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豆具有粗蛋白含量高、富含赖氨酸及其他氨基酸含量平衡的营养特点,是饲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但含有许多抗营养因子,降低了其饲用价值.豆粕中α-半乳糖苷含量非常高(5%~7%)(Trugo等,1995),是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最主要的抗营养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2.
酶联免疫法测定大豆11S抗原蛋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豆粕的蛋白质含量高达40%~55%,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为全价蛋白源.豆粕蛋白质的赖氨酸含量丰富,还含有较多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是单胃动物良好的日粮蛋白源.目前豆粕已是畜牧饲养业和水产养殖业最重要的配合饲料原料,占蛋白饲料的80%~90%.虽然豆粕中蛋白质含量丰富,但生豆粕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ANF),主要包括大豆抗原蛋白(致敏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大豆凝血素、脲酶、低聚糖、脂肪氧化酶及致甲状腺肿素等,这些抗营养因子阻碍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并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豆粕中大分子蛋白质和肽含量对仔猪小肠绒毛结构的影响。采用凝胶过滤色谱技术分析豆粕中大分子蛋白质和肽含量。选取40头断奶仔猪,随机分成4个处理:去皮豆粕处理、发酵豆粕C处理、发酵豆粕E处理和动物蛋白处理。试验期5周。结果表明:去皮豆粕中大分子蛋白质含量约占80%,发酵豆粕中约占50%,甚至降至24%;发酵豆粕中肽含量约占19%,去皮豆粕中仅有2.7%。与去皮豆粕处理相比,发酵豆粕C处理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发酵豆粕E、发酵豆粕C处理十二指肠、空肠隐窝深度显著下降(P0.05),发酵豆粕E、发酵豆粕C处理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豆粕中大分子蛋白质含量与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呈负相关;发酵豆粕能够在断奶仔猪饲料中使用,并且有效改善断奶仔猪小肠绒毛结构。  相似文献   

4.
采用硫酸铜沉淀法测定常用精饲料原料中的真蛋白质含量,得出真蛋白质占粗蛋白质的比率.常用精饲料的真蛋白质比率分别为玉米95.33%、麸皮96.85%、豆粕98.59%、菜籽饼96.33%~96.4%、棉籽饼93.43%、胡麻饼92.61 %~3.76%、鱼粉88.82%~92.85%和肉骨粉89.77%.由此可知,通常猪和鸡的全价配合料与牛和羊的精料补充料中的真蛋白质比率应大于95%~96%,非蛋白含氮物比率应小于4%~5%.  相似文献   

5.
芝麻的含油量为45%~50%,蛋白质含量为15%~20%,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0%~15%。芝麻粕是芝麻浸取油后的副产物,主要成分是芝麻蛋白质,主要由α-球蛋白组成,约占80%,其等电点为pH 3.8~4.0。芝麻粕的粗蛋白质含量45%以上,氨基酸组成类似于等蛋白含量的豆粕,  相似文献   

6.
大豆具有粗蛋白含量高、富含赖氨酸及其他氨基酸含量平衡的营养特点,是饲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但含有许多抗营养因子,降低了其饲用价值。豆粕中α-半乳糖苷含量非常高(5%~7%)(Trugo等,1995),是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最主要的抗营养因子之一。国外一些公司(如西班牙Itpsa、丹麦Novozyme、韩国Easybio等)已开发出α-半乳糖苷酶制剂产品。  相似文献   

7.
蛋白质是奶牛饲料中一个很重要的营养成分,在奶牛的精料配方中,根据不同的奶牛品种、不同的泌乳时期,豆粕含量在10%~50%不等,可见,豆粕占相当大的比重。我国国产大豆虽然总产量与进口量接近,但国  相似文献   

8.
豆粕系指大豆采油过的残渣经过适度加热、干燥、粉碎.大豆粕是鸡、猪、牛适口性良好的蛋白质源.黄豆粕的粗蛋白质含量约45%,其消化率高达85%~92%.  相似文献   

9.
提取植物油后剩下的饼粕蛋白质含量较高,有很高的饲用价值。豆粕占全世界饼粕总产量50%以上,另外菜籽粕和向日葵粕在一些地区产量也较高。植物油的提取主要通过机械压榨和溶剂浸提。溶剂浸提是最常用的方法,由该方法生产的饼粕,脂肪含量很低(1%~3%)。饼粕的饲用价值与其基本物质含量、加工方法和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有关。1 营养成份与能量含量菜籽粕和向日葵粕的营养物质含量见表1。与豆粕相比,菜籽粕和向日葵粕具有蛋白质低、纤维素高的特点,带壳向日葵粕粗纤维的含量更高。在榨油前脱壳可减少向日葵粕中粗纤维的含量。当向日葵粕用于猪和…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酶解参数(料水比、温度、酶添加量和处理时间)对角蛋白酶降解豆粕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效果的影响,并以小麦麸为酶解豆粕的辅料探究酶解豆粕干燥速率和干燥后物料结块程度。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25℃、添加6 kg/t角蛋白酶、料水比为5:4、酶解24 h,豆粕中约60%的β-伴大豆球蛋白和37%的大豆球蛋白被降解;65℃恒温干燥后,与纯酶解豆粕相比,添加30%小麦麸的酶解豆粕的干燥速率变化不大,但是干燥后物料结块现象不明显;纯豆粕酶解干燥后,6目大颗粒占总物料含量由0增加至7%,6~18目颗粒占总物料含量由20%增加至40%;添加30%小麦麸的豆粕酶解干燥后,6目大颗粒含量变化不明显,6~18目颗粒含量由25%增加至30%。综上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酶解豆粕中添加30%小麦麸能够有效降低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以及减少在高水分条件下酶解豆粕结块。  相似文献   

11.
霍宝占 《饲料广角》2011,(15):36-38
本研究分为2个试验,共有602头断奶仔猪用于该试验,旨在评估肠膜蛋白粉对保育期仔猪的生产性能的影响。在试验1中,252头初始体重为6.8kg的刚断奶仔猪被随机分为5个日粮组,分别为:1)对照组日粮(无任何特种蛋白质源);2)5%鱼粉组;3)3.5%肠膜蛋白粉组;4)6.0%发酵豆粕组;5)1.70%发酵豆粕和1.70%肠膜蛋白粉组;6)3%发酵豆粕和2.5%肠膜蛋白粉组。试验1共设置7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试验进行14d后,所有的猪只饲喂普通日粮(未加动物特种蛋白质源),时间持续14d。结果显示,在试验进行的第0~14d,饲喂含肠膜蛋白粉日粮的(单独添加或和豆粕一起添加)仔猪的ADG和G:F要明显好于其他处理组(P〈0.05);在整个试验期(第0~28d),饲喂含肠膜蛋白粉日粮的仔猪的ADG和G:F也要明显好于其他处理组(P=0.01)。在试验2中,350头初始体重为6.1kg的断奶7d后的仔猪被随机分为7个日粮组,分别为:1)对照组日粮(无任何特种蛋白质源);2)3%鱼粉组;3)6%鱼粉组;4)3.8%发酵豆粕组;5)7.5%发酵豆粕组;6)1.9%发酵豆粕和1.9%肠膜蛋白粉组;7)3.8%发酵豆粕和3.75%肠膜蛋白粉组。试验2共设置10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试验进行14d后,所有猪只饲喂普通日粮,时间持续21d。结果显示,在试验进行的第0~14d,增加日粮中发酵豆粕的含量可有效改善仔猪的G:F(P=0.01);饲喂发酵豆粕和肠膜蛋白粉的混合物较饲喂鱼粉组也可明显改善仔猪的ADG和G:F(P〈0.05),同时也较单独饲喂发酵豆粕组明显改善仔猪的ADG和ADFI(P〈0.05)。在整个试验期(第0-28d),当增加仔猪日粮中发酵豆粕的含量可以明显改善仔猪的G:F(P=0.03)。当仔猪日粮中含有肠膜蛋白粉(不论是单独添加还是和其他蛋白质混合)均可改善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2.
植酸存在于所有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中 ,是豆饼、菜籽饼、棉籽饼等植物蛋白饲料的抗营养的因子。印度水产科研人员测定了植酸对鲮鱼生长、蛋白质效率、饲料转换率和鱼体组成的影响。试验用露斯塔鲮鱼体长 2 .5~ 3.5cm ,水温 18~ 2 2℃。分别投喂含蛋白质 4 0 %、含热量 18.0 7kJ/ g、含植酸0 .5、1.0、1.5、2 .0、2 .5 %的饲料 ,日投饵率为鱼体重的 4 %、日投饵 2次。测出投喂不含植酸的对照组饲料的鱼增重 (94 .87% )、特定生长率 (1.5 8)、蛋白质效率 (2 .0 2 )和饲料转换率 (1.2 1)最高 ,而投喂植酸含量在 1%以上饲料的鱼增重和特…  相似文献   

13.
米曲霉发酵豆粕营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米曲霉对豆粕进行发酵,对发酵后豆粕的常规营养组成,粗蛋白质的组成、蛋白质的营养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校正至发酵前的底物含量,探讨微生物发酵对豆粕中各营养组分的改造程度。结果表明:经检测,与未发酵豆粕相比,发酵豆粕中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但其组成发生了改变,真蛋白质降低了19.19%(P<0.05),生成了2.02%的微生物蛋白,非蛋白氮水平增加了369.08%(P<0.05);发酵豆粕中大分子蛋白(>60 ku)和中分子蛋白(30~60 ku)被降解为小分子蛋白(<30 ku),有效消除了大豆抗原和抗营养因子。同时,发酵使豆粕中NDF、ADF和NFE的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6.77%(P<0.05)、12.57%(P<0.05)、22.25%(P<0.05),粗脂肪含量增加了179.25%;但豆粕发酵后底物重量、蛋白质和总能分别损失了5.14%、3.06%和3.86%。这表明米曲霉发酵过程中以损耗一部分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作为代价,使豆粕本身蛋白质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解,从而获得了一种饲用特性更高的蛋白饲料。  相似文献   

14.
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配套杂交肉鹅不同生长阶段羽毛、胴体和内脏的增重和蛋白质沉积量.结果表明:羽毛蛋白质的沉积集中于3~7 周龄,此阶段羽毛中沉积的氮占羽毛中沉积总氮的74.39%;内脏蛋白质沉积主要集中于1~5 周,此阶段沉积于内脏中的氮量占内脏氮总沉积量的113.98%.内脏和羽毛中氮沉积量的增加主要表现在重量的增加,其蛋白含量变化不大;胴体中蛋白质沉积发生在1~7 周龄,沉积氮占全期沉积量的79.78%.羽毛和内脏中蛋白质的沉积速度以4~5 周龄最快;胴体中蛋白质沉积速度以1~3 周龄最快.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实时监测豆粕发酵过程中抗营养因子的降解效果。以β-甘露聚糖酶高产菌株HTGC-10为发酵菌株,降解甘露聚糖,使用薄层层析及实时电泳检测菌株HTGC-10的降解效果。结果显示,菌株HTGC-10可将甘露聚糖降解为小分子的甘露寡糖;使用HTGC-10发酵10%的豆粕,在发酵的0~24 h内,菌株HTGC-10可以很好地降解豆粕中的大分子蛋白。在发酵的0~24 h内,菌株HTGC-10可以很好地降解抗营养因子,将豆粕中的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和KTI抗营养因子分别降解至原含量的11.9%、18.5%和2.0%,继续发酵24~48 h对豆粕抗营养因子的降解作用不大。研究表明,豆粕发酵以24 h为宜,可以更好地利用豆粕资源。  相似文献   

16.
闫博士信箱     
豆粕和花生粕的区别 1.由于氮折算系数不同,46%的花生粕实际蛋白质含量为40%,46%豆粕实际蛋白质含量为42%,基本差2个蛋白质。2.花生粕除了精氨酸高外,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明显比豆粕低,氨基酸的消化率也比豆粕平均低5%~10%。  相似文献   

17.
前  言配合饲料生产中最大的成本项目是能料饲料和蛋白质饲料 ,两者分别占配合饲料成本的 50~ 60 %和 2 0~ 2 5%。在商品饲料生产中 ,最常用于猪日粮的能量饲料原料是谷物 ,比如玉米、小麦、高粱和大麦 ,以及一些植物油和动物脂肪。豆粕 ,由于其优良的营养价值 ,则是应用最广的蛋白质源。尽管这些谷物被广泛用于商品饲料生产之中 ,但其在大部分热带国家的产量并不足以满足这些国家的需要。在菲律宾 ,商品饲料的年产量大约是 70 0万吨 ,增长率为 8%。最常用的饲料配方 ,含 60 %谷物和3 0 %油籽 (豆粕 ) ,其余则为微量成分。前述谷物产量…  相似文献   

18.
试验选用初始体重为 12 .9kg± 2 .6kg杜×长仔猪 72头 ,随机分配到 18个圈栏 ,每栏 2头母猪和 2头去势公猪。试验饲粮针对不同蛋白饲料原料设计为 3个处理 ,每个处理设 6个重复。 3个处理饲粮的蛋白饲料类型分别为 10 0 %豆粕、2 5 %豌豆和 75 %豆粕、5 0 %豌豆和 5 0 %豆粕。试验依猪体重分 2 0~ 35kg、35~ 6 0kg和 6 0~ 90kg 3个饲养阶段 ,分别检测试验猪各阶段的平均日增重 (ADG)、平均日采食量 (ADFI)和饲料转化率。试验结果表明 ,试验猪在体重 2 0~ 90kg的全程生长肥育期 ,饲料转化率 (P >0 .0 5 )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 ,但ADG (P <0 .0 5 )和ADFI (P <0 .0 5 )差异显著。 10 0 %豆粕、2 5 %豌豆和 5 0 %豌豆等各处理的ADG和ADFI分别为 90 7g和 2 .6 5kg、85 8g和 2 .4 5kg ,以及 84 9g和 2 .4 5kg。  相似文献   

19.
1.豆饼(豆粉):大豆因榨油方法不同,其副产物可分为豆饼和豆粕两种类型。合粗蛋白质40~45%,赖氨酸含量高,适口性好。经加热处理的豆饼(豆粕)是鸡最好的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一般在配合饲料中用量可占15~25%。由于豆饼(豆粕)的蛋氨酸含量低,故与其他饼类成鱼粉等配合使用效果更好。 2.花生饼:粗蛋白质含量略高于豆饼,为42~  相似文献   

20.
发酵豆粕和去皮豆粕离体消化率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养殖业快速发展,饲料资源、尤其是动物性蛋白质饲料资源非常缺乏。在我国水产饲料中,豆粕是优质蛋白资源之一,在饲料中的使用量较大,是水产饲料的主要蛋白质原料之一。发酵豆粕以去皮豆粕为原料,经过微生物混合菌种固体发酵后得到的蛋白质原料。进行发酵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去除豆粕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如抗胰蛋白酶因子、大豆皂苷等,并提高养殖动物对豆粕蛋白质、氨基酸的消化、利用效率。对饲料蛋白质原料品质鉴定的常规方法是测定其蛋白质含量,但仅仅测定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发展了离体消化率测定和消化液中氨基酸生成率的测定,可以对蛋白质原料的实际消化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该文应用这一方法对发酵豆粕和去皮豆粕的蛋白质消化率、消化后氨基酸生成率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发酵豆粕和去皮豆粕在淡水鱼饲料中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