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种虾虎鱼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宸 《南方水产》2010,6(4):72-76
采用鱼鳍细胞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对生活于厦门和海南近海沿岸的2种虾虎鱼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2n=44,有2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13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和5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NF=78;拟丝虾虎鱼(Cryptocentroides insignis)2n=50,有9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13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和1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NF=98。未发现随体、性染色体和异形染色体。  相似文献   

2.
青鱼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根据对50个中期分裂相染色体计数的结果,确定青鱼的二倍体数为2n=48,没有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染色体总臂数为96;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为8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为14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2对。其中最大的第一对染色体是sm,并无随体。此外,对各染色体的有关参数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3.
贵州虹彩光唇鱼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肾脏细胞制作染色体标本,研究了贵州虹彩光唇鱼的核型,结果表明:虹彩光唇鱼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9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3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3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10对。染色体臂数(NF)80,核型公式2n=50,14m 16 sm 10 st 10 t,NF=80。  相似文献   

4.
选用蒸汽固定法对阿德利尔虹鳟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阿德利尔虹鳟具有染色体60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20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2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8对,核型公式为:2n=4sm+40m+16t,NF=104。未发现异形染色体。  相似文献   

5.
黄颡染色体组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内注射PHA和秋水仙素,肾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黄颡鱼的染色体玻片,对100个中期分裂相记数统计,确定黄颡的2倍染色体数为2n=52。由测得的核型参数和按Levan等提出的染色体划分标准得出:有14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5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4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3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其染色体总臂数(NF)为90,黄颡核型公式为2n=28m 10sm 8st 6t。  相似文献   

6.
乌苏里拟鲿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体内注射PHA和秋水仙素,体内肾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乌苏里拟鳞的染色体玻片标本.对100个中期分裂相记数统计,确定乌苏里拟鲿的染色体数为2n=52.由测得的核型参数和按Levan等提出的染色体划分标准得出:有12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9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5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染色体臂数(NF)为94.乌苏里拟鳞组型公式为2 n=24m+18 s m+10st.  相似文献   

7.
以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为母本、云纹石斑鱼(E.moara)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可获得正常发育的杂交子一代,俗称红云石斑鱼(红云斑)。本文通过活体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溶液,采用头肾细胞直接制片法,研究红云石斑鱼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红云石斑鱼染色体数目为48(即2n=48),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各1对,2对为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和20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其染色体臂数(NF)为56,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2m+2sm+4st+40t, NF=56。本研究为红云石斑鱼的亲缘关系分析、遗传变异,以及杂交后代种质鉴定、性状选育和种质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体内注射PHA和秋水仙素,体内肾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乌苏里拟鳞的染色体玻片标本。对100个中期分裂相记数统计,确定乌苏里拟鳞的染色体数为2n=52。由测得的核型参数和按Levan等提出的染色体划分标准得出:有12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9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5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染色体臂数(NF)为94。乌苏里拟鳞组型公式为2n=24m+18sm+10st。  相似文献   

9.
胡子鲶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用PHA体内注射法,以肾组织为材料,对胡子鲶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的结果。胡子鲶2N=56,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为9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为12对,近端部和端部着丝点染色体为7对,染色体总臂数(NF)为98。在实验中还观察到第21对染色体在雌性个体为同型,而在雄性个体为异型,因而,这对形态明显异型的染色体的出现与性别有关,很可能是胡子鲶的性染色体,我们将其暂定为XY染色体,但要落实这对异型染色体确实是性染色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河川沙塘鳢细胞遗传学数据,以河川沙塘鳢的头肾细胞为试验材料,制备染色体标本,利用Giemsa染色和Ag-NORs方法对河川沙塘鳢的染色体核型以及具有转录活性的核仁组织区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和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4,其染色体组由44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核型2n=44t,NF=44;Ag-NORs位点位于着丝粒端。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河川沙塘鳢的遗传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荷那龙罗非鱼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体腔注射PHA-空气干燥法对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和荷那龙罗非鱼(O.hornorum)染色体数量、形态和核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罗非鱼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均为2n=44,都具有1对特大的染色体,未发现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对和异型染色体。两种罗非鱼的染色体组型形态基本相似,它们的核型公式为2n=44,6sm+24st+14t,NF=50,用常规染色体染色的方法难以区分。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罗非鱼的常规核型差异不显著,在分类地位上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2.
三疣梭子蟹核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朱冬发 《水产学报》2005,29(5):649-653
实验用三疣梭子蟹于2003年3月-2004年6月购自浙江象山石浦港。以成熟卵、精巢、胚胎及溞状幼体等为材料进行三疣梭子蟹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的研究。染色体制片采用组织切片法和气干法,用Olympus显微镜进行观测、摄影,依据Levan等的染色体分类标准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精巢最适宜进行三疣梭子蟹染色体计数,卵内溞状幼体最适宜做核型分析。三疣梭子蟹染色体的数目是2n=106,n=53。核型分析显示,三疣梭子蟹有20对(第1~20号)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3对(第21-23号)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和30对(笫24~53号)端部着丝粒染包体(t)。因此,三疣梭子蟹核型为2n=106=40m+6sm+60t,染色体臂数NF=152;没有检查出异形性染色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对星洲红鱼(Red Tilapia)形态特征、染色体组型及细胞核DNA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星洲红鱼体型侧扁,体色鲜红;星洲红鱼鳍式:背鳍XⅥ~XⅦ,12 ~ 14;胸鳍13 ~ 14;腹鳍1,5;臀鳍Ⅲ,9~11星洲红鱼体被硬圆鳞,侧线鳞数28~30,上侧线鳞数21~23,下侧线鳞数14 ~16;采用PHA、秋水仙碱腹...  相似文献   

14.
洞庭青鲫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品种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洞庭青鲫(Carassius auratusvar.Dongtingking)肾细胞染色体的核型进行了分析,并对此鱼种进行了品种鉴定。核型分析表明,洞庭青鲫的肾细胞染色体组是由100条染色体组成,染色体组型按着丝粒位置可分为四组,分别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中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5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0对,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3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2对,每对染色体均由二条同源染色体组成。洞庭青鲫肌肉细胞的DNA相对含量(55.75±1.59)(17尾)与二倍体红鲫(Carassiusauratusvar.Red)肌肉细胞DNA相对含量(55.68±1.64)(15尾)基本相等。结果说明,洞庭青鲫是一种二倍体鲫鱼,其染色体数目为2n=100,核型公式为2n=30m+20sm+26st+24t,NF=150。  相似文献   

15.
去除卵膜及受精膜是成功制备棘皮动物染色体的关键步骤。为找到高效去除海胆卵膜与受精膜的方法,使用三氮唑(2 g/L)、盐酸海水溶液(pH 4.75)、二硫苏糖醇(3×10-3 mol/L)和对氨基苯甲酸(3×10-3 mol/L)等4种化学试剂分别对中间球海胆()卵子及各时期胚胎进行处理,比较了不同试剂、处理时间或处理时期的去膜率、去膜后受精率和胚胎畸形率等指标的差异;利用常规空气干燥法对经去膜处理的囊胚期胚胎制备染色体,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三氮唑、盐酸海水溶液、二硫苏糖醇和对氨基苯甲酸等4种试剂对中间球海胆的卵膜和受精膜均有去除效果,其中2 g/L三氮唑处理未受精卵30 min的去膜率为85.50%,去膜后受精率为97.25%,畸形率为1.75%,去膜效果优于其余处理组。利用经该方法去膜后的早期囊胚进行染色体制备效果较好,获得了61个分散良好、形态完整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核型分析表明,中间球海胆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42,核型公式为:2n=20m+20sm+2st,NF=84,即有10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0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对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臂数为NF=84。本研究可为海胆染色体制备及染色体操作育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皱纹盘鲍染色体C带和rDNA定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提高对皱纹盘鲍染色体的辨识水平,实验利用 Ba(OH)2 处理显示了皱纹盘鲍染色体的C带,并用荧光原位杂交分析(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研究了核糖体大亚基rDNA在皱纹盘鲍中期染色体上的数目与位置。核型结果显示,皱纹盘鲍染色体组包含7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8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另有3对染色体介于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与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之间(m/sm)。C显带结果显示,8对染色体有稳定的着丝粒C带,5~7对染色体上有中期相间多态的端部C带,3对染色体上有同源染色体异态的臂间C带。FISH 分析显示,皱纹盘鲍中期染色体上分布着4个大亚基 rDNA位点,分别位于2号短臂(2S)、7号短臂(7S)、12号短臂(12S)和18号长臂(18L)的端部。研究结果为皱纹盘鲍染色体辨识提供了新的特征与标记,为进一步研究皱纹盘鲍种群的染色体多态和鲍属染色体进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