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多酚又名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简称为TP(Teaupolyphe- nol)。其主要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缩酚酸类及聚合酚类等。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约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醋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醋四种物质。其结构为:  相似文献   

2.
开发茶叶多酚类生物化学改良途径的遗传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叶的特征性成分是茶多酚、类黄酮衍生物和咖啡因,茶多酚的基本组成是类黄酮衍生化合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儿茶素;儿茶素与其它类黄酮化合物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享有共性,因而具有相似的合成机制。多种植物的广泛研究表明,该生物合成途径受到决定主要产物的一系列结构和调控基因的严格控制。欲在茶树遗传改良产生最大价值,必须了解茶多酚合成途径的生物化学、分子和遗传控制。本文综述了儿茶素合成过程中类黄酮化合物合成途径和关键基因的最新研究结果,并列举了该途径的知识潜力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3.
饮茶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东联 《茶报》2004,(4):20-21
饮茶能降低血脂,是与茶叶中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有关,这类物质主要是茶多酚。用茶多酚进行提炼、氧化、聚合,可转化成茶色素,其生化反应是以儿茶素的聚合物为主体,最主要有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等,由于各种组分的活性不同,  相似文献   

4.
研究评价了茶多酚对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的抑菌和杀菌效果,并初步探讨了其抑菌机理。结果表明,茶多酚对腐败希瓦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 mg·mL-1和16 mg·mL-1,2 mg·mL-1茶多酚处理能显著抑制细菌的生长曲线,在25℃和4℃作用96 h和192 h希瓦氏菌分别下降了105 CFU·mL-1和106 CFU·mL-1,杀菌作用表现时间依赖性。茶多酚单体的杀菌能力大小分别为EGCG>ECG>EGC>EC。在茶多酚作用下,腐败希瓦氏菌胞外上清中Na+/K+-ATP酶和AKP酶活性显著上升,投射电镜(TEM)观察细菌出现了破损、变形等现象。可见,茶多酚能有效抑制腐败希瓦氏菌的生长,在低温长时间下仍表现出杀菌能力,其杀菌机制主要是引起细菌细胞壁和细胞外膜损伤,使胞内成分泄漏,导致细菌死亡。  相似文献   

5.
刘殿宇  张吉宁 《中国茶叶》2009,31(12):34-35
茶多酚是茶叶中儿茶素类、黄酮类、黄酮醇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等的总称,因其化学结构中有多个活性羟基,对人体的保健极为有利,且有抑菌、杀菌、抗肿瘤、抗辐射等多种功能,作为医药和食品等的添加剂,开发和应用前景十分看好。茶多酚提取工艺之一为溶剂提取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和生命科学的发展,茶叶抗衰老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在秀丽线虫、果蝇与老鼠等多种动物模型中,茶叶及茶叶主要活性成分茶多酚(儿茶素类、黄酮类以及酚酸类化合物)、咖啡碱与茶氨酸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衰老活性。国内外流行病学调研也发现,日常饮茶可以延缓人类衰老,预防或者延缓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老年疾病的发生。良好的饮茶习惯是促进人类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一,茶叶抗衰老活性与个体遗传因素、摄入量以及性别相关。  相似文献   

7.
张贞发 《福建茶叶》2016,(4):277-278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儿茶素类、花色苷类、酚酸类、黄酮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由于其化学结构中带有多个活性羟基,是目前不能实现人工合成的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具有多种功效,不仅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够清除自由基,而且具有抑制癌细胞等功效,因此也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本文对茶多酚的传统提取工艺和新工艺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茶叶的营养价值和医用功效有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催化加氢在恢复茶多酚抗氧化活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从茶叶中直接提取的一类天然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是茶叶中儿茶素类,花青酸类,黄烷酮类物质的总称,具有很好的水溶性和极强的抗氧化活性,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1]。目前茶多酚的生产在我国已较为普及,通常以该产品作为天然抗氧化添加剂、药品和保健品形式面市。由于茶多酚的高生物活性,若超过贮存保质期或贮存不当,遇强酸、强碱、光照、高热、过滤金属离子等会大大影响它的抗氧化等活性,甚至氧化失效[2,3]。我国茶叶资源丰富,茶多酚产量较高,由于厂家在销售、运输、保存方面出现问题,经常会发生贮存…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茶叶对结核分枝杆菌H37Ra菌株的抑制作用,采用牛津杯法对H37Ra菌株进行抑菌试验,研究不同茶叶提取物(茶多酚、茶多糖和茶皂素)及不同种类茶叶(华农绿针、大宗炒青、广东大叶青、福鼎寿眉、铁观音、凤凰单丛、祁门红茶、下关沱茶、青砖茶)对H37Ra菌株活性的抑制能力。结果显示,茶多酚对H37Ra菌株表现出显著的抑菌能力,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增加,抑菌效果逐渐增强;在40 mg·m L-1下,茶多酚显示出长期抑制H37Ra菌株生长的能力;茶多糖和茶皂素对结核分枝杆菌没有抑制作用;不同种类茶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能力,其中凤凰单丛的乙酸乙酯部较其他分离部有更强的抑菌能力,其60%乙醇洗脱的柱层析分离物抑菌能力最强,推测茶多酚是抑制H37Ra菌株生长的主要成分。研究结果证实了茶叶对H37Ra菌株具有抑制作用,且茶叶不同提取物和不同种类茶叶在抑菌能力上存在差异,为开发结核病相关的抗菌药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茶叶中儿茶素的高效薄层色谱分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中的儿茶素是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含量的70%以上,是茶叶中的主要生理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药理保健作用,如抗癌、抗辐射、抗病毒、清除自由基、防衰老等,也是茶叶中研究最深入的活性物质之一.儿茶素分离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硅胶薄层色谱法,而采用聚酰胺薄层分离法分离茶叶中儿茶素的报道不多,本文对该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茶多酚降血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分离提取出的一类多酚类化合物复合体。它大约占茶叶干重的25%左右,包含有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类、花色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等几大类物质。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产茶的亚洲国家(如中国、印度、日本等)以及一些欧美国家都对这种多酚类化合物复合体进行了大量的药理学研究和试验。研究证实,茶多酚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和药理效应,如抗菌、抗病毒、抗毒素、防癌、抗癌、抗突变、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防止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保护肝脏、抗衰老、抗龋齿、抗过敏等。此外,对于某些免疫系统的疾病,特别…  相似文献   

12.
不同UV-B辐射对杧果树果实品质及其抗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台农一号’杧果树为试验材料,自然光为对照(CK),研究不同UV-B辐射[24、96 kJ/(m 2·d)]对杧果果实的损伤及其抗氧化的影响,并监测株产、果实品质和生理损伤、抗氧化保护机制等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96 kJ/(m 2·d)的杧果树体株产和单果重均显著下降,其果实可溶性糖下降、可滴定酸含量升高继而糖酸比下降,导致果实品质变劣。2个UV-B辐射处理的果皮丙二醛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而果肉则显著高于CK。96 kJ/(m 2·d)处理的果皮维生素C和未知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高于CK,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低于CK,对其他抗氧化酶活性和还原性保护性成分含量则一直无显著影响。2个UV-B辐射处理的果肉抗氧化酶活性及还原型GSH含量随时间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CK相比,2个UV-B辐射处理的果肉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下降,96 kJ/(m 2·d)处理的果肉POD活性、类黄酮和还原型GSH含量均显著低于CK,而24 kJ/(m 2·d)处理的POD活性与CK无显著差异,类黄酮和还原型GSH含量仅在后熟期显著低于CK,而多酚含量几乎不受影响。可见,增强UV-B辐射[96 kJ/(m 2·d)]对树体和果肉引起损伤,对果皮无损伤。  相似文献   

13.
乌龙茶预防食管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资料表明,茶叶中的主要组分茶多酚、儿茶素可能对多种化学致癌物引起的肿瘤(特别是上消化道肿瘤)具有预防作用[1 ̄4]。福建省安溪县是全国乌龙茶的主要产地,每年产量为3万t,为了探讨饮用乌龙茶与食管癌的关系,并为今后食管癌的预防提供依据,我们与安溪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土壤酸度对茶叶产量及品质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选择4个不同酸度土壤的茶园(pH分别为3.29、4.74、5.32、6.38)为研究点,于2016年4月种植铁观音茶树,于2018年5月、2019年5月(春茶采摘时间)和2018年10月、2019年10月(秋茶采摘时间)采样测定茶叶鲜叶产量及鲜叶品质成分(茶多酚、茶氨酸、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组分)含量,分析土壤酸度对茶叶产量及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2018、2019年春茶、秋茶的茶叶产量及茶多酚、茶氨酸、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组分含量均随着土壤pH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不同pH土壤种植下,相应指标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当土壤pH为5.32时,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成分含量均达到最大值,以2018年春茶和秋茶为例,茶叶产量为5876、6102 kg/hm2,茶多酚含量为273.42、281.57 mg/g,茶氨酸含量为13.41、10.89 mg/g,氨基酸含量为34.89、35.18 mg/g,咖啡碱含量为28.16、25.23 mg/g,儿茶素组分总量为98.30、100.84 mg/g。可见,随着茶园土壤酸度加剧,茶叶产量和品质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儿茶素的富集及单体分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德松  沈生荣 《茶叶》2003,29(3):136-138
茶叶儿茶素是茶叶中重要的一类天然活性物质 ,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和广泛的药理功效。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 epigallocatechi gal-late,EGCG)以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而在预防突变、抗肿瘤、防止癌细胞增殖及其转移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然而 ,目前在 EGCG生产方面 ,难以实现高纯度产品的工厂化生产 ,且技术很不稳定 ,以致 EGCG单体售价十分昂贵。本文就儿茶素的富集与 EGCG单体分离的一些新技术进行综述 ,为儿茶素以及EGCG的生产与研究提供技术指导。1 盐析汪健等[1] 报道将粗制的茶多酚溶于未饱和的食盐水中 ,除去沉渣 ,然…  相似文献   

16.
钙离子对绿茶浸提茶汤理化与感官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含不同质量浓度钙离子(0~100mg/L)的水对绿茶浸提茶汤的理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钙离子质量浓度的升高,浸提茶汤浊度增加,pH值下降;总固形物和氨基酸含量呈增加趋势,茶多酚和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而咖啡碱和黄酮化合物含量差异不显著;儿茶素EGC含量呈增加趋势,C、EGCG、GCG、ECG及CG含量都呈下降趋势,EC含量差异不显著;Al3+、Cu2+、Na+、Zn2+含量呈下降趋势,而K+、Mg2+、Mn2+含量呈增加趋势;茶汤感官品质下降,逐渐变浑浊,熟闷味加重,苦涩味增加。钙离子主要通过参与冷后浑形成、诱导儿茶素组分异构化及氧化分解反应等作用影响茶汤品质。  相似文献   

17.
以‘台农一号’芒果为材料,研究不同剂量短波紫外线和贮藏温度对采后芒果蒂腐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病斑直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丙二醛、可溶性蛋白质及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9 kJ/m 2辐照能显著抑制病斑直径的扩展,诱导总酚、类黄酮含量的升高,降低可溶性蛋白质的消耗,提高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活力,抑制丙二醛的生成;9.8 kJ/m 2辐照会破坏植物细胞损伤,削弱类黄酮、可溶性蛋白质、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上的诱导作用。与25 ℃相比,13 ℃下贮藏可抑制病斑直径的扩展,维持较高的总酚、类黄酮含量,抑制丙二醛的生成,延迟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力的达到峰值的时间。4.9 kJ/m 2,13 ℃的处理对芒果蒂腐病抑制和品质维持最好。  相似文献   

18.
从过敏反应的概念、过敏症的群体分布、不同茶类及不同茶叶功能成分的抗过敏功效和抗过敏茶制品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重点介绍了茶多酚、儿茶素、甲基化儿茶素、茶皂素、茶黄素等茶叶功能成分对过敏反应尤其是速发型过敏具有显著预防与治疗效果,其中茶叶中儿茶素的甲基化产物展现了更为显著的抗过敏功效。一些发酵茶抗过敏能力优于绿茶,这可能与茶叶加工过程中生成除儿茶素外的其他抗过敏活性成分有关,如茶黄素等。茶叶功能成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起到抗过敏作用:抑制化学物质诱导的过敏反应;抑制组胺及过敏介质的释放;抑制活性因子如抗体、肾上腺素、酶等引起的过敏反应;促进肾上腺、垂体的活动而有消炎作用。  相似文献   

19.
茶叶中的酯型儿茶素对于绿茶滋味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夏秋季节茶树中积累过多的酯型儿茶素会降低茶叶感官品质。前期发现的茶树单宁酶CsTA具有水解酯型儿茶素的功能,但其理化性质以及能否在绿茶饮料加工中发挥一定作用尚不清楚。在前期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液相色谱技术对CsTA进行进一步探究。结果表明,单宁酶CsTA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5℃、热稳定范围在60℃以下、最适反应pH为7.0,Mg2+对单宁酶CsTA活性有明显的激活作用,Cu2+可使其完全失活,Mn2+、Zn2+、Al3+、Fe3+、Fe2+、Li+对单宁酶CsTA活性具有一定抑制作用,CsTA在冷冻干燥后有很好的贮存稳定性。将茶树单宁酶CsTA应用于绿茶茶汤后发现,当茶树单宁酶CsTA添加量为11μg、料液比为1∶100、作用时间20 min、温度为35℃时对绿茶茶汤中酯型儿茶素的降解效果最好。本研究为今后利用CsTA在绿茶饮料生产中降低苦涩味,提升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检测了亚致死浓度的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处理对铜绿假单胞菌交叉耐受性的诱导作用。铜绿假单胞菌暴露于1βmg·mL-1茶多酚1βh后能够显著增强细菌对多种环境条件的耐受性,包括氧化剂(1βmmol·L-1 H2O2)、高温(47℃),及酸性溶液[磷酸缓冲液(pH4.0)、含有有机酸(60βmmol·L-1柠檬酸、60βmmol·L-1乳酸、80βmmol·L-1乙酸)的磷酸缓冲液(pH4.0)]。另外,通过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析了茶多酚诱导下铜绿假单胞菌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研究发现,茶多酚能够显著诱导铜绿假单胞菌氧化胁迫相关基因katBsodMohrlexArecN的表达,以及热激蛋白基因dnaKgroELhtpGgrpEgroES的表达。这些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很可能在细菌交叉耐受性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茶多酚作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茶多酚诱导细菌交叉耐受性所导致的潜在风险,以优化食品保鲜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