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建立了菜心毒死蜱残留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在0.01~2.00 mg/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77%~89%,变异系数在2.0%~7.9%之间。供试酶制剂对采后菜心毒死蜱残留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去除率与起始处理的毒死蜱浓度和降解酶制剂的稀释倍数有关。菜心起始浸泡浓度为毒死蜱有效成分400、40、4 mg/L时,分别以降解酶制剂稀释1倍(即原液)、10倍、100倍处理,结果表明,稀释倍数为1倍和10倍时,总体差异不明显,毒死蜱残留去除率均保持在84%~96%,但稀释100倍时,显著低于前两者,去除率分别为59.41%、79.59%和66.77%。根据试验结果,供试的生物降解酶制剂去除采后菜心毒死蜱的适宜稀释倍数为10~100倍,对4~400 mg/L菜心毒死蜱残留可有效去除59%~92%。  相似文献   

2.
供试微生物降解酶制剂对采后甘蓝毒死蜱残留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酶制剂处理时间以30 min为宜.毒死蜱起始处理浓度为400~960 mg/L时,酶制剂稀释100倍处理后,甘蓝中毒死蜱残留去除率可达75%以上.供试降解酶制剂具有适用残留浓度范围较宽、消解作用快、使用方法简便、实用性强的特点,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毒死蜱高效降解酶保护剂配方优化及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优化毒死蜱高效降解酶液保护剂组成配方,明确其在不同条件下降解毒死蜱的稳定性。【方法】在自主筛选毒死蜱高效降解真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菌种保藏号CCTCCM207111,ITS序列分析GeneBank登陆号EF405864)的基础上,发酵提取其胞外酶,采用“通用旋转回归法”筛选了酶活性保护剂的最佳配方,并进行验证;利用所得配方进行制剂贮藏实验,利用HPLC检验其降解性能稳定性。【结果】所得酶活性保护剂最佳配方为0.70%氯化钠,0.35%甘氨酸,0.03%苯甲酸钠,0.17%凯松,8.38%甘油,所配制降解酶保护剂在贮藏温度20~50℃,贮藏5个月以内,反应体系中制剂酶蛋白终浓度为9.90 mg?L-1降解处理10 min时对50 mg?L-1毒死蜱降解效果保持在80%以上,光照对降解效果没有显著影响。【结论】所得毒死蜱高效降解酶保护剂配方经济、稳定,为今后商品化生产降解酶制剂,处理农产品农药残留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鸭梨(Pyrus bretschneideri)为试材,采用乙腈萃取和GC-NPD方法,研究了喷施不同浓度油菜素内酯(BR)和水杨酸(SA)促进果实中毒死蜱残留降解效应。结果表明,毒死蜱样品添加回收率为92.06%~104.73%,变异系数为3.26%~7.27%,最低检出浓度为0.013 1mg/kg,供试方法灵敏度、准确度完全可以满足鸭梨果实中毒死蜱残留检测要求。经BR和SA预处理的鸭梨果实,喷施毒死蜱后第3天与2h对照相比毒死蜱残留分别降低了50.3%和46.4%,并且显著优于自然降解率。BR和SA作用适宜浓度有所不同,分别以0.5mg/L BR和100mg/L SA效果为佳。对于采前喷施毒死蜱的梨园,施用0.5mg/L油菜素内酯和100mg/L水杨酸,可分别于5d和7d后使毒死蜱残留量降至1mg/kg以下,比对照缩短2~4d达到检测标准。喷施BR和SA均可提高果皮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能为其促进毒死蜱在果实中降解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以书香小油菜的毒死蜱残留量为调查对象,研究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降低油菜毒死蜱残留的作用,并采用气相色谱方法检测油菜中毒死蜱的含量。结果表明,油菜素内酯降低毒死蜱残留的最佳浓度是将其稀释1 000倍。  相似文献   

6.
两种毒死蜱乳油制剂有效成分在水中的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条件下研究了2种毒死蜱制剂有效成分在水中的降解,结果显示当初始设计浓度分别为100.00,10.00,1.00 mg/L时,40%毒死蜱乳油中有效成分在水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56.50 d,110.47 d与44.31 d;而48%乐斯本乳油中有效成分的半衰期分别为328.58 d,297.45 d与78.69 d。表明有效成分浓度、助剂种类与数量等影响毒死蜱在水中的降解速度。通过筛选合适的助剂及选择合理的助剂用量可望成为提高农药使用效果和减少农药残留污染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7.
光合细菌对菜心农药残留的降解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合细菌净水剂及菌肥降解菜心杀虫剂残留的试验表明:当菜心喷施杀虫剂2~3 d后,喷施光合细菌净水剂60倍,可使毒性残留期较长的三唑磷有效地降解;喷施光合细菌菌肥60~120 倍,可使杀虫剂明显降解散.说明光合细菌生物制剂可使令作物更好地吸收养分,增强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富集驯化培养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的方法,从农药生产企业的废水处理系统中分离筛选出1株能够降解甲基对硫磷和毒死蜱的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HY-1,并系统研究了影响其降解甲基对硫磷和毒死蜱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菌株HY-1能够利用甲基对硫磷和毒死蜱为唯一磷源降解农药。HY-1降解甲基对硫磷的适宜条件为:培养温度30~35℃,pH为6~8,甲基对硫磷初始浓度为10~50mg·L-1,接种量20%(体积比,菌体密度:稀释到菌悬母液(OD600=3.0)的0.8~1倍),添加葡萄糖不能促进菌株对甲基对硫磷的降解。HY-1降解毒死蜱的适宜条件为:葡萄糖浓度6g·L-1,培养温度30~35℃,pH为7.0,毒死蜱初始浓度80~200mg·L-1,接种量20%(体积比,菌体密度:稀释到菌悬母液(OD600=3.0)的0.8~1倍)。结果表明,HY-1菌株降解甲基对硫磷和毒死蜱的适宜条件相类似,只是降解所需的最适葡萄糖浓度和底物浓度不同。  相似文献   

9.
1.控制株型:地四季豆(矮四季豆)出苗后。用10-20毫克/升的赤霉素液每5天喷洒1次.处理3次后能使其茎节伸长、分枝增加、开花结荚提早,采收期提前3-5天。扁豆、四季豆、毛豆等豆类作物的生长中期喷施矮壮素、多效唑能控制植株高度.减轻郁闭。减少病虫害。一般矮壮素的使用浓度为20毫克/升、多效唑的使用浓度为150毫克/升。还可喷洒浓度为100毫克/升的三碘苯甲酸液来控制毛豆的株高,提高其产量。  相似文献   

10.
毒死蜱在叶菜上的残留及降解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芥菜为例,对露地条件下生产的叶菜类蔬菜中毒死蜱的残留及降解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毒死蜱在芥菜中的降解速率在喷药后5 d内呈直线下降趋势,第5 d后降解趋于平稳;毒死蜱在芥菜中的残留量随着喷施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以毒死蜱最高推荐浓度和低于最高推荐浓度3倍的药液量进行喷洒,在7 d安全间隔期及安全间隔期满2d后,毒死蜱在芥菜中的残留量均高于国家标准.因此,建议对毒死蜱的推荐使用浓度、施用次数、安全间隔期等做进一步的试验研究,以确保蔬菜的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1.
利用降解酶去除蔬菜表面农药毒死蜱残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毒死蜱降解菌WZ—Ⅰ能高效降解毒死蜱的特性,研究了消除蔬菜表面毒死蜱残留污染的途径。用自来水、浓度为0.5%的洗涤剂、不同浓度的粗酶液及浓度为0.5%小苏打(NaHCO3),处理受农药毒死蜱污染的甘蓝和黄瓜。结果表明,使用一定浓度的降解酶液能有效去除蔬菜表面的农药残留污染,在10min内最高去除率可达60.2%。不同浓度的酶液对蔬菜表面上的毒死蜱残留去除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酶液浓度的增加,对农药的去除效果逐渐增加。采用酶液优化浓度的选择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0.5%和5.0%的粗酶液在10min对甘蓝表面的毒死蜱的去除率分别为49.8%和55.2%.对黄瓜表面的毒死蜱的去除率分别为30.8%和54.2%,据此确定去除甘蓝和黄瓜表面的农药残留的最佳酶液浓度分别为0.5%和5.0%。在所选用的4种处理方法中,使用粗酶液对蔬菜表面的毒死蜱残留的去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苹果中毒死蜱残留降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解苹果生产过程中毒死蜱的残留污染情况和其在苹果中的降解规律,为指导苹果的安全生产和建立苹果安全综合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田问试验对喷布不同浓度和不同次数的苹果中毒死蜱残留进行了GC-NPD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毒死蜱不同处理在苹果中的残留量顺序为:1 080 g·hm-2喷施3次1 080 g·hm-2喷施2次1 080 g·hm-2喷施1次540g·hm-2喷施3次540 g·hm-2喷施2次,喷药浓度是影响农药残留量的主要因素;苹果中毒死蜱主要残留于果皮,果皮残留量是果肉的30~85倍;苹果中毒死蜱的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其半衰期为10.7~13.1 d,其降解过程主要是酶解、水解和光解;苹果果肉降解速率(TV2=9.2d)比果皮(TV2=12.7d)快,是由于果肉内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酶和水分.施药30 d后,苹果中毒死蜱残留量可降低到0.05mg·kg-1以下,远低于我国和欧盟等国家对苹果中毒死蜱最大残留限量要求.一方面说明毒死蜱是对果品安全的农药,可以在生产上长期应用,另一方面说明,苹果中毒死蜱的残留最大限量完全可由现在的1 mg·kg-1降低到0.05 mg·kg-1,供修订相关苹果安全质量标准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去皮、清水冲洗、清水浸泡、洗洁精洗涤等方法处理苹果果实,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苹果中毒死蜱农药残留去除效果,采用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测定苹果中的毒死蜱农药残留.结果表明,各处理均可不同程度的降低苹果中毒死蜱的残留量,残留量均低于允许量1mg/kg,问隔3d采样降解率为23.2%-53.1%.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木犀草素制剂处理对红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旨在为生物源的、绿色有机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50毫克/升、100毫克/升、150毫克/升、200毫克/升、250毫克/升、300毫克/升)木犀草素制剂对红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随溶液浓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红豆的发芽指标及株高、根长、叶宽、叶长、鲜重、干重等均高于对照组,且对根的促进作用比茎更明显。其中150毫克/升木犀草素水溶液对红豆萌发及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毒死蜱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对毒死蜱具有良好降解作用的菌株,为利用微生物进行有机磷农药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富集分离法从喷施毒死蜱的土壤中分离出4株对毒死蜱有良好降解作用的菌株,经复筛最终得到1株能够高效降解毒死蜱农药的微生物菌株D12,在充分供氧的条件下,研究菌株降解毒死蜱的降解过程、生长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并在纯培养的条件下测定该菌株对毒死蜱的降解效果。[结果]当接种量为菌浓度OD560=0.179,最适pH值为7.0,温度为30 ℃,毒死蜱浓度为100 mg/L时,该菌株D12培养6 d后的降解率达到50.4%。该菌生长的最佳毒死蜱浓度为1000 mg/L,对毒死蜱的最大耐受浓度为3 000 mg/L。[结论]试验筛选的菌株D12在基础培养基中对毒死蜱有较强的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从受毒死蜱污染的农田中取样,分离得到一株毒死蜱高效降解菌株,该菌株最高能够耐受1000mg·L~(-1)浓度的毒死蜱,72h对浓度100mg·L~(-1)毒死蜱的降解率为52.34%。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学方法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确定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7.
硝酸稀土对菠菜中毒死蜱残留的降解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菠菜是我国蔬菜出口的重要品种之一,其毒死蜱残留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和消费者的安全.采用气相色谱法(GC-NPD)测定毒死蜱残留量,研究了硝酸稀土对菠菜中毒死蜱残留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喷施农药之前2 d还是喷施农药之后2d喷施硝酸稀土,不同的硝酸稀土对菠菜中的毒死蜱残留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作用,且随着喷药后时间的延长,毒死蜱在菠菜中的残留量逐渐减少.不同时间喷施硝酸稀土,对菠菜中毒死蜱残留降解的效果存在差异,药后喷施的效果优于药前喷施.在硝酸稀土种类的选择上,首先选择对毒死蜱降解效果好的硝酸铈和硝酸钕,其次选择常乐益植素和硝酸镧.根据稀土农用的安全性分析,参考植物性食品中稀土最大残留限量标准,选择硝酸稀土作为农药残留降解制剂用于蔬菜安全生产,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人类食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毒死蜱降解菌,了解其特性。[方法]从常年施用毒死蜱农药的水稻田土壤中筛选出1株能以毒死蜱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降解菌。[结果]降解菌DC1对浓度100 mg/L毒死蜱15 d的降解率可达到83.3%。通过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将该毒死蜱降解菌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系统发育表明,该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分支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降解菌DC1来源于土壤,适应性强,对解决土壤中毒死蜱残留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控制株型地四季豆(矮四季豆)出苗后,用10~20毫克/升的赤霉素每5天喷洒1次,处理3次后能使其茎节伸长、分枝增加、开花结荚提早、采收期提前3~5天.扁豆、四季豆、毛豆等的生长中期喷施矮壮素、多效唑能控制植株高度,减轻郁闭,减少病虫害.一般浓度为矮壮素20毫克/升,多效唑150毫克/升.还可使用100毫克/升三碘苯甲酸控制毛豆的株高,提高其产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验证1.6%狼毒素水乳剂对蔬菜叶螨的控制作用,并做出安全性评价,设置7组处理,通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全株喷雾,定点调查,统计虫口减退率,计算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6%狼毒素水乳剂浓度为1 500毫克/升时,对茄子、紫背天葵叶螨防治效果分别为94.78%,85.83%;当浓度达到2 000毫克/升时,对紫背天葵表现出轻度药害症状。1.6%狼毒素水乳剂制剂浓度为1 500毫克/升时,对茄子、紫背天葵上叶螨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