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保山市啤饲大麦区域试验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能否正确选出优良品种供生产、示范尤为重要。通过对2007年至2008年保山市啤饲大麦区试中数据进行质量分析,从试验精确度(EP)和品种比较精确度(VCP)对本轮区试的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田间试验中只有严格按照试验规程最大限度地降低试验误差,才能得出准确可靠的试验数据,从而保证试验质量。  相似文献   

2.
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精确度的基本概念出发,研究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的指标。提出期望品种比较精确度(EVCP)和实现品种比较精确度(RVCP)的概念,给出相应精确度指标计算公式和应用实例,并利用多年历史区试资料对我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棉花区域试验及试点的精确度作了调查。  相似文献   

3.
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精确度及精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分析了全国小麦区试长江上游组1998和1999年42点次试验的试验精确度和试验精度。结果表明现遥区试试验精确度较高而试验精度不高,研究还表明CEV与RLSD。值间存在函数关系,且RLSDα与以LSDα法进行品种间多重比较时的结果是一致的。本文也对区试江总研究工作中所遇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误差变异系数(CEV)和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α)为参数,分析了江苏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1983~1992年中粳组和1999~2003年(缺2001年)迟熟中粳组的试验精度。结果表明:①1年单点试验中,约有85%点次的中粳组和90%点次的迟熟中粳组的CEV<5%,但仅有45.7%点次的试验能鉴别出5%的产量差异,因此1年单点的试验精确度较高,而品种比较精确度则有待提高;②1年多点所有点次试验的CEV和RLSD0.05均小于5.0%,即以多点试验为基础的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精度较高;③根据1年单点试验的精度对试点进行取舍时必须慎重。  相似文献   

5.
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300多个,省级审定的800多个。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安排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和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区试105组,区试点次1493个,参试品种1310个。生产试验71组,试验点次467个,参试品种251个。  相似文献   

6.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简称区域)是育种科研与良种推广的纽带。它既是鉴定育种成果并将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品种审定,良种繁育和推广的重要基础。70年代初,我国先后恢复了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网。多年来,区试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育种科研和良种推广利用作出了贡献。在国家计委和农业部的领导下,进一步建立了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5大作物部分区试基地,从而改善了区试工作的条件,提高  相似文献   

7.
分析2004-2009年5个年度浙江省大麦区试的精确度。结果表明,在1年1点,1年多点,1点2年3个试验层次上的试验精确度绝大多数都能得到保证;但是3个试验层次上的品种比较精确度不尽相同,其中1年多点试验层次上的品种比较精确度最好,1年1点试验层次上的品种比较精确度次之,且不同试点间差异明显,1点2年试验层次上的品种比较精确度最差。提出提高区试的精确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四川农业科技》2011,(2):59-59
根据2010年国家水稻品种区试年会统计,四川省推荐参加国家试验的水稻品种表现突出,成效显著: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推荐审定品种四川5个,占8313%,生产试验品种9个,占81.8%,续试品种7个,占77.8‰筛选试验升人区试品种6个,占60%。其中川优8377是长江流域第一个米质达国颁一级优米标准的杂交中籼稻品种,国颁二级和国颁三级优米品种各3个。  相似文献   

9.
甘薯是四川省的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内江市是我省11个甘薯主要产区之一。为挑选适合我市栽培的甘薯品种,将供试的6个甘薯品种进行各种性状的比较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的试验精确度与精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001—2005年浙江省鲜食玉米区域试验的甜玉米和糯玉米组试验进行了单年单点的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EV)和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0.05)分析。结果表明,区域试验中87.2%的试验误差变异系数小于10%,51.1%的试验的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0.05)小于10%,说明大部分试验的试验质量较高,部分试验的试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提出了提高试验精确度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According to the basic concepts of precision and the principles of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precision types for experiments and variety comparison in regional crop trials (RCT) were studied and developed; expected variety comparison precision (EVCP) and realized variety comparison precision (RVCP)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atistical indexes of them were proposed. It was explained that experimental precision (EP) and variety comparison precision (VCP) are two kinds of precision of RCT; EP includes error precision and variety mean precision, which can be measured respectively by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single observation‘s error (CVe) and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variety mean‘s error (CVY); VCP includes EVCP and RVCP, which can be measured respectively by the detectable least relative difference (DLRD) and the relative least significant distance (RLSD); EP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VCP but not identical to it; RVCP is the realization of EVCP. Besides error,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GE interaction and ANOVA model affect VCP. Several application examples for these precision indexes were presented, and the precision of regional cotton trials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and the Changjiang Valley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historical data of RCTs from 1980 to 1999.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作物模型系列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业模型是“数字农业”的核心技术之一,作物模型是农业模型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中国作物模型技术初创、发展、中国作物模型系列的形成以及中国作物模型系列的原理、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回顾与分析了中国作物模型系列的研究过程与创新点等,同时列举了其在全国范围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不同地区主要大田作物田间秸秆成熟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时间分布与作物的成熟期关系密切,对其可持续利用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首先提出田间秸秆成熟期的概念,通过查阅2006—2011年正式发表的大田试验文献获得大田作物主产品在各地区的成熟期或收获期,确定不同地区各作物秸秆的成熟期。结果表明:从时间分布上看,1—4月是甘薯、甘蔗、棉花、马铃薯和油菜的秸秆成熟期;5—6月小麦和玉米的秸秆开始成熟,为全国秸秆成熟初期;7—11月为水稻、小麦及玉米集中收获时段,属于秸秆成熟盛期,其中,9和10月秸秆成熟的作物最多;12月为秸秆成熟末期,马铃薯、甘薯、花生、棉花、黄红麻和甘蔗的秸秆在此时期成熟。长江以北地区的作物秸秆成熟期为6—10月,高峰期在8—10月初;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无霜期长,可栽培作物种类多,秸秆成熟时间相对分散。明确田间秸秆的成熟期,为研究我国田间秸秆资源的时间分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长期施肥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变化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目的】阐明长期不同施肥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态势及其差异,为评价和建立长期施肥模式、促进粮食持续生产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主要长期试验不施肥(CK)、施化肥(NPK)、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3个处理的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700多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长期不施肥的玉米和小麦产量总体上表现为极显著(P<0.05)下降趋势,年下降量分别为110.9和33.4 kg?hm-2,而水稻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施用化肥,玉米、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均呈极显著(P<0.01)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量分别为90.9、48.5和25.3 kg?hm-2。化肥配施有机肥,3种作物的产量随时间没有显著变化,均比较稳定,与NPK比较,玉米、小麦和水稻产量变异系数分别降低了8%、4%和3%。3种作物比较,小麦和玉米产量年际间变异较大,而水稻产量相对稳定。施肥的作物产量与不施肥的作物产量(反映土壤基础地力)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基础地力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施肥产量增加量NPKM处理比NPK处理小0.12~0.31 kg?hm-2?a-1,表明长期施用化肥作物产量对基础地力的依赖程度高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结论】中国农田长期不施肥或施用化肥的作物产量变化趋势为玉米和小麦下降,水稻基本稳定;化肥配施有机肥具有明显的增产和稳产效果,是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陕西渭北旱塬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干旱对旱地农作物生产威胁严重,降水短缺及其季节分布不均制约着旱地冬小麦和春玉米生长发育,是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论文旨在探索渭北旱塬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区在不同轮耕措施下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作物增产增收效应。【方法】于2007-2013年在陕西合阳实施了免耕/深松、深松/翻耕、翻耕/免耕、连续翻耕等不同耕作处理田间定位试验,测定休闲期和作物生育期土壤水分及作物收获期土壤理化性状,分析各耕作处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1)3种耕作处理均能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机质,且以免耕/深松轮耕处理效果最佳,与连续翻耕相比,免耕/深松轮耕处理平均土壤容重较连续翻耕处理降低3.6%,平均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4.4%、11.6%和6.9%。(2)在6个试验年度的3个休闲期间,平均土壤蓄墒率:免耕/深松>翻耕/免耕>深松/翻耕>连续翻耕,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平均土壤蓄墒率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22.4个百分点、4.4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增墒效果显著;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蓄水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高18.2、1.3和11.8 mm。(3)在冬小麦生长期,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蓄水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13.2、1.7和14.6 mm;在春玉米生长期,免耕/深松和深松/翻耕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蓄水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17.8和15.1 mm,深松/翻耕处理低于连续翻耕处理5.0 mm。(4)在冬小麦生产年度,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平均产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产8.1%、8.9%和4.9%,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4.3%、13.8%和10.2%;在春玉米生产年度,免耕/深松和深松/翻耕处理平均产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产10.2%和6.4%,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4.6%和8.2%,翻耕/免耕与连续翻耕处理平均产量接近,水分利用效率接近。【结论】综合可知,3种轮耕模式中,与连续翻耕处理相比,深松/翻耕轮耕模式土壤水分状况较差,但其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翻耕/免耕轮耕模式土壤水分状况较好,但其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差;而免耕/深松轮耕模式对于改善土壤耕层物理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作物增产效应最佳,为渭北旱塬区麦玉轮作田较适宜的休闲轮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冠层温度与作物水分状况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几年囱内外小麦、水稻、玉米和棉花等作物冠层温度与作物水分状况关系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建议,并展望了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7.
当前生产条件下不同作物施肥效果和肥料贡献率研究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目的】研究在当前生产条件下化肥施用对不同作物产量的影响,明确化肥对不同作物产量的贡献率及肥料的农学利用率现状。【方法】2006年至2008年在湖北省分别布置水稻、小麦、油菜和棉花的田间肥效试验251、47、62和26个,分析研究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农作物的增产效果,以及目前不同作物的肥料贡献率和肥料农学利用率现状。【结果】目前农作物平衡施用氮、磷、钾肥的增产效果显著,但不同作物的施肥效应差异较大。与不施肥相比,水稻、小麦、油菜和棉花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分别平均增产2269、2200、1438和1617kg·hm-2,增产率分别为46.7%、109.8%、173.7%和68.6%;相对应的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9.6%、48.6%、56.2%和38.0%,肥料农学利用率分别为7.2、7.7、4.0和3.0kg·kg-1。【结论】现代作物产量的提高和维持必须依赖肥料的施用,并且应该根据不同作物的施肥效应合理配置肥料资源,同时在保证农作物高产的前提下,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2012年国际粮价情况及2013年走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国际粮价总体呈现先弱后强走势,年底价格有所回落,但较年初仍有较大幅度提高,全年平均水平较2011年基本持平。2012年,国际粮食现货和期货平均价格分别比2011年上涨0.96%和下跌1.53%,其中,玉米现货和期货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和2%,小麦现货和期货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和6%,泰国大米现货、芝加哥糙米期货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和1.2%。在全球经济将趋于回暖、全球粮食产需关系偏紧的影响下,预计2013年国际粮价总体将呈高位运行状态。其中,粮食供需方面,据美国农业部报告,2012/13年度全球粮食总产量预计为22.39亿t,比2011/12年度下降3.22%,产需关系由上年度的产高于需515万t转变为产不足需4021万t,玉米、小麦及大米均产不足需。  相似文献   

19.
Spodoptera frugiperda, the pest fall armyworm(FAW), is widespread in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To date, planting insectresistant transgenic crops is one of the main control methods in its native countries.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Bt-transgenic maize(Bt maize) and non-transgenic(conventional) maize and six other host plants in greenhouse pot experiments and field trials for oviposition preference by the Chinese populations of FAW. In laboratory trials, female moths preferred to oviposit on maize with no significant preference between conventional and Bt maize. However, after conventional and transgenic maize were exposed to FAW larvae and damaged, oviposi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transgenic maize than on the conventional one. Field trials showed that for plants less damaged at an early stage(seedling stage), oviposition of FAW on transgenic and conventional maiz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n wheat, sorghum, foxtail millet, peanut and soybean while showing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ransgenic or conventional maize. FAW adults mainly laid eggs on Bt maize, while the larval density and leaf damage rating or percentage of damaged pla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on conventional maize. Larval density and its damage on conventional maiz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n Bt maize and the other five hosts. Thus, maize is a highly preferred and suitable host for S. frugiperda feeding and ovipositing, and Bt maize can be used as trap crop to protect other cro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