h;产品白毫满披,花香浓郁,具有鲜、爽、甜、厚、甘、醇等高档白茶特点。  相似文献   

16.
汝城白毛茶白茶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汝城白毛茶白茶适宜加工工艺,以汝城白毛茶群体单芽为原料,试验设30、36、48、60 h共4种萎凋时间,以及萎凋后堆放0、4、8、12、24、48、72 h共7种处理。样茶感官审评与品质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汝城白毛茶白茶较为适合的加工工艺及参数为:鲜叶原料加温萎凋36~48 h,萎凋后堆放8~12 h且50℃初干2 h,80℃足干1 h;产品白毫满披,花香浓郁,具有鲜、爽、甜、厚、甘、醇等高档白茶特点。  相似文献   

17.
花香白茶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吉白茶芽叶为原料,采用花香绿茶的加工工艺.成功研制出花香白茶,该茶具有浓郁花香和醇厚茶味的特点.其加工工艺为:鲜叶→晒青→凉青(25℃,10 h)→杀青→初揉→烘二青→复揉→第一次足火→第二次足火→毛茶.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凌涛白毫银针白茶制作关键工艺,阐明了萎凋、发酵、烘焙等关键加工过程的特性及对茶叶产品质量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萎凋和干燥作为白茶加工的两道工序,萎凋尤为重要,与品质形成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萎凋对工艺白茶品质的影响,包括色泽、汤色、滋味、香气等;介绍了目前的几种常见的萎凋方式;同时从多方面分析了贵州加工工艺白茶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农村新技术》2009,(8):63-65
乌龙茶属青茶类,是半发酵茶。初制工艺比较复杂,技术要求也较高。前阶段用红茶工艺加工,经过晾青、晒青、摇青和做青4道工序。后阶段用烘青绿茶初制工艺加工,经过杀青、初揉、初烘(毛火)、复揉、复烘(足火)5道工序。乌龙茶制法综合了红茶和绿茶的工艺特点,其品质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品饮后回味甘鲜、齿颊留香、神怡身轻,给人特殊的享受。根据其制法和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