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桂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4年桂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为评价对象,基于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内外业结合确定此次评价地域,根据功能区划定的原则和方法,划分居住、商业、工业、教育、行政办公和特别功能区共107个。对每类建设用地建立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不同功能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桂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以中度利用为主,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其次依次为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居住用地、特殊用地和商业用地;建成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类型区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城区中心地段和城南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核心区辐射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次之,城市边缘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最后提出相关建议及措施,为促进桂平市建设用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2.
旨在探索如何构建一种生态与经济发展兼顾的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工作体系。以扬州市为例,选择防洪、水土保持、生物保护、乡土文化保护和游憩安全5个要素构建区域多层次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利用神经网络CA模型模拟无生态约束下的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格局,将二者耦合得到优先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调整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并为每类管制区编制相应的管制规则。结果表明:①利用景观安全格局与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格局耦合来进行建设用地管制区划分,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再进行建设用地的安排,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②通过调整建设区的划定,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新增建设用地适宜调整的区域,在建设用地管制的基础上,给予地方政府充分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3.
顾余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082-11083
研究绿色空间与生态用地发展模式,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进行绿色空间界定,将对南京的绿色空间概念演替和生态用地模式加以探讨。提出绿色空间构筑应该依据土地利用总体的自然状况确定森林覆盖率的合理标准,还要根据域内的土地系统差异和经济社会条件差异等,分区分带地确定森林用地标准。  相似文献   

4.
建设用地承载力反应了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维持生态质量与城市开发建设强度之间的平衡。利用GIS进行空间分析,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的方法,以坡度、高程、地质灾害、水土流失、植被分区、植物类型分布、基本农田、工程地质类型等8个因子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划分生态管制空间,确定区域内可利用建设用地面积,以及适宜承载的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5.
山区城镇建设用地是土地资源利用中尤其需要给予关注的重要类型,对其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及空间分异特性分析认识,是科学管理土地的基础内容。选取具有山区城镇的个旧市各乡镇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以Arc GIS为技术手段,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从利益强度指数、增长耗地指数和用地弹性指数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建设用地利用状况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各乡镇土地利用空间差异较大,其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受区位发展、乡镇职能、乡镇支柱产业以及地形条件的影响较大,并与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6.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杭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从栅格尺度进行评价,探索中心城区这一特定土地利用空间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以丰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体系,确定杭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杭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空间格局呈从已有建成区、主干道沿线以及未来城市规划区向外递减的圈层结构;影响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因素应以经济适宜性为主,兼顾生态适宜性,其中建成区邻域密度、道路密度和城市规划区邻域密度是影响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关键因素,决定了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总体格局。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空间格局经验证与杭州市城市开发进程相吻合,可以为杭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优化布局与结构调整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舒茂芳 《北京农业》2012,(30):189-191
从城市土地的内涵特性入手,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以及其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分析等,以怀化市城区为例,首先建立了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建设用地等9个指标对怀化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集约度予以评价,得出怀化市土地集约度分值为82.20%,建设用地利用状况分值为85.13%,用地效益分值为79.26%。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相对较高。但也存诸多问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用地效益,更好的集约高效利用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8.
以海口市作为研究区域进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构建包含指数层、分指数层和分指数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区域用地和经济发展实际采用特尔斐法和两两因素比较法,对区域内建设用地利用状况进行基于定性分析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趋势分析和基于定量评价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等级及土地利用类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海口市域四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海口市作为研究区域进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构建包含指数层、分指数层和分指数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区域用地和经济发展实际采用特尔斐法和两两因素比较法,对区域内建设用地利用状况进行基于定性分析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趋势分析和基于定量评价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等级及土地利用类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海口市域四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开发区土地集约空间分异规律,从实践角度补充完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空间聚类、影像识别,以识别土地建成率指标为切入点,对安徽省17个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7个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现存实践中对土地建成率判断有误;从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讲,增加的程度潜力指标将有效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和建设用地存量挖潜。由此得出,重构的土地建成率识别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潜力分析可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指标体系,有助于挖掘开发区土地实际潜力,适用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空间分析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机制研究是LUCC研究的焦点。本文首先分析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机制,指出空间分析是研究LUCC机制的有效方法,然后着重论述了对地图的空间分析技术、空间统计分析、LUCC模型等空间分析方法在LUCC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最后总结并就存在的不足指出改进方向,以期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机制研究提出较明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丘陵山区土地利用冲突评价及调控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展丘陵山区土地利用冲突评价可为土地利用调控优化与空间管控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撑.以重庆市江津区2009年和2016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风险评价方法测算土地利用冲突综合指数,对冲突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调控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冲突等级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稳定可控、一般冲突、中度冲突、重度冲突,冲突等级空间格局呈现"一江一河三区"集中连片的分布规律. 2)江津区不同海拔下的土地利用冲突呈现出规律变化特征,海拔越高,冲突程度越小,冲突地类随冲突程度发生相应变化. 3)江津区土地利用冲突指数全局的正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2016年热点区与冷点区较2009年都有所增加,集聚态势随着时间推移进一步加强. 4)基于江津区不同海拔下的土地利用冲突等级,提出3种土地调控优化策略,引导土地利用空间协调发展,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为例,运用SPOT5不同空间分辨率的融合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类型调查及面积遥感调查,通过对数据进行选择与预处理工作,利用ERDAS IMAGINE 8.4图像处理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配准、几何精纠正、融合等,在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中,采用人机交互判读方式,并提出一套适宜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探索城镇化空间推进的过程及其特征,利用顺义区1992、1999和2009年3期遥感土地利用/覆盖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析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率指数,并运用900m×900m网格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变化和建设用地扩张进行定量、定位分析。研究发现:1)耕地在研究期间减少突出,减少幅度达24.26%,建设用地和林地增加幅度明显,分别上升了15.34%和11.37%;其他土地、水域和林地的动态度相对突出,分别为5.82%,4.16%和2.78%;林地在空间上新增和减少的规模变化最为明显,空间分析模型显示为20.52%;相对于整个研究区而言,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变化率突出,分别为1.98%和1.21%。2)网格分析显示,由城镇化推动的土地利用变化在1999—2009年间表现突出,在西南部区域呈现集中爆发态势。3)顺义区建设用地扩张呈现出由西南向中西部区域推进的空间特征,其城镇化进程带有明显的"摊大饼"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马新成  李世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101-5102
运用空间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把城市土地利用看作城市空间协调的发展过程,结合土地集约利用的特殊内涵,通过分析城市土地空间结构、空间相互作用对空间结构的影响及空间功能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提出了通过空间功能的叠加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广东省21个地区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土地集约利用DPRS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利用2008年广东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2009年广东省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数量统计模型,对广东省各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综合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广东省各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空间差异程度十分显著,深圳、广州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程度最高,得分分别为2.081和0.686,而湛江、茂名、汕头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程度较低,得分均在-0.5以下.针对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空间差异特征,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影响因素,以期从人地和谐以及协调区域平衡稳定发展的角度,为广东省各地区合理配置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湖南省13个参评地级市为样本,参照《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构建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来综合分析参评城市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水平。结合数轴法和聚类分析法确定各参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等级,并分析各参评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和空间格局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差异显著,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湖南省东北高西南低,且北部地区整体优于南部地区;评价单元的地理区位、经济水平、交通等基础设施情况导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各参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制约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评价结果,应强化建设用地管理工作,提出相关措施建议来实现各区域人口、经济和建设用地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物流用地高效合理利用,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全国31个省(市)物流用地投入与产出的相对效率进行测算,其次利用Global Moran’I和Gi*指数空间计量模型分别从整体和局部对物流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最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物流用地利用效率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9—2016年全国物流用地利用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并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2)我国省际物流用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综合效率局部空间格局变化不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空间格局变化显著;3)我国省际物流用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制度因素以及交通运输水平,其中对物流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最为突出的为城市化水平和制度因素。当前我国物流用地三大效率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格局,且应着重以提高技术效率来实现物流用地综合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以乌审旗1996-2020年5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ENVI5.3.1与ArcMap软件为平台,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空间自相关及土地利用类型重心迁移等研究方法,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1996-2020年乌审旗土地利用类型中沙地面积显著减少(-854.89 km2),主要转移为草地,面积变化幅度最大与年变化率最大的均为林地,分别为310.29%和12.41%。2)土地利用率呈稳步上升趋势,呈现高度的空间相关性与空间集聚性;乌审旗北部多为土地利用程度的低值集聚区,南部多为土地利用程度的高值集聚区。3)1996-2020年间,盐碱地重心迁移距离最大,草地迁移距离最小,沙地与盐碱地和耕地同向迁移,与林地、草地反向迁移。  相似文献   

20.
为开展土地整治,加快秦州区农村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进程,通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农村建设用地理论潜力,进一步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确定现实潜力,并采用综合评价因子分级法对秦州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进行分级。结果表明:秦州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类型应优先考虑空间分布分散、空间规模指数大、整村搬迁行政村以及群众基础好的区域。在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及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宜在华歧乡、牡丹镇、平南镇、秦岭乡、天水镇、汪川镇及皂郊镇的大部分行政村进行土地整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