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峡红鮰(又名水中昭君)是从鲇科鱼类的变异品种中选育而成的一种集观赏、垂钓、美食于一体的新品种,其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该鱼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食性杂、生长快、单位产量高.2002年,笔者进行了天峡红鮰池塘单养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天峡红鮰是鲶科鱼类变异品种中经过长期选育而成的珍贵鱼类新品种。该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适温范围0~38℃,5℃开始摄食,适宜生长水温15-30℃,pH值5~8.9,该鱼市场售价是普通鲶鱼的1~3倍。2006年佳特合作社在东丽区进行了天峡红鮰的池塘养殖,取得了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下面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前千岛湖网箱养殖品种主要有翘嘴鲌、加洲鲈、鲢鳙、斑点叉尾鮰、花鱼骨鱼、天峡红鮰、鲟、长吻鮠等50余种,养殖户达1 070户,网箱面积达161.18 hm2。网箱养殖乱而无序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政策法规滞后、渔业发展规划以及认识观念落后;采取的对策是科学合理规划,制定养殖标准,缩减养殖面积,核发养殖许可证。  相似文献   

4.
天峡红■,也称昭君■,从鲶科鱼类变异品种经过长期改良选育成为一种集观赏、垂钓、美食于一体的珍贵鱼类新品种。天峡红■在养殖过程中由于高密度养殖环境的影响使其抗病力下降,细菌性疾病时有发生,影响鱼的生长,重则导致鱼的死亡。关于天峡红■疾病这方面的研究结果还较少报道。作者从养殖场取来典型的病鱼,对该病的病原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H-1菌株为致病菌,属于豚鼠产气单胞菌,在对病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药物治疗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来源与症状患病天峡红■来源于广东省广州市水产研究所养殖场,体重…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利用常规生化和物理分析方法对红色斑点叉尾(鮰)(Red Ictalurus punctatus)(简称红(鮰))和黑色斑点叉尾(鮰)(Black Ictalurus punctatus)(简称黑(鮰))背部肌肉一般营养成分、质构特性、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黑(鮰)水分显著高于红(鮰),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红(鮰).红(鮰)肌肉咀嚼性显著高于黑(鮰).红(鮰)和黑(鮰)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8种氨基酸(除色氨酸),总含量占鲜肉的15.75%和15.07%;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18%和5.91%,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9.24%和39.22%,必需氨基酸中均是赖氨酸含量最高,蛋氨酸含量最低,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84.99和83.84;根据氨基酸评分(AAS),红(鮰)和黑(鮰)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根据化学评分(CS),红(鮰)和黑(鮰)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红(鮰)和黑(鮰)肌肉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均符合FAO/WHO的标准.红(鮰)∑MUFA、∑PUFA、EPA+DHA含量以及n-6/n-3 PUFA均高于黑(鮰).结果表明,红(鮰)和黑(鮰)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红(鮰)的营养价值略高于黑(鮰).  相似文献   

6.
天峡红亦称昭君蛔,是宜昌市天峡特种渔业公司从鲶科鱼类变异品种中经过长期改良选育而成的一种集观赏、垂钓、美食于一体的珍贵鱼类新品种。天峡红蛔具有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易养易繁产量高、投资小、效益高、营养丰富等特点。国内外专家认定:天峡红烟必将成为我国淡...  相似文献   

7.
通过人工控制手段,促使红色斑点叉尾鮰与黑色斑点叉尾鮰自行配对、产卵、收集受精卵集中孵化,获得浅黑色的鱼苗;要获得稳定的红鮰鱼苗,必须采取红色斑点叉尾鮰自交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患出血病的天峡红蛔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得出2株细菌,经过人工感染实验确立H-1菌株为致病菌株,并对该菌形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鉴定,确定该菌为豚鼠产气单胞菌,药敏试验该菌对呋喃妥因,氯霉素,丁胺卡那最为敏感,经过生产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我市1988年从湖北省引进美国云斑鮰和斑点叉尾鮰,分别放入试验池进行精心饲养。今年5月19日~20日,试验池塘饲养的13厘米左右规格斑点叉尾鮰突然出现大批死亡,两天死鱼60余尾。病鱼体色粘液较多,  相似文献   

10.
1995年7月2日在本所试验池塘中放养17500尾斑点叉尾鮰.面积1.6亩,放养规格3cm,混养3cm花白鲢1500尾,经过100天饲养.斑点叉尾鮰成活率72%。产值34500元.纯收入18500元,投入产出比为1:2.16。  相似文献   

11.
<正>红鮰是斑点叉尾鮰变异品种。2014年6-8月份,位于大通湖边的一口20亩池塘,体重为0.5~1千克的红鮰出现间歇性死亡,虽多次用药但一直未见明显效果,到了8月11日,出现大量死亡;停食后,死亡逐日减少,到8月15日死亡才基本停止。一、红鮰死亡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本案例中的池塘为标准化水泥护坡池塘。5月27日投放规格为350~450克/尾的红鮰6765千克,约16900尾。5月30日开始投喂膨化配合饲料。6月3日开始投喂药饵(投喂前,在膨化料中加入硫酸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叉尾鮰在涪陵区的水产品养殖总量中的比重达到6-7%,成为主打品种之一。但在产量增加的同时,病害也较为严重。如区农科所池塘养殖的叉尾鮰几乎每年都因鱼病而导致的一定数量的死亡;2004年龙桥镇金锅一社一养殖户承包的池塘,3月份投放叉尾鮰730千克,平均规格50克/尾,7月14日,发生叉尾鮰死亡,第一天死4尾(平均规格350克/尾),第二天8尾,第三天40多尾,最多一天死亡110尾,连续几天死亡叉尾鮰284尾,99.4千克。这些鱼病经诊断后确认是由纤毛虫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来,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流行,造成鱼苗100%死亡;咸鱼的损失也高达30%~80%不等。为了确定该病病原,本试验对患病斑点叉尾鮰脑、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结果从南宁和合浦两地分离到NN和HP两株G短杆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腹腔注射感染可引起健康斑点叉尾鮰100%死亡,浸泡感染可引起30%-55%死亡,并且感染发病的斑点叉尾鮰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两株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均与国外报道的鮰爱德华氏菌参考菌株(JCM1680)相同;两株细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JCM1680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为99.3%。以上研究证实,NN和HP两株细菌为致病性鮰爱德华氏菌,其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为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本研究首次对国内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证实了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的流行及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国内该病的控制及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斑点叉尾鮰具有肉嫩味美、无肌间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是近年来市场颇受欢迎的优良鱼类品种。本次试验根据斑点叉尾鮰的生物学习性,采取温室模拟砂质底质、严格控制水质和水温、施光合细菌等措施,进行高产养殖。结果表明,6~7cm的斑点叉尾鮰苗种当年养成0.6~0.75kg的成鱼,平均单产5.7kg/m2,此次高产养殖试验为西北地区推广斑点叉尾鮰温室养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患出血病的天峡红蛔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得出 2株细菌 ,经过人工感染实验确立H -I菌株为致病菌株 ,并对该菌形态培养特性 ,生理生化鉴定 ,确定该菌为豚鼠产气单胞菌。药敏  试验该菌对呋喃妥因 ,氯霉素、丁胺卡那最为敏感 ,经过生产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网箱培育匙吻鲟大规格鱼种试验@田祖安$宜昌市天峡特种渔业公司 @王正凯$宜昌市天峡特种渔业公司 @吴胜华$宜昌市天峡特种渔业公司 @程伟$宜昌市天峡特种渔业公司  相似文献   

17.
在1997年从美国引进的德克萨斯州选育品系斑点叉尾鮰卵黄苗,经过几年的培育后,于2000年在江苏省泰兴水产良种场首次繁殖。3龄首次产卵的斑点叉尾鮰产卵率较低,卵块较小。泰兴水产良种场对斑点叉尾鮰的繁殖评估结果表明,产卵筒数量少和设置太深造成了上述较差的产卵结果。产卵筒的数量应从原来的1∶10增加到1∶2或1∶3(产卵筒与雌亲鱼之比)。产卵筒设置的深度应不得超过60cm,除非在水温激剧升高的情况下,则将产卵筒设置在水下≥1m。3龄斑点叉尾鮰繁殖的子代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转换率高和成活率高的特点。在81天的投饲期间,五口重复试验地中斑点叉尾鮰从0.08g长到45.9g,平均饲料系数1.31,成活率为85.1%。这些均高于1997年斑点叉尾鮰亲本饲养的结果,在149天的试验期间,斑点叉尾鮰亲本只长到72g,饲料系数为1.47。  相似文献   

18.
斑点叉尾鮰原产于美洲中部和东部的淡水和咸淡水中,具有生长快、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出肉率高等特点,是一种大型的淡水经济鱼类。为了探索80:20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鮰养殖模式,笔者于2004年在峡江县砚溪镇江钢农场进行了80:20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鮰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人工控制手段,促使红色斑点叉尾鮰与黑色斑点叉尾鮰自行配对、产卵、收集受精卵集中孵化,获得浅黑色的鱼苗;要获得稳定的红鮰鱼苗,必须采取红色斑点叉尾鮰自交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患出血病的天峡红蛔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得出2株细菌,经过人工感染实验确立H-I菌株为致病菌株,并对该菌形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鉴定,确定该菌为豚鼠产气单胞菌.药敏试验该菌对呋哺妥因,氯霉素、丁胺卡那最为敏感,经过生产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