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全面系统查阅国内外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退耕还林的主要生态效益入手,论述了国内外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现状与方法。提出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阐述了退耕还林的相关概念,并针对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通过探讨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现状,分析、总结了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此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科学地评价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生态效益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以会泽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定位监测站数据为基础,运用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法,通过对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益的比较,测算出生态效益最显著的退耕还林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模式中乔灌草地生态效益最佳,乔、灌地次之,未退耕地生态效益最差,结果与退耕还林工程预期相一致,这说明灰色关联投影法应用于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水源涵养效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林分现状全面调查与分析,根据退耕还林效益监测在各类型林分上所选典型性样本上的监测数据,采用现代森林生态效益计量评价理论和方法,初步评估得出退耕还林的水源涵养量为287.0070万m3,年效益为253.8万元,为效益监测、工程效益总体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其综合效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效益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退耕还林(草)效益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作者在对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森林生态效益的内涵、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及理论基础作了综述 ,并指出了在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如替代的合理性问题、结果的可加性问题、计算的重复性问题、评价的全面性问题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等 .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今后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的八点建议 :(1 )进行森林多种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2 )从国情出发建立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理论框架 ;(3)在创新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分区案例研究 ;(4 )建立区域性森林生态效益定位监测系统 ,为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5 )更全面地研究生态效益计量评价指标 ,使之既具完备性又具独立性 ;(6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标准 ,使评价结果能为林业补偿等法律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7)建立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核算制度 ;(8)建立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河南省10个退耕还林监测站2012—2017年连续6年的监测数据,遵照《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通过对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得出河南省2017年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总价值489.78亿元,是2000—2017年中央财政对全省退耕还林工程投资总额的4.53倍。  相似文献   

8.
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天保工程对于西南地区生态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价值计量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西南地区天然林严重退化的问题,利用价值计量的方法,在实用性与系统性的原则指导下,建立了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其中2级指标8个,3级指标14个,并对西南地区天保工程进行生态效益评价。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0年来取得了可观的生态效益,2008年与1998年相比,净增生态效益945451.6亿元,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结果为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评价作实证指导。  相似文献   

9.
在退耕还林工程新周期的开始阶段,对以往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进行评估以期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所属森林生态站等的数据资源,参照《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办退字[2013] 16号)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评估了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结果显示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各项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491.94亿元/年,各项生态效益由高到低依序为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释氧、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和林木累积营养物质.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量占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量的19.40%(95.45亿元/年),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占64.77%(318.64亿元/年),封山育林占15.83%(77.85亿元/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信阳市平桥区退耕还林实施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综合评价退耕还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总结了在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当地退耕还林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典型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区,也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和生态效益监测的重点地区,工程实施面积占到全国退耕面积的33.60%。为了对该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地定量化监测和评估,对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生态区划十分必要。方法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范围、年平均降水量、≥10 ℃积温、地貌数据以及中国行政区划,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中叠加分析法,区划得出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区。结果分别选取地貌、水热条件和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功能强度作为3个级别的区划指标,得到1级区域4个,2级区域19个,3级区域31个。结论基于能够表征其特性的多重指标对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范围进行区划,直观地反映了该区域的实际地理分域规律,为其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奠定基础,便于对相应生态区的生态效益结合其所属的区划指标进行合理的分析,用分区特征来印证生态效益的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2.
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延安市1999-2019年退耕还林工程数据,依据《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选取净化大气环境、涵养水源、保育土壤、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和固碳释氧等5个生态服务功能,使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法等对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年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173.10亿元,在5种生态功能中以涵养水源发挥的生态功能最大,约占生态效益总价值量的44.48%,积累营养物质发挥的生态功能最小,仅占总价值量的3.38%。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以退耕地还林生态效益最大,约占总生态效益的60.47%。不同树种的生态效益以刺槐林最大,约占总生态效益的54.70%。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以吴起县生态效益最高,整体呈现出北高南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退耕还林(草)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基本策略.自1999年开始试点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中存在政策不能及时兑现、资金划拨滞后、造林质量低下等问题.作者建议应明确指导思想,建立新的投入和保障机制,走一条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大通县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2008年,大通县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15193.34hm2,工程的实施在推进大通县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自1999年以来,黄土高原大规模地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环境呈显著恢复态势。采用2002年和2008年两期Spot5遥感影像,评估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黄土高原典型农林复合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驱动下,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总变化率高达36.77%,主要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果园、幼林地、林地等。28.95%的耕地转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其中48.83%转为果园,44.69%转为幼林地。景观格局变化呈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山腰缓坡区以转化为果园为主,中、高海拔多转化为幼林地。退耕后流域生态景观得以优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6.
自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青海省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也使退耕农民得到了实惠,然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限制和阻碍了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发展.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实践中的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7.
姚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96-598,601
黄土高原是我国退耕还林(草)工程重点建设的区域之一,在工程实施中该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稳固退耕成果的有效手段。该研究分析了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面向国家生态建设需求,结合区域特点,提出了构建完善的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机制、推进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韩杨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919-4922
基于“微笑曲线”理论,分析了新疆林果业的产业构成和发展现状,“微笑曲线”理论表明,在研发、加工制造和品牌营销的3大环节中,研发和营销环节在产业链中有高附加值优势,而加工制造环节所获得的利润水平较低.提出了新疆林果业提升经营竞争力和价值增值的战略对策:寻求生态、社会、经济3大效益平衡点,引导科研投入;围绕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基地,着力发展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信息化和物流建设,抓住林果产业建设的重点;以“绿色”为切入点,突出地域特色,实施自主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19.
申强  雷继成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8):19-20,58
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典型代表,退耕还林工程是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而榆林市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成活率低;重林轻草,重治轻管;农民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基层政府工作不力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恢复生态的对策,以便交流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以永和县芝河镇霍家沟村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从退耕还林政策执行、成效、成果巩固等方面入手分析,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为今后退耕还林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