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景观生态学把“斑块-廊道-基质”作为分析任何一种景观的模式。这种模式也对矸石废弃地景观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兖州市兖州矿业集团矸石废弃地为例,对已改造的矸石山进行分析,从景观生态学角度为后续该地区景观恢复的改进提出初步方案,旨在从另外一个角度——使用“斑块-廊道-基质”为框架指导矸石废弃地景观改造,从而为其他地区的废弃地景观恢复与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从斑块、廊道和基质3个层面的绿地景观格局要素的构建出发,提出城乡绿地景观格局生态规划的基本模式,以其为城乡绿地系统构建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从斑块、廊道和基质3个层面的绿地景观格局要素的构建出发,提出城乡绿地景观格局生态规划的基本模式,以其为城乡绿地系统构建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和景观连通性指数识别确定生态核心区斑块,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创建生态源地间的连接廊道,并且根据电路理论识别连接廊道中的生态夹点,由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共同构建赣州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结果表明,MSPA能够依靠土地利用数据将研究区分成不同景观功能的景观要素类型,基于Conefor软件计算的各斑块的斑块重要性指数可以有效地筛选出重要的核心斑块作为生态源地,使生态源地的识别更符合景观生态学意义。最终筛选出共12个生态源地,总面积1 421 307.54 hm2,生成生态廊道25条。结合景观学和电路理论,以GIS平台为基础构建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能够为赣州市绿色基础设施完善、物种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空间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观光农业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融农业产业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景观生态学主要诞生于地理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交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研究内容日益丰富。随着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景观生态学与农业景观规划的关系日益密切。对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做了界定,系统分析了观光农业的景观功能,重点讨论了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区中的本底、斑块、廊道和景观最优格局,以保证观光农业园景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采用景观生态学P—c—M模式对永安市吉山旅游区景观规划进行探讨,在对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拟定旅游区规划方案。根据旅游需求特点及景观特色将旅游区斑块定义为不同性质旅游功能区,划分成为““两区一带”三大斑块,将交通廊道理解为旅游景观斑块通道,分成三个层次进行设计,对基质背景的营造根据旅游区所依托的大环境背景,分成自然与人文两种类型。本研究立足旅游功能需求,将P—C—M模式中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的内涵及范畴进行特化及延伸,使之在实践上具有可行性。该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现实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苍南县生态廊道布局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浙江省苍南县生态廊道空间布局与构建。在对研究区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提取生态源地, 运用累积耗费距离模型构建了苍南县潜在的生态廊道, 并与现存生态廊道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苍南县东北部平原地区, 生态斑块数量和面积均较小, 斑块之间连接度较低, 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 道路和河流是境内主要的生态廊道, 廊道连通性较低, 其规模和服务范围均较小, 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网络。在西部、南部和西北部山区, 生境良好, 生态斑块面积较大, 但是分布不均。尤其是在中部和西部地区, 生态斑块数量较少, 斑块之间连接度低, 廊道连通性差。通过分析现存生态廊道诸多问题, 从道路廊道、河流廊道、绿带廊道出发, 优化和构建了研究区生态廊道, 实现生态廊道功能最大化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态绿化及其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发正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3974-3975,4007
探讨了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城市生态绿化的基本原则,指出应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构建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应结合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构建贯通城市的绿廊结构。  相似文献   

9.
骆永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930-19933
以福建省东山县为例,总结了海岛城市的特点,在相关规划原则和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等相关理论,从区域、分区和微观具体设计3个尺度层面上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进行了规划研究,突出了防护林体系规划的生态意义,以实现海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以后其他相关海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钟喜林  罗致迪  姜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771-15773
阐述休闲农业产业园生态景观营造研究的基本内涵,以江西赣州"绿源休闲农业产业园"生态景观营造为例,指出其休闲农业产业园生态景观的发展所遇到的诸多问题。针对休闲农业产业园存在的问题,强调产业园农业景观营造应结合文化体现,度假休闲、农事体验等生态景观设计与建设,注重生态维护以及对农业空间的利用和对文化、休闲空间的营造,结合园林功能,保护其生态系统,以形成农业生态廊道。建议加强农业斑块在空间上的连通性,形成产业园生态廊道,满足产业生产要求,并在合适的地方建设休闲空间,进而对产业园提出具体的景观营造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日照市机场连接线及220省道设计为例,借鉴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理论,从城市绿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介绍了机场连接线及220省道景观功能定位,分析了景观连接性、地域景观、生态理念的设计理念,从整体规划、重要节点设计、种植规划、水系与养护路规划几方面着重阐述了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2.
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斑块和廊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有效地布局城市绿地,使城市绿地最大地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对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的分析,并且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以下结论:在进行绿地斑块规划时,绿地斑块的数量越多、斑块越大、斑块之间的连接度越大,则生态效益越高;此外,紧凑或圆形的斑块在保护内部资源方面具有最高效率;在进行廊道规划的时候,需特别强调它在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生态廊道根据主要功能的不同,分为河流保护型、生物保护型、环境防护型和游憩使用型等4种,从而确定不同廊道的宽度和廊道中植被的分布。参8  相似文献   

13.
祁新华  陈烈  梁萦  程煜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3):173-175,188
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城市绿地系统能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湛江市为例,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分析和评价景观生态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域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战略,其中包括景观基质规划战略、斑块规划战略、廊道和节点规划战略,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寻求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航头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是小城镇生态建设的根本保障.本文从城乡景观生态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并以上海市南汇区航头镇为例,探讨探讨应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进行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路.在总结对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认识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绿化景观空间结构,提出了构建基质-廊道-斑块的绿地空间体系,并与镇区内的绿地系统共同构成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具有连续性的有机的绿地网络系统,充分发挥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乡村景观建设的现状及需求,结合景观生态学最优景观格局(即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理论,在尊重乡村原始景观格局,保留大型斑块及原始廊道系统的基础上,主张增加绿色廊道以及小型自然斑块,促进斑块边缘物质交流,构建适合乡村地区、符合生态性要求及可永续性发展的乡村公园,以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丰富景观生态多样性,增加乡土景观元素的参与性,减少建设过程中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设计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陈静 《农技服务》2009,26(6):119-121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它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空间异质性原理、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景观生态规划的总体格局原理等对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指导意义。在绿地系统规划中有意识的加以运用,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系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杜松翠  魏开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50-15553
借助昆明市1∶20 000卫星影像图以及10 m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以五华区绿化主管部门统计的绿化数据和实地调查收集的数据为基础。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选取城市绿地斑块平均面积、景观破碎度、景观连接度3个能够反映景观空间特征的指标参数,对昆明市五华区主城区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3个指标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五华区主城区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特征存在城市绿地以小型斑块为主,斑块平均面积较小;城市绿地斑块小而碎,绿地景观破碎度较大;绿地斑块间景观连接度较弱,生态廊道宽度较窄,不能充分发挥景观廊道的生态效益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的意见和建议,为优化和创造五华区优良的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特征及构建生态安全的景观生态格局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以福建东山岛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通指数提取连通性较好的生态源地斑块,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识别重要生态源地斑块,定量筛选廊道,构建了由19个生态源地和171条生态廊道组成的“源—廊—点”互通的海岛景观生态网络。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网络面积共11 852.298 hm2,其中生态源地占52.76%,生态廊道占47.23%,生态踏脚石占0.01%。生态源地以林地、淡水水域为主;生态源地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差异显著,总体上南高北低;生态廊道分布东南密、西北疏;生态源地与建设用地无明显冲突,廊道与建设用地冲突由南向北递减,二级廊道与建设用地冲突更加剧烈。研究结果可为东山岛生态网络构建和优化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英  魏开云 《现代农业科技》2010,(23):225-226,228
以永州市的自然地理概况和绿地现状为基础,分析城市绿地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分别对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理论的城市绿地类型进行规划探讨,为实现永州城市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生态学原理在东北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园林发展的趋势是生态园林。为更好的营造生态园林,在园林绿地植物配置中引入了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中斑块一廊道一本底(基质)理论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对于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植被景观的建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