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周信文 《当代畜牧》2023,(9):105-106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又称牛病毒性腹泻病,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MDV)引起。笔者从牛病毒性腹泻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发病特点、治疗及预防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正牛病毒性黏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幼龄牛感染率最高,全年均可发病。本文简要介绍了牛病毒性黏膜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建议。1流行特点牛病毒性黏膜病是牛感染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该病毒各年龄的牛都易感染,而且感染率还很高,以幼龄牛最为高发。这是因为新生牛犊在吸吮母乳时,可以获取一定的母  相似文献   

3.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断要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牛黏膜病。本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的热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厌食,腹泻、脱水、体重减轻,黏膜发炎、糜烂和坏死,以及流产胎儿发育异常等。  相似文献   

4.
肖定汉 《动物保健》2005,(10):19-19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牛黏膜病。本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的热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厌食,腹泻、脱水、体重减轻,黏膜发炎.糜烂和坏死,以及流产胎儿发育异常等。  相似文献   

5.
牛病毒性腹泻又名黏膜病。病原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各种年龄的牛均有易感性,犊牛、青年牛易感性强,发病中以顽固性腹泻、排灰色或黑色恶臭并混有黏液或血液的糊状粪便.且伴有鼻镜、口腔黏膜糜烂或溃疡等症状为特征,易形成毒血症。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BVD- 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引起牛的以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呈全球性分布 ,各养牛业发达国家均有流行。在自然条件下 ,可感染家养和野生的反刍兽 ,主要侵害 6~ 1 8月龄的幼牛 ,患牛表现为发病急 ,体温突然升高至 4  相似文献   

7.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危害养牛业的重要病毒性传染病,该病毒主要感染犊牛,成年牛也可以感染发病,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具有潜伏感染和免疫耐受的特征,从而对本病的综合诊断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综述了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为基层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与疫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与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是造成奶牛生产性能下降、繁殖障碍、持续感染等的一个主要原因,并能给养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牛病毒性腹泻导致的黏膜病致死率几乎为100%,严重阻碍了养牛业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对牛病毒性腹泻还没有很好的防控措施。笔者对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诊治作一综述,便于同行在牛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断和预防中予以参考。  相似文献   

9.
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与诊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造成奶牛生产性能下降、繁殖障碍、持续感染等的一个主要原因,并能给养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牛病毒性腹泻导致的黏膜病致死率几乎为100%,严重阻碍了养牛业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对牛病毒性腹泻还没有好的防控措施.笔者对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诊治作了综述,便于在牛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断和预防中参考.  相似文献   

10.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简称病毒性腹泻或黏膜病,1946年由Olafson等在纽约首次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病(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牛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糜烂性口炎、消化道黏膜糜烂坏死、胃肠炎和腹泻。在多数牛群中感染率高,但临床发病率低。本病呈全球性分布,各养牛业发达国家均有流行。我国存在着严重的污染。  相似文献   

11.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简称病毒性腹泻或黏膜病,1946年由Olafson等在纽约首次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病(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牛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糜烂性口炎、消化道黏膜糜烂坏死、胃肠炎和腹泻。在多数牛群中感染率高,但临床发病率低。本病呈全球性分布,各养牛业发达国家均有流行。我国存在着严重的污染。  相似文献   

12.
<正>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以黏膜发炎、糜烂、坏死、腹泻、产奶量下降、妊娠牛流产、产畸形胎或死胎为主要临床特征,将本病简称为牛病毒性腹泻或牛的黏膜病。牛群一旦感染本病,每年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病在1946年美国首先报道,随后在美国的其他地区和世界各地相继出现该病的报道,分离得到该病的毒株。1971年,美  相似文献   

13.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是引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病原,该病毒具有较大的变异性,根据病毒基因组结构特点分为2个基因型,即BVDV1和BVDV2.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造成奶牛生产性能下降、繁殖障碍、持续感染等的一个主要原因,并能给养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从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诊治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该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牛病毒性腹泻又叫做牛病毒性腹泻或者叫做牛黏膜病。这是一种传染病,主要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发的而且呈现的是隐性的感染性的疾病。牛病病毒性腹泻有急性的传染病也有慢性的传染病症状,急性的病症会出现发热的腹泻症状,慢性的病状没有急性这么明显。患病的牛会出现腹泻、鼻腔的黏膜发炎、口腔发炎等症状。  相似文献   

15.
牦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牛的一种病情较为复杂的疾病,引起的急性疾病称为牛病毒性腹泻,引起的慢性持续性感染称为黏膜病。本病于1946年在纽约首次发现,目前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牦牛群中陆续发现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血清阳性率在30.0%~42.4%,病死率30%左右[1]。本病主要感染牛,尤其是犊牛,严重危害养牛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将牛病毒性腹泻定为三类疫病。  相似文献   

16.
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牛临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常常会引起牛腹泻、肠胃炎、消化道黏膜糜烂等症状,传播范围广,传播时间长,任何年龄的牛都易感,并且可以传播给其他反刍类动物,对养牛业存在较大的威胁。目前临床常用的西药疗法对牛病毒性腹泻的治疗效果不佳,本文总结了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情况及临床症状,综述了多种中药复方对牛病毒性腹泻的治疗基础,为牛病毒性腹泻的中药疗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又称牛病毒性腹泻(BVD)或牛黏膜病(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极为复杂、呈多临床类型表现的疾病。1946年由Olafson等在纽约首次发现。本病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尤其养牛业发达的地区,这  相似文献   

18.
牛病毒性黏膜病又称为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以患病牛腹泻、口腔和鼻黏膜发炎溃烂坏死为主要症状的传染性疾病。最近几年,随着许昌牛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牛病毒性黏膜病是近些年发病率较高的传染性疾病,发病后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及时控制病情,会导致牛死亡,对养殖者养殖效益会产生影响。基于此,笔者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牛病毒性黏膜病的发病原因和治疗策略进性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牛黏膜病。本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的热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厌食,腹泻、脱水、体重减轻,黏膜发炎、糜烂和坏死,以及流产胎儿发育异常等。[病原]本病病原是黄病毒科瘟病属的成员。病毒粒子呈圆形,外有囊膜,直径50~80纳米。本病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如对乙醚、氯仿和胰酶等均敏感。在36℃~37℃条件下灭活较慢,常用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真空冻干病毒在-60℃~-70℃下可保存多年。[诊断要点]流行病学病牛和带毒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牛所排泄的粪、尿和鼻、眼分泌物、乳汁…  相似文献   

20.
牛病毒性腹泻是由腹泻病毒而引起牛腹泻和发热以及呼吸道疫病等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牛感染了腹泻病毒后,会使得机体免疫机能受到损伤从而造成免疫机能障碍,进而出现混合感染,增加了其它致病性细菌感染。牛在患有病毒性腹泻后,出现食量减少和精神不振以及消瘦,消化道黏膜和口腔黏膜糜烂等症状,因此,开展牛病毒性腹泻防治工作很有必要,针对牛病毒性腹泻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