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占军 《玉米科学》2001,9(1):009-011
应用轮回选择方案对玉米(ZeaMaysL.)沈综HC2群体进行改良,将得到的全姊妹FC3群体与CoHC2群体种植于同一环境中,根据调查考种结果对各群体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群体产量获得了7.8%的遗传增益。单株粒重、穗粗、穗行数、子粒深度明显改良。伴随群体优良基因型的增多,多数与产量有关性状的变异系数略有下降。通径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群体产量的提高是控制单株粒重的性状得到合理的改善以及这些性状之间或与其它性状之间获得协调发展的结果。结果还证实了不同改良方案的轮换,可扩大对被改良群体不同基因位点的选择压力而有效地改良群体。  相似文献   

2.
高淀粉甘薯轮回选择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轮回选择方案对甘薯进行高淀粉群体改良,对得到的三轮群体C0、C1、C2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2群体水平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产量性状薯干、鲜薯重增幅最大,但烘干率和淀粉率提高难度较大。遗传相关分析、通经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鲜薯重、烘干率对单株薯干产量的贡献最大,群体薯干产量的提高是控制单株薯干的性状得到合理的改善以及这些性状之间或与其它性状之间获得协调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主要对8个含非洲血缘的玉米杂交种主要穗部性状与其单株产量之间了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表明,各穗部性状与单株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关系由大到小依次为百粒重、行粒数、穗长、穗行数、穗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穗部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百粒重、穗长、穗行数、穗粗、行粒数。因此,为了获得含非洲血缘的高产玉米杂交种,应着重选择百粒重较大、穗长较长和穗行数较多的基因型,而对于穗粗和行粒数的选择标准可以放宽。  相似文献   

4.
旱稻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义遗传力、遗传相关、遗传进度和选择指数等几个方面,分析了57份旱稻品种的株高、有效穗数、主穗长度、主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和剑叶长/宽7个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潜力和选择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剑叶长/宽、单株粒数、主穗长度、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较高,有效穗数、单株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偏低;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有效穗数3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变幅较大,在该群体中对这3个性状进行选择的潜力较大;产量性状中的单株粒数和千粒重与单株粒重本身均有一定的遗传潜力,预期遗传进度也较大,特别是单株粒数的预期遗传进度较大;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千粒重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正相关,主穗长度与有效穗数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负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单株粒数和千粒重来间断增加单株产量;用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千粒重和有效穗数构成的选择指数进行综合选择,相对效率高达219.34%,比直接选择单株粒重提高了119.34%,显著高于对单株粒重的直接选择,因此采用这个指数对单株粒重进行间接选择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一个玉米F2:3群体主要性状的变异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交系201与698-3杂交,创建了一个玉米F2:3群体,共233个家系。分析了该群体的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粒深、百粒重、出籽率和单株生产力等9个性状的变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这些性状的变异度均很大,在不同家系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除秃尖长外,频率分布均呈正态分布。各性状与单株生产力之间都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行粒数、百粒重、穗行数、粒深和出籽率对单株生产力的贡献最大。利用该群体中的变异性状,结合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选择,可选育出新的高产玉米自交系。  相似文献   

6.
用自交系201与698-3杂交,创建了一个玉米F2:3群体,共233个家系.分析了该群体的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粒深、百粒重、出籽率和单株生产力等9个性状的变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这些性状的变异度均很大,在不同家系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除秃尖长外,频率分布均呈正态分布.各性状与单株生产力之间都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行粒数、百粒重、穗行数、粒深和出籽率对单株生产力的贡献最大.利用该群体中的变异性状,结合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选择.可选育出新的高产玉米自交系.  相似文献   

7.
以西南生态区9个骨干自交系为材料,建立西南春玉米基础群体MCO-0,用测交法和后代鉴定法对其进行改良,对其不同世代的群体产量及产量性状、穗部性状、株型性状增益分析。结果表明,以MCO-0为基础群体,经过两轮的改良,MCO-2群体主要目标性状单株产量、穗行数等均有所增益,穗长、轴粗等为负增益。MCO-2经过一轮改良后的MCO-3群体株高、穗位高等有所增益,穗长、穗粗等为负增益。以MCO-1相比,MCO-3主要目标性状单株产量、秃尖长、ASI均有所增益,其余性状有的轮次有所增益,有的轮次为负增益。  相似文献   

8.
卫丽  丁勇 《杂粮作物》1998,18(4):16-17
通过对夏谷主要数量性状之间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出谷率,单株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单株穗重与单株粒重,单株秆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植株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为杂种后代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44个夏玉米杂交种穗部6个主要性状与单株粒重遗传相关与通径分析表明:穗长与穗粗在影响单株子粒产量诸因素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对穗长、穗粗重点选择的基础上,考虑对穗行数、行粒数、出子率的选择,容重可独立进行选择。穗部性状的选择必须考虑性状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综合利用某一穗部性状对单株粒重的直接效应和通过其他性状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以欧洲玉米种质BC8241Ht直选系南21-3及其改良系为材料,按NCⅡ杂交模式,分析了直选系南21-3及其改良系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秃尖长、每穗行数、每行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9个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经过遗传改良后获得的改良系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得以提高,少数性状变化相对较小,个别性状还有变劣的趋势;改良系单株产量的遗传增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应用简单相关、多元线性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7个大麦品种和该7个品种的21个杂交后代的10个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着相关,与单株产量关系密切的性状有穗粒数、百粒重、单株干草重、穗数/株,其直接贡献大小顺序为:穗粒数>百粒重;穗粒数>单株干草重>穗数/株。  相似文献   

12.
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穗部性状与单株粒重遗传相关通径分析及有关遗传参数的估计分析表明,穗部性状对单株粒重的贡献是由本身的直接效应和通过其它性状间接效应来实现的,是综合利用的结果。在选择这些性状时必须考虑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出籽率在影响单株籽粒产量诸因素中占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增加穗长、穗粗、提高穗重,并且协调好穗长与行数、穗粗,行数与行粒数、出籽率,出籽率与轴粗、轴重等相互制约关系,可望选出单株籽粒产量高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13.
玉米DH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一般配合力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玉米主要产量性状GCA间的相互关系及产量性状表型值与其相应GCA间的相关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GCA与穗长、穗粗、行粒数、轴粗和百粒重5个性状的GCA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穗行数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穗粗、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GCA对单株产量GCA有较大的直接作用,是影响单株产量GCA的主要因素。产量性状表型值与其相应GCA间无显著关系,表明杂交育种中通过表型选择不能提高产量性状的GCA,必须要通过测交鉴定才能筛选出高GCA的后代。  相似文献   

14.
对盐碱地上大麦双列杂交组合进行的双列分析表明 :穗长、抽穗期及百粒重表现超显性 ,穗长、百粒重显性指向增效 ,抽穗期显性指向减效 ;单株穗数、总小穗数、株高及最大分蘖数表现部分显性 ,显性指向增效 ;单株产量、穗粒数、抽穗度、旗叶面积及穗粒重表现部分显性 ,显性指向减效。单株产量、抽穗期及单株穗数的广义遗传力在 70 %~ 80 %之间 ,遗传力属中等水平 ,对这些性状在早代不宜进行严格的直接选择。株高、每穗小穗数、最大分蘖数、穗粒数、穗长、抽穗度、旗叶面积、穗粒重与百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均在 80 %以上 ,可根据育种目标对上述遗传力较高的性状进行直接选择  相似文献   

15.
应用简单相关,多元线性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7个大麦品种和该7个品种的21个杂交后代的10个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着相关,与单株产量关系密切的性状有穗粒数,百粒重,单株干草重,穗数/株,其直接贡献大小顺序为:穗粒数〉百粒重,穗粒数〉单株干草重〉穗数/株。  相似文献   

16.
籼爪交和粳爪交杂种F1代性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29个籼爪交组合、98个粳爪交组合的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对籼爪交和粳爪交组合的单株粒重、结实率进行了通径分析,对籼爪交组合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籼爪交和粳爪交组合间性状相关性表现不同,独立性强的性状籼爪交组合中为谷长、粳爪交组合中为谷宽,其余性状间表现出复杂的相关关系.籼爪交和粳爪交组合均表现每穗实粒数和单株穗数对单株粒重的直接正效应大;每穗实粒数多、单株穗数多且生育期短或适中是提高籼爪交组合单株粒重的选育方向;粳爪交杂种提高单株产量的育种方向是选育每穗实粒数多并且单株穗数也多的组合,同时要兼顾增加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对籼爪交杂种结实率的直接正效应大,籼爪交杂种结实率的提高主要依赖每穗实粒数的增加,而其它性状的选择和改良作用不大.提高粳爪交杂种结实率可从3个方面入手,即选育每穗实粒数较多、每穗总粒数较多、且千粒重较大的组合,但主要是提高每穗实粒数.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间存在典型相关.  相似文献   

17.
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籼粳交(Lemont×特青)构建的一套包括265个重组自交系(RIL)群体(F14)的株高、生育期、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等10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株高和有效穗以外,8个农艺性状在双亲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性状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大致接近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单株产量与结实率、粒数和株高呈极显著相关;除千粒重外,所有性状均与株高具有相关性。对单株产量作用大的性状依次为结实率、有效穗、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这4个性状解释了单株产量90.7%的变异。另外还对6份优良株系进行了评价。这些结果可为水稻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分析提供有用的信息,也为水稻育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3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配合力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曦  张宝石  张磊 《玉米科学》2006,14(3):056-059
选用Tuxpeno、Suwan和ETO3个热带、亚热带群体与Mo17、自330、丹340和掖478共4个中国温带骨干自交系进行GriffingⅡ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对1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GCA和SCA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株叶片数、粒长的组合间差异不显著;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株高和穗位高等13个性状的GCA方差大于SCA方差;单株产量和ASI的SCA方差大于GCA方差。3个供试热带、亚热带群体产量组分性状一般配合力综合表现以Suwan最佳,其次为ETO。而ETO植株性状一般配合力及ETO×温带自交系组合的产量和植株性状特殊配合力综合表现都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采用雄性核不育大豆互交群体RS6Y研究了南京和Raleigh异地产量轮回选择响应在南京的表现。结果表明,南京选拔牟二轮九体均与基础群体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两轮分别增产9.45%和5.63%,改良效果比较好。Raleigh选择群体与基础群体间的产量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两轮选择后产量提高了5.24%。不同地区之间的选择效果差异较大,南京选择的效果显著高于Raleigh选择的效果。产量选择对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的影响不大;单株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株高和主茎节数增加,百粒重下降,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产量选择伴随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度的降低,可能与该互交群体的遗传变异度相对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20.
宁麦9号×镇麦168小麦F2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遗传育种中产量性状改良提供参考,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植物数量性状主效基因与微效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宁麦9号×镇麦168)F2代162个单株的有效穗数、株高、穗长、总小穗数、穗粒数以及单株粒重进行了联合分离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农艺性状均属于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中有效穗数和单株粒重仅受微效多基因调控,株高和总小穗数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而穗长和穗粒数则符合“两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株高、穗长和总小穗数3个性状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64.98%、51.22%和47.12%,可能存在效应较大的QT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