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不同林龄(8、13、18 a)的沙棘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沙棘人工林在不同生长发育进程中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土壤养分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沙棘人工林磷脂脂肪酸总量、细菌特征脂肪酸总量、真菌特征脂肪酸总量均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磷脂脂肪酸总量、细菌总量在成熟林时达到最大值。真菌总量在中龄林时出现最大值,在进入成熟林后略有下降;2)不同林龄的沙棘人工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及速效磷含量随着林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并于成熟林时达到最大值;3)土壤微生物总PLFA量、土壤细菌PLFA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碳氮比、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真菌PLFA量与土壤全氮、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速效钾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林龄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和养分特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pH值表现为免耕旋耕翻耕,土壤容重表现为免耕翻耕旋耕;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含量和有效养分(有效磷、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变化均呈现出一致性规律,具体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与免耕相比,翻耕和旋耕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和纤维素菌)数量、土壤酶(蔗糖酶、脱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有明显的增加,具体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与蔗糖酶、脱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和细菌数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蔗糖酶活性、脱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微生物量碳仍是有效养分的主要来源,其中土壤pH值对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贡献为负,这是造成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差异的重要原因。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与微生物量氮含量、固氮菌数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固氮菌数量主要依赖于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新疆泥火山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新疆泥火山区域山地荒漠带、草原带、泥火山口、灌木带4种不同生境为研究对象,用稀释平板法对该区域的细菌、放线菌、真菌进行分离计数,研究土壤的微生物数量、酶活、理化性质,并对其进行方差分析、简单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泥火山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显著差异,且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在不同生境表现为:草原带山地荒漠带灌木带泥火山口;真菌数量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细菌、放线菌数量与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与土壤转化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磷酸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含水量、磷酸酶活性、转化酶活性等可以作为影响该区域土壤养分组成的重要因子。由结果可知,新疆泥火山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与土壤环境因子呈正相关或负相关,可以较好地反映泥火山区域土壤养分的组成情况。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云南植烟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烟叶品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探索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对烟叶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植烟土壤合理施肥及烟叶品质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对烟叶品质有直接效应,烟叶中的钾主要来源于土壤钾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对烟叶总植物碱含量、总氮含量、浓度、刺激性有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主要通过对土壤养分的转化利用间接影响烟叶品质,土壤放线菌数量与土壤全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及烟叶钾离子含量、烟叶燃烧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烟叶氯离子含量、刺激性、余味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细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烟叶总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烟叶刺激性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放线菌对土壤中全氮、速效钾的转化、利用及植株吸收有明显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烟叶的燃烧性;细菌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有促进作用,可降低烟叶刺激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陕北延安地区枣树土壤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树龄的枣树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的微生物菌群、养分及pH状况,并且分析三者间相互关系.[结果]在不同树龄的枣园土壤微生物中,微生物类群的分布规律为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数量差异表现为盛果期枣园>老龄期枣园>幼龄期枣园,且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递减;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有机质及有效氮、磷、钾、铁、钼均呈正相关,其中细菌数量与有机质、有效氮极显著相关,放线菌数量与有效钾显著相关,真菌数量与有机质、有效钾显著相关;3种微生物类群均与土壤pH呈负相关.[结论]适当降低土壤pH,提高养分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改善枣园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以紫云英为受试植物,研究不同浓度外源化感物质阿魏酸(10~(-7)、10~(-6)、10~(-5)、10~(-4)、10~(-3)mol/L)对紫云英幼苗形态、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阿魏酸对紫云英幼苗生长的形态指标均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效应;随着阿魏酸浓度的增加,5种所测土壤酶活性全部呈下降趋势,所有微生物数量均呈递减趋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铵态氮含量均呈递减的趋势,而硝态氮则呈递增的趋势;并且土壤酶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酶活性、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及铵态氮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硝态氮含量则与土壤酶活性、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海拔高度喀斯特断陷盆地的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法,对土壤理化因子、植物养分含量、微生物类群丰度以及微生物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在不同海拔高度下变化差异显著,变异系数均不超过10%,为弱变异性;土壤速效钾的变化是一个随海拔高度的增加逐渐变化的过程,只有当海拔达到一定高度时,差异才显著;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容重、pH值以及含水量在不同海拔高度下变化差异不显著。2)不同土壤层次下,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不同。在10—20 cm土层中,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均与土壤速效氮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最大;在不同土层中的细菌数量与土壤全氮也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但在不同土层中微生物三大类群丰度与土壤pH值没有显著相关性。3)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磷钾比有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微生物量磷与微生物量氮、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植物全碳与微生物碳氮比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微生物氮磷比以及土壤磷钾比呈显著负相关。可见,土壤营养状况、植物生长发育所需养分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之间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不同树龄苹果园土壤微生物、养分及pH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黄土高原苹果主栽区洛川县不同树龄苹果园的土壤微生物、养分及pH,并分析三者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树龄果园微生物在数量分布上有一定差异,表现为盛果期果园>老龄期果园>幼龄期果园;不同树龄果园微生物中,微生物类群的分布规律为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其中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差别达到100倍以上;果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以表层土壤最高,并随土层的加深而递减。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和土壤pH值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效锌均呈正相关。其中,土壤细菌数量与土壤有效氮、有效钾极显著相关,土壤放线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极显著相关,土壤真菌数量与土壤有效钾显著相关。3种微生物类群与土壤pH均呈负相关,其中细菌数量与土壤pH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9.
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土壤生物肥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区表层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酶活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壤养分季节动态等土壤生物肥力特征。【方法】在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中设置样地,2011-08中旬在样地上、中、下坡位放置分解袋,分别于2011年9月、11月和2012年3月、5月、7月中旬随机取回部分分解袋,测定其中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含量季节差异显著,在3种微生物中以细菌数量最多;细菌和真菌数量,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7月最高,放线菌数量、脲酶活性9月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细菌数量与全钾、有机质、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真菌数量与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放线菌数量与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49.766%,主要综合了蔗糖酶、全钾、全磷、真菌的信息。【结论】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土壤养分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反映土壤生物肥力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福建武平烟区205个土壤样本的质地、pH值及土壤养分状况,并对不同质地土壤各肥力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武平烟区植烟土壤砂土占37.07%,壤土占58.05%,黏土占4.88%.(2)不同质地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全钾达到显著水平,并表现为黏土含量最高,砂土含量最低.壤土全磷含量最高,砂土最低,pH值表现为砂土最高,黏土最低.砂土pH值与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碱解氮呈显著负相关,全氮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碱解氮与全磷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壤土pH值与全磷和全钾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全氮和全磷,有效磷与速效钾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全磷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黏土pH值与全氮呈显著负相关.砂土各肥力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大,而壤土和黏土各肥力因子间的相互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辽宁仙人洞典型林分森林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宁省仙人洞自然保护区内阔叶混交林、红松林、日本落叶松林、针阔混交林、赤松林以及栎类林6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有机碳储量、全氮含量、碳氮比(C/N)及有机碳含量与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不同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逐渐降低,且不同土壤层次间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15.11~47.07 g/kg;不同林分土壤全氮含量为2.83~11.17 g/kg;不同林分的C/N为9.27~28.23,平均值大小为栎类林红松林赤松林日本落叶松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不同林分0~5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大小为针阔混交林(230.64 t/hm~2)日本落叶松(210.46 t/hm~2)阔叶混交林(136.26 t/hm~2)赤松林(122.84 t/hm~2)红松林(97.84 t/hm~2)栎类林(68.55 t/hm~2);在0~10 cm土层,各个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10~20 cm土层,各个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有机碳与速效钾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肖坑地区不同林分土壤养分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森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对肖坑地区常绿阔叶林、竹纯林、马尾松林下0~10、10~20、20~30 cm土壤的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林分土壤的养分状况。[结果]3种林分土壤的全氮、全磷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全磷、速效磷含量及10~20 cm土层的全氮含量差异明显,全氮含量的变异幅度为0.09%~0.23%。竹纯林土壤全磷含量最高,常绿阔叶林最低;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马尾松林最低。常绿阔叶林土壤钾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加,竹纯林土壤钾含量在10~20 cm土层中最高,马尾松林土壤钾含量在各土层中变化不大。3种林分土壤偏酸性,马尾松林土壤pH值最低。[结论]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火灾对森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火烧杉木林、马尾松林和未火烧马尾松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结果表明,火烧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产生重大影响.土层深度为0-20 cm,火烧马尾松林土壤微环境受到明显干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细菌数量逐渐减少,真菌数量逐渐增加;深度大于20 cm,火烧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变化与上述相反,火烧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总数低于未烧林,火烧杉木林微生物数量变化幅度较小;在20-40 cm深处,细菌数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略有增加,真菌数量则略有减少.2种火烧林型土壤细菌和真菌总数呈极显著差异(P0.01).受林火干扰,在0-5 cm深处的表层土中,火烧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大于火烧杉木林,火烧马尾松林土壤真菌的r=-0.6841,细菌的r=-0.5288;火烧杉木林土壤真菌的r=-0.7216,细菌的r=-0.3789.相关分析表明,在显著性水平取0.05时,2种火烧林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层深度间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5 a(幼龄林)、10 a(中龄林)、30 a(老龄林)的橡胶林、30 a桉树林和热带次生林,研究不同树龄橡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分布特征,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差异及其随季节的变化。结果表明:5种林型下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由高到低依次为中龄林>幼龄林>次生林>老龄林>桉树林,中龄林、幼龄林和次生林3种林型和另外2种林型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旱季到雨季,5种林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逐渐升高,雨季明显高于旱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随土壤深度逐渐降低,5种林型下0~10 cm和20~30 cm的土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有显著差异;不同林型下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有机碳、含水率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土壤质量随林龄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土壤质量随林龄的演变特征,以山西太岳山40,60,80年生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指数评估相关的土壤质量状况。结果表明:随着油松人工林龄增加,土壤含水率显著增加,而土壤容重则显著减小;而0~1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质量分数增加最为显著;80年生油松林的土壤微生物碳氮质量分数分别在10~30 cm和0~20 cm土层显著大于60年生和40年生油松林,而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为0.568(80年生油松纯林)> 0.500(60年生油松纯林)> 0.363(40年生油松纯林)。说明随着林龄的不断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质量分数和理化性状得到了提高和改善,太岳山油松人工林的土壤综合质量也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6.
生草栽培对梨园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不同生草种类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梨园不同生草区的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梨园生草能显著增加0~4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提高0~20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显著增加0~40cm土层的全氮含量,降低0~40cm土层的全磷含量,且不同生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有差异;梨园种植白三叶草可显著提高脲酶、蔗糖酶的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种植多年生黑麦草可显著提高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磷酸酶的活性;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有密切关系,其中脲酶活性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全磷、全钾含量为显著正相关,与全氮含量为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含量为负相关,蔗糖酶活性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全磷、全钾、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龄级橡胶林土壤各组分碳含量及影响因素,为云南省乃至我国植胶区土壤质量和天然橡胶产业的高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双版纳景洪农场九分场为采样地,选取5种龄级(2、10、16、27和34a)橡胶林不同土层土壤样品为试验样本,测定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龄级、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和20~40 cm)间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5种不同龄级橡胶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差异,土壤pH在2.59~4.47,含水量在17.48%~40.38%,土壤容重在0.99~1.40 g/cm,全氮含量在0.75~1.37 g/kg,全磷含量在0.45~1.68 g/kg,全钾含量在1.70~22.71 g/kg。不同龄级橡胶林的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存在差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7.51~20.13 g/kg;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2.81~7.20 g/kg,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13.96%~95.87%;稳定态有机碳含量在1.82~4.69 g/kg,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9.04%~62.45%;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在0.23~0.52 g/kg,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1.14%~6.92%。土壤有机碳组分在不同土层中的变化规律相似,即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各组分碳含量下降,表现为0~10 cm>10~20 cm>20~40 cm。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关系密切,总有机碳含量与易氧化有机碳和稳定态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相关程度不显著(P>0.05,下同);土壤理化特性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有所不同,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与土壤pH、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及全磷和全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pH呈极显著负相关;稳定态有机碳含量与全磷和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仅与全钾含量、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余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不同龄级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各组分间相关性较强,且土壤pH、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及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重要因子,各理化指标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贵州4种典型马尾松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马尾松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马尾松群落植被种类差异显著,其中马尾松杉木混交林植物种类最多,为23种,马尾松硬阔混交林最少,仅11种。对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综合分析表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高于草本层,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整体表现为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天然次生纯林>人工纯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2)不同群落间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高于纯林, pH值则相反,有机质和有效磷与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全钾含量与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3)不同马尾松群落土壤多酚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差异不显著,脲酶、β ̄葡萄糖苷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差异显著,且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或全磷呈显著相关,这3种酶可作为不同马尾松群落类型土壤肥力状况和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庞泉沟流域土壤粒径分形维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庞泉沟流域不同海拔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天然油松林、人工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天然华北落叶松林、油松-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sea)混交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云杉(Picea asperata)-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等林种10个典型林分共39份土壤样品的质地、分形维数以及土壤养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壤质地主要砂质壤土、粉砂壤土、壤质砂土及砂土,其比例分别为46.15%、25.64%、23.08%、5.13%。流域内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2.34%、36.58%、1.08%,粉粒和黏粒变异程度高于砂粒。分形维数介于1.773 3~2.778 9,均值为2.509 0,标准差为0.192 5,土壤质地越粗,土壤粒径分形维数越小。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粉粒含量和黏粒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流域内不同林分土壤pH值在6.25~8.09,天然林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人工林,碱解氮含量人工林显著高于天然林,所有林分土壤表层均缺乏有效磷。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有机质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有效磷相关性不显著。分形维数越大,土壤pH越大,土壤肥力越小。因此,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判断庞泉沟流域土壤质地差异与土壤养分差异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