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1 毫秒
1.
寄主大小模型认为寄生蜂后代性比与寄主大小相关,寄生蜂倾向于在大寄主上产出更多雌性后代,在小寄主上产出更多雄性后代。探讨了以家蝇蛹为寄主时,蝇蛹佣小蜂后代产量和性比变化;单次寄生情况下,寄主大小及寄生顺序对寄生蜂后代性比等影响。结果表明,蝇蛹佣小蜂的产卵期为(8.93±3.34) d,单头雌蜂能产雌性后代(34.11±16.34)头和雄性后代(11.04±8.87)头,且雄性百分比为0.24±0.11。随成蜂日龄的增大,寄生蜂产生雄性后代的比率显著增加。蝇蛹佣小蜂在寄生家蝇蛹时,会优先选择寄生个体较大的蛹;在单次寄生的情况下,蝇蛹佣小蜂倾向于在较大的家蝇蛹内产出更多的雌性后代。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寄主质量对寄生蜂寄生的影响,在室内研究了桔小实蝇蛹体大小对蝇蛹金小蜂寄生选择和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饥饿法处理桔小实蝇三龄幼虫获得体型(用体质量表示)差异较大的寄主蛹,供蝇蛹金小蜂选择寄生,观察寄生蜂寄生不同质量寄主的子代数量、发育历期、性比和成虫寿命。结果表明,蝇蛹金小蜂对寄主大小有显著的选择性,蝇蛹金小蜂显著偏好寄生体型较小的寄主蛹,而且随着寄主体型的增大,其雌性比率增大;然而,桔小实蝇蛹体大小不影响蝇蛹金小蜂子代的发育历期和寿命。由此可见,蝇蛹金小蜂母蜂能够根据寄主质量来调节子代的数量和性比,以最大优化子代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3.
烟蚜茧蜂在有雌雄两性存在的情况下,营两性生殖。未交配过的雌虫只生殖雄性后代。雌雄配对均可在24h内完成交配,交配过的雄蜂可再次支配,而雌蜂无此情况。雌蜂对蚜虫是否已被寄生并无分辨力,导致过寄生现象出现。过寄生程度随寄生的密度增大而减轻,反之则加重。雌蜂产卵对Ⅲ龄若蚜有明显的选择性。雌蜂1次仅产1粒卵,卵的孵化率高达98%.成蜂寿命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但饲喂以清水、蚜虫蜜露、10%蜂蜜水均可使成蜂寿命延长。成蜂性比亦随温度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异。兼性滞育。田间调查已发现其重寄生蜂7种。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麦蛾茧蜂种群的室内扩繁效率,采用人为控制种蜂婚配条件,研究麦蛾茧蜂交配经历和种蜂性比对交配行为及子代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蛾茧蜂种蜂交配经历对雌雄交配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交配经历较少的雄蜂再行配对时,求偶次数和交配次数较多、求偶强度较强且单次交配时间较长。没有交配经历的雄蜂比有5~6次交配经历的雄蜂交配时间显著要长。麦蛾茧蜂雄蜂交配经历对子代雌雄性比具有一定影响,但对子代总蜂数量的影响不明显。较少交配经历的雄蜂与处女雌蜂交配繁育所获子代雌蜂数量较多,雌雄性比较高。室内人工繁殖时,适当提高麦蛾茧蜂种蜂中雄蜂的比例有助于提高子代雌蜂数,当种蜂性比为1雌3雄,益害比为2(雌蜂数)10时繁殖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5.
蝇蛹金小蜂是实蝇类害虫蛹期重要寄生蜂之一,该蜂已在国外用于控制实蝇类害虫,但对不同实蝇害虫的寄生特性尚缺乏研究。以蝇蛹金小蜂为研究对象,采用"H"型管和培养皿两种方法,研究蝇蛹金小蜂对寄主的选择行为,以探究寄生蜂对寄主种类的选择偏好性。结果发现,蝇蛹金小蜂在桔小实蝇和瓜实蝇蛹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在桔小实蝇蛹上停留的寄生蜂数量较多,寄生率较高,表明寄生蜂偏好选择寄生桔小实蝇。  相似文献   

6.
半闭弯尾姬蜂性比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半闭弯尾姬蜂寄生小菜蛾幼虫的龄期、温度、密度等影响性比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半闭弯尾姬蜂寄生小菜蛾2,3龄幼虫时,所得寄生蜂后代雌蜂所占比例小于雄蜂,而寄生4龄幼虫时雌蜂比例高于雄蜂;当温度控制在15~25℃时,该蜂后代雌蜂所占比例较高,温度高于25℃时,雌蜂比例明显降低;将4,6,8对蜂引入养虫笼所得后代寄生蜂的雌蜂比例高,10,12对时雌蜂比例降低,说明养虫笼内寄生蜂的拥挤会导致其后代雌蜂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7.
烟蚜重寄生蜂-蚜虫宽缘金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蚜虫宽缘金小蜂在温度25±1℃、相对湿度70%~80%的条件下,完成1个世代需10~12d.雌雄性比为1.9∶1.0.成蜂羽化的当天即可交尾产卵,雄蜂可多次交尾,雌蜂只交尾1次.未交尾的雌蜂可进行产雄孤雌生殖.雌蜂产卵量为162~335粒,平均223.7粒,其产卵量随雌蜂寿命的延长而增加.成蜂取食寄主体液的寿命可达24d.在烟田重寄生率最高达37.86%,其种群数量的高峰期仅晚烟蚜茧蜂5d,是制约烟蚜茧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烟蚜茧蜂Aphidins gifuensis Ashmead生物学研究Ⅱ.成虫生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烟蚜茧蜂在有雌雄两性存在的情况下,营两性生殖。未交配过的雌虫只生殖雄性后代。雌雄配对均可在24h内完成交配,交配过的雄蜂可再次交配,而雌蜂无此情况。雌蜂对蚜虫是否已被寄生并无分辨力,导致过寄生现象出现。过寄生程度随寄生的密度增大而减轻,反之同蛔重。蜂产卵对Ⅲ龄若蚜有明显的选择性。雌蜂1次仅产1粒卵,卵的化率高达98%。成蜂寿命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但饲喂以清水,蚜虫蜜露,10%蜂蜜水均水可使成蜂寿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烟蚜茧蜂的交配行为,探讨雌蜂传递的线索对引发雄蜂交配行为的作用,为烟蚜茧蜂的规模化繁殖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室内显微镜下和温室繁蜂棚内直接观察烟蚜茧蜂的交配行为,设死亡处女雌蜂(n=19)、碾碎的雌蜂腹部(n=15)、接触过处女雌蜂的滤纸(n=15)、仅提供雌蜂视觉线索(n=20)和空白对照(n=20)5个不同的试验处理,观察雌蜂传递的嗅觉和视觉线索对引发雄蜂求偶行为的作用.[结果]雄蜂交配行为包括接近、求偶、爬背、敲打触角、交配试探、插入、交配、分离,处女雌蜂交配行为包括逃跑和拒绝交配或接受交配、交配、休息.雄蜂与处女雌蜂的交配过程可划分为搜寻和求偶、交配前期、交配和交配后期4个阶段,且试图交配的雄蜂求偶成功后一般能够与处女雌蜂完成整个交配过程.雄蜂会试图与交配过的雌蜂、死亡的雌蜂发生交配行为,但仅出现交配前期.接触过活体处女雌蜂的滤纸和压碎的雌蜂腹部能够引发雄蜂强烈的振翅反应,而密闭在透明容器中的处女雌蜂不能引发雄蜂的振翅反应.[结论]烟蚜茧蜂的交配行为由—系列固定行为组成,雌蜂传递的嗅觉线索是引发雄蜂求偶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雌蜂腹部是短程雌性性信息素产生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白足蚜小蜂(Aphelinus albipodus)是蚜虫重要内寄生蜂之一,为更好地利用白足蚜小蜂防控农林害虫,在室内以桃蚜(Myzus persicae)饲养并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对其成虫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足蚜小蜂羽化时间集中在6:00-10:00。羽化当天即可进行交配,交配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求偶、交配前期、交配及交配后期。交配过程耗时148.5 s±10 s。雌雄同性间存在交配竞争。一头雌蜂在观察的3 h内可与1.8±0.2头未交配雄蜂交配,雄蜂可与10.4±2.0个雌蜂交配。白足蚜小蜂可进行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孤雌生殖的后代均为雄性,一头雌蜂24 h孤雌生殖18.8±1.0头雄性子蜂;两性生殖可产9.9±1.1头雌蜂及6.6±0.4头雄蜂。寄生过程可划分为搜寻寄主、试探寄主、产卵寄生或取食寄主及清扫梳理5个步骤。从产卵寄生到成蜂羽化需要10~14 d。白足蚜小蜂喜欢在上午羽化,羽化后即可交配,雌雄蜂均可多次交配,同性个体间存在交配竞争,以孤雌和两性生殖繁衍后代,完成一个生活史需10~14 d。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同种成虫的气味对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交配期间性比调节的影响,设置对照(无气味)、已交配雌虫、未交配雌虫和已交配雄虫等4种气味源,分别处理单对刚羽化成虫24 h,然后用幼嫩豇豆(Vigna unguiculata)豆荚单头饲养被测雌虫,观测每日所产子代的性别和数量,计算子代性比。结果表明:已交配雌虫气味处理的子代雌虫数(22.80头)最少,跟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同对照的子代性比(0.31)相比,已交配雌虫和未交配雌虫的气味分别导致子代性比显著提高和降低,子代性比分别为0.48和0.22,而已交配雄虫气味对子代性比无显著影响。4个处理中,仅已交配雌虫气味处理的雌虫在产卵最后1天的日性比达到1.00,即雌虫体内的精子已消耗殆尽。成虫气味源对雌虫产卵天数没有明显影响。实验结果说明,普通大蓟马在交配期间能依靠嗅觉判别周边雌虫的交配状况,然后通过调控雌虫的获精数量,实现对子代性比的自调节。  相似文献   

12.
卵巢打点注射质粒pIRES2-EGFP生产转基因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绿色荧光蛋白为报告基因,转染兔卵母细胞,探索建立操作方便、效率高、成本低、可定量生产转基因兔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4只成年新西兰雌兔,每侧卵巢内分别打点注射0.25 mL 0.5~0.8 mg/mL的质粒,注射后第3日、第16日和第31日进行人工辅助配种;卵巢注射后第3日、第16日和31日随机各取1只雌兔卵巢做冰冻切片,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应用PCR 和 Southern 杂交检测转基因新生仔兔阳性率.结果经荧光显微镜观察,卵巢注射后第3日配种的雌兔卵巢冰冻切片及48 h以后的胚胎呈现绿色荧光;卵巢注射报告基因后第3日配种的雌兔后代阳性率最高,PCR 和 Southern 杂交检测结果分别为72.7 %和45.5 %;第31日配种的后代阳性率最低,分别为36.8 %和15.8 %;第16日配种、第3日配种和第31日配种雌兔的阳性后代数量呈递减趋势.卵巢注射后第3日配种,虽然后代阳性率较高,但是其产仔数最少.实验结果表明,用注射器直接对卵巢打点注射外源基因生产转基因兔的方法操作简便、高效,为日后大规模制备一些大型家畜的转基因后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生殖行为是个体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对白背飞虱的交配、产卵等生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背飞虱雌虫羽化昼夜节律高峰期在12∶00~14∶00,雄虫羽化高峰期比雌虫早,在10∶00~12∶00,交配昼夜节律高峰期在凌晨0∶00~2∶00和中午12∶00~14∶00,产卵昼夜节律高峰在12∶00~16∶00,雌雄成虫均可交配2次以上,雌虫多次交配后产卵量显著多于单次交配的雌虫,未经交配的雌虫也能产卵,但产卵量显著少于交配过的雌虫且所产卵不能孵化,表明白背飞虱不具有孤雌生殖现象。  相似文献   

14.
15.
《农业科学学报》2023,22(7):2162-2172
Odorant receptor (OR) is crucial for insects to detect and recognize external chemical cue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survival. The insect OR forms a heteromeric complex composed of a ligand-specific receptor and a ubiquitously odorant receptor coreceptor (Orco). This study used the CRISPR/Cas9 technique to knock out (KO) Orco and reveal its essential role in acting on OR-meditated olfactory behavior in a critical invasive agricultural pest, the fall armyworm (FAW), Spodoptera frugiperda. Electroantennogram (EAG)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Orco mutants of both male and female moths severely reduced their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the eight tested plant volatiles and two sex pheromones. However, the Orco gene played distinct roles in mating behavior between sexes: the mating behavior was fully disrupted in mutated males but not in mutated females. The oviposition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Orco KO females displayed reduced egg laying by 24.1% compared with the mated wild type (WT) females. Overall, these results strongly suggest that Orco is an excellent target for disrupting FAW’s normal behavior and provides a feasible pest control approach.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估花曲柳窄吉丁的飞行潜能,利用昆虫飞行磨系统测定雌雄花曲柳窄吉丁成虫在不同光照时间、交配状态、取食状态和日龄条件下的飞行能力。结果表明:雌虫24 h内最远飞行距离5 500 m,雄虫最远飞行距离1 397 m,雌雄成虫 间飞行距离差异显著;雌虫在24 h光照时间下飞行距离比L/D(昼/夜)=16 h/8 h光照周期下更远;交配雌虫与未交配雌虫在飞行距离上有显著差异,交配后雌虫飞行距离更远,而交配对雄虫飞行能力无显著影响;经取食并休息的雌虫飞行距离显著大于不取食不休息的雌虫;不同日龄未取食的花曲柳窄吉丁雌虫飞行能力存在一定差异,1日龄飞行能力最弱,13日龄最强,从1~2日龄开始飞行距离增加,2~4日龄飞行距离随日龄增加而减少,而在4日龄后飞行距离又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说明花曲柳窄吉丁具有较长距离飞行的潜能,这可为该虫的传播扩散和风险评估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水平人工转染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获得营产雌孤雌生殖松毛虫赤眼蜂生殖方式在环境条件改变时的遗传稳定性,探索Wolbachia与其宿主间的相互适应性。【方法】采用喂食抗生素、持续高温处理、与雄蜂交配等方法,观察产雌孤雌松毛虫赤眼蜂寄生和羽化等情况。【结果】抗生素诱导下,从F2代开始出现雄蜂,经诱导获得的雄性与正常雌性、诱导获得雌性交配可以产生后代,且20个后代群体都有雄性个体出现;25℃恒温下,与雄性交配的产雌孤雌松毛虫赤眼蜂寄生数和未交配的相比显著降低,到F7代恢复正常,只有交配的F2、F4后代出现个别雄蜂,其它世代和未交配所有世代均未出现雄蜂。而32℃高温下,交配与未交配至F5代所有羽化个体全为雄蜂。【结论】不同温度下与雄蜂交配不会改变Wolbachia感染引起的松毛虫赤眼蜂产雌孤雌生殖方式,抗生素处理和持续至少20 d的32℃高温是改变感染Wolbachia的松毛虫赤眼蜂生殖方式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