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松叶蜂是云南省森林的重要害虫 .以成虫分类为基础 ,首次对云南省松叶蜂科 (Diprionidae)幼虫进行分类研究 .并通过饲养将同种成虫与幼虫联系起来 .该部分回顾了幼虫分类历史 ,描述了幼虫外部形态 ,编制了云南省 5个属幼虫检索表  相似文献   

2.
松叶蜂属膜翅目(Hymenoptera)广腰亚目(Symphyta)松叶蜂科(Diprionidae),主要以幼虫为害针叶树种,严重发生时针叶树种受害率达80%以上,给林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采用样方法就不同林分、坡位、海拔对松叶蜂幼虫虫口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松叶蜂幼虫虫口密度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松叶蜂幼虫在针叶纯林的虫口密度显著高于针叶阔混交林的虫口密度;海拔高度与松叶蜂的虫口密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阴坡松叶蜂幼虫虫口密度明显高于阳坡。研究结果可为松叶蜂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樟叶蜂幼虫的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樟叶蜂幼虫为聚集分布,用泊松,奈曼,负二项分布的三种公式进行拟合表明,幼虫为负二项分布,列出了不同允许误差下的理论抽样数表及不同防治阈值的序贯抽表。  相似文献   

4.
描述松叶蜂属幼虫2种,编制了幼虫分种检索表。记载了种的寄主和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5.
南华松叶蜂Diprion nanhuaensis Xiao是云南松的重要害虫之一。除本省外,贵州也有分布。该虫在云南以为害云南松中幼林为主,对树木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在云南江川地区一年发生二代,以茧蛹越冬。越冬代成虫5月上旬,第一代成虫8月中旬开始羽化。幼虫进入三龄取食全叶为害加重;第一代7月,第二代(即越冬代)10月是幼虫为害盛期。本文提出了以营林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方法。由于成虫飞翔能力弱,喜产卵于两米以下松针叶肉内的习性,因此要求适树适地优质造林,加强幼林抚育,加快成林速度,使不利于成虫活动产卵;利用南华松叶蜂各虫态的发生与节令、物候及农林生产活动等的关系,进行虫情预测,适时采取人工捕杀幼虫,清除害虫茧蛹及必要的化学手段防治幼虫。  相似文献   

6.
云南松叶蜂的分布型适应对策及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叶蜂是云南省的重要食叶性害虫,目前为止在云南省已记载松叶蜂科昆虫6属16种,按照分布特点可将云南省的16种松叶蜂划分为3个分布型:广布型,窄布型,点布型,其中3个点布型种:油杉小松叶蜂,景洪吉松叶蜂,楚雄新松叶蜂是稀有物种,建议将它们列入保护名单。根据松叶蜂地食物,气候,天敌等生态因素的适应特点,可将16种松叶蜂分为2个适应型:群居生活型和散居生活型,前者有时在森林中大量繁殖,并暴发成灾,而后者  相似文献   

7.
2010年,松叶蜂在盘县盘江镇茅坪村发生,使盘县盘江镇茅坪村400亩的松林遭到危害。盘县森检站进行了松叶蜂生活史调查和防治试验。松叶蜂以幼虫为害松树林木的针叶,影响林木生长,重度为害时,可造成林木零星或成片枯死。对松叶蜂的防治可在两个时期进行,即茧期和幼虫期,可分别采取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比物理防治更有效、彻底。  相似文献   

8.
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结合室内测定与田间观察的研究方法,探究了桦潜叶蜂在中国分布区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桦潜叶蜂(Profenusa thomsoni)在吉林地区1 a发生2代。93.22%的老熟幼虫在树下0~10 cm深的土壤中做土茧越冬。桦潜叶蜂5月下旬化蛹,蛹期5~10 d; 6月上旬始见1代成虫,成虫寿命为1~2 d。桦潜叶蜂成虫产卵于桦树近地面嫩叶的表皮中,每叶可见产卵痕1~10个。日平均温度为15~20℃时,卵经过5~7 d可孵化。桦潜叶蜂幼虫期为20~25 d,老熟幼虫一部分脱落叶片潜入浅土,一部分在叶片为害部位化蛹,蛹期5~8 d。7月上旬,2代桦潜叶蜂成虫羽化,卵产于桦树中、上层嫩叶内。2代桦潜叶蜂对叶片的为害较重,为害占比为72.32%。8月中旬,以老熟幼虫脱叶潜入土中形成土茧越冬。  相似文献   

9.
松叶蜂在贵州省主要分布在凤冈、清镇、平坝、安顺、普定等县,松叶蜂以幼虫为害松树林木的针叶,影响林木生长,重度为害时,可造成林木零星或成片枯死。2007年下半年,松叶蜂(第2代)在凤冈县大面积发生,使凤冈县400hm^2的松林遭到危害。在凤冈县进行了松叶蜂生活史调查和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松叶蜂在凤冈县一年发生两代。第一代发生在4月上旬至7月上旬,第2代在7月上旬至翌年的4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发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对松叶蜂的防治可在两个时期进行,即茧期和幼虫期,可分别采取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比物理防治更有效、彻底。化学防治的最佳时期为5月中旬和8月中旬,喷药防治的效果显著高于烟雾防治,可将灭幼脲和速灭杀丁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0.
肠道微生物在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的协同进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用基于16S rRNA基因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了3种植食性叶蜂(河曲丝叶蜂(Nematus hequensis)、落叶松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和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幼虫的肠道菌群,旨在比较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叶蜂幼虫的肠道菌群特征。结果表明,3种叶蜂幼虫肠道细菌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取食阔叶树的河曲丝叶蜂幼虫肠道菌群明显不同于取食针叶的2种叶蜂,后两者的菌群比较相似。河曲丝叶蜂幼虫肠道细菌隶属于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包括8个属,其中沙雷氏菌属(Serratia)和根瘤菌属(Rhizobium)为优势菌群;落叶松叶蜂幼虫肠道细菌隶属于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包括6个属,其中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优势菌群;松阿扁叶蜂幼虫肠道细菌隶属于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软壁菌门,包括7个属,其中沃尔巴克氏体属(Wolbachi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优势菌群。因此,3种叶蜂的肠道菌群与其各自取食的寄主植物具有密切的关系,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肠道微生物在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危害松饵木的松褐天牛幼虫空间格局与垂直分布规律,为利用饵木进行松褐天牛虫情调查和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择9个样地设置不同胸径的饵木对饵木内松褐天牛幼虫数量进行系统调查,应用6种聚集度指数、Iwao m*-m回归模型和Taylor幂法则分析测定松褐天牛幼虫及其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利用种群聚集均数分析聚集原因;系统调查松褐天牛幼虫在不同胸径和树高马尾松饵木上的分布规律.[结果]松饵木内松褐天牛幼虫的平均拥挤度m*>1,丛生指标I>0,聚块指数m*/m>1,Cassie指标Ca>0,扩散系数C>1,负二项分布指标K>0,表明松饵木内松褐天牛幼虫呈聚集分布;Blackith聚集均数λ>2,说明聚集是由成虫的产卵习性与松饵木形成的特殊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松褐天牛幼虫种群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α>0,β>1);松褐天牛幼虫种群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度依赖于密度(lga>0,b>1).[结论]饵木内松褐天牛幼虫呈聚集分布,聚集度依赖于密度;其聚集原因是成虫的产卵习性与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柳厚壁叶蜂(Pontania dolichura)是一种危害垂柳的食叶类害虫,严重影响柳树的景观绿化效果。为了研究柳厚壁叶蜂不同发育时期虫瘿大小与幼虫形态的相关性,了解柳厚壁叶蜂的发生发育规律及成瘿机制,系统测量了55组不同调查时期柳厚壁叶蜂的虫瘿长、虫瘿宽、虫瘿厚、虫瘿壁厚和幼虫的体长、体宽、头长、头宽共8个形态特征的数据。对测得的形态特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去除趋势对应分析,并对虫瘿形态指标之间、幼虫形态指标之间以及虫瘿与幼虫形态指标之间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柳厚壁叶蜂幼虫的生长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且虫瘿各形态指标之间、幼虫各形态指标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线性关系(P<0000 1);但虫瘿厚与幼虫体长的线性关系为条件函数,即当幼虫体长小于等于6.90 mm时,存在显著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1.771x+0.653 (R2=0.920,P<0.000 1)。因此,实践中可以根据柳厚壁叶蜂的幼虫形态与其虫瘿之间的线性关系,用虫瘿的长、宽、厚和壁厚等易测量指标来判断虫瘿内柳厚壁叶蜂幼虫的生长发育状况,确定幼虫的生长发育规律,为柳厚壁叶蜂的生长发育提供科学的评判标准,为其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柳厚壁叶蜂(Pontania dolichura)是一种危害垂柳的食叶类害虫,严重影响柳树的景观绿化效果。为了研究柳厚壁叶蜂不同发育时期虫瘿大小与幼虫形态的相关性,了解柳厚壁叶蜂的发生发育规律及成瘿机制,系统测量了55组不同调查时期柳厚壁叶蜂的虫瘿长、虫瘿宽、虫瘿厚、虫瘿壁厚和幼虫的体长、体宽、头长、头宽共8个形态特征的数据。对测得的形态特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去除趋势对应分析,并对虫瘿形态指标之间、幼虫形态指标之间以及虫瘿与幼虫形态指标之间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柳厚壁叶蜂幼虫的生长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且虫瘿各形态指标之间、幼虫各形态指标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线性关系(P<0000 1);但虫瘿厚与幼虫体长的线性关系为条件函数,即当幼虫体长小于等于6.90 mm时,存在显著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1.771x+0.653 (R2=0.920,P<0.000 1)。因此,实践中可以根据柳厚壁叶蜂的幼虫形态与其虫瘿之间的线性关系,用虫瘿的长、宽、厚和壁厚等易测量指标来判断虫瘿内柳厚壁叶蜂幼虫的生长发育状况,确定幼虫的生长发育规律,为柳厚壁叶蜂的生长发育提供科学的评判标准,为其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描述吉松叶蜂属幼虫2种,含景熹吉松叶蜂幼虫的4个色型,编制了幼虫分种检索表。记载了种的寄主和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5.
描述新松叶蜂属幼虫4种,含广西新松叶蜂幼虫的5种色型,编制了幼虫分种检索表。记载了种的寄主和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6.
柳厚壁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害虫。该虫在特克斯县1年发生1代,主要危害垂柳、龙爪柳、旱柳、立柳,尤以垂柳发生严重。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5月上旬成虫羽化,5月下旬成虫孤雌生殖,产卵于柳叶组织内,1处1粒,卵期8天左右。幼虫孵化就地啃食叶肉。本文介绍了柳厚壁叶蜂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并总结出其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描述黑松叶蜂属幼虫2种,含双枝黑松叶蜂的2个色型,编制了幼虫分种检索表,记载了种的寄主和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8.
天牛科昆虫主要以幼虫为害植物茎杆,但鉴定分类工作至今仍以成虫为主,因此,在植株上发现天牛幼虫为害时,往往无法识别其种类。从事天牛害虫研究工作者迫切需要有一个简单的、切合实用的检索方法。本文将常见的70种幼虫整编成检索表,以供有关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柳厚壁叶蜂幼虫及虫瘿形态变化规律,确定其最佳防治时期,探索安全有效的成瘿抑制方法,从而为其防控提供指导,应用经典形态学研究方法,测定幼虫与虫瘿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采取物理与化学2种策略抑制虫瘿生成。结果表明,柳厚壁叶蜂在山西中北部地区一年发生1代;虫瘿的生长及形态变化可分为2个阶段:生长期(4月20日至5月17日)及稳定期(5月17日至10月30日);而幼虫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蚁形"阶段(4月20日至5月9日),稳定阶段(5月9日至9月29日),"茧前"阶段(9月29日至10月30日);化学方法对虫瘿形成的抑制率可达80.85%,但与物理方法没有显著差异。根据幼虫与虫瘿形态研究结果,确定防治的最佳时期在成虫羽化后产卵前(晋中地区在4月上中旬);物理和化学2种方法对柳厚壁叶蜂虫瘿的形成都有显著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5个温度下,对杨黄褐锉叶蜂幼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黄褐锉叶蜂雌性幼虫在18、22、26、30℃4个温度下可正常生长发育,而在34℃条件下不能完成发育.不同龄期幼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不同,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64、8.62、7.58、10.06、7.74、5.99℃,有效积温分别为33.35、26.31、26.99、29.42、41.27、67.07℃.杨黄褐锉叶蜂雌性幼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7.70和224.82℃,发育历期预测式为N= 224.82/(T-7.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