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围产期奶牛产前14和7 d血清能量平衡指标以及脂肪因子对产后酮病的预警作用及意义。从奶牛产前21 d至产后21 d,每隔7 d跟踪采集60头围产期奶牛尾静脉血,最终筛选出健康奶牛21头,酮病奶牛17头,检测奶牛各时间点血清BHBA、NEFA、Glu、TG、INS、 ADP、LEP、抵抗素、IL-6和TNF-α含量,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预警酮病的指标,再采用ROC曲线确定各风险评估指标的诊断效果及最佳分界值。结果表明:奶牛产前14 d时,血清BHBA和NEFA可作为酮病的预警指标;BHBA的最佳分界值为0.42 mmol/L,对应的敏感度为58.8%,特异度为81.0%;NEFA的最佳分界值为0.47 mmol/L,对应的敏感度为58.8%,特异度为90.5%;产前7 d时,血清BHBA和NEFA可作为酮病的预警指标,BHBA的最佳分界值为0.34 mmol/L,对应的敏感度为76.5%,特异度为66.7%;NEFA的最佳分界值为0.32 mmol/L,对应的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47.6%。本研究发现产前14和7 d血清ADP、LEP、抵抗素、IL-6和TNF-α均不适合为产后酮病的预警指标。然而,随预产期临近,该5种脂肪因子Logistic曲线的显著性逐渐向具有统计学意义接近,存在作为酮病预警指标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乳汁中的体细胞数对乳脂的影响,对黑龙江省某规模化牧场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监测数据中乳汁体细胞数与乳脂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乳脂率,乳脂产量(产奶量×乳脂率)、产奶量与体细胞数的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1222、0.05073、-0.02918,P值分别为0.0004、0.1433、0.4000.乳脂率、...  相似文献   

3.
评价酮粉法和血酮仪法诊断奶牛酮病的性能。于某集约化牛场选取1~6胎次,产后7~21 d泌乳奶牛291头,分别用血酮仪检测血液β-羟丁酸含量和酮粉法检测乳液,诊断奶牛酮病。结果表明:血酮仪法具有检测准确,检测率高,但费用较高,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等特点,不适合集约化牛场大批量使用。酮粉法具有样品采集简便,价格低廉,且具有较理想的检测灵敏度等特点,适合奶牛群体酮病筛查诊断。酮粉法更适合大型牧场泌乳初期奶牛酮病的群体检测,血酮仪可用于对疑似牛的确诊性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胎次和泌乳月对奶牛乳脂率的影响。[方法]对宁夏平吉堡奶牛场1 500头成年奶牛乳脂率进行测定,研究不同年龄、胎次和泌乳月对奶牛乳脂率的影响。[结果]奶牛平均乳脂率为3.64%,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乳脂率由4岁的3.94%降至9岁的3.54%;奶牛平均乳脂率随着胎次的增加也逐渐下降,由1胎的4.03%降至8胎的3.26%;奶牛平均乳脂率随着泌乳月的延长而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变化趋势。[结论]该研究结果对今后的奶牛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两种定性检测方法检测围产期奶牛亚临床酮病的发病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从贵南县2个奶牛场收集135头围产期和泌乳期奶牛的新鲜尿液和乳汁,用试剂法和粉剂法检测其中尿酮和乳酮的阳性变化。[结果]试剂法和粉剂法均可用于奶牛尿酮和乳酮的早期检测。粉剂法具有易配制和携带、使用简单方便等优点,更适用于现场的尿酮和乳酮的阳性检测。尿酮阳性率高而敏感,而乳酮阳性率低。产后尿酮阳性率(34.7%)明显高于产前。酮体阳性率从产后10 d开始明显增加,且集中在产后10~20 d。[结论]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应在产后10 d左右。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血酮水平对奶牛生理机能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选择围产后期奶牛20头采集血样,根据血液BHBA值分为4组,每组10份.根据已有的研究表示BHBA值在0~0.4 mmol/L范围内的奶牛为正常组,在0.5~1.4 mmol/L范围内的奶牛为能量负平衡组,在1.5~2.9 mmol/L范围内的奶牛为亚临床型酮病组,大于3 mmol/L奶牛为临床型酮病组.采集各组奶牛血液,制备血浆,采用自动兽用生化分析仪和酶标仪测定奶牛各项生化指标.[结果]血浆中BHBA、AST、GLB、TP、NEFA、TCH、TG的浓度临床型组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且部分指标随着酮体值的升高呈现升高趋势;血浆中ALP的浓度正常组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血浆中GGT亚临床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血浆中ALB的浓度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浆中ALT的浓度临床型组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血浆中GLB的浓度临床型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浆中LDL-C、HDL-C的浓度临床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且随着酮体值的升高呈现升高趋势;血浆ApoA1、ApoB浓度在NEB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血酮水平可预警奶牛肝脏功能和脂代谢是否异常.  相似文献   

7.
选择48头奶牛,分为6组,每组8头,分别为泌乳盛期,泌乳中期和泌乳末期,每个泌乳期设高产组和低产组,研究不同泌乳阶段和产奶水平下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泌乳阶段的延长淋巴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其中泌乳末期最高为2.95%,显著高于泌乳盛期(P0.05),泌乳中期淋巴细胞凋亡和各阶段差异不显著;在泌乳盛期和泌乳中期,高产奶牛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极显著地高于低产奶牛(P0.01),泌乳末期低产组淋巴细胞凋亡率升高为3.02%,高产组低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率逐渐上升,并且高产奶牛更易于发生淋巴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物模型BLUP法在估计新疆地区荷斯坦牛育种值中的应用,为荷斯坦牛的选种选配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新疆呼图壁种牛场牧一场、牧二场及牧三场1996~2010年共15 a荷斯坦牛生产性能记录资料,运用动物模型BLUP法,对荷斯坦牛进行单性状育种值估计.[结果]估计得到公牛产奶量育种值、乳脂率育种值、乳蛋白率育种值排名第一的分别为94166、8466、11100120号;母牛产奶量育种值、乳脂率育种值、乳蛋白率育种值排名第一的分别为120030103、120040007、320030159号;并根据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育种值制定了荷斯坦牛总性能指数公式(TPI).[结论]为使种牛评定更准确,需综合考虑产奶量和乳成分等性状,制定荷斯坦奶牛总性能指数公式.  相似文献   

9.
张佳兰  昝林森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2970-12971
[目的]寻找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候选基因。[方法]以中国荷斯坦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方法对AGPAT6基因第2内含子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并分析多态位点对奶牛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乳中体细胞评分的影响。[结果]扩增出462bp的中国荷斯坦牛AGPAT6基因第2内含子;PCR—SSCP分析该基因第2内含子有AA、AB和BB3种基因型,其频率分别为0.1511、0.6578和0.1911;不同基因型与中国荷斯坦牛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之间显著相关(P〈0.05),与体细胞评分相关不显著(P〉0.05)。[结论]初步认为AGPAT6是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一个候选基因或分子标记,该研究为奶牛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雷云  魏时来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347-2348
[目的]探索重新调配养分供给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方法]在不改变饲粮原料种类与数量的前提下,调整每顿优质蛋白质和产奶净能值的供给,研究其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结果]调整后奶牛日均标准产奶量提高2.12 kg,达0.1显著水平。在精饲料蛋白质与粗纤维略有变动、蛋白质品质有较大改动的情况下,晚上精饲料干物质采食量增加0.47 kg时次日早晨产奶量和乳脂率分别提高0.54kg和0.292%;早晨精饲料干物质采食量减少0.23 kg时中午产奶量和乳脂率分别提高0.74 kg和0.102%;中午精饲料干物质采食量减少0.23 kg时下午产奶量基本不变,但乳脂率提高0.408%,差异极显著。[结论]早晨和中午饲喂配方一致和饲喂量相等饲料的2号料设计符合奶牛实际生产模式与代谢特点,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1.
复合酶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验夏盛复合酶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的实际影响。[方法]对泌乳奶牛进行为期40 d(预试期5 d,正试期30 d,试验后再观测5 d)的饲养试验,试验组在日粮的基础上日添加夏盛复合酶40 g,不添加复合酶为对照组,测定日产奶量和乳脂率。[结果]试验期内天气逐渐变热,奶牛产奶量下降,试验组正试期比预试期的下降幅度(4.28%)明显低于对照组下降幅度(8.36%),且日均产奶量比对照组高1.49 kg,差异显著(P<0.05)。在整个试验期内,试验组奶牛的乳脂率逐渐升高,而对照组呈波浪形变化。正试期内,试验组奶牛的乳脂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4%,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夏盛复合酶有效提高了奶牛的生产性能,可以在生产中大规模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棉籽替换TMR(全价混合日粮)中精料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试验选用产奶量、膘情、胎次相近、泌乳后期健康的荷斯坦奶牛30头,褐牛25头.采用自身对照,对照期按牛场常规TMR饲喂奶牛,试验期在TMR中用2kg全棉籽替换等量的精料饲喂奶牛,与对照期相比较.[结果]试验期乳脂率、乳糖率极显著地高于对照期(P<0.01),荷斯坦奶牛和褐牛的乳脂率提高了9.09;和8.70;;荷斯坦奶牛和褐牛的乳糖率提高了2.82;和7.98;;试验期奶牛产奶量、干物质采食量、乳蛋白都有增高的趋势,但与试验期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奶牛泌乳后期,用2kg全棉籽替换TMR中等量(2kg)精料可以提高奶牛的乳脂率和乳糖率,但对体细胞数及其它乳成分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王银龙  刘强  赛务加甫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563-8564,8567
[目的]为新疆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预防和控制亚临床酮病的发生提供早期的诊断依据。[方法]通过对新疆石河子和奎屯地区奶牛血酮含量的测定,研究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酮病的发病率。[结果]石河子地区奶牛酮病的发病率为3.33%,略高于奎屯地区。石河子地区奶牛酮体含量为(1.257±0.233)mmol/L,也高于奎屯地区。[结论]奶牛场应定期检测酮体含量,预防酮病的发生,制定合理的营养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畜禽种业》2011,7(9):155-155
7月18日.北京首农集团所属i元种业公司举行“奶牛全群单产再创新纪录”媒体发布会,宣布i元绿荷29个核心牧场2.5万头成母牛,2010年头年单产达到10278公斤,再次刷新我国大群体奶牛单产新纪录,牛奶的平均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数、细菌总数等指标,也远远超过国家标准.达到欧盟标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我国奶牛育种历史阶段、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未来奶牛育种的方向,即奶牛有更高的产奶量;牛奶中有更高的乳蛋白率和乳脂率;更适合的体重;更好的饲料转化效率;更好的产犊间隔和繁殖性能:更好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6.
奶牛醋酮血病是奶牛体内营养物质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以精神异常、瘤胃代谢紊乱、酮血、酮尿及酮乳和低血糖症为特征的酮体酸中毒症。多见于营养好的3~6胎的高产奶牛,一般在产后3周左右发病,  相似文献   

17.
王银龙  高树  贺志锐  刘强  赛务加甫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42-6743,6745
[目的]研究新疆荷斯坦奶牛酮病血清中的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其酮病致病机理的探讨。[方法]以新疆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用酮粉法和改良的水杨醛检测法对其血清进行检测,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应用DTNB显色法测定血清中GSH-Px活力,应用黄嘌呤氧化法测定血清中T-SOD活力,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中MDA含量。[结果]酮病奶牛血清中GSH-Px活力极显著降低(P0.01),T-SOD活力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MDA含量显著增高(P0.05);对照组奶牛血清中的NO含量和NOS活性均显著高于阳性组。[结论]酮病不但影响奶牛的抗氧化系统而且也会降低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酶的活性,对于揭示奶牛酮病的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奶牛酮病又称牛醋酮血病、酮血症、酮尿病。是由高产奶牛产后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其临床特征为食欲减退。渐进性体况下降以至消瘦。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血、尿、乳、汗和呼气中有特殊的丙酮气味,部分牛伴发神经症状。本病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已成为危害奶牛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常见于产后2—6周内.产前和分娩8周后较少见,多发于舍饲期间缺乏运动.且营养良好的4—9岁高产奶牛。  相似文献   

19.
对红鳍东方[鱼屯]Fugu rubripes进行正常投喂和饥饿处理(10、20、30、40d)后,测定红鳍东方[鱼屯]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以及脾脏中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巨噬细胞的吞噬率。结果表明:饥饿后红鳍东方[鱼屯]外周血中白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正常投喂组,且在饥饿20d时白细胞的数量达到最大值;饥饿后脾脏中淋巴细胞的增殖转化能力与转化率比正常投喂组高,饥饿10d时达到最大值,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淋巴细胞的转化率逐渐降低;饥饿后脾脏中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与吞噬率均高于正常投喂组,且在饥饿20d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16头荷斯坦奶牛分娩前后血浆葡萄糖、酮体含量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的活性进行动态跟踪检测,以探讨荷斯坦奶牛分娩前后酮体等血液指标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各指标间的动态相关性,揭示奶牛酮病的高发时间以及与血酮、血糖等酮病指标相关性密切的肝功能指标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奶牛肝功能损伤出现在血酮、血糖出现异常之前;被检酶的峰值出现在产后14d,而血酮峰值出现在产后28d,血糖最低值出现在产后35d;亚临床酮病牛各项指标处在异常范围的时间较长,机体对许多被检指标调节缓慢且不稳定;在非酮病、亚临床酮病牛GGT和血酮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而ALT、AST与血酮、血糖的相关性均不显著。揭示了肝脏功能损伤在前、酮病发生在后的时序特征,反映出肝脏功能与酮病发病机理之间的联系。因奶牛酮体含量在产后2—6周较高,3-4周最高,此期是监控酮病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