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表明,黄籽杂交油菜在1.2~3.9万株/hm2密度条件下,品种间的单株平均产量、黄红籽频率差异较大.品种间单株分枝段生产力分布表现为"主轴稳、中枝强、两头弱"之态势.  相似文献   

2.
以"黑丰一号"籽瓜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籽瓜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1 200kg/hm2+定量喷施叶面肥,能有效提高籽瓜大小、重量、千粒重、产籽率,降低白籽率,且施用生物有机肥+叶面肥能显著提高鲜瓜与种子产量。因此,施用1 200kg/hm2生物有机肥+定量喷施叶面肥是一种比单一化肥更好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3.
以2012年河南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67 500株/hm2(二组)及75 000株/hm2(二组)为分析材料,对玉米区试品种的小区产量与单穗性状利用相关分析法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以判断玉米产量与单穗性状的相关程度,为玉米育种和品种筛选提供试验依据。经对2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较低密度下(67 500株/hm2)与玉米产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单穗性状主要是穗粗、穗行数、千粒重、轴粗,其他性状则相关程度较低或很低。较高密度下(75 000株/hm2)与玉米产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单穗性状主要是行粒数、出籽率、穗长、千粒重,其他性状则相关程度较低或很低。  相似文献   

4.
以玉米新品种郧单22为试验材料,研究肥料和密度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和密度对郧单22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显著.在4个施肥水平中,复合肥750 kg/hm2、尿素450 kg/hm2水平处理的穗长、穗行、出籽率、千粒重、产量均达到最大值.密度对穗长、穗粗、穗行、行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穗长、穗粗、行粒数、千粒重整体上均随着密度的增高而降低,产量却随着密度的增高而逐渐增加,当密度为60000株/hm2时产量最高.不同种植密度、施肥量及二者之间的互作效应,导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密度和施肥量太高时,产量出现降低.农艺性状变化规律与产量变化有密切关系.综合考虑肥料和密度因子,最佳处理组合为复合肥750 kg/hm2、尿素450 kg/hm2,密度为60000株/hm2.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不同密度条件下产量及相关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探讨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性状指标的影响,可以为玉米生产上合理密植提供依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多抗较耐密玉米品种丹玉86号和高抗耐密玉米新组合丹3363为试验材料,种植密度设52 500、60 000、67 500、75 000和82 500株/hm2计5个水平,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相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丹玉86号种植密度在52 500~82 500株/hm2范围内,产量与密度呈二次回归方程的关系,其中,在60 0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高;丹3363在75 0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高,在52 5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低。2个品种穗行数、行粒数和粒长随密度变化不大,穗粒重随密度增大均呈下降趋势。丹玉86号穗长、千粒重和秃尖长度均在67 500株/hm2密度时最大,在75 000株/hm2密度时最小;丹3363穗长、千粒重和秃尖长度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玉86号穗粗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出籽率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3363穗粗在60 000株/hm2密度时最大、在67 500株/hm2密度时最小,出籽率在52 500~75 000株/hm2密度范围内变化不明显、在82 500株/hm2密度时降低。丹玉86号在75 000株/hm2密度时粒宽最大、粒厚最小,在67 500株/hm2密度时粒宽最小、粒厚最大;丹3363粒宽和粒厚随密度变化不明显。密度对不同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不同,生产上应结合品种自身的特性进行合理密植。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山鸡椒产业化规模发展,通过对山鸡椒不同密度的人工栽植与野生苗培育对比试验以及茶椒间作试验,结果表明,山鸡椒人工栽植成活率均在90%以上,面积保存率达100%;人工林比同密度野生林单位面积产量增长90.4%~96.3%,栽培密度1 110株/hm2人工林单位面积产量比1 665株/hm2人工林增长17.3%,比1 995株/hm2人工林增长36.6%;栽培密度为495株/hm2的茶椒间作山鸡椒总收入比330株/hm2株增长10.9%,比630株/hm2增长8.3%。由该试验可知,山鸡椒人工林比野生林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抗逆性增强。人工纯林最适合密度为1 110株/hm2,茶椒间作最适合密度为495株/hm2。同时加强抚育、施肥、修剪、疏雄等措施,可显著提高山鸡椒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缨子高粱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不同种植密度度对"红缨子"高粱生育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缨子"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茎粗、株高、穗长、单穗粒重、千粒重及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种植密度为112 500株/hm2时,平均产量达4 075.2 kg/hm2,在各处理中最高。金沙县种植"红缨子"高粱品种的适合密度为112 500~120 000株/hm2。  相似文献   

8.
密度对糜子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栽培密度与糜子产量性状的关系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氮、钾、磷肥正常施用情况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粒数、千粒重、茎粗及单产都表现出降低趋势,密度18万株/hm2的产量较密度26万株/hm2增产在5%左右,得出了糜子的最适宜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9.
水稻拔节前施用5%调环酸钙的抗倒增产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拔节前10 d,用5%调环酸钙375 g/hm2,对水225 kg/hm2,均匀喷雾。施用后15 d与未施用5%调环酸钙空白区有明显高度差异,至抽穗期成熟期都一直表现比空白区株高明显矮,且施用5%调环酸钙区冠层整齐,抗倒伏,秸青籽黄熟相好,成穗率、结实率、千粒重都较高,比对照增产11.58%。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珍酒集团指定品种红缨子的标准化栽培技术,摸索出适合红缨子的最佳种植方式和密度。[方法]开展2、3株种植方式的9万、12万、15万株/hm23个密度栽培对比试验。[结果]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株高、穗长、着壳率、千粒重都降低,其中以9万株/hm2处理的经济性状较好;产量以12万株/hm2处理的最高,在2株栽培方式中比9万、15万株/hm2处理分别增产400.20、1467.45kg/hm2,增幅分别为17.90%、19.55%,在3株栽培方式中比9万、15万株/hm2处理分别增产1134.00、1156.20 kg/hm2,增幅分别为6.00%、24.44%。[结论]建议生产中红缨子的种植密度为12万株/hm2,种植方式为3株,可在同类地区中推广应用此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淮北地区中大穗型玉米栽培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密度试验 ,采取回归分析方法 ,研究了淮北地区中大穗型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空秆率、穗粒数、千粒重和植株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 :密度在 5 .2 5万~ 6 .0 0万株 /hm2 均可获 90 0 0 .0kg/hm2 的产量 ;在密度≤ 6 .0 0万株 /hm2 的情况下 ,空秆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的幅度小 ;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株高随密度增加而增高 (r=0 .8773 ) ,抗倒伏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2.
以玉米品种北青340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密度处理,研究北青340对不同密度产量及机收籽粒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和千粒重先略微增加后下降,穗粗和穗粒数减少。不同种植密度对北青340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大,对穗长和穗粗的影响较少。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先增加后降低,密度为8.75万株/hm2时株高最高,为279.83 cm,密度为6.50万株/hm2时株高最低,为262.76 cm,两个处理之间相差17.07 cm。穗位高和第7~9节间长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破损率和落粒率呈上升趋势,密度为9.50万株/hm2时最高,分别是5.03%和1.97%,密度为6.50万株/hm2时最低,分别为3.98%和1.29%;杂质率没有明显变化规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下降。密度为8.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1 473.61 kg/hm2,密度为9.50万株/hm2时产量最低,为9 956.53 kg/hm2,两个处理产量相差1 517.08 kg/hm2。密度处理6.50万株/hm2、7.25万株/hm2、8.00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北青340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50万~8.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兰州百合具有产量高、品质好、色泽鲜、肉质厚、味美香甜可口等优点,有食用、药用、观赏、加工等多种用途,其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而且还远销国外,是出口创汇的优质产品,其价值高,种植效益好.高海拔干旱山区和高寒二阴山区的土壤和环境条件都适宜栽培百合,发展百合生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贫困山区调整结构、脱贫致富的理想支柱产业.但近年来随着百合生产的发展,百合母籽奇缺,价格贵,直接影响了百合生产的发展.据调查,2000年种植百合仅母籽投入达37 500元/hm2,2001年在播种密度相同条件下,种植百合的母籽投入高达67 500元/hm2,提高了80%.经过试验研究获得的百合鳞片地膜覆盖栽培繁育母籽技术,1 hm2繁育面积可繁育5 hm2种植地所需母籽,大大提高了百合母籽繁育效率和效益,是当前繁育百合母籽,解决发展百合生产母籽紧缺问题的有效途径.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定小麦的最佳播期与密度,开展了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对小麦品种天禾3号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成穗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两因素互作条件下,10月15日播种、密度330万株/hm2处理成穗数最高,10月5日播种、密度195万株/hm2处理穗粒数、千粒重最高,10月10日播种、密度240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综合考虑,天禾3号在鹤壁市的最佳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分别为10月10日、240万株/hm2,此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条件下产量最高,达9 710.9 kg/hm2。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红麻皮籽兼收的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红麻不同种植时期、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收获时期、不同红麻品种等处理的研究。试验表明,红麻的种植时间为5~7月、红麻的种植密度为10.5~13.5万株/hm2、红麻籽收获时间为12月中下旬、红麻果柄最下一粒朔果下10~15cm位置收割,可皮籽兼收,麻籽产量达1 755~2 940 kg,麻皮产量达4 350~5 670 kg。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不同直播密度试验,研究赣油14号种植密度与群体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赣油14号在密度为18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2 227.5 kg/h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与群体产量变化较大;均表现先增后减,变异系数分别为17.70%和3.40%,每角粒数与千粒重变化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1.37%和1.44%.  相似文献   

17.
高产优质抗病籽瓜品种新籽瓜1号引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1993年从新疆农六师农科所引进鉴定出的高产优质抗病籽瓜品种新籽瓜 1号于 1993- 1998年在民勤县进行品鉴试验和生产示范推广。结果表明 ,该品种属中早熟品种 ,生育期 110 d,单瓜重 2 kg,瓜瓤淡黄 ,含糖量为 5 % ,出籽率为 2 .8%~ 3.0 % ,单瓜平均籽粒数为 15 8个 ,单瓜平均籽粒重 4 9g,千粒重 319g,干黑瓜籽平均产量为 2 110 .5 kg/ hm2 ,一级商品率达 98%。该品种耐旱、耐瘠 ,抗炭疽病和蔓枯病 ,耐枯萎病 ,适合在甘肃省籽瓜产区及内蒙古、新疆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18.
黄籽双低杂交油菜油研9号保优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结果表明 ,油研 9号的保优栽培措施为 :移栽的适宜播期为 9月 4~ 11日 ,密度为 9万株 /hm2 ,氮、磷、钾的施用量分别为 180、15 0、2 10kg/hm2 ;直播的适宜播期为 9月 2 5日~ 10月 2日 ,密度为 2 4万株 /hm2 ,施氮量 (纯氮 )为 180kg/hm2 ;适宜的栽培措施不但能够提高产量 ,而且提高商品籽的品质 ,使其含油率达 44 .63 %~ 45 .0 0 %,蛋白质 (饼 )达 3 8.17%~ 3 8.3 8%,芥酸达 -0 .10 %~ 1.75 %,硫甙达 2 5 .96~ 2 7.2 9μmol/g饼。相关分析表明 :硫甙与芥酸、蛋白质、含油率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芥酸与蛋白质和含油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蛋白质与含油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肥量·密度和行距对油研九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 ,密度、行距和密度与行距的互作对油研九号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 ,而施肥量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密度 12万株 /hm2 比 9万株 /hm2 的增产 10 .87% ,宽窄行比等行距的增产 5 .71% ,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 ;密度 12万株 /hm2 时宽窄行处理比等行距处理增产 12 .3 0 %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密度 9万株 /hm2 时宽窄行处理与等行距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油研九号高产栽培措施为密度 12万株 /hm2 ,宽窄行栽植 ,施纯氮 2 70kg/hm2 ,P2 O5180kg/hm2 ,K2 O 2 2 5kg/hm2 ,硼砂 2 2 .5kg/hm2 ,最高产量可达3 73 8.90kg/hm2 。  相似文献   

20.
籽瓜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籽瓜为籽用西瓜,又称打瓜,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新疆建设兵团农九师垦区大面积种植籽瓜已超过10 a,但产量一直徘徊在1.20~1.37 t/hm2,一方面是该地区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另一方面,有限的水资源由于采取传统的灌溉方式,不仅烂瓜严重,产量低,瓜籽品质差,而且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针对这一问题,垦区科技人员进行了籽瓜膜下滴灌栽培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2005年垦区在遭受大风和雹灾的情况下,采用滴灌种植的116 hm2籽瓜平均产量达2.19 t/hm2,最高达2.88 t/hm2,比常规栽培增产60%~80%,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