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鸢尾属植物部分种幼苗发育形态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鸢尾属植物从种子到种苗发育过程的观察,确定了区分种的稳定性状,发现胚芽鞘膨大的形态与子叶联结的位置存在相关性,并得出所研究的鸢尾属植物系统演化关系。鸢尾属植物种子胚的苗端发育较好,根端发育较弱,突出表现为:子叶节以上长于子叶节以下,根端短而钝,结构上分化不明显。种子萌发时,部分个体早期初生根紧邻根尖分生区之上产生环状膨大生毛区。这些个体性状与单子叶沼生目和双子叶睡莲目多数水生植物相似,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鸢尾属植物从水生到旱生的系统发生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东北铁线莲的种胚后熟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东北铁线莲的种子种胚需要一个后熟过程,才具备发芽能力。完成后熟的铁线莲种子,已经分化出两片子叶、胚芽、胚轴及胚根。  相似文献   

3.
路易斯安娜鸢尾观赏价值高、应用形式多样,可在我国华东地区常绿越冬,是一种较好的鸢尾属育种材料。本文初步探讨了路易斯安娜鸢尾的杂交技术,包括杂交授粉方法、杂交果实收获与种子筛选及促进杂交种子萌发的方法。在离体胚培养条件下,24h后胚根一端开始膨大,48h后胚变为黄绿色,4d后胚发生向地性弯曲,30d内萌发率达到89.50%,较露地播种提高约84.20%(30d露地播种萌发率为5.30%)。实验证实,无菌播种是促进路易斯安娜鸢尾杂交种子萌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作物种胚中含有脱氢酶,这种酶的活性随着种子生活力的丧失而消亡.应用红四氮唑处理种子,由于它能被种子中的脱氢酶还原,变成红色的三苯基甲(月替),因而生活力不同的种子,染色情况不同.一般种胚活的部分染成红色,死的部分不着色.根据种胚中染色和不染色部位对发芽的重要性,即可判断种子的生活力.如麦、稻种子的胚芽、胚轴、胚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芍药种子萌发过程中形态特征及物质消化情况变化的比较研究,探索出打破芍药种子休眠的关键时间节点,为深入揭示芍药种子双重休眠形成和解除双重休眠的机制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筛选出的饱满芍药种子进行变温沙藏层积处理,并利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此过程中芍药种子的解剖结构变化,特别是种胚的结构和形态变化。结果表明:用于沙藏层积的芍药种子的种胚已经分化出子叶、胚根、胚轴和胚芽,即芍药自然成熟的种子,种胚在形态上已经发育完全,因此不存在胚的形态休眠;15℃沙藏生根过程中胚的形态变化较大,而胚的结构与未沙藏种胚的结构相似;15℃沙藏层积45d(芍药种子裂口露白),胚乳细胞伸长且内含物质消耗明显,随着胚根的生长下胚轴的分生细胞显著伸长,大量细胞核伸长,细胞分裂旺盛,因此该阶段是打破下胚轴休眠的关键时间节点;胚根突破种皮后继续15℃沙藏层积,此过程中根逐渐伸长,待15℃沙藏层积122d(芍药种子根长3~4cm)时,胚芽已经分化出初生叶的形态,此时进行4℃低温层积催芽,待4℃低温层积28d时,胚周围的胚乳细胞已经解体且排列疏松,上胚轴明显伸长并汇聚大量分裂旺盛的细胞,因此该阶段是打破上胚轴休眠的关键时间节点。通过对变温层积过程中芍药种胚的形态和结构及胚乳组织的观察,获得打破芍药种子双重休眠的关键时间节点,对芍药种子休眠萌发在学术和生产实践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准确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木薯杂交种子诱导体细胞胚发生及植株再生体系,为木薯育种及种质创新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不同成熟度的木薯华南5号(SC5)杂交种子组织为外植体材料,包括未成熟种子子叶(a1)和胚芽(b1)、成熟种子子叶(a2)和胚芽(b2)及诱导萌发种子子叶(a3)、胚芽(b3)和胚轴(c3),利用不同外源激素诱导其体细胞胚胎发生、子叶器官形成、不定芽(茎叶器官)发生和生根,并比较不同外源激素的诱导效果.[结果]利用基本培养基(M1)预培养外植体材料可有效控制其污染率(<5.00%),保持其生物活性(>90.00%),预培养材料的褐化率比对照(未预培养, CK)降低30.00%~40.00%,且预培养的子叶(a)、胚芽(b)和胚轴(c)膨大率分别比CK提高6.67%~13.33%、6.67%~50.00%和20.00%.利用4.00 mg/L 2,4-D和12.00 mg/L Picloram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结果发现胚芽出胚率较高,胚轴次之,子叶较低;成熟度高的种子材料出胚率高于成熟度低的种子材料;4.00 mg/L 2,4-D诱导的体细胞胚胎发生效果优于12.00 mg/L Picloram.0.10 mg/L BAP和1.00 mg/L NAA均可诱导体细胞胚胎分化、增殖,但0.05 mg/L BAP+0.50 mg/L NAA诱导下a、b和c体细胞胚胎增殖率均比单独添加0.10 mg/L BAP或1.00 mg/L NAA显著提高(P<0.05,下同).a2、a3、b1、b2、b3和c3的不定芽发生率分别为30.00%、40.00%、40.00%、53.33%、70.00%和13.33%,即对于同一组织,成熟度高的种子材料体细胞诱导不定芽发生效果优于成熟度低的种子材料,且不同成熟度的种子均以b最优.a2、a3、b1、b2、b3和c3的生根率分别为23.33%、23.33%、16.67%、30.00%、56.67%和0,其中b3的生根率显著高于其他材料,a2、a3、b1和b2的生根率无显著差异,也表现为成熟度高的种子材料比成熟度低的种子材料更易诱导生根,发育更好.7种不同成熟度的杂交种子材料组织中,a2、a3、b1、b2和b3经体细胞诱导获得再生植株,成功率为71.43%.[结论]通过预培养可有效防止木薯杂交种子组织褐化,提高其膨大诱导效果.在木薯生产中,应在培养基中添加4.00 mg/L 2,4-D进行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混合添加0.05 mg/L BAP和0.50 mg/L NAA进行体细胞胚胎增殖培养,且应选择成熟度高的种子材料(如萌发种子胚芽等)作为外植体材料.  相似文献   

7.
将甜荞的成熟胚和未成熟胚在含有不同种类和浓度的MS培养基中进行离体培养。在基本培养基中,胚芽生长发育不明显,胚根形成根系,下胚轴长成细长状。在含有10mg/LIAA和10mg/LBA的培养基中,胚芽、胚根发育不良,下胚轴呈粗短状。当培养基中附加02mg/L2,4-D和40mg/LBA时,胚芽生长发育正常,能长成小植株,但根系愈伤组织化。当培养基中添加10mg/LNAA和40mg/LBA时,胚发育良好,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形成正常小植株,32d时小植株分化出花蕾并能开花和结实。高浓度的BA与NAA共同使用对于甜荞胚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秦艽种子萌发和种苗发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秦艽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贮藏方式和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同时观察了种子至种苗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在25±1℃的温度条件下,200mg/L的赤霉素处理对秦艽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自然条件下贮存1年后的种子萌发率显著下降,种子为短命型,零下低温保存可以延长种子寿命。种苗发育初期有根环和下胚轴毛出现,当年生苗呈莲座状叶丛。  相似文献   

9.
紫斑牡丹种子休眠和萌发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用500mg/L GA_3处理紫斑牡丹种子48h后沙藏,可加快生根的速度和提高生根率,但200mg/L或100mg/L GA_3处理已生根种子不能打破其上胚轴休眠。种皮和胚乳的水提液对胚根和子叶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但不是抑制紫斑牡丹种子萌发的决定因素。胚培养试验表明:抑制上胚轴萌发的物质不在子叶,而可能在上胚轴或胚芽中。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种子休眠原因,对其种皮透性、抑制物质强度(以豌豆Pisum sativum种子为材料)和种子不同部位外植体生长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皮透性对种子吸水率和呼吸速率有一定影响;用生根前的紫斑牡丹种子胚乳、胚、种皮浸提液处理的豌豆均有部分生根率,且生根率依次增大,但上胚轴萌发率均为0;用生根及发芽后的紫斑牡丹种子种皮、胚乳处理豌豆的生根率显著高于生根前的,且均有部分上胚轴萌发,但前两者生根率及上胚轴萌发率无显著差异;完整种子、种皮置于一旁的去皮种子、去皮种子、胚(裸胚或去子叶胚)的紫斑牡丹生根率依次提高,发芽率均为0;紫斑牡丹胚及去子叶胚均需要经过低温处理后上胚轴才可以萌发。由此说明:①造成紫斑牡丹种子下胚轴休眠的因素是种皮的透性、种皮及胚乳中的抑制物质。②紫斑牡丹种子上胚轴休眠的原因在胚内部,而与种子在生根后及发芽过程中种皮及胚乳中抑制物质强度的变化无关,去除种皮、胚乳及子叶无法解除其休眠,上胚轴休眠需要经过低温过程方可解除。  相似文献   

11.
亚麻种子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主要对亚麻种子各部分发育进行了观察。各部分特点是,胚发育与双子叶植物大体相似,经过合子—原胚—心形胚—鱼雷形胚—成熟胚的过程,幼胚发育属茄型,成熟胚为直立型,两枚子叶发达;胚乳形成属于核型,成熟种子有胚乳存在,其细胞内含大量的蛋白质和脂类颗粒;种皮较薄,表皮细胞含果胶物质,遇水粘化,内珠被纤维状加厚,珠被绒毡层保留并积累色素成明显的色素层,使种子呈现颜色。同时,本文对种子形成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动态变化也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2.
石斛属植物种子小,无胚乳,自然条件下,需与真菌共生才能萌发,萌发率极低。以齿瓣石斛的种子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贮存条件对种子萌发率和活力的影响,并对种子萌发中的形态发育过程进行观察,试验结果表明,齿瓣石斛种子细小,解剖镜下观察呈纺锤形,由1层透明的种皮和1个种胚组成;种子比较适宜贮存温度是0~5℃,贮存1个月时种子萌发率和染色率较高,随着时间的延长,种子萌发率和染色率逐渐降低;种子接种后,吸水膨胀逐渐转绿,形成椭球体,椭球体以2条途径发育成幼苗,一是原球茎途径,二是根状茎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以喀什芜菁为材料,利用显微镜技术,研究小孢子胚胎发生过程。试验结果表明,没有进行热激处理的小孢子主要是沿配子体途径发育,即从四分体,经由单核靠边期、双核期,发育成为成熟的花粉粒过程;33℃热激处理1~3 d后,小孢子改变发育途径,沿孢子体途径发育。部分小孢子出现细胞膨大,发生第一次有丝分裂分裂,形成2—细胞,2个子细胞之一发生垂直于子细胞壁方向的分裂,形成"T"型3—细胞原胚然后沿多细胞原胚、胚柄球形胚、鱼雷形胚、心形胚最终发育成子叶型胚。但随培养天数增加,大多数膨大的细胞不能分裂或分裂后停止发育。  相似文献   

14.
开花三天之内授粉,油菜结实率最高。开花三天以后授粉,在子房基部偶然有个别胚珠大,但没见到成熟的种子。一般地,开花三天后胚囊内容物开始退化,到六天时,退化至珠被细胞。  相似文献   

15.
陈娜  方炎明  程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038-1040
[目的]对大苞鞘石斛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研究。[方法]以MS+0.5~1.0 mg/L 6-BA+0.1 mg/L NAA为培养基,进行大苞鞘石斛种子的萌发试验,并通过光电镜观察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结果]种子的萌发试验表明,大苞鞘石斛种子的萌发经历了由淡黄色转为淡绿色、胚开始膨大、胚胀破种皮、形成绿色圆球茎、产生第1叶原基、呈现明显的根端和形成小叶等一系列过程。通过光电镜观察发现,大苞鞘石斛的种子中间有一个小圆球形的胚;种皮有加厚的环纹。种胚发生过程有2种形式:①直接途径。种子萌发形成原球茎并进一步分化成试管苗;②间接途径。种子萌发形成低比例的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原球茎或直接分化形成芽。成熟的原球茎具有明显的两极性,即膨大的生长点和伸长的胚根。[结论]试验对大苞鞘石斛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为大苞鞘石斛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化学试剂预处理和暗培养时间对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种子初始萌发时间及萌发率的影响,并从形态学角度观察了种子萌发的过程。无菌条件下,分别采用氢氧化钠和次氯酸钠对春兰种子进行预处理,将不同处理及未处理种子置于相同培养基上不同暗培养时间0,30,60,90,120,150,180 d下进行培养,暗培养后转入光照下继续培养。结果表明:暗培养以后进行光照培养是春兰种子萌发启动所必须的,全光照或全黑暗条件下种子均未萌发,暗培养30 d的种子在光照条件下培养约35 d时开始萌发,初始萌发所需时间最短;化学试剂预处理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显著,氢氧化钠和次氯酸钠处理组种子萌发率均高于对照组。化学试剂预处理与暗培养时间对种子的萌发率存在交互作用,暗培养150 d的氢氧化钠预处理种子萌发率最高为79.2%。春兰种子萌发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状态:未萌发状态种子、胚吸水膨胀、原球茎、根状茎。图3表1参16  相似文献   

17.
铁筷子是毛茛科铁筷子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特有种。其干燥根和根茎可做药用,同时也是优良的观赏植物。本研究利用植物解剖法研究铁筷子种胚在层积处理下的发育过程和大小。结果表明:采收期成熟的铁筷子种胚处于心形胚阶段,胚率为8.13%。在层积条件下种胚经历心形胚阶段和鱼雷胚阶段,最终发育至成熟的子叶胚,胚率为41.11%。铁筷子种胚存在严重的形态后熟现象,种胚发育不成熟是导致铁筷子种子休眠和萌发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水稻粉质胚乳fse3突变体的表型分析及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水稻各种类型的胚及胚乳变异突变体是解析胚发育及淀粉合成和调控路径的优良材料。研究旨在通过大规模的粉质胚乳致死突变体的基因克隆和功能鉴定,获得一系列调控胚发育及淀粉合成的关键基因,为稻米品质改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从化学诱变剂N-甲基-N-亚硝基脲(MNU)处理的粳稻品种宁粳3号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稳定遗传的胚乳粉质皱缩致死突变体,命名为fse3(floury and shrunken endosperm 3)。将其与9311配制杂交组合,利用F2群体中隐性极端个体进行精细定位;将种子在30℃条件下清水浸种24 h,然后在35℃黑暗条件下用TTC染色2 h检测种子活力;用体视镜观察30℃吸胀9 h后的种子胚结构;从突变体杂合植株上分离粉质成熟种子,去壳后磨成糙米粉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用扫描电镜观察成熟淀粉颗粒的结构;制备半薄切片观察发育胚乳中的淀粉颗粒结构;利用qRT-PCR测定籽粒灌浆时期的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并通过Western-blot检测相关淀粉合成酶的蛋白积累。【结果】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籽粒的千粒重、籽粒大小、总淀粉含量、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等指标均降低,淀粉在尿素溶液中的膨胀能力减弱,淀粉的黏度曲线与野生型也存在显著差异,fse3突变体的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冷浆黏度以及崩解值都显著高于野生型。TTC染色表明其胚活力下降,对发育中的胚纵切片观察发现突变体没有心型胚的分化。对发育中胚乳淀粉结构进行观察,发现fse3突变体的胚乳中产生大量小而不规则排布的单淀粉颗粒,复合淀粉颗粒发育滞后。成熟种子横截面观察发现fse3突变体淀粉颗粒排列疏松,大小不均匀,颗粒间存在较大间隙。利用F2群体中分离出的22个隐性极端个体将FSE3连锁在第9染色体长臂上,随后共用1 400个极端个体将目标基因定位于228 kb的区间内,包含28个开放阅读框。qRT-PCR发现在突变体中多个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调和下调,Western-blot结果表明部分淀粉合成酶的蛋白积累减少。【结论】FSE3是一个新的粉质胚致死基因,基因精细定位在第9染色体228 kb的物理区间,FSE3在水稻种子胚及胚乳的发育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观察黑穗醋栗(Ribes nigrum.L.)种子发育及成熟种子解剖特征表明,珠被发育成种皮过程中,外珠被表皮细胞异常膨大。胚发育缓慢,原胚初期常有不规则现象。胚乳发生属细胞型。初生胚乳核分裂后,由合点端向珠孔端逐渐形成细胞,胚乳发育中,后期有“区域性”分化现象。成熟种子种皮属浆果皮类型。胚较小,直立型,位于种子基部,果实成熟后立即播种,有30%左右种子萌发,当年成苗,对缩短育种周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毛百合繁殖生物学研究(Ⅳ):种子萌发的动态形态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毛百合形态成熟的种子,其胚为未分化出明显子叶,胚芽胚根的不完全胚,随种子的萌发而分化成成熟胚。正常在播种后第2-3天,就可分化出明显的圆丘状的胚芽,由胚芽分化出第一营养叶原基。在条件适宜时第一营养叶原基发育成真叶。条件不适宜时,第一营养叶原基不发育,呈休眠状诚。子叶吸器的先端不伸长,仅包被在胚乳内,吸收胚乳营养供种子萌发用,使子叶呈留土类型。胚根不继续分化,而是其上产生不定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