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周祖琳 《植物保护》1984,10(5):27-27
由于性信息素应用试验工作的需要,近几年国内外创造了剪翅法(Snow等,1976)、缚翅法(Kawasaki等,1976)、开放式测定法(李文谷等,1981)、交配盘法(Hendricks,1982)、粘挂雌蛾法(黎教良等,1983)等雌蛾交配率田间测定法。我们以这些方法作基础形成又一种新的测定交配率方法——拴放式交配率测定法。这种测定法的操作比较简单,适用于麦蛾、红铃虫等多种昆虫交配率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交配前后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雌成虫生殖系统中的组织形态及结构变化,利用光学体视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麦蛾卵巢形态及卵子的发生情况,并探究交配对卵巢及卵子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蛾卵巢的发育主要分为5个级别:卵巢发育初期(I 级,初羽化雌成虫)、成熟待产期(II 级)、产卵初期(III 级)、产卵盛期(IV 级)以及产卵末期(V 级);卵子的发生主要分为卵黄发生期、卵黄成熟期和卵黄消亡期3个阶段。未交配雌成虫的卵巢发育停留在成熟待产期,而交配后72 h内雌成虫的卵巢管长度、总卵粒数和成熟卵粒数均随羽化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在成熟待产期向产卵初期过渡时达到最高值;交配更有利于促进卵子的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略讨论了鳞翅目昆虫交配通信模式,性信息素特异性的主要特征,雄性信息素在交配行为中的可能功能,以及性信息素多元组份在种间隔离和配偶体选择中的作用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2018年,在江西泰和开展了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交配干扰试验。结果表明,昆虫性信息素交配干扰法对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迷向效果;对2、3、4代二化螟防治效果分别为72.52%、55.62%、45.13%,对四(3)、五(4)、六(5)代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分别为75.90%、100%、53.33%;昆虫性信息素交配干扰处理区较常规化学防治区减少化学农药制剂用量390 g(mL)/667m2,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麦蛾茧蜂的离体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含昆虫血淋巴、鸡蛋黄和牛奶的培养液用帕拉玢膜加工成小囊状“人工幼虫”,将寄生在大蜡螟幼虫体表接近孵化的麦蛾茧蜂卵,移到“人工幼虫”上培养。麦蛾茧蜂完成从卵到成虫离体发育,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分别为72%、48%和24%。  相似文献   

6.
应用昆虫性诱剂作诱杀法、迷向法防治害虫,交配率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防治效果考查指标。为此,我们在1981年考查迷向法防治红铃虫的效果时,学习应用《开放式雌蛾交配测定法》,未取得理想结果。1983年,试用粘线挂蛾法测定田间雌蛾交配率获  相似文献   

7.
不同温度下东亚飞蝗交配及产卵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设置18、21、24、27、30 ℃ 5个温度梯度研究温度对东亚飞蝗交配和产卵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东亚飞蝗的交配和产卵行为影响显著。在温度低于24 ℃时,雌成虫不交配或交配率很低,且不产卵。在24、27、30 ℃ 3个温度条件下交配率都为100%,有效交配率分别为77.8%、122.09%、146.43%;产卵前期分别为14.6、13.1、12.7 d,但无显著差异。不同温度下雌成虫产卵前后体重变化、每头雌虫一生产下的卵囊重量无显著差异,但27 ℃和30 ℃时平均卵囊重量显著高于24 ℃。  相似文献   

8.
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a(Walker))与其他鳞翅目昆虫[1]一样,授精是以精珠的方式进行的。精珠是在交配时,由雄蛾阳具的内阳茎外翻,送进雌蛾的交配囊中。精珠内的精子通过导精管进入阴道,然后貯藏于受精囊中。精珠含有几丁质,授精后留在雌蛾的交配囊中,所以雌蛾已否交配,可以用交配囊中有无精珠来检定。并且每一次交配,雌蛾仅接受一个精珠,因此雌蛾交配的次数也可以用交配囊中精珠的数目来断定。  相似文献   

9.
延迟交配往往影响昆虫的繁殖和寿命。本文研究了褐飞虱短翅型雌虫延迟交配对其寿命、产卵量及累计产卵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雌虫寿命在不同日龄交配雌虫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羽化后2、4、6、81、0 d交配的雌虫,随着交配日龄的增加,寿命延长。4日龄后随着交配日龄的增加,雌虫产卵量逐渐降低。其中4日龄交配雌虫的产卵量最高,约337粒;10日龄产卵量最低,约168粒。不同日龄交配雌虫的累计产卵率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柽柳粗角萤叶甲交配和产卵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柽柳的重要食叶昆虫———柽柳粗角萤叶甲的交配和产卵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产卵方式与被寄生的相关性等生殖行为进行了研究。该叶甲行多次交配和多次产卵,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包括交配前、交配中和交配后3阶段,对各阶段内不同的行为特征进行了描述。雌虫交配后28h开始产卵;室内条件下卵为聚产,每卵块平均7粒,但野外则多为散产(占57.7%);产卵历期11.4d,每雌产卵141粒。成虫羽化后14d累计卵量为总卵量的50%,28d达80%以上。柽柳粗角萤叶甲雌虫交配1次仅产卵7.5±2.8粒,产卵持续1.9±0.8d;而多次交配雌虫的产卵量为141.0±88.1粒,产卵历期11.4±5.9d。柽柳粗角萤叶甲的交配活动在上午和下午各有一高峰,产卵活动在中午和晚上各有一高峰。柄翅卵小蜂对第2代卵的寄生率(23.6%)高于第3代(5.96%),柽柳粗角萤叶甲二代卵块大小与被寄生率呈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管氏肿腿蜂离体培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是多种天牛幼虫及蛹的体外寄生蜂,张连芹等(1991)认为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天牛是一种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种天敌昆虫资源,我们对该蜂进行了离体培养的研究。寄生昆虫在生物防治上的重要作用激起了人们对寄生昆虫人工培养的极大兴趣,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均有不少的报道。在外寄生昆虫方面,Thompson(1975)用全纯饲料成功地将壮腰姬蜂Exeristes roborator从卵培养至成蜂;谢中能等(1989)用实用饲料成功地培养了紫胶白虫茧蜂Bracon greeni和麦蛾茧蜂Bracon hebetor。本文报道用实用饲料培养管氏肿腿蜂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2.
致病疫霉抗药性、交配型和适合度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在离体条件下,我国马铃薯和番茄上62株致病疫霉中对甲霜灵和恶霜灵抗性菌株占11.29%,平均抗性水平15022倍和24733倍,未发现抗霜脲氰菌株和抗烯酰吗啉菌株。在活体条件下,比利时马铃薯上66株致病疫霉中对甲霜灵和恶霜灵抗性菌株占27.3%,河北省围场、崇礼马铃薯上217株中对甲霜灵和恶霜灵抗性菌株分别占29.0%和32.7%,河北省徐水番茄上88株中仅发现1株抗甲霜灵和恶霜灵。比利时马铃薯上的66株中4株为A2交配型,占6.1%,1株交配型为A1A2,抗甲霜灵。围场、崇礼马铃薯上的73株中6株为A2交配型,占8.2%,6株A2交配型中3株抗甲霜灵和恶霜灵。徐水番茄上的4 4株中3株A2交配型占6.8%。致病疫霉对甲霜灵和恶霜灵具有交互抗性,而2药与霜脲氰或烯酰吗啉之间无交互抗性关系。由于抗性菌株的产孢能力明显较高,田间抗甲霜灵和恶霜灵菌株明显比中间型菌株和敏感菌株的适合度高。  相似文献   

13.
昆虫行为受内在的生物钟控制,但也受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光因子是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影响着多种昆虫的行为等.全球光污染面积逐年增大,光污染下害虫发生的时空格局如何变化值得密切关注,而害虫行为改变是最直观的表现.概述了光因子(光周期、光颜色和光强度)对蛾类昆虫交配率和产卵量的影响,并就影响结果进行了讨论,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及对甲霜灵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晚疫病(late blight)是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明确晚疫病菌的交配型及对甲霜灵敏感性状况对制定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2011—2013年采自黑龙江省黑河、齐齐哈尔、绥化等马铃薯主产区的晚疫病菌菌株进行交配型及对甲霜灵敏感性测定,采用对峙培养法对153株晚疫病菌进行交配型检测,结果表明,A1交配型79株,占51.63%,A2交配型74株,占48.37%;采用菌落直径法对143株晚疫病菌进行甲霜灵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83.92%表现高抗,8.39%表现中抗,7.69%表现敏感。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致病疫霉交配型分布及对甲霜灵的抗药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明确福建省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交配型分布及对甲霜灵的抗性情况,对1999~2002年分离的致病疫霉进行了交配型和抗药性水平测定.发现福建省同时存在致病疫霉的A1、A2两种交配型菌株,被测定的89个菌株中,73个菌株为A1交配型,16个为A2交配型,分别占82.1%和17.9%;对甲霜灵抗药性测定表明,高抗、中抗和敏感菌株分别占36.0%、48.3%、15.7%,不同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程度差异很大;离体测定对甲霜灵的敏感性表明,1.0μg/mL甲霜灵对敏感菌株的平均防治效果为68.7%,而500μg/mL浓度对高抗菌株的防治效果仅为69.7%,说明致病疫霉对甲霜灵产生高抗药性.  相似文献   

16.
交配对昆虫的繁衍至关重要,决定了昆虫种群的发展趋势。半翅目盲蝽科昆虫具有繁殖快,产卵量大,世代重叠严重等特点,使其容易暴发难以防控,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本文针对盲蝽的交配行为进行综述,系统阐明了盲蝽科不同物种间交配特征、交配高峰、交配节律以及交配次数的差异,并对盲蝽科昆虫存在的多次交配行为和交配后抑制现象及机理进行了简要介绍,论述了抑性欲素对盲蝽科昆虫交配后行为的调控。通过以上论述,为针对盲蝽交配行为开发新型交配干扰剂并用于盲蝽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稻曲菌交配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曲菌(有性态:Villosiclava virens;无性态:Ustilaginoidea virens)有性繁殖产生的子囊孢子是水稻稻曲病可能的初侵染源之一,交配型基因座对真菌有性繁殖中的性别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为进一步揭示稻曲菌的有性繁殖方式,本研究首次克隆了稻曲菌交配型基因mat1-1-1的α-结构域(α-domain)相应核苷酸序列,发现其与麦角菌科真菌Cordyceps militaris、Cor. bassianaClaviceps purpureamat1-1-1基因中α-结构域相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61%、63%和68%;根据mat1-1-1和mat1-2-1部分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并使用PCR方法检测了来源于3个异源子座的240个子囊孢子单孢菌株和50个田间菌株的交配型基因,结果显示稻曲菌mat1-1-1和mat1-2-1基因分别存在于不同菌株中;将具有相同或不同交配型基因的菌株配对接种,发现菌核通常产生在mat1-1-1和mat1-2-1基因型菌株配对接种产生的稻曲球上,其中大部分菌核可萌发产生子座,而菌株单独接种或具有相同交配型基因的菌株配对接种水稻后多数不能形成菌核;根据以上结果初步推断稻曲菌为异宗配合真菌。  相似文献   

18.
以昆虫鱼尼丁受体为靶标的化合物活性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昆虫鱼尼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RyR)是目前新型杀虫剂创制中备受关注的靶标之一。在以RyR为靶标的杀虫剂氟虫酰胺和氯虫酰胺商品化后,大量基于该靶标的新型化合物被设计并合成出来。为加速研发和快速准确筛选以昆虫RyR为靶标的药剂,主要以氟虫酰胺和氯虫酰胺的活性筛选研究为例,对作用于RyR化合物的各种活体筛选方法和离体筛选方法进行了综述。其中活体筛选方法主要包括:点滴法、浸叶法、浸卵法、浸虫法、注射法和喷雾法;离体筛选方法主要包括MTT法、膜片钳技术、荧光技术、膜片钳技术与荧光技术结合以及计算机模拟筛选。通过对各种方法的分析比较,认为离体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在新型RyR杀虫剂活性的筛选研究中将进一步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两种不同交配型球孢白僵菌菌株(MAT1-1-1,I型;MAT1-2-1,II型)在玉米植株中的定殖效率和回收菌株交配型基因序列的变异,拟揭示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内生定殖过程中玉米对不同交配型菌株的选择规律、不同交配型菌株对环境的适应性能力。试验分为4个接种组,接种菌株为I型交配型菌株(Bb OFDH1-5)(处理B5)、II型交配型菌株(Bb DPSD2)(处理B2)、两个菌株等量混合(处理B5+B2)、对照组(处理CK),处理组B5、B2、B5+B2接种孢子浓度均为108孢子/m L,对照组接种量为零。结果表明,处理B5、B2、B5+B2三组中均有球孢白僵菌在玉米叶片中定殖,其中,交配型II菌株处理组B2中内生定殖效率高,检测率为33.00%;混合处理组B5+B2中交配型II菌株比I型菌株回收比率高,回收比为12:10。交配型基因序列分析显示,交配型I菌株处理组B5和混合处理组B5+B2的回收菌株中I型交配型基因非编码区序列出现多个位点突变,编码区仅在3个位点出现突变;交配型II菌株处理组B2和混合处理组B5+B2中II型交配型基因序列均没有发生变异。以上结论说明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定殖过程中,交配型II菌株Bb DPSD2定殖率较I型菌株Bb OFDH1-5高;玉米植株更倾向于选择II型交配型菌株作为内生菌株;交配型基因MAT1-1-1比MAT1-2-1更易发生突变表明I型菌株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相似文献   

20.
在前几年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SinoausterGressitt)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林间放蜂效果,于1978年底,从山东省移来寄生在青杨天牛幼虫上的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与本省的管氏肿腿蜂进行交配。交配方式分两种:一种是广东的雌蜂与山东的雄蜂进行交配;另一种是山东的雌蜂与广东的雄蜂进行交配。两地蜂在蛹期就连同茧囊逐个分开,每支指形管放一只茧,羽化后分别按上述方式进行雌雄配对,及时接上寄主,并将繁出的后代蜂与本省的肿腿蜂在林间大面积放蜂对比试验,取得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