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牡丹开花和衰老期间花瓣糖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牡丹( Paeonia suffruticosa) 品种‘洛阳红’和‘胡红’为材料, 研究了花开放和衰老过程中花瓣可溶性糖及其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伴随花瓣的迅速生长展开, 总可溶性糖呈现迅速增加的趋势, 特别是己糖(葡萄糖和果糖) 含量显著增加, 盛开后己糖水平达到最高, 而蔗糖含量呈现逐渐下降的变化。己糖和蔗糖降解指数(SDI) 与花枝质量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 花瓣酸性转化酶活性维持较高水平, 开花过程中活性逐渐升高, 开放后逐渐下降。经主成分回归分析, 可溶性糖的代谢依赖于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的共同作用。结果提示, 牡丹花瓣中己糖的积累在花开放和衰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香玉’、‘鲁菏红’、‘胡红’、‘姚黄’、‘桃红飞翠’、‘脂红’、‘桃红献媚’、‘飞燕红装’8个牡丹品种为试材,研究花朵开放到衰老过程中花瓣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花瓣含水量变化对花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和花瓣含水量是影响牡丹花期的重要生理因素。花开放过程中,可溶性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呈迅速增加趋势,直至盛开后到达顶峰,蔗糖含量则呈现不断降低趋势。花瓣含水量变化受可溶性糖的调节。牡丹通过可溶性糖对含水量的调节控制花朵发育。  相似文献   

3.
低温对几种引种紫斑牡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洛阳红’为对照,‘实生苗’、‘玫瑰红’、‘桃花三转’、‘紫冠玉珠’、‘紫楼闪金’为试材,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低温处理下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研究低温对几种引种紫斑牡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为抗寒品种的筛选提供一定的试验依据。结果表明:低温对不同品种紫斑牡丹可溶性糖含量产生影响。紫斑牡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在对照与试验品种间、同一品种不同低温条件下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不同品种牡丹可溶性糖含量增幅达最大时所处的温度不同。研究初步证明试验种抗寒能力均高于‘洛阳红’。其中‘实生苗’、‘紫楼闪金’、‘玫瑰红’、‘紫冠玉珠’抗寒能力较强,‘桃花三转’抗寒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4.
牡丹呼吸速率和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开花衰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牡丹品种‘洛阳红’和‘胡红’为材料,研究开花和衰老过程中花瓣内源激素水平与呼吸代谢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花朵的发育,‘洛阳红’和‘胡红’呼吸速率均呈现典型的跃变特征,高峰分别出现在盛开期和半开期。牡丹开花后表现出花瓣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和花色素苷积累的生理特征。牡丹在开花、衰老过程中内源IAA、ZR和GA3含量降低,内源ABA含量上升,‘洛阳红’属于类似乙烯跃变型,‘胡红’属于类似乙烯末期上升型。结果提示,牡丹在开花和衰老过程中花瓣内源激素代谢失衡是导致花瓣衰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以牡丹栽培品种‘洛阳红’为试材,在促成栽培条件下对花芽进行剥叶和涂抹赤霉素处理,探究其对花芽发育、叶片气孔特征、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海藻糖–6–磷酸(T6P)水平以及糖信号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剥叶和赤霉素处理均有效促进牡丹花蕾发育且能够显著促进叶片气孔的发育,提高气孔的开度;剥叶和赤霉素处理能够促进蔗糖和葡萄糖的代谢,并通过促进T6P的积累触发糖信号,最终通过上调PsTPS1及抑制PsSnRK1和PsHXK1在叶片中的表达,诱导花蕾发育。  相似文献   

6.
张颖 《现代园艺》2023,(13):78-81+85
以47个观赏牡丹品种作为试验材料进行春季牡丹催花的观赏性评价,通过测量其花茎大小、花量、显花度、花枝硬度、花瓣质感、花瓣密度、叶片硬挺度以及叶片长势8个与园林花卉观赏性相关的指标,并对其进行5分制的评价,使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花瓣密度,显花度以及花枝硬度3个成分对方差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9.454%、20.039%、13.750%,这3个成分的总贡献率达到63.243%。对47个品种进行指标权重分析以及综合得分评定后发现,以‘黄冠’‘洛阳红’‘太平红’以及‘珊瑚台’等品种的观赏价值较高,分别得分4.59、4.39、4.31、4.29,而‘粉丹’‘俊艳红’‘太阳’以及‘紫红争艳’品种表现不佳。另外,结合株高、花色等因素综合评价,其中株高方面:在高株型牡丹品种中,以‘黄冠’‘银红巧对’和‘锦袍红’的评价最高;在中株型牡丹品种中,以‘洛阳红’‘太平红’‘珊瑚台’‘丛中笑’以及‘卷叶红’的评价最高;在低株型牡丹品种中,以‘彩绘’的评价最高。花色方面:红色系牡丹中以‘洛阳红’的综合评价最高,粉色系牡丹品种中以‘银红巧对’的综合评价等级最高,紫色系牡丹中以...  相似文献   

7.
以日光温室延后栽培的‘红地球’葡萄为试验材料,在果实转色前叶面喷施尿素,以清水为对照,分别在喷施后10、20、30、40 d测定功能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蔗糖含量、葡萄糖含量、果糖和淀粉含量,以及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尿素均可促进叶片增长,增加叶片中叶绿素相对含量,其中喷施0.75%尿素可延缓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的降解;喷施尿素可促进叶片中碳水化合物的积累,0.5%和0.75%尿素处理后,叶片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水平,喷施后40 d时3种糖含量为对照的1.2倍以上;喷施尿素增加了叶片中淀粉的积累,喷施0.75%尿素后,在生育后期叶片淀粉含量显著增加,达8.0 mg/g。喷施尿素后果实中糖酸含量变化明显,喷施后40 d,0.5%和0.75%尿素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最显著,但喷施0.75%尿素显著增加了同时期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喷施0.5%尿素显著增加了果实大小、单粒重及穗重。因此,建议在‘红地球’葡萄果实转色前叶面喷施0.5%尿素溶液,可改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土壤水分对‘凤丹’牡丹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分别以2 a、3 a、4 a生的‘凤丹’牡丹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处理(包括干旱胁迫30%,50%)、涝害胁迫(90%,饱和水),以70%为对照条件下3种不同株龄‘凤丹’牡丹株高、地径、叶面积等生长指标以及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电导率以及SOD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和胁迫程度的增加,3种不同株龄‘凤丹’牡丹在50%水分处理下的株高、地径以及叶面积的增长量均与CK(70%土壤相对含水量)差异不显著,其余水分胁迫处理则均表现为对生长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S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电导率则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胁迫至第56天时,30%水分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和电导率的增加幅度以及SOD活性的降低幅度,4 a生‘凤丹’牡丹最大,3 a生‘凤丹’牡丹最小。在90%和饱和水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和电导率的增加幅度以及SOD活性的降低幅度,2 a生‘凤丹’牡丹最大,4 a生‘凤丹’牡丹最小。且3种株龄‘凤丹’牡丹均在50%和CK条件下的可溶性糖含量和电导率以及SOD活性的变化幅度不明显。总之,3种株龄‘凤丹’牡丹最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0%~70%,且3种株龄‘凤丹’牡丹耐旱性较强,但均不耐水涝,其耐涝性强弱依次为4 a生、3 a生、2 a生。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酿酒葡萄在埋土越冬期的蔗糖代谢机制,以西北地区主栽品种‘赤霞珠’为试材,检测了冬季下架埋土后根系和枝条可溶性糖含量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2月和1月的冰冻温度下‘赤霞珠’根系、枝条中的可溶性糖均显著积累,且还原糖总量高于蔗糖总量,此阶段还原糖在‘赤霞珠’抗冻反应中起主要的渗透调节作用;在低温非冰冻温度的3月,根系和枝条的蔗糖总量高于还原糖总量,此阶段蔗糖是‘赤霞珠’抗寒响应的主要可溶性糖。相关性分析表明,蔗糖、果糖含量与SPS、SS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葡萄糖含量与SS、AI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根系比较,枝条中蔗糖代谢相关的生理指标与越冬低温的关系更为密切,除NI活性外的其他生理指标均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可溶性糖含量和SPS、AI活性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瓜菜》2016,(7):36-39
为提高菜薹的营养价值、改善其综合品质,以菜薹‘油绿501’为试材,采用叶面喷施的方式,探究不同浓度的外源蔗糖溶液处理对菜薹营养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0.1 g·L~(-1)和0.2 g·L~(-1)的蔗糖处理均能显著提高菜薹中可溶性糖含量,0.2 g·L~(-1)和0.4 g·L~(-1)的蔗糖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其总酚、芥子油苷、花青素含量,且二者间促进效果差异不显著;不同浓度的蔗糖处理对菜薹单株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在生产中可采用质量浓度为0.2 g·L~(-1)的蔗糖溶液喷施菜薹幼苗,提高其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萌芽期花芽中碳水化合物和与之相关的代谢酶活性的变化,了解苹果花芽在此期间的糖代谢规律及果树贮藏营养物质再利用的机制。【方法】以9 a生矮化‘富士’和‘嘎拉’苹果为材料,分析了花芽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富士’、‘嘎拉’花芽中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和蔗糖含量在此期间的整体变化趋势一致,都呈现下降趋势;淀粉含量在萌芽初期(3月8—20日)上升,进入盛期(3月20日—4月8日)后迅速下降。萌芽期间‘富士’和‘嘎拉’花芽中酸性转化酶(acid invertase,AI)与蔗糖、还原糖、总糖含量都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1*、-0.904*、-0.877**和-0.957**、-0.908*、-0.857**);淀粉含量与淀粉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8*和-0.861*)。【结论】萌芽期苹果花芽中调控代谢的关键酶是AI和淀粉酶,且树体中贮藏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用于萌芽。  相似文献   

12.
以文心兰切花品种‘金辉’为试材,研究了在遮光率分别为60%、70%、80%、90%条件下其生长发育和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切花文心兰生长发育和生理指标与光照条件的关系,以期为筛选适宜光照条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持续60%遮光率显著降低花序梗长,且在夏季强光照时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相对电导率显著上升;持续90%遮光率显著降低茎叶中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同时假鳞茎长、假鳞茎茎围、开花率、花序长、分叉数及花朵数也显著降低;持续70%遮光率不仅开花率、花序长、分叉数及花朵数最高,且在夏季强光照时可溶性糖、还原糖的累积量最高,利于文心兰切花栽培。  相似文献   

13.
樊国华 《北方园艺》2019,(10):80-85
以抗淹水能力较强的牡丹品种"洛阳红"和不耐淹水的"胡红"为试材,研究了淹水胁迫下外源钙对2种牡丹呼吸代谢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提高涝害下的牡丹抗性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践支持。结果表明:外施CaCl_2可有效降低牡丹叶LDH(乳酸脱氢酶)、PDC(丙酮酸脱羧酶)活性、乙醇、乙醛含量;提高ADH(乙醇脱氢酶)、MDH(苹果酸脱氢酶)、G-6-PDH(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和丙酮酸含量。与对照相比,"洛阳红""胡红"叶内LDH活性第8天时降幅最大,分别为37.7%、15.5%;PDC活性均在第16天时降幅最大,分别为25.0%、38.9%。"洛阳红""胡红"叶ADH活性增加,最大增幅分别为27.3%、74.0%。"洛阳红"G-6-PDH增幅显著低于"胡红",但总体活性高于"胡红"。CaCl_2可显著缓解2种牡丹叶MDH活性的下降趋势、降低乙醇和乙醛含量并提高丙酮酸含量,但品种间丙酮酸代谢差异显著,"洛阳红"丙酮酸转化率和转化量均优于"胡红"。可知,CaCl_2可显著改善淹水胁迫下的牡丹呼吸代谢,减轻胁迫危害,抗性较强的"洛阳红"应对机制强于抗性较弱的"胡红"。  相似文献   

14.
高树林  张超  杜丹妮  刘爱青  董丽 《园艺学报》2015,42(7):1356-1366
以‘洛阳红’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Luoyanghong’)切花为试材,研究10 μL ? L-1乙烯处理、1 μL ? L-1乙烯抑制剂1-MCP处理、90 g ? L-1葡萄糖处理、90 g ? L-1葡萄糖 + 10 μL ? L-1乙烯复合处理对切花花色和花青素苷含量的影响,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乙烯处理的切花花色明度增加,红度和彩度下降,花瓣花青素苷含量下降;1-MCP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葡萄糖处理花色明度下降,红度和彩度增加,花瓣花青素苷含量增加;葡萄糖乙烯复合处理对切花花色及花青素苷积累也有明显改善与促进作用。对花青素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乙烯处理对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而葡萄糖处理有显著的正调控作用,葡萄糖乙烯复合处理则显著缓解了单独乙烯处理对基因表达的负调控作用。葡萄糖信号和乙烯信号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互作,葡萄糖缓解了乙烯对牡丹切花花青素苷合成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水分胁迫对番茄幼苗转化酶表达及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以栽培番茄品种‘Ailsa Craig’的6 叶期幼苗为试材, 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5 %、7. 5 %和10 %聚乙二醇(PEG) 水分胁迫对叶片转化酶种类和活性表达及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淀粉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水分胁迫强度的加大, 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和胞壁转化酶活性增强, 己糖和蔗糖水平提高, 持续的强水分胁迫(10 % PEG) 使转化酶和可溶性糖水平显著增加, 而淀粉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6.
以油青60 天菜心为试材,采用叶面喷施方式,研究不同浓度的蔗糖处理对菜心可溶性糖含
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菜心薹茎中的可溶性糖、还原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均高于薹叶,而薹叶中
的蔗糖含量则高于薹茎。适宜浓度的蔗糖处理可显著地提高菜心可溶性糖含量,而过高浓度处理则抑制可
溶性糖的积累。叶面喷施50 mg·L-1 蔗糖可以极大幅度地提高菜心中的可溶性糖、还原糖、蔗糖、果糖和
葡萄糖含量。不同浓度的蔗糖处理对菜心单株产量影响均较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雷帕霉素靶标激酶TOR在牡丹开花衰老过程中的生理作用,以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洛阳红’切花为试材,用0.01 μmol • L-1雷帕霉素预处理2 h后瓶插,并测定瓶插寿命、能量物质含量、糖分含量、乙烯释放速率、呼吸速率、MDA含量以及PsTOR、PsSnRK1和PsHXK1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雷帕霉素预处理可延长该牡丹切花的瓶插最佳观赏期和增大花朵的最大花径;另外,雷帕霉素预处理还可提高花瓣可溶性糖含量和能荷积累,降低呼吸耗能和MDA含量,并下调瓶插初期PsSnRK1和PsHXK1的表达水平,上调瓶插后期PsTOR和PsSnRK1的表达水平。说明雷帕霉素可通过TOR途径调控能量感知,延缓牡丹切花的开放和衰老进程,进而提高瓶插品质。  相似文献   

18.
设施栽培中‘春捷’桃糖积累与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范爽  高东升  李忠勇 《园艺学报》2006,33(6):1307-1309
 以设施栽培中‘春捷’桃为试材, 研究了其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积累与蔗糖代谢相关酶- 酸性转化酶(A I) 、中性转化酶(N I) 、蔗糖合成酶( SS) 及蔗糖磷酸合成酶( SPS) 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果实发育早期, 果实中的可溶性糖主要是还原糖; 中后期, 还原糖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非还原糖大量积累。在整个发育过程中, 蔗糖持续积累, 尤其在成熟期急剧增加, 而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在果实发育前期呈下降趋势, 中后期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A I、N I在果实发育前期活性最强, 之后迅速下降, 中后期维持在较低水平; SS在果实发育前期分解方向活性很强, 后期以合成方向为主, 并在果实成熟期保持较高水平; 在果实发育过程中SPS活性呈上升趋势, 但上升幅度较小。葡萄糖含量与A I、N I、SS-h活性显著正相关; 果糖含量与A I、SS-h显著正相关; 蔗糖含量与SS-s活性显著正相关, 与SPS不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研究水分胁迫对荔枝果实的生长发育、糖代谢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15 a生‘桂味’荔枝(Litchichinensis Sonn‘Guiwei’)为试材,设以灌溉和水分胁迫2个不同的土壤水分处理。【结果】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荔枝果实的大小、单果质量降低,果实发育受到抑制。水分胁迫的荔枝坐果率显著降低,同时导致最终产量的下降。对水分胁迫条件下糖积累的研究发现,‘桂味’荔枝前期以积累还原糖为主,果实发育后期主要积累蔗糖;胁迫处理的荔枝果实糖含量前期低于灌溉的,后期总糖、蔗糖及还原糖含量都高于灌溉处理的。在荔枝果实发育后期,分解蔗糖的酸性转化酶(AI)、蔗糖合成酶(SS)及合成蔗糖的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活性都为水分胁迫的高于灌溉处理的,这将有助于增加胁迫的果实库强及糖的积累。【结论】因此为使果实正常生长及提高产量和品质,生产上果实发育前中期应保持足量均衡的水分供应,后期不需要过多水分。  相似文献   

20.
叶面铁肥对浙江海涂地缺铁‘瓯柑’叶片及果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浙江海涂地种植柑橘易出现缺铁的症状,筛选出适合海涂地条件下矫正‘瓯柑’缺铁失绿症的铁肥。【方法】采用叶面喷施法,对8 a(年)生‘瓯柑’树分别施用相同浓度的Fe SO4和3种自配铁肥EDTA-Fe、Vc-Fe、有机液-Fe,研究不同叶面铁肥对‘瓯柑’叶片和果实铁含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浙江海涂地种植条件下,叶面喷施铁肥可显著增加‘瓯柑’叶片和果实中有效铁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53.9%~91.6%和28.7%~83.2%,其中以Vc-Fe肥效果最明显,叶片和果实分别比对照提高91.6%和83.2%,达到113.91 mg·kg~(-1)和11.38 mg·kg~(-1),叶片含量位列柑橘叶片诊断标准的适量水平。喷施铁肥可增加‘瓯柑’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及总量增加幅度分别为4.1%~24.7%、6.8%~32.2%、4.7%~26.5%,其中Vc-Fe肥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24.7%、32.2%、26.5%。叶面喷施铁肥还可提高‘瓯柑’果实品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4.6%~11.6%和6.2%~13.4%,其中以有机液-Fe肥处理效果最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10和0.93个百分点。【结论】本研究中Vc-Fe肥提高‘瓯柑’叶片和果实铁含量幅度最大,这与维生素C抑制铁离子氧化、延长二价铁的有效时间有关,有机液-Fe肥处理对于提高‘瓯柑’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及叶片复绿具有明显作用,其原因除了有机液-Fe肥中的铁元素外,还可能与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可促进叶片生长和吸收有关。此研究结果可为研发适合浙江海涂地条件的柑橘专用铁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