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竟竟  于丽丽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8):4002-4005
对河南省自1978年以来的农业气象灾害时序特征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从受灾和成灾两个层面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类农业气象灾害中以旱灾最为严重,其次是水灾,再次是冰雹和霜冻灾害,其中旱灾和水灾占到了80%以上,是河南省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各类农业气象灾害均呈现出规律性波动变化,表明进行农业气象灾害周期性规律研究是可行的;受灾与成灾的面积呈现出一定周期性波动,并且相应年份的农业气象灾害受(成)灾面积的灾损程度与粮食总产呈负相关.研究结果与河南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为河南省的农业生产及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巨灾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徐磊  张峭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9):1945-1952
[目的]研究中国农业巨灾风险评估的方法.[方法]利用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获得中国农业灾害损失数据,同时运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以解决样本数据不足的难题;运用极值POT模型实现对农业灾害损失尾部分布的有效拟合,建立农业巨灾损失的广义Pareto分布模型;建立基于VaR方法的农业巨灾风险的精确度量模型;选择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旱灾巨灾风险作为中国农业巨灾风险评估的案例.[结果]构建了中国农业巨灾风险评估的基本框架;旱灾巨灾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影响总体上相对有限,其损失的平均值在10%左右,但在面临50年一遇甚至是百年一遇的旱灾巨灾时,粮食损失率将分别高达22.60%和25.24%,须引起决策层的高度重视.[结论]本研究所提出的中国农业巨灾风险评估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旱灾严重危害粮食生产,进而危及国家粮食安全乃至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利用1982—2011年的旱灾受灾、成灾和绝收数据,从灾害面积、旱灾强度指数(ξn)、旱灾强度异常指数(Id)、灾损量(Fd)、粮食波动系数(Ip)和灾损比例及旱灾影响等角度定量分析了中国与各省区旱灾的时空特征及其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1982—2011年,我国年均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为361.68×106、186.38×106、38.43×106hm2,分别占农业气象灾害年平均面积的53.3%、53.2%和47.1%;粮食灾损量在20.46×106~83.63×106t,年均粮食灾损量为39.40×106t;灾损比例在8.02%~18.97%,平均灾损比例为13.96%,年人均旱灾粮食损失32.56 kg;我国旱灾严重的中心在北方,西南地区为次中心,而东南沿海地区的旱灾较轻;干旱强度与粮食单产波动、粮食灾损量的统计分析表明,干旱对二者有显著影响。因此,建立和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增强应对旱灾的能力对于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减轻旱灾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增强区域防旱减灾的综合能力。以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评价模型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陕西凤翔地区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民众对农业旱灾的时间分布及预报方法的认识较为正确,对更深层面的农业旱灾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等认识片面、简单;(2)民众自救技能不够专业,缺乏节水意识,依赖外来救援,邻里互救意识淡薄,自救互救的主动性不高;(3)灾后民众情绪较稳定,能依据实况传播灾情,但获取受灾信息渠道单一,对灾后信息的关注和科普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4)手机、摩托车及电动车成为民众主要的通讯和交通工具,先进的互联网传播媒介未能在广大乡村得到应用,农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低,备灾物品观念落后。利用学校和基层组织,扩大防旱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和实用技能的普及力度,是提升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减轻旱灾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增强区域防旱减灾的综合能力。以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评价模型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陕西凤翔地区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民众对农业旱灾的时间分布及预报方法的认识较为正确,对更深层面的农业旱灾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等认识片面、简单;(2)民众自救技能不够专业,缺乏节水意识,依赖外来救援,邻里互救意识淡薄,自救互救的主动性不高;(3)灾后民众情绪较稳定,能依据实况传播灾情,但获取受灾信息渠道单一,对灾后信息的关注和科普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4)手机、摩托车及电动车成为民众主要的通讯和交通工具,先进的互联网传播媒介未能在广大乡村得到应用,农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低,备灾物品观念落后。利用学校和基层组织,扩大防旱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和实用技能的普及力度,是提升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粮食生产、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农业生产缺水严重、旱灾频发的中国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澳大利亚在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调控措施,积累了大量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过对美国、澳大利亚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对比分析,以期为河南省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54年来贵州灾害资料的分析表明,旱灾、水灾、风雹灾、病虫害、低温冷冻害是影响贵州农业及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其中水旱对贵州的粮食生产危害最大。分析了贵州54年来各种农业灾害的发生及影响,以期为贵州农业灾害防、避、减提供依据,更好地促进贵州农业及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襄阳市农业生产条件,分析了干旱发生特点和旱灾形成原因,概述了近年来旱灾对襄阳市粮食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抗旱增粮的主要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江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江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演变和影响因素,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和定量分析,得出几个有价值的结论,即:(1)乡村劳动力对粮食生产增长的贡献率最大;(2)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对粮食生产的作用在诸要素中较大;(3)农业排灌机械动力和粮食收购价格指数与粮食生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山东省1978~2014年自然灾害及粮食生产的数据资料为依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山东省粮食总产量年际变化主要由粮食单产变化和播种面积变化决定,而单产的提高是对粮食总产量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第二,在影响单产的因素中,自然因素影响最为显著,其影响度占45%~53%;第三,在山东省常发的几种自然灾害中,旱灾成灾率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关联度最大,达0.7106,之后依次是水灾受灾未成灾率、其他灾害成灾率、旱灾受灾未成灾率和其他灾害受灾未成灾率,其关联度分别为0.6983、0.6935、0.6812和0.6714,而水灾成灾率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关联度最小,为0.6341。之后,通过构建抗灾能力评估的动态二维博弈模型对山东省粮食生产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进行了分析,发现:第一,1978~2014年山东省粮食生产对旱灾的抵抗能力总体是增强的,对水灾的抵抗能力总体有所减弱,而对其他灾害的抵抗能力适中;第二,粮食生产抵御旱灾和其他灾害的能力整体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周期性,而抵御水灾能力周期性不明显。据此研究,认为要稳定山东省粮食生产,必须重视农业防灾,尤其是要增强抗旱防汛能力,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加快完善农业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优化灾害防治思路,提升灾害保险能力,探索筹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基金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伴随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加,水资源短缺进一步加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风险增加。本文作者探讨了河南省北部麦区的旱灾成因并提出了小麦干旱灾害的预防措施和补救办法,对优质麦主产区粮食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灾是河北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灾害脆弱性程度影响着灾情,因此农业旱灾脆弱性的研究对河北省减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分析了导致和影响农业旱灾脆弱性的主要因素,选择降水量、土地质量、人均纯收入等9个指标综合评价了68个县市的旱灾脆弱性。结果表明,全省1/3以上的县市属于强度旱灾脆弱区,脆弱度的高值区集中在冀北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疆1978—2014年洪涝、旱灾、风雹灾及冷冻4种农业气象灾害受灾面积、同期粮食平均单产及粮食作物单产有关统计数据,采用线性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新疆地区37年气象灾害特征及其对主要粮食、经济作物单产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象灾害灾情总体呈受灾面积大、成灾率高、波动幅度大的特点,干旱灾和风雹灾危害较大,冷冻灾和洪涝灾其次;所有作物与干旱灾受灾面积关联度最大,冬小麦、春小麦和玉米与冷冻灾受灾面积关联度最小,而棉花和甜菜与洪涝灾受灾面积关联度最小;干旱和风雹是影响新疆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河南省粮食生产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基于2004—2013年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生产相关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河南省18个地市2004—2013年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分析劳动力转移及其他因素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0年间18个地市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平均值处于较高水平,但各地市间差异较大。城镇化水平与政府支农力度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负,农业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劳动力转移规模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河南省粮食生产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基于2004-2013年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生产相关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河南省18个地市2004-2013年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分析劳动力转移及其他因素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0年间18个地市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平均值处于较高水平,但各地市间差异较大.城镇化水平与政府支农力度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负,农业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劳动力转移规模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  相似文献   

16.
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分析了其在1991-2008年期间的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河南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系数,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程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河南省粮食消费总量平均增长速度为3.61%,高于同期粮食产量平均增长速度0.15%;其中口粮消费量保持相对稳定,并呈略微下降的趋势;(2)1991-2008年期间,河南省饲料粮和工业粮消费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其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7.94%和12.06%,分别为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的2.20倍和3.34倍;2004年之后饲料粮消费量首次超过口粮消费量,成为粮食消费的最大主体;(3)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食品工业是河南省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产业,今后一段时间河南省饲料粮和工业用粮必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这将对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4)研究期内,河南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系数经历了下降、波动、下降和快速上升四个发展阶段,其平均值为4.43%,表明18年来河南省不但维护了人口大省自身的粮食安全,而且还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17.
《农技服务》2016,(9):170-171
为了解现阶段种粮大户的主要经营特征和影响种粮大户稻作经营行为的相关因素,武汉市新洲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通过对本区内50个种粮大户进行实地问卷和深度访谈形式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户主及家庭特征;(2)水稻生产投入;(3)水稻生产经营情况;(4)大户种稻意愿。力求通过获取的调查数据,为有关部门指导粮食生产及制定相关的农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54年来贵州旱灾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54年来贵州灾害资料的分析表明,旱灾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对贵州的粮食生产危害较大。分析了贵州旱灾的种类、特点及时空分布,以期为贵州旱灾防、避、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六安地区近55年(1961—2015年)的气象资料和农业生产数据,分别从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以及农业产量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5年,大别山区出现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2)1955—2001年,大别山地区旱灾的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3)水稻、小麦和油菜籽的种植面积年际波动大,表明气候变化对粮油生产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  相似文献   

20.
农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该文阐述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其在人民生活、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认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从以下7方面着手:(1)大面积连片耕种土地,国家宏观控制,因地制宜;(2)必须实现机械化,提高劳动效率;(3)必须具备完善的水利设施,保证粮食生产,不能靠天吃饭;(4)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农业生产队伍,即职业农民;(5)必须有完备的粮食收购、储备和陈化粮处理体系;(6)必须举全国之力支持保障农业生产;(7)必须要有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国家必须在政策、法律上保障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