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江苏建湖县土地得现状类型区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建湖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进行类型区划分,得出5种土地利用类型区,并对各类土地利用集约度分析和效益评价,提高土地利用集约经营水平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重要措施,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推行土地集约经营、土地后备资源开发三方面提出了建湖县土地开发利用战略,并进一步阐述了土地开发利用战略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最小方差法研究江苏省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全省可以分成七大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区,即耕地未利用地均衡主导类型区、耕地主导建设用地为辅类型区、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均衡主导类型区、耕地主导建设用地其它农用地为辅类型区、耕地主导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为辅类型区、耕地建设用地主导均衡类型区和耕地主导均衡类型区等.这不仅揭示了江苏省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规律,也为全省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的制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统筹社会经济生态之间以及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土地管理的核心,正确认识其内涵,建立科学的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城市土地管理决策的必要前提。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对城市土地利用集约要素直接和间接投入的双重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任何能够增加土地投入水平、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城市土地利用行为或措施均应纳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范畴;同时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从城市建成区、城区用地类型区、宗地3个空间尺度,由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率3个方面的指标共同构成,较好地体现了城市土地不同空间层次的区位特点和不同用地类型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区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状况及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利用功效函数和协调度模型,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从定量的角度分析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近年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有利于调整土地利用决策,并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为科学合理的制定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土地经济学研究方法,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益3个方面,对阜平县2003年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20a来,阜平县林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土地利用结构日趋合理,与其土地自然性状和林业县定位基本相符,但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长较快,新开垦耕地多数利用方式不尽合理;土地利用程度有较大提高,荒山开发利用及林业建设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26.26%,但森林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匀,保持水土与调节生态和气候的作用依然有限;土地利用的总体效益有一定提高,但单位效益指标较低,需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6.
为综合评价天山北坡经济带市县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在分析天山北坡经济带市县土地利用结构的基础上,选取了土地利用投入强度、利用程度、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持续状况四方面的14个与土地集约利用密切相关的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用聚类分析对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较低,划分出的三大类型区和五个等级土地集约利用区及各类型区土地利用举措,为研究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一个很好模式区域(带).  相似文献   

7.
层次分析法在中山市土地利用对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山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土地利用优化为例,在对其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进行了土地利用对策研究。首先将土地利用对策划分为战略目标、规划战略、制约因素和政策措施4个层次,建立土地利用对策模型和判断矩阵,并作一致性检验,求算出相应的权重,据此对土地利用对策措施进行排序,根据排序结果,认为中山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土地利用主要应采取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土地具有多种利用功能,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提升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分异性与集聚性特征显著:生态高值区分布在冀西北间山盆地、坝上高原和辽宁山地丘陵地区;经济社会高值区以沿海地区和内陆平原为主。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区的划分,加强区域管理与规划,在统筹协调土地利用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赵玲  徐永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2102-22105
利用最小方差法将吉林省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分为九大类型,包括耕园地主导类型区、林草地主导类型区、耕园地为主林草地为辅类型区、林草地为主耕园地为辅类型区、耕园地为主建设用地林草地为辅类型区、耕园地为主林草地未利用地为辅类型区、未利用地为主耕园地林草地为辅类型区、林草地为主耕园地未利用地为辅类型区和林草地主导其他地类均衡类型区,揭示了吉林省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律,为吉林省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的制定、农业区的规划发展,以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榆中县为例对兰州市农地利用开发潜力进行了分析,重点从外延扩张、内涵挖潜2方面对村镇土地利用潜力进行分析,确定村镇用地潜力。外延扩张主要是指通过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从而补充农用地或建设用地的能力;内涵挖潜主要是指通过土地复垦、土地整理等整治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有效土地利用面积的能力,为村镇土地高效利用和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了解流域景观演变规律并有效保护高原湖泊,以滇西北剑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15年6期剑湖流域以及1974-2015年8期剑湖湖泊Landsat影像数据,在Arc GIS平台下采用Fragstats计算景观指数,并运用SPSS分析流域景观格局与剑湖景观形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25 a间剑湖流域的建设用地和耕地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1 269.27和1 038.42 hm2,水域和未利用地显著减少,分别减少了93.51和2 664.99 hm2,林地面积变化幅度不大,增加了450.81 hm2;②景观水平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和蔓延度指数增加,分别增加了193个、0.09和0.60,景观多样性指数降低了0.05;③剑湖湖泊面积整体呈递减趋势,从1974年的504.47 hm2减少到2015年的451.72 hm2;剑湖景观形状指数越来越复杂,金龙河入湖口形状变化尤其剧烈;剑湖湖泊质心向西南偏移,1974-2015年偏移了113.92 m。表明:剑湖流域25 a间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景观蔓延度不断增加,泥沙淤积、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对剑湖景观的演变起主要作用,流域景观格局的演变影响湖泊形状及质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运用制度形成原理及产权理论解释了我国农地流转制度形成的困境,地方集体组织与政府、农户之间相悖的利益关系以及农户残缺的农地产权是农地流转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地方集体组织利用职权通过对农户农地产权的侵蚀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依靠政府的力量变革农村中的部分生产关系、削弱地方集体组织的权利是农地新制度形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在四川大足县生态农业试验区,通过对豆科牧草与粮作轮作、粮粮轮作和果园间种豆科牧草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将豆科牧草纳入耕作制是旱地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天山北坡冲洪积扇缘与老平原的交接带分布着较大面积的荒漠草场,这个地带光热充足,但干旱缺水,土壤脊薄盐碱重,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发这片土地,在大田引种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小区试验,研究了在省水省肥的条件下各种作物的投入产出,根据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用不同的目标函数进行线性规划,建立了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最佳的作物结构。研究结果认为本地区的开发初期作物组成以苜蓿、玉米、大麦、甜菜为主体,种植比例为2:1:1:1,农牧结合,建立以草料和畜牧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较好的经营方向。  相似文献   

15.
九龙江中下游是闽南三角开放地区著名的鱼米、花果之乡。但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洪水灾害频繁发生,损失严重。笔者调查了沿江堤岸丛生竹防护林发现,丛生竹适应性很强,耐水涝,生长快,竹杆坚韧,鞭根发达,易形成严密的群体结构,具有较强的固沙拦淤,防冲消漩,抗洪护堤作用,而且经济效益很高,适合护堤的丛生竹有刺竹、长枝竹,石竹,绿竹,麻竹等。沿江发展丛生竹、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盖的统一,利国利民。  相似文献   

16.
农业利用和人为干扰对剑湖湿地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剑湖自然保护区湿地土壤特性,探讨了农业利用和人为活动干扰对剑湖湿地土壤的影响以及森林对湿地的涵养作用。结果表明,湖滨带围垦造田,集水面上毁林开荒以及流域范围内的土壤利用对湿地土壤的发生发展产生显著影响。50年间湖面积减少了33.44%,蓄水量降低了62.95%,土壤养分呈现下降趋势。施肥影响下的农耕地包括水稻田引起的面源污染以及森林破坏后引起的表土养分流失和水土流失,是导致湖泊水质变劣、面积萎缩,引起剑湖湿地退化的潜在因素,对澜沧江下游及附近地区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变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人多地少的川中丘陵区,广开饲料资源和大力发展养殖业是生态农业建设的突破口;以家庭为单元的多样化经营则是充分利用资源、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过渡形式;对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循环利用、提高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效率乃是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剑湖湿地保护区土壤特性及其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云南西部澜沧江流域的高原湿地剑湖的土壤特性,以及人为活动干扰对其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围湖造田及毁林开荒,50年间湖面积减少1/3,蓄水量降低近2/3,沼泽土垦为旱耕地,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损失43.03%和60.7l%,垦为水稻土分别损失6.4%和21.43%,使入湖处水的全氮和全磷分别为湖心的3~10倍,NH4^ ,NO2^-,NO3^-约为4倍,水体渐趋混浊,悬浮物增加了1倍.分析了剑湖湿地土壤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出了剑湖湿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PCARC/INFO支持下,通过对垦利县1991和1995年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叠加分析提取各地类转化信息,以马尔柯夫链模型模拟了垦利县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垦利县土地利用呈现出耕地(尤其是旱地)减少、盐荒地增加、林草地减少的发展趋势。最终将形成以盐荒地占主导地位,耕地面积小,林草覆盖差的土地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20.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现粮食稳产增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有利于推进嫩江县农业生产节本增效,有利于促进耕地质量建设,发展可持续农业,促进粮食穗产高产,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于2009年结合农业部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嫩江县耕地地力进行调查与评价,主要表现为:有机质含量下降,氮、钾等养分也相应减少,土壤肥力逐年减退;土壤水蚀、风蚀严重.人们在生产经营中注重用地,不注重养地,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