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草鱼、鲫、团头鲂、黄颡鱼、黄鳝、泥鳅和斑点叉尾鱼回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血清、皮肤、鳞片中酪氨酸酶活力,以及皮肤、鳞片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探讨体色相关因子、色素在不同种类、同一种类不同部位分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酪氨酸酶在皮肤、鳞片、血清中均有分布;不同种类鱼皮肤、鳞片中总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也存在差异,尤其是体色带黄色的鱼如黄鳝、泥鳅的背部、腹部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很高,显著高于其他试验鱼种(P〈0.05);即使体色较黑的鱼如鲫、草鱼、团头鲂的鳞片、皮肤中也含有较高含量的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对于同一种鱼,其背部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腹部皮肤。本试验表明鱼体体表颜色是黑色素和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综合表现的结果,其中黄色色泽的深浅与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有直接的关系;黑色色泽深浅与酪氨酸酶活力大小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不同体色鲤、鲫鳞片的色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不同体色的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auratus)品种为实验对象,测量和观察了背部鳞片、腹部鳞片,以及彩色斑纹鳞片的色素组成和分布。结果得出,鲤、鲫鳞片上层的色素有黑色素、红色素、黄色素3种,分布于鳞片的后区,其中心区域色素浓密,外缘区域较稀疏,占整个鳞片的百分比为25%~35%。鳞片下层的色素主要是鸟粪素,镶嵌有少量的黑色素、红色素、黄色素,分布于鳞片的后区和前区,约占整个鳞片的百分比为30%~65%。并归纳总结了鲤、鲫中相近体色品种的鳞片色素分布异同点,讨论了鸟粪素在鲤、鲫鳞片上的分布特征,金鲫的体色演化,以及黑背鲤、黑背鲫中黑色素的遗传特点。研究亮点:观察了鲤、鲫背部和腹部鳞片上的色素分布状况,测量分析了鳞片下层色素区、鳞片上层色素区占整个鳞片比例的特点。拍摄了不同体色鲤、鲫鳞片一一对应的色素图谱,找出了相近体色品种的鳞片色素分布异同点,这些研究内容为揭示鲤、鲫多姿多彩的体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鲤、团头鲂、鲫、草鱼、乌鳢、革胡子鲶、黄鳝、鲢和鳙9种食性不同的鱼的脲酶比活力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食性与脲酶比活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草食性与滤食性的草鱼和鲢、鳙脲酶比活力明显高于其他几种鱼,肉食性与杂食性鱼脲酶比活力明显要低。9种鱼脲酶主要分布在前肠和中肠,后肠脲酶比活力很低,与前、中肠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番茄果实色泽与色素组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果色的番茄品种为材料,采用HPLC法测定番茄果实中主要类胡萝卜素含量,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番茄果实中的叶绿素含量,分析了番茄果实色素提取液可见光区(350~700nm)吸收光谱,探讨了番茄果实色泽与色素组成和含量的关系,以期丰富番茄品质形成基础理论。结果表明:红果番茄中番茄红素含量较高,L402和利生8号的番茄红素含量分别为36.0、33.3μg/g,黄色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与红色类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含量比值分别为0.19和0.24,是果实表现红色的主要原因;黄果番茄中黄色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金冠中的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分别为0.9、1.0μg/g,黄色类胡萝卜素与红色类胡萝卜素比值为0.73;绿果番茄果实中叶绿素含量达到11.4μg/g,占色素含量的71.7%。红棕果番茄果实同时含有大量番茄红素、较多量的叶绿素和黄色类胡萝卜素是果实呈现深暗红棕色的主要原因。番茄果实的色泽主要取决于果实内各种色素的组成、含量及比值。  相似文献   

5.
辣椒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色与类胡萝卜素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颜色辣椒果实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辣椒果实色泽与类胡萝卜素变化的相关性,为选育高辣椒红素新品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薄层层析方法测定不同时期辣椒果实的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结果】(1)青果期绿色、成熟期为红色的品种共分离出16种色素;青果期前合成的叶绿素和部分黄色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转色期后下降,青果期后合成的红色、橙色和黄色类胡萝卜素含量大幅增加;成熟期类胡萝卜素总含量和辣椒红素含量高。(2)青果期乳白色、成熟期为红色品种共分离出12种色素,青果期色素含量较低;随着果实发育,青果期前合成的黄色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大,青果期后合成的黄色、橙色和红色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较快;成熟期类胡萝卜素总含量较低,辣椒红素含量较高。(3)青果期绿色、成熟期为橙色的品种共分离出14种色素;叶绿素逐渐降解,青果期前合成的黄色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幅不大,青果期后合成的黄色和橙色类胡萝卜素含量迅速增加;成熟期类胡萝卜素总含量较高,没有合成辣椒红素。(4)青果期绿色、成熟期为黄色的品种共分离出9种色素;叶绿素和黄色类胡萝卜素逐渐降解,没有合成新的类胡萝卜素,成熟期类胡萝卜素总含量低。【结论】在辣椒果实发育过程中,不同颜色类型果实中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不同,同一类型不同品种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含量有差异;青果期为绿色、成熟期为红色的品种为选育高辣椒红素的理想材料;不同颜色辣椒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不同。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全红"和"粉玉"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体表组织中的差异色素,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两种体色瓯江彩鲤的皮肤、鳍条和眼睛中的差异色素进行鉴定。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全红"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粉玉"皮肤(P0.05),而蝶啶色素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这两种体色的皮肤、眼睛和鳍条中类胡萝卜素的种类和含量进行鉴定,发现"全红"的皮肤、眼睛和鳍条中含有大量的以酯化形式存在的虾青素和黄体素,以及部分未知的类胡萝卜素,而"粉玉"的这些组织中检测不到虾青素和黄体素等类胡萝卜素。"全红"鳍条中虾青素含量最高为(28.00±3.61)mg/kg,而皮肤中的黄体素含量最高为(62.34±4.93)mg/kg。研究表明:虾青素和黄体素等类胡萝卜素是瓯江彩鲤红色体色的关键色素,蝶啶色素对红色没有作用,瓯江彩鲤白色体色存在类胡萝卜素的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7.
饲料中添加叶黄素对金鱼体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饲料中添加叶黄素对金鱼体色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0、100、150、200和300 mg·kg-1叶黄素,饲喂平均体质量(7.8±0.3)g文种金鱼10周,用色差计(WSC-S)对金鱼体表三刺激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叶黄素对金鱼增质量率无显著影响,但添加300 mg·kg-1叶黄素显著增大了饲料系数(P0.05);饲料中添加叶黄素0~150 mg·kg-1时,金鱼体表+a*值(红色)随叶黄素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L*值(亮度)随叶黄素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当叶黄素添加量大于150 mg·kg-1时,+a*和L*值基本保持稳定;与对照组相比,叶黄素添加量为200和300 mg·kg-1时,+b*值(黄色)显著增加(P0.05);随叶黄素添加量从0增加到150 mg·kg-1,金鱼鳞片、皮肤、肌肉和尾鳍中的叶黄素含量也增加,当添加量大于150 mg·kg-1时,上述各部位叶黄素含量达到最高并基本稳定;添加100、150、200和300 mg·kg-1叶黄素均可显著提高金鱼血清酪氨酸酶活力(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金鱼饲料中添加叶黄素150 mg·kg-1可有效改善金鱼体色.  相似文献   

8.
一看鱼种规格同一鱼池同种鱼的出塘规格应整齐、均匀。个体差异较大、参差不齐的劣质鱼种,一般多因抢食、种质混杂、饲养较差等原因所致,这类劣质鱼种的成活率很低。二看鱼种体色优质鱼种体色鲜艳而富有光泽。优质鲢鱼种背部应为银灰色,体侧和腹部为银白色;优质草鱼种体色为淡金黄色,灰黑色的网纹状鳞片比较明显;优质鳙鱼种体色大多为淡金黄,全身黑色斑纹不十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鲢、鳙、草鱼、团头鲂、鲫背、腹肉蛋白质、脂肪等的季节变化及其有关营养、风味特点,发现5种鱼背肉脂肪含量12个月平均值均低于1%;蛋白质含量平均值在17.3—18.5%之间.不存在季节变化;是一种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反之,腹肉脂肪含量在2.2—9.7%之间.具有较多的脂肪和较好的风味。针对这种特点.鲢、鳙、草鱼等大型鱼采取背部、腹部分别加工是可取的。此外还测定证实鲢肌肉中含有较多的EPA和DHA。  相似文献   

10.
几种淡水商品鱼背、腹肉一般成分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鲢、鳙、草鱼、团头鲂、鲫背、腹肉蛋白质、脂肪等的季节变化及其有关营养、风味特点,发现5种鱼背肉脂肪含量12个月平均值均低于1%;蛋白质含量平均值在17.3—18.5%之间.不存在季节变化;是一种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反之,腹肉脂肪含量在2.2—9.7%之间.具有较多的脂肪和较好的风味。针对这种特点.鲢、鳙、草鱼等大型鱼采取背部、腹部分别加工是可取的。此外还测定证实鲢肌肉中含有较多的EPA和DHA。  相似文献   

11.
黄鳝和泥鳅对蚕蛹离体消化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消化道粗酶提取和体外孵育消化的方法,测定了黄鳝和泥鳅的消化道指数=及其对蚕蛹的离体消化率.并以鱼粉为对照,评价2种鱼对蚕蛹的消化利用能力.结果表明,黄鳝和泥鳅对蚕蛹干物质、粗脂肪消化率均显著低于鱼粉(P<0.05),泥鳅对蚕蛹的粗蛋白消化率与干物质、粗脂肪消化率类似,黄鳝对蚕蛹的粗蛋白消化率极显著高于鱼粉(P<0.01);黄鳝对蚕蛹的利用率好于泥鳅.研究认为,蚕蛹作为蛋白饲料可部分或全部替代黄鳝饲料中的鱼粉,而泥鳅饲料中应控制使用蚕蛹.  相似文献   

12.
白洋淀鱼类体内多氯联苯积累特征及其毒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生生物体内易于积累的特性,利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了白洋淀8种鱼类体内多氯联苯(PCBs)含量,并分析了同系物组成特征。根据白洋淀鱼类检测到同系物情况,计算毒性当量(TEQ)并进行评价。白洋淀8种鱼类体内PCBs平均含量范围是55.85~1 485.74 ng.g-1脂肪重,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黄颡>黄鳝>乌鳢>泥鳅>鲤鱼>鳙鱼>鲫鱼>鲇鱼。在8种鱼类PCB同系物组成中,四氯联苯和五氯联苯是主要的同系物,其相对百分含量为52.0%~84.3%。这种组成模式反映了白洋淀地区有多氯联苯工业品的使用历史。8种鱼类体内PCBs的毒性当量(TEQ)范围是0.09~1 412.87 pg TEQ.g-1脂肪重,其大小顺序依次为鳙鱼>鲫鱼>鲇鱼>黄颡>黄鳝>鲤鱼>乌鳢>泥鳅。结果表明,白洋淀淀区部分鱼类已经受到PCBs一定程度的污染,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澳洲银鲈、鲫鱼、黄颡和黄鳝不同组织的溶菌酶活性并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鳞澳洲银鲈和鲫不同组织溶菌酶活性的大小次序均为:肾脏>血清>肠粘膜>脾脏>鳃,除血清和肠粘膜间外,其余组织间皆差异显著(P<0.05),且肾脏远远高于其它组织,与其它组织间差异极显著(P<0.01);无鳞黄颡和黄鳝组织中溶菌酶活性的大小次序均为:肾脏>脾脏>肠粘膜>血清>鳃>体表黏液,不仅肾脏里的溶菌酶活性极显著地高于其它组织(P<0.01),脾脏里的溶菌酶活性也显著地高于肠粘膜、血清和鳃(P<0.05),但体表粘液里几乎检测不到溶菌酶活性。比较不同鱼类中相同组织溶菌酶活性得到,无鳞的黄鳝和黄颡鱼溶菌酶活性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均接近或显著地高于有鳞的鲫鱼和澳洲银鲈(P<0.05),但鲫鱼和澳洲银鲈间除肾脏外,其它组织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泥鳅扰动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索水田养殖泥鳅于其沉积物颗粒分布的作用。[方法]以化学性质稳定的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研究泥鳅扰动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探讨底栖鱼类在水层一底栖界面耦合过程中的生物扰动作用。[结果]泥鳅扰动10d后,沉积物表层示踪颗粒有43.2%向下迁移,最大迁移深度为7.5cm,垂直迁移率为7.676×10^-4g^-1·cm^-2·d^-1。6cm深处的示踪颗粒中,分别有39.7%和9.9%在扰动后向上和向下迁移,向上和向下最大迁移距离分别为4.5cm和5.1cm,垂直向上和向下迁移率分别为7.597×10^-4g^-1·cm^-2·d^-1和1.894×10^-4g^-1·cm^-2·d^-1。[结论]泥鳅扰动能影响水田沉积物颗粒的垂直分布,促进水/土界面的营养物质循环与转化。  相似文献   

15.
角蛋白18(K18)是角蛋白的一种,为中间纤维蛋白,是细胞骨架的必要组成部分。采用RACE法克隆了大鳞副泥鳅K18基因cD NA的全长序列,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讨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大鳞副泥鳅K18基因cD NA序列全长为1 718 bp,其中包含1个长1 296 bp开放阅读框,编码431个氨基酸,蛋白质相对分子量48.66 ku。同源性分析显示,大鳞副泥鳅K18与泥鳅的相似性最高为98%,与斑马鱼、金鱼、虹鳟、白斑狗鱼等物种K18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大鳞副泥鳅与其他物种的K18系统发育同源,并与泥鳅的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K18基因在大鳞副泥鳅的肠、肌肉、胃、心脏、肝脏、精巢、卵巢、脾脏等8种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肠表达最高,心脏最低。研究旨在为大鳞副泥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并为更好地了解大鳞副泥鳅细胞骨架结构系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三种野生泥鳅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5个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黑龙江泥鳅(M.mohoity)、北方泥鳅(M.bipartitus)、泥鳅(M.anguillicaudatus)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泥鳅的5个微卫星基因座共检测到等位基因数27个,微卫星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数范围为3~7个。5个微卫星基因座在三种泥鳅的多态信息含量都达到了高度多态的水平,平均PIC值在0.526~0.722之间,说明三种泥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黑龙江泥鳅、北方泥鳅和泥鳅的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978,0.889和0.742,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83、0.781、0.721。三种泥鳅的遗传距离为0.189~0.559,泥鳅和北方泥鳅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小为0.189,亲缘关系较近,而泥鳅和黑龙江泥鳅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为0.559,亲缘关系较远。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P值。得出所有个体在5个微卫星位点上都无偏离现象。聚类结果显示黑龙江泥鳅、北方泥鳅、泥鳅群体分为二支,泥鳅和北方泥鳅聚为一类,之后两者再与黑龙江泥鳅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7.
8 羟基喹啉对泥鳅胚胎的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泥鳅胚胎发育的胚盘隆起期、原肠胚中期、神经胚期、尾芽期和仔鱼孵出期,分别用不同浓度(1.00×10-4、5.00×10-5、2.50×10-5、1.25×10-5、6.25×10-6mol/L)的8-羟基喹啉进行处理,以胚胎的孵化率及畸形率、仔鱼死亡率及体长的变化等为指标,探讨水体中8-羟基喹啉对鱼类胚胎及仔鱼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随着8-羟基喹啉浓度增加,分别在胚盘隆起期、原肠胚中期、神经胚期、尾芽期开始处理时,泥鳅胚胎的孵化率较对照组显著减低,分别减少至83.5%、74%、61%、79%,畸形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分别增加至58%、72%、61%、71%;在仔鱼孵出期开始处理时,泥鳅仔鱼死亡率由3%逐渐增加至100%;处理组的仔鱼体长短于对照组,且有剂量效应关系。因此,8-羟基喹啉对泥鳅胚胎及仔鱼的发育有明显的抑制、致畸、致死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氨氮胁迫对泥鳅不同组织SOD和GSH-PX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氨氮胁迫对泥鳅肌肉、肝脏、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生态毒理学方法,在淡水中分别添加NH4Cl 0、50、150、250、450 mg/L,并分组。测定21 d内泥鳅肌肉、肝脏、鳃组织中的SOD和GSH-PX活性,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低浓度组(50、150 mg/L)在氨氮胁迫2 d和7 d时,泥鳅肝脏、鳃SOD和GSH-PX活性,随胁迫浓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14 d和21 d时,逐渐降低。但250 mg/L组和450 mg/L组SOD和GSH-PX活性随胁迫浓度的升高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与肝脏和鳃组织相比,肌肉组织内SOD和GSH-PX对氨氮胁迫的反应比较滞后。[结论]氨氮对泥鳅3种组织的SOD和GSH-PX活性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判别分析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识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元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64-564,568
[目的]为科学识别形态特征相似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方法]在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形态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经逐步判别分析,筛选颌须/头长、皮褶长/体长、体高/体长3项形态指标建立识别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判别函数。[结果]结果表明:该函数的判别正确率达94%。[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只需测量颌须、皮褶长、体高、体长4项形态指标,利用判别函数就能快速、简便地确定类别的归属;利用形态指标建立鱼体的判别函数实现对鱼类别的科学、快速判别是可行的,对于指导生产实践以及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