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水稻干尖线虫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系统地分析了干尖线虫对水稻剑叶、穗长、株高、结实率、千粒质量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水稻干尖线虫对水稻剑叶的危害程度可分为4级。由于水稻干尖线虫的危害,造成稻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严重下降,致使产量损失10%~50%。研究可为农业生产中水稻干尖线虫病对水稻产量损失的测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别采用浸种、浸芽、注芽3种处理方式,利用灰葡萄孢培养繁殖的水稻干尖线虫接种健康的水稻种子,对3种方式接种的水稻种子田间发病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相同接种浓度和田间管理条件下,采用浸种方式接种水稻干尖线虫的种子发病,病株表现为典型干尖症状,而采用浸芽和注芽2种方式接种水稻干尖线虫的种子均不发病.浸种处理是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水稻干尖线虫的危害情况和发病症状,分析丹东地区水稻干尖线虫逐年加重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水稻干尖线虫是我国和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种传病害,为了解我国水稻干尖线虫生产种子带虫现状及其来源。【方法】以改良的贝尔曼漏斗法检测了来自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新疆、宁夏、和吉林等省(区)种子市场的341份水稻生产种种子、40份杂交水稻制种母本,168份水稻品种比较和区域试验材料所携带的干尖线虫。【结果】发现生产种子24 h内干尖线虫检出阳性率为21.11%,其中籼稻阳性率为23.21%,显著高于粳稻11.48%的阳性率(P=0.0427);粳稻阳性样本百粒检出虫量显著高于籼稻阳性样品(P=0.0201),籼、粳稻中均有个别品种检获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品种比较和区试材料中19.16%的参试材料携带干尖线虫。杂交稻制种母本干尖线虫检出率为17.5%,病种百粒检出量在0.33~2.67头之间,染虫母本制种田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其F_1代杂交种也携带干尖线虫。【结论】生产种携带的线虫很可能来自育种单位的原种,加强对制种基地亲本和育种部门原种的消毒处理,对预防水稻干尖线虫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水稻干尖线虫病是水稻常见病虫害之一,又称干尖病、白尖病,线虫心枯病,经种子传播引起水稻病害,从水稻苗期线虫幼体开始入侵,随着水稻的生长繁殖并大量啃食水稻,一般可造成水稻减产10%~20%,严重者可达30%以上。由于水稻干尖线虫病约1/3的病株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给早期防治带来困难,因此了解干尖线虫病病症、发病特点、发病条件,对早发现、早防治至关重要。通过检疫和温汤处理种子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水稻种子携带水稻干尖线虫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辽宁省主要水稻品种的种子上携带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的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来自盘锦的浓农538和沈农481及自来沈阳市苏家屯区的辽粳207等3个品种的种子上携带有水稻干尖线虫。该种线虫主要以幼虫和成虫在干燥的水稻种子的颖壳体休眠越冬。携带水稻干尖线虫的水稻种子中,种皮无褐点籽粒饱满的种子上携带水稻干尖线虫量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研究了减少水稻种子繁殖和生产过程传播干尖线虫病风险的方法。【方法】室内试验3种常用杀线剂对离体及种子内干尖线虫的杀灭作用,并通过大田试验评价了温汤浸种、药剂浸种、干热处理等种子处理方法对下代百粒种子带虫量的影响。【结果】噻唑膦对离体及种子内干尖线虫杀虫效果均能达到90%以上;温汤浸种、噻唑膦浸种和干热处理均能显著降低下代水稻种子的带虫量,其中温汤浸种和噻唑膦浸种处理种子的植株繁殖种子的百粒虫量均低于1头,干热处理的平均百粒虫量低于10头,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种子植株繁殖种子的平均百粒虫量(65.22头)。【结论】种子处理是高效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的方法,不同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来防治水稻种传干尖线虫。  相似文献   

8.
水稻干尖线虫病最早于1915年在日本发现,至今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有此病发生。该病20世纪40年代由日本传入我国,最初在天津发现,而后不断蔓延。水稻干尖线虫病是一种以种子带虫为主要传播途径的虫害,不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均可遭受危害,而且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受到侵染。该病又称白尖病、线虫枯死病,分布在我国各稻区,一旦发生就很难防治,应抓好综合措施,减轻其危害损失。  相似文献   

9.
水稻干尖线虫病最早于1915年在日本发现,至今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有此病发生.该病20世纪40年代由日本传入我国,最初在天津发现,而后不断蔓延. 水稻干尖线虫病是一种以种子带虫为主要传播途径的虫害,不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均可遭受危害,而且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受到侵染.该病又称白尖病、线虫枯死病,分布在我国各稻区,一旦发生就很难防治,应抓好综合措施,减轻其危害损失.  相似文献   

10.
人工接种测定水稻干尖线虫在水稻上的病害发展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近年来江苏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水稻—“小穗头”和水稻干尖线虫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在水稻“小穗头”上分离出干尖线虫,经人工培养,在温室中接种到镇稻2号和武运粳7号的芽鞘部和叶鞘部,通过测定发病程度,稻谷饱满度,谷粒中线虫虫量和线虫死亡率等指标来确定对“小穗头”形成以及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镇稻2号“小穗头”与健康稻穗相比水稻株高下降6.7%、稻穗长度减少16.4%、稻谷粒数下降13.5%。在开花期之前,线虫主要分布于叶鞘部和生长点周围,虫量增加40%;花期后,线虫主要分布于稻穗上并且虫量增幅达90.8%。饱粒种子中带虫率、线虫虫量最高,空粒种子则最低。线虫死亡率在胚乳发育正常的种子中要比胚乳发育不正常的种子低。【结论】水稻干尖线虫是造成水稻“小穗头”症状的病原。武运粳7号仅表现“小穗头”而无叶片干尖症状,说明该现象是干尖线虫在水稻上呈现的新症状。  相似文献   

11.
干尖线虫病对不同水稻品种(系)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该研究旨在了解干尖线虫病对不同水稻品种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表型观察与室内考种试验,对自然发病状态下的4个常规粳稻品种(系)和粳稻恢复系 R161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不同水稻品种(系)被侵染后的症状存在差异,常规粳稻宁1707、宁1818、镇稻88和南粳9108被侵染后表现"干尖"和"小穗头"症状,粳稻恢复系R161只表现"干尖",不表现"小穗头"症状,且"干尖"的位置不同,分别位于剑叶叶尖,整片剑叶及倒二叶。供试材料被水稻干尖线虫侵染后均能抽穗,但是株高、穗长、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R161被干尖线虫侵染后,不同发病部位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同,整片剑叶干枯扭曲的稻穗受影响最大。[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阐明我国水稻干尖线虫病的危害规律和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旨在明确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部分水稻长势弱,叶尖表现灰白干枯、扭曲干尖等症状的病因,为进一步研究水稻上该病害的发生危害规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改良贝尔曼漏斗法和直接浸泡法分离采集水稻地上部的线虫,挑取单条雌虫在胡萝卜愈伤组织上进行单雌扩繁,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纯化培养的水稻线虫KF-1群体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形态学结果表明待鉴定线虫与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 1942)的形态特征较一致。rDNA的ITS和28S rRNA基因中D2-D3区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待鉴定线虫与GenBank中水稻干尖线虫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最高分别达到100%和98.98%。基于rDNA-ITS和28S D2-D3区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与已知鉴定结果相一致,待鉴定线虫与其他水稻干尖种群位于同一高度支持的分支。【结论】通过形态和分子鉴定,确定了造成河南开封市祥符区部分水稻叶尖干枯的病原为水稻干尖线虫,这是河南东部地区首次发现该线虫的发生危害,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该线虫病害的进一步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13.
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原之一,主要通过种子传播,因此浸种剂的开发与应用对该线虫的防治十分重要。基于浸渍法,室内测定和评价了噻唑膦和吡虫啉及其混配剂对水稻干尖线虫杀灭活性的效果,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并将杀虫活性最高配比组合加工成农药制剂用于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噻唑膦和吡虫啉单剂对水稻干尖线虫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71.96 mg/L和317.07 mg/L;噻唑膦和吡虫啉按质量比1∶2至1∶8的比例混配后均对水稻干尖线虫杀灭活性具有相加作用,其中1∶3配比的杀虫活性最高;按此配比加工的10%和40%噻唑膦·吡虫啉可分散油悬浮剂按1∶1 000倍液浸种对水稻干尖线虫的田间防效分别为94.48%和96.26%,线虫减退率分别为97.01%和96.28%,同时显著提高水稻百粒重以及降低籽粒受损率。综上,噻唑膦和吡虫啉二元复配剂可用于水稻干尖线虫的有效防治,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对保障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该研究旨在了解干尖线虫病对不同水稻品种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表型观察与室内考种试验,对自然发病状态下的4个常规粳稻品种(系)和粳稻恢复系R161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不同水稻品种(系)被侵染后的症状存在差异,常规粳稻宁1707、宁1818、镇稻88和南粳9108被侵染后表现"干尖"和"小穗头"症状,粳稻恢复系R161只表现"干尖",不表现"小穗头"症状,且"干尖"的位置不同,分别位于剑叶叶尖,整片剑叶及倒二叶。供试材料被水稻干尖线虫侵染后均能抽穗,但是株高、穗长、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R161被干尖线虫侵染后,不同发病部位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同,整片剑叶干枯扭曲的稻穗受影响最大。[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阐明我国水稻干尖线虫病的危害规律和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水稻"小穗头"发生原因和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江苏省大面积、多品种水稻普遍发生"小穗头"症状.经室内检测,发现"小穗头"谷粒中含有大量的线虫,而健康稻穗的谷粒中不含线虫.鉴定结果表明水稻"小穗头"中含有的线虫为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小穗头"症状是水稻干尖线虫病的一种非典型症状.田间试验表明,应用巴丹、恶线清(16%咪鲜·杀螟)等杀干尖线虫药剂在水稻播种前浸种48~60 h,可有效防治水稻"小穗头"症状发生,其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6%杀螟丹水剂对水稻翘穗头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室内检测结果表明,应用6%杀螟丹水剂2000倍液浸种48h,对水稻种子中含有的线虫杀灭效果超过9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6%杀螟丹水剂对由水稻干尖线虫引起的水稻翘穗头有明显的防治作用,田间防治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3株真菌发酵液对不同线虫的毒力差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3株真菌D53、D54、D84,测定了这3株真菌的发酵液对4种线虫: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南方根结线虫J2(Meloidogyne incognita)、大豆胞囊线虫J2(Hreterodera glycines)、小杆线虫(Caenarhabditissp.)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D53菌株原液对水稻干尖线虫、南方根结线虫毒力作用比较高,校正杀线虫效果分别达到96.62%、96.61%;D54菌株原液对水稻干尖线虫的作用达到96.61%;D84菌株原液对南方根结线虫毒力作用比较高,达到92.81%。这3株菌株发酵液不同浓度对这4种线虫都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并且毒力作用有明显的差异;而且不同稀释倍数的发酵液对同种线虫的毒力有梯度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广西部分稻区水稻长势差、叶尖端扭曲成灰白色干尖的原因,为生产上该病害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直接浸泡分离法和改良贝曼漏斗法分离线虫,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线虫进行鉴定。【结果】从水稻稻穗和稻秆中分离到一种线虫,形态鉴定显示,热杀死后雌虫唇区扩张,缢缩明显,口针较细,口针基部球稍膨大,中食道球长圆形,约占体宽的3/4,峡部细,食道腺背面覆盖肠,雌虫阴门位于虫体中后部,卵巢1个;用特异引物对其进行基因序列扩增,得到一条约300 bp的片段,确定造成广西部分水稻叶尖端干尖症状的病原为水稻干尖线虫。【结论】水稻干尖线虫在广西有分布和危害,应采取措施避免其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广西部分稻区水稻长势差、叶尖端扭曲成灰白色干尖的原因,为生产上该病害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直接浸泡分离法和改良贝曼漏斗法分离线虫,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线虫进行鉴定.[结果]从水稻稻穗和稻秆中分离到一种线虫,形态鉴定显示,热杀死后雌虫唇区扩张,缢缩明显,口针较细,口针基部球稍膨大,中食道球长圆形,约占体宽的3/4,峡部细,食道腺背面覆盖肠,雌虫阴门位于虫体中后部,卵巢1个;用特异引物对其进行基因序列扩增,得到一条约300 bp的片段,确定造成广西部分水稻叶尖端干尖症状的病原为水稻干尖线虫.[结论]水稻干尖线虫在广西有分布和危害,应采取措施避免其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20.
经采样鉴定,浙江省水稻(Oryza sativa L)根部上的寄生线虫有水稻齿痕根线虫(Hirschmanniella cau-dacrena)、水稻尖尾根线虫(H.oryzae)、水稻突尾根线虫(H.mucronata)、水稻门格劳林根线虫(H.mangaloriensis)、矮化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水稻剑线虫(Xiphinema sp.);寄生水稻穗部谷粒的有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除水稻干尖线虫外,其他种均为浙江省首次报导。并采用de Man公式对上述线虫虫体的大小作了测量,对各种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生物学特性作了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